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有關美術鑑賞教學論文

有關美術鑑賞教學論文

美術鑑賞在美術教學中是一個難題,那麼,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有關美術鑑賞教學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有關美術鑑賞教學論文

有關美術鑑賞教學論文1

兒童是愛美的,而且對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渴望藝術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強,尤其是 進入小學以後,對於美的事物的追求更為強烈。作為小學美術教育,應當順應他們愛美的要求,採取多種形式 實施美術鑑賞教學。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要達到的一個重要目標之一,它對於培養學生的愛好、鑑賞能力,陶 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兒童的美術鑑賞心理及鑑賞習慣

小學美術鑑賞教學是一種把造型藝術作品作為審美對象的感覺與感情為主導因素的心理活動形式,它與教 師的引導和兒童對事物的認識、理解緊密相關,我們不妨從兒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發展方向來分析掌握兒童的 鑑賞習慣和鑑賞特徵。

1、強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兒童的鑑賞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藍藍的天,紅紅的花,綠蔭蔭的樹木,黃 澄澄的果實,鮮明豔麗的顏色常常等使他們欣慰和喜悦,樂於接受,如果我們把黑白圖片和彩色圖片同時放在 他們的面前,兒童將對彩色圖片反映強烈一些。

2、兒童在鑑賞過程中,往往注意某個細節的觀察而忽視整體或注意整體而忽視其它。例如一年級兒童在觀 看繪畫作品《美麗的風箏》時,他們全被風箏上色彩豔麗的花紋吸引住了,以至於忘記了手帕的存在,變成了 看花。中、高年級同樣有類似的現象,四年級的學生鑑賞工藝作品的刺繡,結果他們全把刺繡作品當作繪畫作 品看。

3、兒童在鑑賞過程中,通常是憑第一印象的感覺來鑑賞作品,無意識屬性強,受情緒牽制的隨意性大。他 們對作品的感受總是激動片刻、粗略領會便心滿意足,未能仔細琢磨,對作品的感受能力難於在較長的時間內 持續增長。

4、兒童在鑑賞過程中,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見聞認識及由畫面產生的聯想對作品進行評判。對那些反映 他們熟悉的生活和內心世界的兒童畫或同學、朋友的優美作品,他們大都能夠接受,並常常用來作自己的範本 。例如,城市的孩子從小看見的就是整潔、光亮的柏油路,五顏六色的霓虹燈,明亮的大廈高樓,他們就感受 不出繪畫作品中農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籬笆、亂的石頭和柴堆也是一種美麗。

5、為加深學生對作品的感受,視覺記憶常常需要伴之以聽覺記憶,尤其是鑑賞古今中外名作,沒有教師生 動有趣的語言幫助,兒童對藝術作品的感受也不會很深。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成功的教學課都運用了音樂伴奏 的教學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氣氛,強化記憶。

二、小學美術鑑賞內容的編排及特點

1、小學低年級鑑賞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和表現生活周圍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冊《小朋友的畫》、 《民間美術鑑賞》、第四冊《畫家筆下的童年生活》、《繪畫中的動物和花果》等。其特點是低年級階段所欣 賞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兒童審美心理,如大腦袋,歪脖子,近大遠小,樹畫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門,比例不 在準確,表現無拘無束。還有一些拼貼的小製作也深受小朋友喜愛。2、中年級鑑賞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接觸 瞭解優秀美術作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藝術的情感。如第五冊《工藝美術的人物形象和動物形象》、第六冊《 工藝美術的陶瓷和雕塑

