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探索論文

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探索論文

論文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學校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是學校教育現代化和科學化的重要標誌。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學校教育教學整體工作規劃中,與學校其他工作同部署、同落實,是時代所需,是教育的必然選擇。而班主任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決定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關鍵。可以説,班主任在教育實踐中重視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於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助於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益,有助於促進師生心靈共同成長。

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探索論文

論文關鍵詞: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探索

一、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

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班主任是學生的導師,是學生在校期間的家長,更是學生的朋友。班主任在學生心目中,最易產生“自己人效應”,學生視班主任為智慧的開發者、思想的引導者、心靈的溝通者、行為的示範者、做人的指導者、情緒的調節者、創新的啟迪者。因此,班主任的有形與無形的影響極易對學生產生“共鳴—興奮—內化”的效應。同時,班主任最易瞭解每個學生的個性、能力、學習狀況、人際關係、家庭背景以及其親子關係。在學校裏,與學生交往最密切、對學生了解最深入的是班主任。班主任不僅在情感上最接近學生,也是學生心目中的權威,因此更能從情感、認識和行為等方面去影響學生;班主任方便通過觀察、直接接觸、與家庭教育結合等多種渠道全面瞭解學生,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變化,對學生心理問題的早期預防、早期發現、早期評定、早期干預和長期追蹤輔導有重大意義。因此,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班級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學校有效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班主任也理所當然地應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軍和骨幹。

二、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基礎

在人的素質結構中,心理素質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既有利於人的身體健康,更有助於人的社會素質,諸如後天逐漸培養的科學文化素質、思想品德素質、審美素質、勞動技能素質的提高。班主任在思想上要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對人的發展、對提升人的生命價值和社會價值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於發展學生個性,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實現人格健全。要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必須瞭解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

一方面,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為了開發智力、發展思維,因為就絕大部分人而言,在智力上並不存在顯著的高低之分,而只有智力類別之分,因此必須着重開展學生個性心理教育,即進行自我意識、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習慣等的培養。應該説決定人的智力潛能的開發、學業和事業成敗、生活質量提高的關鍵是人的個性心理健全和發展。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側重點應該是學生學習心理、情感、意志品質、性心理、個性心理等方面的教育。

另一方面,科學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有三個層次:第一,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第二,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第三,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着眼於實現心理健康、預防疾病,更是為了優化心理素質,實現健全人格。積極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把重心放在“診斷和解除痛苦”上,這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所以,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要以積極心理學理念為指導,要定位在“發展”、“優化”和“開發”上,而不是心理問題的預防甚至“矯正”上。

三、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

第一,導向性原則。

價值觀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起着定向的作用。人文主義代表馬斯洛承認“青少年不能沒有導向”。學生畢竟不是成人,他們的心理尚未發育成熟,價值觀尚未最後定型。在社會轉型期,在意識領域價值多元的背景下,他們中許多人還不能獨立地自我選擇,需要班主任進行價值干預,進行澄清和引導。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應依靠德育為自己導引方向。

第二,自助性原則。

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班主任應承認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和調動學生自我心理髮展的自覺性和能動性。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居高臨下的簡單灌輸,必須淡化過程中的“教育”(説教)痕跡。應該幫助學生產生內在自信、自助的力量,提高學生對外界的適應性、和諧性,使心理健康教育達到“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第三,疏導性原則。

班主任在教育實踐中不再是強制灌輸而是強調體驗感悟,不再急於對學生暴露的思想和行為問題作出判斷,而是多采用活動性和生活性的教育方式,如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不着痕跡地安排遊戲、實踐等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活動中產生真實的情感體驗,並在實踐活動中進一步昇華、內化德性。在價值多元的現代社會,要通過疏導注重培養學生學會選擇而不是一味地服從的能力。 第四,整合性原則。

班主任要視野開闊,深諳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各自的優點與侷限,儘量做到取長補短。有些心理問題往往通過道德行為表現出來,有些道德表現往往反映着人的心理問題。班主任應突破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各自為政的傳統模式,在解決心理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到不同環境、不同場合都應接受不同行為規範的要求和制約,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學習態度;在進行道德規範教育時,應針對學生個性心理上存在的問題,對症下藥。

四、班主任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一)提高自身人格魅力

毋容置疑,班主任自身潛移默化的力量對學生的心靈世界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對學生人格的發展具有認同、示範、感召、共鳴、滲透等作用。因此,班主任個人的心理素養和人格魅力就是啟迪學生自主育心,調節自我、塑造自我的外部環境。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質和在學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客觀上都要求班主任必須不斷優化自己的心理素質,做高明的自我心理調節者、開發者、優化者。如果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高,那麼,要讓學生產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內在動力,達到追求心理健全、人格完善的境界將是極其困難的,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二)開發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一對一的溝通,如週記交流、談話、指導都是班主任常常採用的方法,這些方法對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行之有效的。但是,班主任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產生自助、自信的力量,切實提高學生的心理能量和心理彈性,還需要不斷開發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如可以開展班級主題系列活動,作為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形式。如果活動建設注重主題性、主體性、情感性、文化性,對學生的思想感情將起着極強的碰撞、震撼和啟迪作用,必然會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實效。也可以通過指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全面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三)優化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氛圍和情境對學生心理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力。班主任必須重視隱性教育資源的巨大作用,要特別重視有形與無形教育力量的融合,構建班級文化環境,創設積極的心理環境,讓學生在積極的心理環境中建構自己的積極人格。一方面,要注意班級文化環境建設,如物質環境、制度環境、組織環境、行為環境、人際環境以及班風、學風的建設,精心設計、巧於安排,給學生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氛圍,使學生在和諧的、積極向上的人文環境和物質環境中耳濡目染,陶冶心理素質。另一方面,要善於組織和調動家庭的力量,採用講座法、個案研討法、座談討論法、個別指導法等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家庭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指導,為學生的心理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班主任將心理健康教育的觀念和方法引入教學、教育工作,不僅可以更有效地開發學生的智力潛能,還可以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幫助,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他們個性的健全發展,將他們培養成真正合格的現代人才,同時也能提高自己教書育人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益,促進師生心靈共同成長。總之,班主任要提高認識,明確職責,努力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和方法,保持良好的心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切實提高自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g8mwq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