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鋼鐵產業可持續性進展路徑研討論文

鋼鐵產業可持續性進展路徑研討論文

能耗降低,鋼鐵工業用水及廢水外排量降低:工業廢水重複利用率逐年上升,2003年其全國水平已達85%以上,目前,重點企業已達95%以上。噸鋼新水耗量最好水平降到4.0m3/t以下。初步建立了工業企業的共生關係。(鋼鐵工業生態園區)推行循環經濟戰略,按3R原則及生態工程原理規劃鋼鐵企業發展。在企業內部,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應用3R原則,全面推進清潔生產,促進循環經濟的實現。發展共生企業的循環經濟,建立工業橫生和代謝生態鏈關係。對於消費後的排放努力實現再生循環利用。

鋼鐵產業可持續性進展路徑研討論文

發展過程中存在問題分析

有發展潛力,但產品品種結構需調整。目前,影響我國鋼材需求變化的主要因素有:城市化進程加快和大量交通、能源、電力、水利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製造業的飛速發展。世界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由於發展階段和產業結構不同,鋼材消費強度明顯不同。從國外經驗來看,在工業化實現之前,鋼材消費是一個增長的趨勢。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尚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階段,人均Cd3P不足2000美元,第三產業僅佔33.7%,因此鋼鐵消費仍有增長空間。但品種結構不合理,一些高附加值產品仍需進口,需要調整。

資源短缺嚴重。礦產資源不足,依賴進口程度加劇:石油供應可維持40年,鐵礦石247年。焦炭資源不足:焦煤儲量400億t,資源有限。預計2005年將缺口2000萬~4000萬t。全世界產焦炭量3.4億t,我國佔1/3,佔舉足輕重地位,出口和與國外企業爭奪焦炭的挑戰並存。廢鋼資源不足:國內廢鋼供應量2300萬t,主要來源自產、加工廢鋼和城市廢鋼,不能滿足3億t鋼的需求。水資源短缺形勢嚴峻:我國水資源短缺形勢嚴峻,人均水量不足2300m3,而鋼鐵工業是用水大户。

生態環境惡化。隨着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其生存環境要求日趨嚴格,國家將採取各種措施控制污染,鋼鐵工業也會受到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限制,特別是二氧化硫、污水和廢渣的排放。我國鋼鐵工業能源結構中,煤炭佔約70%,二氧化硫排放佔總排放量的90%以上。

實現鋼鐵工業生態化轉向的措施

對現有企業進行重新規劃設計是必要的選擇。對現有企業進行重新的規劃設計,通過生命週期影響評價或生態工程的能值分析,定性或定量地對現有工業系統進行綜合評價,包括對環境的影響評價、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分析等,從而確定企業的近期及中遠期發展目標,實現鋼鐵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提倡污染物的“最小化”排放。從環境友好的角度,污染物“零”排放,是生態工業推崇的理想化的模式。但從生態工程的觀點來分析“,零”排放並不總是最佳選擇,有時不僅不能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也不能達到生態效益的最大化。要經過生命週期影響評價或生態工程的能值分析,確定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值”。

採用“加環”技術,構建循環經濟副產業鏈。煤氣回收利用產業鏈:高爐、焦爐、轉爐再生產過程中都產生大量的廢氣,可通過二次燃燒、併網發電等技術充分回收利用。廢渣回收利用產業鏈:充分開發高爐渣、轉爐渣的潛在使用性能和價值。通過開發、應用現代粉體加工技術和新型建材生產技術,生產微晶玻璃、礦渣微粉、礦棉及礦棉製品等高附加值產品。鋼鐵廠用耐火材料閉路循環利用:高温窯爐產生的大量廢棄耐火材料,如鎂碳磚、高鋁磚、鋼包澆注料等,回收破碎後可重新循環利用,以降低成本。工業用水的閉路循環:開發和實施高爐及轉爐煤氣幹法除塵、幹熄焦、轉鼓渣粒化法、低水分燒結等技術實現源頭治理。生產過程中採用“源頭削減、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相結合的方法,實現減量化排放。餘熱的回收利用:鍊鋼、軋鋼、燒結等生產過程產生大量餘熱,採取措施進行回收利用。

進行企業間的生態重組,形成共生、共榮的工業生態園區。以鋼鐵企業為龍頭,以生態鏈接的形式使各相關企業形成共生共榮的工業生態園區。原燃料供應以煤炭加工供給、焦化、保温及耐材廠、建材、鐵合金、礦業、電廠等為主線;副產業鏈包括以鋼渣、鐵渣、粉煤灰加工為主的水泥廠,高附加值玻璃廠,優質礦棉生產廠,利用廢氣及餘熱餘壓的發電廠,回收煉焦副產品(苯、酚、焦油、瀝青)的化工廠,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等;相應的社會服務性企業等。建立鋼鐵綠色產業鏈和高效產業體系,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建立與社會的協調發展關係。向社會提供多品種、高質量產品,實現產品的非物質化,同時向社會及環境造成的污染物排放最小。消納社會廢棄物:主要是廢鋼和廢塑料、橡膠等。

結論

中國鋼鐵工業正處在轉型時期,機遇與挑戰並存,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並舉,建議按以下思路進行:建議按工業生態的思路進行重新的規劃設計,進行生命週期影響評價或生態工程的能值分析,對現有工業系統進行綜合評價;採用循環經濟的“加環”技術,形成物質閉路循環,實現物質與能源效率的最大化,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發展企業間的橫向共生關係,形成共生、共榮的工業園區。建立與社會的協調發展關係,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實現社會廢品的回收與消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erqkm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