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試談審美教育在認知教育中的作用論文

試談審美教育在認知教育中的作用論文

摘要:本文主要從文學藝術、繪畫藝術角度,結合美學,以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感受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創造力六方面去論述審美教育在認知教育中的作用。作為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審美育的重要性,充分發揮審美的功能,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從而使人們更進一步認識審美教育的重要性。

試談審美教育在認知教育中的作用論文

關鍵詞:感受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

美國著名教育家艾德勒教授,曾設想了20世紀末基礎教育的課程結構模式,他特別強調設置“美育”課程,以提高學生對人類藝術活動作品的觀察力、理解力、鑑賞力,最大限度地拓展兒童智力活動的廣闊空間。美育與其他認知教育不同,其他教育要求學生集中注意力,強制學習。美育則是讓學生在觀察、感知、體驗中不知不覺學到知識,發展學生的智力,具有很強的趣味性。智力是認知能力的綜合體現,主要包括:感受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創造力等,思維能力和創造力為核心。美育過程,實際上就是發展和提高各種認知能力,形成完整的智力結構的過程。美育對學生認知教育的促進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發展和提高學生的感受力

美育有助於人的感知能力的提高,進而擴大和深化學生對於客觀世界的認識。感知能力即人的感受力,人的認知能力與的高低與他的感受力的高低有密切聯繫。缺乏足夠的感性材料,抽象思維活動就不能進行,就無法認識事物的本質規律,更難以進行科學的發明與創造。因此學生認識客觀世界、獲取文化知識不僅要依賴於各門理論學科,更需要藉助於藝術。通過生動、可感的藝術形象,喚起代人們對美的嚮往和求知的渴望,以愉悦的心態、理智的情感去感受這些審美意象,從而獲取有關歷史與現實、社會與人生的種種認識。古人説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就是增加我們的感性材料。在文學史中,東漢時期班固的《三都賦》引起了“洛陽紙貴”的美喻。宋代,柳永創造了大量的市井內容的慢詞,史書上記載,凡是有水井的地方,便能聽到有人吟唱柳永的詞。由此可見,文學的感受力是多強。在中國畫中,“黃家富貴,徐熙野逸”也有着迥然不同的審美情趣。馬克思在談到英國的現實主義作家狄更斯時也曾説過:“現代英國的一派出色的小説家,以他們那明白曉暢和令人感動的描寫,向世界揭示了政治和社會的真理,比起政治家和道德家合起來所作的還多。”五四時期,胡適創導的文學改良運動並寫了一首詩《黃蝴蝶》,現在讀起來感到可笑,但這是中國第一首白話詩,在當時是一個壯舉。《紅與黑》這部小説揭示了新興事物“資產階級”向“封建貴族”的挑戰。巴爾扎克的《高老頭》揭示了“資本主義”這一新興階級的資本積累的骯髒史。魯迅的《阿Q正傳》中的主人公阿Q,讓我們在這個愚昧、可笑的人物形象中深深感受到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這種真實不只是文學上的,感受也不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

二、發展和提高學生的觀察力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思維活動的高級形式的感知過程。觀察力是指人們通過觀察、感覺和知覺,使自己內在的知識同外部的知覺表象聯繫起來,從而達到認識客觀世界的一種能力,具有很大的個性特點。不同的人對事物的觀察能力是不同,除了先天的賦予外,後天的訓練也很重要。一個老工人,能分辯毫米之間的區別:藝術家對美的東西特別的敏鋭。這都是後天的訓練的結果。美育是一種培養、發展和提高學生觀察力的重要途徑。審美教育中的美術和音樂不但具有娛樂和消遣的功能,而且是指導學生觀察事物,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在西方,古時人類的悲劇被認為是神的戲弄,中世紀認為是命運產生的悲劇。叔本華把悲劇引到“牀第間”的悲劇。讓人們把觀察目光注意到日常生活,產生了尤利庫斯《禿頭歌女》,波得萊爾的《罪惡之花》,以及被恩格斯稱為“醜得如此精美”的羅丹的雕塑《老妓》,杜尚根據他的“存在就是藝術”把一個小便器送入藝術展覽,稱之為《泉》。這些藝術家的創作都是源於對生活的細緻觀察和思索。車尼爾雪夫斯基提出“美在生活”的命題就是讓我們用敏鋭的觀察力發現生活中的美。通過美育發展學生的觀察力,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認知能力。