》、《繪畫作品中風景的靜物》等。其特點是從小學中年級開始,鑑賞一些與學生生活 接近、學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國古今優秀繪畫作品和工藝美術作品。鑑賞課內容對於教學內容有“參考資料” 的作用,在鑑賞課中滲透了有關的教學內容。如第六冊的鑑賞內容是工藝作品刺繡、竹編的鑑賞,第八冊的教 學內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編”手工課。鑑賞課的優秀作品檔次高,起到了指導性的重要作用。3、高年級 鑑賞內容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祖國曆史悠久的藝術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具體內容有:第九冊的《古代 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冊《現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冊《中國傳統建築藝術和現代建築藝術》和 第十二冊繪畫作品雕塑、工藝美術、建築、小學內容總覽等。其特點是要求比較全面地瞭解我國造型藝術門類 的面貌,除了已經着手的中國畫教學之外還將鑑賞的領域擴展到中國優秀古建築、雕塑、工藝美術作品中去。

三、小學美術鑑賞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

根據美術鑑賞教學的目的、任務及自身的特殊規律,我國的小學美術鑑賞教學的組織形式可以分為專題欣 賞課、隨堂鑑賞課和現場課三類:

1、專題鑑賞課。專題鑑賞課是課堂教學的方式,是小學美術鑑賞教學主要形式(我們前面例舉的內容都是 專題鑑賞內容),它指的是整個課時內組織學生專門對某些作品進行鑑賞的課業。我們以第十冊的鑑賞內容為 例談一談專題鑑賞課的課堂教學模式。這一課是鑑賞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關傳統建築藝 術的照片。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目的,即通過本課教學讓學生獲得哪些方面的知識?起什麼作用?本課的教學 目的應讓學生初步瞭解我國傳統建築的藝術特點,懂得建築的三大要素,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增強民族自豪 感。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觀察、回憶和比較,瞭解“傳統”二字與“現代”的區別,再進一步引導學生 瞭解祖國悠久的建築史及燦爛的建築文化,瞭解宮殿、樓閣、亭台、寺廟、佛塔、陵墓、民居等獨樹一幟、風 格迥異的建築藝術特點。

進行專題鑑賞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採用談話法、討論法、伴音、放錄音、幻燈等手段調節學生的有 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可採取分析一幅作品後及時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要啟發兒童觀察分析,鼓勵他們踴躍 發言,各抒己見,積極討論。

2、隨堂鑑賞課。隨堂鑑賞課是指在繪畫和工藝(包括寫生、創作、圖案、塑造、手工製作)課業中所穿插 進行的鑑賞。這種鑑賞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得很多,比如:我們每一課都安排了範圖及資料,教師指導學生 觀看講解,指出作品美在哪裏。又如:為了使低年級學生能在蠟筆的塗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導學生對素描 知識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範畫,這就是隨掌鑑賞的教學過程。

3、現場鑑賞。現場鑑賞是一種在課堂教學之外的美術鑑賞形式,是指在較長時間內到現場和實地察看所進 行的鑑賞教學。例如:組織兒童參觀美術作品展覽和博物館中陳列的美術作品,訪問畫家、工藝美術家、雕塑 家並觀看其技法表演等。

條件稍差的農村,有關鑑賞課的內容應結合本地具體情況作有效的靈活調整。比如我們上《古代傳統建築 》這一課時,就完全可以帶學生到陶公廟去參觀,讓他們瞭解足夠的知識後,民族的尊嚴與自豪感自然就出來 了。

有關美術鑑賞教學論文2

鑑賞是小學美育的靈魂,是打開兒童美麗心境的鑰匙。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愛、對生命充滿理解和尊重的人,總是會從不同角度去鑑賞,發現美和價值,這在教育中是一種真正的、充滿智慧的大教育觀。在小學美育中,鑑賞更是必不可少,範圍也是非常廣泛的,課堂教學的藝術鑑賞課外教材的補充鑑賞,興趣愛好的培養鑑賞,人才的賞識教育,從一幅畫,一節課,一本書,一個人,一個國家都有他值得鑑賞的魅力。下面我來談談鑑賞教學的多種形式。

一、在特定的文化意境中鑑賞

任何美術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不是真空的產物,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創造出來的。因而在進行美術鑑賞教學時,不能單純地講技法,而要將作品迴歸到原有的歷史環境中,迴歸到特定的文化情境中,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作品所要表達的人文含義。

