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高中文言文教學新嘗試研究論文

高中文言文教學新嘗試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高中文言文教學方面的一些新的嘗試和思考:第一,整合教學資源,優化課堂教學;第二,創新學法指導,促成讀寫互動;第三,抓情感契合點,提升學習層次。

高中文言文教學新嘗試研究論文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高中;嘗試

文言文是高中語文閲讀教學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高考的重點考查內容,在高考語文全國卷及各地試卷中均佔有很大分量,因此,很多老師在文言文教學方面花費了大量的精力。但是,文言文教學的現狀卻不容樂觀。不少老師的文言文教學基於功利性目的,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把教學目標定位在字、詞、句的解釋和翻譯上,過度講究字字落實,破壞文章的整體性把握。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導致學生機械地學、被動地練,對文言文毫無興趣可言,而且往往肢解了傳統文言經典名篇的美感,使那些感動千古以來無數志士才人的佳作名篇變得索然無味支離破碎[1]。其結果必然是老師吃力不討好,學生惘然無所得。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只有把兩者結合起來,才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文言文的美感,從而自覺地萌生學習的慾望,通過自身的閲讀和感悟來吸取知識,感悟作品的內涵,不斷提高對文言文鑑賞的能力以及自身的精神素養。下面,筆者將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在這方面的一些新的嘗試和思考。

一.整合教學資源,優化課堂教學

要切實提高文言文教學質量,作為老師本身要及時更新教學觀念,敢於打破常規,大膽創新,並且調動一切有效的資源,進行調配、整合、加工,才能使知識形成系統,使課堂活色生香,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首先,是整合教材資源。教材的編排有它固有的模式和要求,但是,課堂是鮮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認知、心理需求以及教學的實際情況,靈活地處理教材。例如,在講授蘇軾的作品時,為貫徹“專題研究”的新式教學理念,增強知識的系統性,更好地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經典的深入思考和把握,筆者把《前赤壁賦》、《後赤壁賦》、《赤壁懷古》、《定風波》等四篇課文整合到一個教學單元。整合後發現,雖然前後《赤壁賦》是散文,《赤壁懷古》和《定風波》是詩歌,但這些作品都是作者因“烏台詩案”被貶到黃州時所創作的.,有一定的共性,這樣整合對學生更具體、更全面地領悟蘇軾在人生重大轉折點上的思想變化,更深入地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文化內涵非常有利。同時,在基礎閲讀能力的培養這一維度上,還能達到以詩解文、以文解文的目的,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更為充分的條件。從文體教學角度觀之,這種整合還有利於獲得新的視角。其次,是整合教輔資源。在授課前,筆者讓學生觀看有關蘇軾生平介紹的紀錄片,以生動的畫面和名家的詮釋來取代教師蒼白乏味的講解,還把北京師範大學康震副教授主講的《百家講壇之蘇軾》相關視頻放在教室的計算機平台,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觀看,同時印發餘秋雨的《東坡突圍》等評論性文章作為早讀材料,儘可能地利用現有資源,打造立體化的教學模式,創設一定的學習氛圍,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然後,以《前赤壁賦》作為重點鑑賞的篇目,在學生利用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的基礎上,通過配樂朗誦的方法來指導學生反覆對課文進行誦讀,慢慢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讓他們在愉悦的氣氛中自覺地與文本展開對話。之前學生對作者的人生經歷、思想情感、寫作的背景資料有了一定的瞭解,他們在接觸文本時能夠快速入文,並且更加自信地與文本、與老師、與同學展開平等的對話,在思想的碰撞中獲得真切的情感體驗,從而對作者面對政治禍難時的從容不迫、樂觀自信和坦蕩的胸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被作者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態度所深深震撼。再次,是整合學生學習資源。當學生有了較為成功的閲讀體驗之後,筆者就會給學生設定閲讀目標,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來鑑賞其餘的作品,並通過電子白板等多媒體工具與學生進行互動,共同解決他們在閲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這樣,既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又能節約課時,提高課堂的效率。至於文中要求學生掌握的重點字、詞、句子,則穿插在課文的講解中進行,儘量讓學生在既定的語境中來理解,並在課後設置練習題或測試卷來進行檢查,有時也會在專題講授完畢後,通過知識競賽的方法來鞏固這些知識點,讓學生在快樂中掌握知識。