三、發展和提高學生的記憶力

人類的認識過程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這是人與動物的區別。人類的進步就是一個經驗積累的過程,也是一個記憶的過程。記憶在這過程起了重要的作用。記憶是通過識記、保持、再現或再認等方式,在人們頭腦中積累和保存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記憶力是指把感知過的事物,思考過的問題,體驗過的情感或從事過的活動在頭腦中貯存起來並在現出來的能力。藝術家的知識結構,情感體驗都要靠記憶力把它們儲存起來,在創作時再把它取出。科學家的發明創造也不例外。弗洛依德的“靈感來於無意識”其實是個體的知識經驗的積累,對於一些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最後在無意識中被意識到。沒有記憶,感知就不會有任何的痕跡,智力也就不可能得以發展。記憶可分為詞語邏輯記憶、形象記憶、情緒記憶和運動記憶。學校中的智育一般着重於強化學生對概念、數學、命題、邏輯推理方面的語詞性記憶,而審美教育則可以利用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培養和訓練學生對於具體事物的形象記憶。實踐證明,美育有助於通過培養學生的記憶力而促進認知教育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指在人腦中對以往形成的若干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的能力。拿破崙曾説過:“想象支配着整個世界”。愛因斯坦就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在遠古時期,我國大量的`神話傳説就是想象力的產物。如:女蝸補天,大禹治水,共工刑天以舞等,都是人們想象中的產物。宋代的文人繪畫,如蘇軾的赤竹,是作者賦予它人的品格,使它具有新的意義,是想象力的傑作。在閩西流傳的民謠中有一首:“出門見到樹纏藤,入山見藤纏樹;樹死藤生,纏到死;藤死樹生,死也纏。”如此豐富的想象力,把愛情堅貞的描寫卻是如此的深刻。在文學作品中也有許多大量充滿神奇想象力的作品,如但丁的《神曲》對地獄的描寫,郭沫若詩集《鳳凰般涅》:在小説中,西方的《浮世德》,中國的《西遊記》等,不勝枚舉。

藝術品給讀者提供的只上一個想象的框架,讀者讀解藝術品的時候往往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和人生體驗去理解它,所以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現代科學揭示:想象是人類頭腦的特殊功能,是人類所特有的把自己的知覺表象與所感知的知覺表象重新組合從而形成新的知覺表象的過程。想象力使人們“視通萬里,思接千載”,開拓未來的“神奇的魔杖”。

五、發展和提學生的思維力

思維是一種探索和發現新事物的心理過程,包含具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審美教育往往是具象思維,但它離不開思維的抽象化。一個由現象到本質的一個過程,它揭示事物的本質內部聯繫,預見和推知事物的發展方向與趨勢,是認識的高級形式。所謂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思維是指將現有的知識,經過分析和綜合、判斷和推理、抽象和概括等思維活動作出新結論的能力。

在我國的詩詞中,許多把具體形象運用抽象化的方法。“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從“落花”、“人”、“微雨”、“雙燕”這些具體形象描繪了一個春愁的心境,而且通過人的“獨”和“燕”的“雙”使人倍感孤獨,使愁更為強烈。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從字裏行間滲透出淡淡的不可言語的憨思。我國《詩經》的“比、興”手法就是具體事物到具體事物之間的聯想。

白居易的《長恨歌》“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裏枝”也是用“比翼鳥”“連裏技”比喻楊貴妃與李玄宗的愛情。

在現代波普藝術裏,《瑪麗蓮·夢露》這一作品時使我們通過這作品的本身形象,想到瑪麗蓮·夢露這一電影明星,她的生活,她對在當時的社會的影響等,這都要要通過我們的思維讀解它。

在我們帶領學生欣賞這些作品時,引導學生去思索,增加學生的知識,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力,增進學生的認知能力。

六、發展和提高學生的創連力

審美教育就是培養學生的獨特的審美個性和創造性。西方解釋學這樣表述:“伽達默爾以哲學和科學有許多新發現證明,一切對作品本來意義的重建都是不可能的,既使是作品的意義被再造,也不再是原來的意義。就像那些按照原來的條件重恢的古建築不再是原來的建築一樣。既然如些,解釋學追求的東西就不應該是恢復作者的原意,而是作者原初的視野與讀者的視野融合和對後形成的新東兩。”

審美教育培莽學生的創造精神,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足以發展學生認知能力為最終目的。而美育通常是人們新穎活潑的獨創精神的“契機”。

審美教育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融匯與促進作用,有利於開發學生的智力,使學生增強感受力、培養學生蕊察力、提高學生的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和創造力。從而提商學生的認知能力,把審美與道德教育相結合,思想分析與藝術鑑賞相結合,情緒體驗與邏輯思維相結合,使學生積極參與審美活動,培養審美情趣,成為一名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人材。

審美教育是學校教育乃至整個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不分。然而也是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薄弱環節。審美教育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高度重視,遵循教育規律,形成教育合力。增強審美教育,在欣賞藝術作品的同時,欣賞者的藝術情趣和生活情趣也受到了影響,從而受到教育,正如馬克思所説,“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在這個意義上審美的教育功能、意義就不言而喻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eglxx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