教師可介紹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相關的`歷史故事,加深學生對作品內涵的理解。如青銅器、秦俑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國山水畫體現了意境和神宗意識,古希臘藝術體現了崇尚理想與科學的精神,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作品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在鑑賞中國古代山水畫時,可以放一段中國古箏名曲《高山流水》,一方面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夠促使學生理解山水畫的意境。有時還可以選擇一些具有文學情節的作品供學生鑑賞,如在鑑賞齊白石的作品《蝦》時,教師可以輕聲吟起齊白石的詩:“塘裏無魚蝦自奇,也從荷葉戲東西;寫生我懶求形似,不厭聲名到老低”,幫助學生體會作者創作時的心態,儘快融入到作品的情境中來。

二、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説過:“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情感的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展。”可見,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生活中的美術現象俯手可拾。在美術教學時,可以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把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結合起來,創造出一個宏觀意義上的美學情境。我們可以帶領學生到校園中走走,讓他們分析、評論校園建築的佈局和特色,找自己感興趣的建築進行全方位觀察。如果有條件,我們還可以帶學生參觀當地的美術館、博物館、宗教寺廟、園林、民居;或者來到野外,那初升的太陽、絢麗的晚霞、雨後的春筍、雪中的高樓等絢麗多彩的大自然會牽動着兒童的心,為美術教育提供極好的營養品。打破教師對講台的壟斷,打破教科書對課堂的壟斷,開放課堂,提供多元化選擇,以真正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比如《校園小記者》書本要求學生出一期校園小報,學習藝術字。我要求學生當一次真正的小記者,走出課堂,採訪學生和老師,以親身經歷來積累資料和經驗。在實踐中體會藝術的真諦。

三、調動多種感官,營造美的情境。

人類以眼睛、耳朵、皮膚、鼻子等多種感官去感受美,這在以美育人的美術教學課堂中尤為重要,因此應利用多種途徑加以調動。例如:精美的掛圖、優美流暢的語言、生動形象的表情、優雅的舉止、得體的服飾、悦耳動聽的音樂等等,形成了美的教具、美的語言、美的表情、美的服飾、美的音樂、使美無處不在,美貫穿始終,讓學生感到上一節美術鑑賞課就是一種美的享受,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的薰陶。

四、提供交互式平台

學生鑑賞美術作品所得到的感受肯定是見仁見智的。不過,由於受經驗和能力所限,他們的看法也許是幼稚和片面的,但只要是真切的感受,我們就應該給予尊重和認可,不必強求統一。現代美術教學非常重視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們一定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造這種機會。

課堂是交互式的主平台。教師可引導學生在鑑賞過程中討論,在討論中鑑賞,可以從對作品的題材、主題、造型要素與形式等進行討論,還可探討作品的風格,內涵,即感情、觀念、思想等。鼓勵學生在個性的基礎上大膽地表現,發表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積極創設生動和諧的氛圍,展開想象的翅膀,發揮創新的潛能,做到敢想、敢説、敢做、敢畫,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五、引入多媒體

計算機可以將課件製作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如在教學中,對於點、線、面、體的理解,以前只能枯燥地講解,現在通過計算機的幫助,教師可以成功製作出簡易動畫,演示點到線、線到面、面到體的整個運動軌跡,並運用在畫中的不同位置來觀察不同的視覺效果。從而更好地理解作品構圖。

美術鑑賞課有很強的直觀性,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通過數碼投影儀,就可以將作品清晰地放大展示,讓學生在鑑賞課上能夠真正地“鑑賞”。

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健康審美情趣

別林斯基説:“美和道德是兩姐妹”。從本質上看,不道德的事物是不美的,只有符合健康的審美心理的事物才是真實、高尚、道德的。換而言之,一個人只有接受了卓有成效的審美教育,在其發現美、評價美、追求美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審美評判標準,才可能成為一個高尚的、有道德的時代新人。因而,在美術教育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不可推卸的責任。教師應根據鑑賞作品所藴含的豐富的內涵,挖掘和強化作品中的德育因素,將思想品德教育、行為規範教育、人格情操教育、理想和人生觀教育有機地結合到教學活動中,以實現“教書育人”的最終教學目的。

