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大學生壓力管理論文

大學生壓力管理論文

壓力管理,就是個體用有效的方法應對在壓力情況下的生理、心理喚起。下面是有關大學生壓力管理的論文,供大家參考!

大學生壓力管理論文

大學生壓力管理論文【1】

【摘要】大學生的學習成長對於我國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如何行之有效的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壓力管理對於推進國家人才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壓力管理;壓力源

當前,我國正處於一個經濟迅速發展科技突飛猛進的時期,社會複雜多變,充滿了機遇與挑戰。大學生作為一個承載着社會、家長高期望的特殊羣體,成長、成才的慾望非常強烈,但心理髮展尚未完全成熟、穩定。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生活環境的變化、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求職擇業競爭的激烈、涉及大學生切身利益的各項改革措施的實施等等,都使得大學生成為當前我國社會的高壓力羣體。如何行之有效的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壓力管理對於推進國家人才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從理論上認識壓力

1、壓力

壓力一詞最早作為物理學概念被提出,用以表示作用於物體表面的力。[1]Cannon於1915年首次在心理學領域引用了壓力一詞,用以表示外部因素對體內平衡造成紊亂的影響能力。[2]西方心理學將壓力也稱為應激是指個體的身心遇到某種機遇或者威脅時感到其重要性卻無法有效把握或對抗的一種感受。[3]

2、壓力源

隨着對壓力認識的深入,研究人員對壓力與壓力源從概念上做出了區分。壓力源一般指作用於系統使其明顯變形的某種力量,如物理的心理的和社會的力量。鄭全全等人將中學生的壓力源分為七個維度:學習問題、教師問題、家庭環境問題、父母教育方式問題、同學朋友關係問題、社會文化問題以及自身生理心理問題。[4][5]張磊等人將在校大學生壓力源劃分為前途、學業、個人日常、經濟、人際關係等五方面[6]。

二、在校大學生壓力源

本文主要從外部因素方面分析當代大學生的壓力來源。具體分為學習壓力、生活適應壓力、人際關係壓力、個人發展壓力、家庭期望的壓力。

1.學習壓力:學習是大學生羣體最基本的任務,儘管這一壓力的強度有張有弛,並非永不改變,但由於持續時間很長,其影響之大不可低估。尤其是很多大學生為了適應社會激烈競爭的需要,必須進一步創造條件,並做出進一步努力。過多的學習項目、過重的學習任務,都給大學生帶來巨大的壓力。

2.生活環境變化的壓力:社會環境、校園文化環境、生活環境、學習環境以及人際關係方面的變化衝突,會給大學生帶來各種適應問題。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角色轉變的壓力;二是客觀自然環境變化的壓力;三是不同生活習慣的壓力;四是由獨來獨往的行為生活模式轉變為與他人打交道的壓力。

3.人際關係壓力:大學生在校期間避免不了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彼此關係也不一樣,可能是一面之緣的同學、情深意切的戀人、活動的組織者、嚴肅認真的老師、寬厚無私的家長,種種關係需要不同的方式來對待,這是以前的生活中從來沒有的。但是相較於之前交往的人羣,大學期間交往的對象來自天南地北,又處於年輕氣盛的階段,平時難免會有點摩擦。因此,人際關係的壓力在無形中增大了許多。

4.戀愛的壓力:大學生處在18~22歲的年齡階段,對愛情有美好的嚮往。很多大學生已經接觸或正在經歷戀愛,然而有很多學校和家庭對大學生戀愛保持反對態度,這對大學生的戀愛造成了不小的壓力。並且戀愛過程中的經濟負擔也是大學生很重要的壓力來源。

5.就業的壓力:就業的壓力也可以算是當下,大學生最大也最嚴重的壓力源。就業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大學生的人生發展方向,肩負着家庭社會巨大期待的大學生對於就業十分看重,但是隨着自從全國普遍性擴招以來,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不斷增大。同時由於就業市場行為的不規範,大學生必須多方面聯繫單位,處於長時間的等待期,在心理上容易產生焦慮,對大學生造成非常巨大的壓力。[7]

三、壓力管理策略

1.明確學習職責,正確面對學業競爭:學校在新生入校時要做好大學生涯規劃的指導工作,學生也要明白自己的責任把握學業,兩者相互促進。學生首先應該認識到,大學本身就是實行高等教育的地方,能夠來到這裏的學生都在高中學習中取得了階段性成功。所以應該正確看待大學學習的激烈競爭。

2.端正人際交往理念:大學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地域間的差異造成了文化的不同,日常生活中難免有矛盾。正確對待這些矛盾是處理好同學關係的關鍵。

