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小學語文教學與美育的關係論文

小學語文教學與美育的關係論文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説:"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的精神正直、良心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強大源泉。"

小學語文教學與美育的關係論文

美育即審美教育,亦稱美感教育。美育是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審美觀點和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教育,學校美育的作用,在於通過美的形象給學生以情感教育。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編的各種體裁的課文都是內容和形式完美的統一體。它們無不反映了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語言等,藴含着大量美的內容。我在平時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十分注意挖掘教材的內藴,引導學生去領會、去體驗、去感受,適時對學生實施美育。

一、挖掘教材的內在美——語言美、意境美、形象美

我們語文教學美育的任務就是要充分挖掘教材這些內在美,把藝術形象中所藴含的美的寶藏,能夠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地揭示出來,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和教育。

教材的語言美:法國藝術大師羅丹曾經這樣説過:"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小學語文中看似普通的語言卻有豐富的形式變化,詞義的鮮明對比,有的充滿詩情畫意。教師應深入挖掘其美育因素,指導學生細細品味文章的語言美,自覺接受形象的教育。

在教學中, 我對作品優美的景物描寫、匠心獨具的安排,生動活潑而又意味深長的`語言,深入挖掘、着意點撥。例如《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我着重引導學生分析"灕江的水"和"灕江的山"。

這篇寫景文章,語言的準確使用本身就是美:水——靜、清、綠;山——奇、秀、險,文辭優美,感情真切,句句有情,語言表達準確、鮮明、具體,山水一體,交相輝映,作者以詩一般的語言,寫下了自己觀賞桂林山水時的真情實感,使之達到效應強烈的藝術效果,讓學生感到語言藝術的魅力。

教材的意境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葉老在《語文教學二十部》中説:"作者胸有境,入境適與親。"意境是課文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溶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如《小小的船》一文。

"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我在小小的船裏坐,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

寥寥四句,三十多個字,就把學生的視線從窄小的家庭、課堂、學校引向了寬廣無限的宇宙,激發學生產生許多遐想。

教材的形象美:人物形象的感染力是無窮的。少年兒童喜歡美的形象,容易受形象的感染,形象越鮮明,對兒童的思想影響就越強烈。小語教材中,不少文章提示人物的心理美和風格品德的高尚,我們應該根據文章的特點創變情景,使學生披文入情,感受人物的形象美,陶治學生思想情操。

如《我的戰友邱少雲》一文:"為了整個班,為了整個潛伏部隊,為了這次戰鬥的勝利,邱少雲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裏一動也不動。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漸漸地熄滅。這個偉大的戰士,直到最後一息,也沒挪動一寸地方,沒發出一聲呻吟。"

這是多麼感人的場面啊!教師應聲情並茂地範讀全文展開情節,引導學生逐詞逐句理解、誘導。把邱少雲英雄壯烈之舉展現在學生面前,激起他們對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這樣邱少雲嚴守紀律、不惜獻身的高大形象禁不住在學生腦海中站立起來,使他們獲得一種振奮昂揚高大之美感。

二、領悟教材的思想性,培養學生感知美、體驗美的能力

藝術化、審美化的語文教學,能促使學生從課文中體驗美,在生活中表現美,從而提高他們鑑別真假、善惡、美醜的能力。

小語教材中那生動有趣的故事、感情充沛的詩歌、託物寓理的寓言、啟迪心扉的童話、情景交融的散文、圖文並茂的看圖學文,無不集語言文字之美、大自然之美、社會之美、生活之美和藝術之美為一體。只要教師引導學生憑藉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從中感受美、體驗美,就能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並與之產生共鳴。在語文教材諸多篇目中,作者塑造的典型人物都有一種感人的力量,這些正面人物的形象,都為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感悟教材的藝術性,培養學生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我在語文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鑑賞美 、創造美的能力,讓學生在閲讀中感知美、體驗美、鑑賞美;在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在實踐中學會表現美,從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愛美情趣。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詩中明明寫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下筆説是"空山"呢?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啊!山雨初霧,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晚,卻有皓月當空;羣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洌,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多麼幽清明靜的自然美啊!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王維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嗎?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揮灑,毫不着力,象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

詩中有明月、清泉、青松、翠竹、紅蓮、白石構成的色彩美,而這一切又在月光籠罩之下,又別有一種朦朧美,有"明月鬆間照"的寧靜,也有竹喧、蓮動的動靜相生的動態美,也有"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含蓄美。學生在這種清幽明靜、活潑新鮮的境界中神遊,由"悦目"到"賞心",自然會喚起他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慾望。這時,教師抓住契機,鼓勵學生把這種對美的鑑賞上升到對美的歌頌,從而去創造美好的人生

四、教師基本功綜合展示藴藏美

教學是藝術,而藝術的精髓在美。美的藝術,使人感到舒適、愉悦、振奮,而美的教學,除了授人知識、能力、智慧之外,也應伴之以相同的藝術效果。教學這門藝術,是教師想象力、創造力、基本功的綜合展示:純正的普通話、聲情並茂的範讀、優美的體態語言、合理的板書設計和準確的語文知識,都能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總而言之,我認為,語文教學應該是一種很富於創造性的精神活動,更應該是一種富於藝術性的追求美感的勞動,語文教學自始至終是一位研究美、追求美、創造美的大師,其教育、教學藝術,應不僅能夠給學生以美好的心理感受,而且更應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他們的素質,使學生在美的追求中,識別善惡,振奮精神,使學生熱愛學習,執愛生活。

教材藴藏美;教師挖掘展示美;學生感知鑑賞美;進而表現創造美,讓世界充滿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9olrq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