當然,在藝術教育中不僅有教師對於學生美術鑑賞的教育,更有對於學生個人的鑑賞,對人的鑑賞,遠比一副藝術作品的鑑賞更具有前瞻性,我們教育的根本是人,推動社會發展的也是人,學生就是我們國家未來的希望,世界的未來主人,因此,人才的培養就是對人的鑑賞,先鑑賞,後發展,是如今教育界流行和倡導的理念,“鑑賞”不僅僅是“愛”,更是信任、尊重、理解、激勵、寬容、提醒。通過鑑賞教育,幫助學生找到學習、生活乃至未來發展最合適的位置,讓他們將自己的個性和潛能發揮到極致,獲得生命的樂趣。

有關美術鑑賞教學論文3

長期以來,美術鑑賞課一直以來就是美術教師教學上的一個難點。同時美術鑑賞課對於小學生來説也是學習上的一個難點,小學生對藝術作品缺乏真正的瞭解,他們對作品的理解只能浮於表面,其原因在於學生沒有主動、積極地參與到鑑賞活動中來。而在小學美術教學鑑賞中沿用的傳統教學方法,即老師以課本為主導將中外美術作品,包括繪畫,建築,雕塑等美術作品介紹給學生,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單一,教學過於枯燥乏味,課堂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課後學生也沒有進一步探究的 。我們需要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美術課鑑賞課教學方法,從而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美術鑑賞課不只是向學生傳授美術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美學素養:鑑賞美、發現美、創造美,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個性品質以及課後持續探究的能力。小學生是愛美的,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渴望藝術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強,對於美的事物的追求更為強烈。作為小學美術教育,應當順應他們愛美的要求,採取多種形式實施美術鑑賞教學。

一、創設情境,理解美術作品的文化背景

藝術總是來源於生活的,每件藝術作品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但每件藝術作品又有其地域性、民族性和獨特性。從形式到內容又有其個性魅力。教師要通過多媒體等教學設施讓學生了解所鑑賞的美術作品的文化背景,學生用看到、聽到的信息對他們自己的疑問進行了猜測性地解答,在總結時對他們的答案和方法進行了肯定,而他們也在直觀鑑賞和討論中融入了作品的世界,從而對一個全然陌生的藝術形式產生了一定的審美認同。能發現原來世界很大,並不是只有我們的審美標準的,應該尊重理解其他地區、民族的審美趣味。首先,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涵,需要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相關的歷史與故事。如鑑賞拉斐爾的《雅典學院》時,就有必要介紹有關“文藝復興運動”的歷史以及“人文主義精神”。鑑賞達維特的《荷加斯兄弟之誓》時,可適當講述羅馬的歷史傳説——荷加斯家族和庫裏茨亞人的姻親關係。再如,在鑑賞古希臘雕塑《擲鐵餅者》時,學生如果不瞭解古希臘人有裸身參加體育競技運動的風俗習慣,他們肯定對大量的人體雕塑疑惑不解,教師必須使學生明白:正是由於這一點才奠定了西方人以人體為美的傳統審美觀念。當然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通過各種方法來了解這些知識,如放錄像、到圖書館查資料、上網搜尋等。

其次,儘可能創造一些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是上好鑑賞課的前提。比如,在鑑賞中國古代山水畫時,可以放一段中國古箏名曲《高山流水》,這樣一方面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使其進一步理解山水畫面的意境;如在鑑賞外國傳統工藝美術——具有“羅可可”藝術風格的蘇比茲公館客廳傢俱時,可以放一段巴洛克時代德國音樂家巴赫的小提琴協奏曲,這樣有利於學生加深對作品內涵的理解,使學生儘快進入到作品鑑賞的情境中來。

