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新型城鎮化可持續發展路徑探討論文

新型城鎮化可持續發展路徑探討論文

【摘要】穩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是促進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新的引擎之一,也是優化產業結構的客觀需要。皖北地區近年來城鎮化率不斷提升,但總體發展水平相對滯後。本文基於皖北地區城鎮化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深入探討其城鎮化發展滯後的原因,並就皖北新型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新型城鎮化可持續發展路徑探討論文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二元結構;可持續發展;路徑選擇

安徽系農業大省,優化產業結構及促進社會資源合理流動任重而道遠。皖北地區在安徽省域內均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積極穩步推進皖北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極具現實意義。

一、皖北地區城鎮化發展的現狀

皖北地區主要是指淮河以北的地區(淮北、宿州、亳州、阜陽、蚌埠、淮南)。雖然在全國推進城鎮化的背景下,皖北地區的城鎮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相對於全國以及安徽其他地區來説,皖北地區的城鎮化水平仍相對滯後,且各地市之間發展不均衡。據安徽統計年鑑顯示,2015年安徽省城鎮化平均水平為53%,皖北地區為48%,其中淮南、淮北兩市城鎮化水平最高,分別為67.9%和59.8%;蚌埠的城鎮化率稍微低一些,為50.9%;城鎮化水平較低的地區宿州和亳州,分別為37.5%和35.6%。皖北地區城鎮化水平較低,除了表現為城鎮化率不高之外,由於人口城鎮化和土地城鎮化不同步,人口城鎮化和輕重工業化發展不協調導致了皖北地區缺少綜合發展較強的區域中心城市;城市規模普遍較小,缺乏鮮明定位,產業結構單一、雷同,創新驅動能力不足。作為安徽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後的地區,皖北城鎮化發展狀況直接影響整個安徽城鎮化建設,皖北城鎮化不能成為安徽城鎮化建設的“窪地”。

二、皖北地區城鎮化發展滯後的原因分析

(一)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產業結構發展失衡

科技的不斷進步、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使二、三產業逐步向城鎮聚集,受利益驅動,非農人口及各種相關資源要素不斷向城鎮轉移,帶動城鎮經濟發展,由此帶來的高收益會吸引各種要素進一步向城鎮流動,逐步累積,促進城鎮化的持續發展。相比安徽省其他地區,皖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經濟總量偏小,人均GDP偏低。據安徽統計年鑑顯示,2015年皖北地區人口占安徽的42.1%,而經濟總量只佔全省的30%,財政收入僅佔全省的10%左右;皖北地區農業從業人口占總人口的44%,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對農業依賴較重,而農業現代化水平落後,勞動生產率偏低,農民收入水平增加比較緩慢;城鎮化發展需要要素的有效流入,而皖北地區產業結構分佈不合理,第一產業所佔比重過高,第二產業發展基礎比較薄弱,第三產業的發展相對滯後,使得要素在城鎮化發展中不能獲得很好的收益而流向別處。

(二)城鄉發展不協調,二元結構問題突出

皖北地區第二產業發展基礎比較薄弱,第三產業的發展相對滯後,農業比重過高及農業人口比率偏高,使得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需要向城市轉移,任務繁重。各地户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對城鎮化發展起到促進作用,但對農業發展、農村繁榮和農民增收等關注不夠。一方面,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勢必造成大量優勢資源在城市的聚集,使本來就處於弱勢地位的農村的發展雪上加霜。另一方面,由於城鄉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更多的農村青壯年選擇進城務工,致使農村剩下的勞動力大多是勞動能力很弱的老弱病殘,農業生產水平明顯降低,進一步擴大了城鄉差距。

(三)缺乏聯動效應的城鎮組羣,未能有效吸納農村剩餘人口

皖北地區城鎮化建設中缺乏有效合作和聯動,六個地級市多是基於自身局部利益各自為戰,規劃不合理,佈局不科學,產業結構雷同,競爭過於激烈,資源浪費嚴重,在此區域沒能形成一個輻射帶動力強且綜合承載能力大的綜合性區域中心城市。皖北地區六個地級市中,阜陽市、淮南市和蚌埠市最有條件成為中心城市。在六個地級市中,人口總數最多、經濟總量最大的是阜陽市,但是阜陽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工業化速度和程度都較低,城鎮化程度過低。就人均GDP、城鎮化水平、工業化速度和程度而言,淮南市在六市中都是最高,但所佔經濟總量較小,城市凝聚力和輻射帶動力較弱,和其他城市合作機會較少,合作空間較小。作為科教資源比較豐富的蚌埠市,由於技術創新力度不夠,沒有做到產學研有機結合;教育機制相對滯後,沒有很好發揮科教資源的優勢。此外,皖北地區六個地級市的鄉鎮企業發展規模較小,技術落後,勞動力和資源利用率低,致使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向外省。據統計,皖北地區向外省轉移的農村人口達70%以上,為其他省城市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卻嚴重影響了本地區城鎮化發展。

(四)城鎮化發展資金短缺

由於城鎮化發展速度較快,規模較大,大量非農人口在城市購房,這就要求有相應的住房供給、醫療保障、教育資源保障等配套設施。基礎設施建設同樣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皖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滯後,財政收入不高,因而對城鎮化基礎設施投入十分有限,加之農村金融基礎設施落後,國有金融機構資金主要投向城市大中企業,致使皖北地區城鎮化發展所需要的資金得不到有效解決,發展速度自然緩慢,發展程度自然不高。

