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談語文教學中的求疑、悟理、求新、務實的教育論文

談語文教學中的求疑、悟理、求新、務實的教育論文

經過對實施新課標前後的回顧與反思,我認為語文教師在新課程教學中應有四大追求。

談語文教學中的求疑、悟理、求新、務實的教育論文

一、求疑——“書從疑處翻成悟,文到窮時自有神。”

過去的教學也有質疑問難,但多是老師設問式的自問自答,過早地將固定答案塞給了學生。實踐新課標後,變設問式為互動式,追求的是讓學生在自主閲讀中自己發現疑難問題,查找資料自我排疑,難點問題互動討論,教師只點拔解答思路,並不給標準答案,答案還得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去形成。學《背影》時,學生質疑:“是什麼原因促使作者對父親爬月台買橘子時的背影印象最深,從而着力地進行描寫?”抓住這一主問題,教師只作了探索思路點撥,便讓學生讀讀家庭環境,品品父親説的話,想想父親的身體狀況,然後讓學生自己發現答案,自我小結答案。這樣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才能有效地發揮出來。

“求疑”是求知的起點,是理解文章的催化劑。

“翻閲”資料是求取真知的外在途徑和方法。

“感悟”是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廠。

“心領神會”“運用自如”是讀書的目的地。

還是鄭板橋老先生説得好:“書從疑處翻成悟,文到窮時自有神。”

二、悟理——“讀有字書,卻要識沒字理。”

讀書貴在一個“悟”字,“悟”字拆開反過來看就是“吾”“心”(即我心),用我的心去潛心感受文理,就會有陶淵明《桃花源記》中從“彷彿若有光”到“豁然開朗”的絕妙境界。新課標特別倡導學生自主感悟文理。

朱自清的《背影》沒有一個詞點出父愛,可讀完了“四寫背影”“四次流淚”的描述後,透過淚眼再看文章的字裏行間,卻無一不幻化成了四個大字“深沉父愛”!

自讀完了《台階》一課,大多數同學都感悟到了這篇小説謳歌了父親堅忍不拔的毅力和艱苦創業的精神。稍加反思,覺得僅停留在這個層面還不夠,於是啟發學生換個角度思考,從作品中“我”的角度感悟一下,“我”看到父親終年辛苦,肩扛手拎地準備了大半輩子,積銖累寸,終於造起了有九級台階的新屋,可人衰老了,身體也垮了,面對這些,“我”最期盼的是什麼?——熱切希望以先進的生產力迅速改變農村落後的精神面貌。

“讀有字書,卻要識沒字理”,讀書要識的理有很多:生活哲理、文采文理、人情冷暖、社會百態、科普信息、語言奧密……。手捧心儀已久的書籍,在抖動的書頁裏,走過亙古蠻荒,走過森林,走過雪原,與那些高尚的人們和思想進行着心靈的溝通。如此不斷溝通,不斷感悟,仔細品味,咀嚼書中的寧靜和快感,便成了讀書人生活中不可多得的享受,便能得到人生的淨化和靈魂的泅渡。

三、求新——“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我們過去傳統的語文課太講程式化,總是從生字詞到分段到中心到寫法到練習,這樣的課學生聽厭了,毫無興趣。新課標實施後,打破了僵局,不斷變換新課的切入點,課堂教學上求新求異,能給學生新的刺激,能有效地激發學生新的需求,能保持與發展旺盛的求知慾。

求新是求取語文教學活水來的重要源頭。因此,我在實施新課標過程中,總是要求自己不斷求新,爭取經常變換切入角度,有時從結尾切入(如《社戲》),有時從開頭切入(《背影》),有時從學生最感興趣的中間文段切入,有時從學生的疑點入手等。在閲讀課的設計上,也應經常變換花樣,採取的形式有質疑型、討論型、競賽型、摘記型、評點型、仿寫型、提綱型、比較型等。讀書有輪讀、角色讀、圈讀、品讀、演讀(如上《新聞兩則》就讓學生當“播音員”“軍事家”“主持人”,“觀眾”作評議等)、配樂朗誦、跳讀等。課堂小組有概括式、評議式、歸納要點式、理序式、抒情式、激勵式、檢測式等。由於常教常新,常聽常新,從而有效地保持、鞏固了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課堂氣氛活了,學生思維活了,練習答案活了。

四、務實——“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新課改帶來了活躍的課堂,但有時也陷入一種誤區:片面追求熱鬧,一課下來,讀書的技巧提高了多少?留給學生的思考有多少?受到的思想啟迪與藝術的薰陶有多少?語文知識掌握了多少?反思一下,留下的收穫甚少,淺償則止,大有“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之感。

課堂要在務實中求活,在求活中務實。

課前三分鐘演講、圍繞課文主問題進行互動合作學習、靈活多樣的聽力訓練、人文性的知識搶答,精段品讀,佳句仿寫、課後反思,把生活引入課堂,把作文引向生活等均是在務實中求活,在求活中務實的好辦法。

我們正在新課程的實踐中摸索,在摸索中反思,在反思中前進,熱切期盼着新課程實踐的“山花爛漫”,碩果累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88jvn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