二、自學新知、發現疑難 進行鑑賞美術作品

以前鑑賞課學生在沒有充分觀察、感受一幅作品時,教師直接講解,學生始終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而課前預習能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參悟作品,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開始,預習題要根據本課的教學目的精心設計的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如在《肖像藝術》一課時,預習題是:畫面中的人物性格特點、神情和動態特徵你瞭解嗎?你知道這些畫是用什麼材料畫出來的嗎?你喜歡這些畫嗎?為什麼?讓學生帶着問題去閲讀每一幅作品,把自己閲讀時的心得和產生的疑問做成小卡片記錄下來,以便課堂討論時使用。中高年級的是讓學生在閲讀時,自己尋找問題。如鑑賞《奇妙有趣的臉譜》一課時,我讓同學們先看書,圍繞“知道了些什麼,感受到了什麼,不知道什麼,很想知道什麼”自我設計問題並製成小卡片,以備上課之用。一堂好的鑑賞課有時就像一個優秀的故事,在開頭設下懸念,然後在過程中將問題一一解決。在美術鑑賞課中,我們也要通過分析、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來一步步完成對作品的鑑賞和認知,最終達到對於美的理解和感知的目的。在“我也是藝術大師”一課中,我出示畢加索的“和平鴿”,設置提問:為什麼要用白鴿來象徵和平?它出現的時代背景是什麼?它表達了畫家當時一種什麼樣的心情?結果大家對此都很感興趣,經過小組討論,大家踴躍發表意見:有的説鴿子的白色代表純潔,象徵和平;有的説畫家一定是個愛好和平的人。最後由我補充:這是畢加索在50年代為在巴黎召開的保衞世界和平大會創作版畫,以鴿子為題材,被人們稱為“和平鴿”。畢加索還是一位雕塑家,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的探索精神,給西方20世紀現代藝術以很大的推動。在整個一堂美術課上,學生髮言積極,思維敏捷,而且個個神情專注。由此可見,提問是上好美術鑑賞課的一種有益嘗試,能引導學生對問題探個究竟,增強對課程的注意力,會給課堂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討論交流、適時點撥培養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

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對要鑑賞的作品有了一定的感受,這時,教師所要做的就是要讓他們把自己的感受説出來。小學生感受的審美成份和質量雖然是有限的、低層次的,但確實是他們的親眼所見、親身所感。

1、教師在教學時要給學生更大的心理空間,不以“ 視角”來審視學生的表現;不用過於理性化、專業化、 化的書面語對作品進行分析、評點;不給學生“標準答案”,因為任何一件美術作品在不同的人看來可能有不同的評價和感受,即使是同一個人,對同一件美術作品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不同形式的展現中都可能有不同的評價和感受。也就是説要給學生營造一個更為寬鬆的心理環境。

2、教師在教學時要給學生更多的參與機會,讓學生多看,讓學生多説,讓學生多討論交流。學生通過交流自己的感受,把自己對作品獨到的見解和鮮活的思維充分展現出來,同時也知道了自己的感受與別人的感受存在的異同,教師再適當地對作品的含義和與此對應的形式作一些規範的理性分析,從而讓學生個體感受與羣體感受達成“共振”,這樣才有利於學生創造能力的發揮和培養。

3、教師在教學時要給學生更多的鑑賞視角,教師在點撥時要教給學生鑑賞美術作品的方法,一幅作品不要孤立的去分析,可以把同一時期、同一畫派、風格近似的作品作比較鑑賞;也可把不同時期、不同畫派、風格迥異的作品作比較鑑賞等等。教師對有獨到見解的學生要給予高度的讚揚、熱情的鼓勵,培養他們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審美評價標準。

小學美術鑑賞主要通過鑑賞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獨立思考問題提高實踐能力和創造力的課程。對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隨着人們對素質教育的逐步認識和提高,美術鑑賞將成為美術教學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美術鑑賞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展學生的視野,廣博學問,更新知識,更新觀念,更科學準確地運用現代教育手段來施行美育工作,使美術教育真正成為素質教育的有力助手,成為啟迪心智、培養愛心的園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7rmq3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