(五)農村勞動力素質相對不高

皖北地區農民自身文化素質不高,甚至部分為文盲,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也比較差,對他們而言,放棄土地帶來的風險可能大於進城務工和生活獲得的`收益,為防後顧之憂,農民不會輕易放棄農村的土地到小城鎮落户。加之當地農村缺乏農民再教育和技能培訓機構,農民很難學到一技之長,即使進入城鎮,知識技能低、文化素質不高的農民工也不容易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經濟,因而很難在城鎮立足發展,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城鎮化發展。此外,現有的二元户籍制度使農民工難以轉變為真正的城鎮居民,造成了諸多的不平等。我國土地管理制度規定農民不能自主流轉自己的土地,使得農民得不到相應的財產性收益,落户城鎮的經濟成本和機會成本都增加了。不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使農民工進入城市後不能享有與城市居民一樣的就業、養老、生活等方面的保障,這些都不利於城鎮化的推進和發展。

三、皖北地區新型城鎮化可持續發展路徑選擇

(一)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堅持工業化和城鎮化雙輪驅動

社會經濟發展必須要經過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兩個階段。工業化發展不僅帶來大量財政收入,改善了城鎮基礎設施,同時還解決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對城鎮化發展起着帶動作用;而城鎮化的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為工業品銷售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加快了工業化進程。城鎮化的發展,不僅要對各類工業和產業的相應配套設施進行逐步完善,而且要進行產業轉移,在轉移東部產業時要建設區域性先進製造業基地,同時加強勞動密集型產業基地的建設力度。吸引人口迴流和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帶動消費需求,延伸產業鏈條,促進皖北新型城鎮化和工業化協調發展。

(二)推進城鎮的區域協同,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皖北六市要從整體利益出發,積極聯動,有效交流。在產業上整體規劃,區域內形成合理分工、有序競爭的良好局面,避免出現重複建設和資源浪費現象。此外要積極與安徽其他地區進行緊密合作,充分利用皖北地區的土地和勞動力資源優勢,合理進行產業轉移,利用南北共建現代產業園來帶動皖北地區工業化發展,促進城鎮化快速發展。

(三)切實保護耕地,實現“以城帶鄉”

在城鎮化發展中,由於皖北地區自身的特點使得其城鎮化發展和全國其他地區的發展不同。皖北地區人口數量多、密度高,尤其是農業人口眾多,因此皖北地區新型城鎮化具有自身的鮮明特點。皖北地區是全國主要農業區,在發展城鎮化過程中,城鎮發展與耕地保護矛盾尤為突出,城鎮化建設要進行整體、長遠規劃,合理佈局,有效保護農業用地。打造“以城帶鄉”式中心城市—縣城—中心鎮為結構的區域內生髮展機制,適度提高皖北地區各中心城市和中小城鎮容積率標準。

(四)改革城建融資體制和公共設施建設

積極行動,多方籌措資金,為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必要的資金保障。在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中,不僅要擴大建設規模,而且要加強供水、供氣、供電等保障民生的基礎設施建設;抓好城鎮交通設施建設,逐步形成快速便捷的交通運輸體系;對教育、衞生、醫療等配套設施的建設要加快進度;不僅要加大城鎮居民住房建設,而且要努力改善城鎮居民居住條件,進行城鎮綠化建設,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建設繁榮、綠色的美好家園。城鎮規模的擴大以及各種公共設施的建設都需要大量的資金來推動,資金渠道要多樣化,不能只靠財政撥款。要建立多元化的城建融資體制,政府主導、各種融資方式並存,採取民間集資、引資、銀行信貸等方式籌措城建資金。

(五)提高農民整體文化素質

不僅要認識到農民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對城鎮化的重要作用,還要採取具體措施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如果大量文化水平過低的農村勞動力湧入城鎮,不僅難以解決就業,還會帶來一系列問題,如城市社保壓力加大、失業率攀升、犯罪率提高,使城市居民和農村勞動力之間的差距加大。眾所周知,雖然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但是農民整體文化素質還是比較低。各級政府應該加大義務教育實行力度,加大農村教育投資力度,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做努力。為了提高農民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重視農民的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應有計劃地建立一批職業教育中心,根據農村產業發展需求和農民實際狀況,對勞動力進行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培訓,為小城鎮建設發展持續提供長期穩定的人力資源儲備。此外,要創新各項管理制度,特別是加大户籍管理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創新改革,吸引並留住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解決城鎮化建設中人力資源缺乏的問題,並且從制度上保證城鎮化健康發展。

四、總結

綜上所述,皖北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中遇到很多問題,如城鎮化建設速度慢、發展水平較低、城鎮規模偏小、對區域經濟的帶動力不強、環境污染嚴重等。因此,在城鎮化建設中,我們應該在遵循其自身發展規律的同時,結合皖北地區具體的情況,科學合理地設計皖北地區城鎮化建設的整體規劃戰略部署,分步分段、循序漸進推進。而且還應建立各個領域的專家組成的專家小組,對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經驗進行總結、分析,並及時提出解決辦法,力爭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馬懷裏.安徽省城鎮化發展戰略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120-135.

[2]許經勇.構建城鄉一體化的新型城鄉關係[J].財經問題研究,2006,(9):46-47.

[3]馬遠,龔新蜀.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與產業結構調整開發研究[J].開發研究,2012,(5):80-91.

[4]李麗莎.論城鎮化對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影響[J].商業時代,2011,(18):15-16.

[5]江學青.皖北地區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協同發展研究[D].合肥:安徽理工大學,2012:55-72.

標籤: 城鎮化 路徑 論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3go2r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