二.創新學法指導,促成讀寫互動

讀和寫是語文學科在教學過程中不可分離的兩個部分,讀寫結合相得益彰。在文言文教學中,同樣也要倡導讀寫結合,以文言文閲讀帶動寫作,以寫作來促進文言文的閲讀。筆者這裏所提及的寫作並不是完整的作文訓練系統,而是讓學生以文言這種特殊的表達方式來進行片段式的小練筆,讓他們對所學的文言知識進行消化和運用,在訓練中獲得新奇的體驗,從而激發他們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有時候還會把一段文言文的譯文印發給學生,讓學生翻譯成文言文,再讓他們對照原文,來比較一下自己的表述是否恰當,學生對這種做法非常感興趣,往往一段枯燥的文段就可以在這種愉悦的氣氛中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有時候筆者也會根據課文的實際情況來設置一些相應的寫作練習,來提高學生對文言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比如在講授《六一居士傳》的時候,因這篇文章寫法特殊,表達饒有趣味,學生也比較感興趣,筆者就聯想到學生的微信暱稱、QQ簽名五花八門,離奇古怪,便給他們佈置了一個作業,讓他們模仿本文的寫法,用文言寫一段文字,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微信暱稱或QQ名名字的由來,結果一下子點燃了學生的寫作熱情,他們都興致勃勃地完成老師佈置的寫作任務,寫出了不少基本符合文言表達規範的幽默詼諧的段子。如劉梓容同學的微信暱稱是“安之若素”,她寫道:餘之網名“安之若素”是也。

所謂安之若素,即安餘心於四海,不憂不喜,不驕不躁。餘之心易受困於世俗,乃為此名,以使餘心安,以明餘之志也。安之若素,非常人可達也。餘為此名,無它,亦希餘得超乎常人,而不為一平庸之人也。又如吳思淇同學這樣詮釋他的微信暱稱:吾嘗數易其號,以昭吾之所好,然為吾志之,三號耳。一號曰:臨窗畫樓,半生清歡。或曰:“此號何謂也?”吾答曰:“於水亭之上,臨風而立,閒適處之。於樓閣之中,賞湖水粼粼,修心養性可也。可謂偷得半生清歡,不失為人生一大樂事,故號此。”一號曰:尺素流年。時間如流水,水過無痕,而鐫刻吾心。吾正值弱冠,而流年逝去之體悟與日倍增。故吾為此號以勉自。一號曰:小軒窗。蘇子有言:“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粧。”此蘇子悼亡妻子之所作也。吾感其情深,悟其痴念,故取號“小軒窗”。這些小練筆雖然表述還比較稚嫩,但已可看出他們在遣詞造句方面能比較熟練地運用所學的文言知識,這樣有助於學生更好地去感受文言的語感和表達習慣,反過來也就能更好地提高他們對文言文的閲讀和感知能力。

三.抓情感契合點,提升學習層次

在文言文教學中,有些篇章抒情性較強,或者記敍抒情兼具,這樣的作品,如果能夠通過抓住主要的情感詞句,或許有助於學生準確理清文章的脈絡結構,同時加深對作品情感的體會。比如,在《蘭亭集序》一文中,王羲之既簡筆勾勒了蘭亭雅集的盛況,更將筆墨鋪陳在由此而引發的慨歎中。前後兩部分均有明顯的情感詞句。可引導學生先抓住關鍵的情感,再由此去逆推,尋找情感產生之由。抓住了集會“信可樂也”,則不難將前一部分的記敍中足以使人生“樂”的因素一一找出。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一一浮現。學生在尋“樂”的過程中,也不斷加深對盛會盛況的體驗。而抓住“豈不痛哉”,則易於激發學生的好奇之心,為何情緒有如此流轉?不難去尋覓文中由樂而思考人生的部分,進而尋求答案。再比如《項脊軒志》一文,文章將敍事和抒情融為一體,圍繞項脊軒這個書房,樸實地截圖生活細節,展現了對家庭變故,及關係親近的幾位女性的感喟與追念。這篇文章中間部分,學生容易找出一個總結情感的過渡句“多可喜,亦多可悲”,則可根據此句,尋根溯源,將全文各部分的記敍串聯起來。

在尋找可喜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體會項脊軒翻新後的樣貌和雅緻,在宣召可悲部分,學生彷彿經由作者精心選擇的幾個細節,一一體會祖母的疼惜,母親的關愛,妻子與其的琴瑟和鳴,以及妻子早逝之後作者的心灰意冷。帶着情感詞去解讀其經歷,可讓學生帶着情感去尋找並獲得共鳴。可見,在抒情性較強的散文閲讀中,通過情感詞句來回溯相關片段的做法,可以更好理清脈絡,體味情感,更容易引導學生展開與文本的對話,從而獲得對文言文的深層次理解,涵養中華古典文化情懷。總之,文言文是語文教學的一場重頭戲,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力圖以更加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豐富課堂教學,切實提高文言文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姚佩琅.高中語文中文學作品的定位———以《課標》、教材、高考的分析為基礎[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4(5):29.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d0lnw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