3.正確對待感情,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大學期間的戀愛,應該是人生最為純潔但又不失成熟的戀愛。但是不能以一個正確的心態去面對戀愛,要不就是主管將個人發展與戀愛結果割裂開,帶着不負責任的態度面對戀愛,要不就是過於沉溺與兒女情長之中,對未來的不穩定性充滿恐懼。學校、家庭應該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合理協調感情與發展的關係。

4. 轉變就業觀念,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大學生難就業,根本原因在於沒有改變傳統就業觀念。大學生都希望在大城市裏能找到薪水豐厚且體面的工作,但是這樣的工作機會畢竟有限,同時招聘單位用人要求嚴格,就業競爭十分激烈。大學必須正確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試着用一個普通就業者的心態找工作。就業問題上,學生自身綜合素質是關鍵,大學應該加強對大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加大求職技能的培訓。[8]

參考文獻:

[1]夏徵農.辭海[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148

[1]W alter B. Cannon Bodily Changes in Pain,Hunger,Fear and Rage:An Account of Recent Researches into the Function of Em otional Excitem ent,Appleton 1915

[3]車文博,當代西方心理學新詞典[M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4]王道陽,姚本先。當代大學生壓力源調查分析[J]。中國衞生事業管理,2012

[5] 鄭全全,陳樹林。中學生應激源量表的初步編制1999

[6]張磊,尹恆嬋,吳曉路。大學生壓力源結構模型的驗證性因素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06

[7]易琳,徐海波。談當代大學生的壓力管理[J] 校園心理2009

[8]王萍萍. 從人力資本的角度看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J]經濟理論研究2006

大學生壓力管理論文【2】

論文論文關鍵詞:社會工作 社會工作專業 就業壓力

論文論文摘要:文章從社會的普遍現實、高校社會工作專業的建設與發展方面剖析其原因並提出相應的對策。

隨着工業化、城市化的急速發展,社會問題、社會矛盾不斷增多,社會工作的需求越來越大。隨着需求量的增大,各高等院校相繼開辦了社會工作本科教育。據悉,截至2016年8月,我國大陸地區已有170所大學開辦社會工作本科教育,還有數十所學校開辦社會工作專科教育。然而,目前各高校社工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大,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據瞭解,廣州最早開設此專業的.華南農業大學,2003年首批81名社工系本科畢業生從事“專業對口”工作的不到10%,有70多人找不到社工崗位轉了行。①據瞭解,2016年中山大學畢業的30多名首批社工系學生中,3名進了廣州市社會福利院等單位工作,成為“專業社工",2名留在社工系工作,5名考入社工系碩士班,其餘20多名全部“轉了行"。②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社會工作專業快速建設與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就業壓力之間的巨大反差和錯位。我們從三個方面來加以深入剖析:

一、 社會的普遍現實

1.社會宣傳力度不夠,社會工作專業尚未得到社會大眾的瞭解、認識。

對於一個新興的職業,需要社會廣泛地宣傳,而目前這方面的工作做的相當少。不僅僅是社會媒體的宣傳力度不夠,而我們社會工作者主體(學校、教師、工作人員、學生等) 自身的宣傳力度也很薄弱。現在像《社會工作》這樣的社會工作專業期刊寥寥無幾, 而且只 有屈指可數的學術期刊才開闢了社會工作欄目,大眾媒體則更少涉及社會工作,只是在部 分地區做得稍好些,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區。而且社會工作者主體,如高校的社會工作教師很少寫有關社會工作的科普文章來普及社工理念,社會工作者開展的活動也不多,其提供的服務的社會效益不夠明顯,無法吸引媒體的注意,這些都影響了社會工作的宣傳。因此,社會工作這項職業究竟是做什麼的,很多社會成員都不瞭解,而且不被認為是一項職業。社會大眾不知道這個職業可以為他們提供什麼樣的服務,對社會有什麼樣的貢獻,其重要性何在。很多人只是從字面上曲解社會工作,認為就是人們在本職工作之外所做的、不計報酬的其他為社會做的服務工作,只需要愛心,不需要專門知識和技巧。

因此,政府及媒體應該加大對社會工作的宣傳,使人們瞭解這個行業,知道它是做什麼的,能為人們提供哪些服務等,充分利用這個行業為社會服務。除了外界進行宣傳外,還需要我們社會工作者自身宣傳,通過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服務來獲得社會的認可,樹立專業權威的形象。通過兩方面的共同努力增加社會對社會工作的認知度和接納度,增強政府和公眾的全方位的認同。

2.社會工作職業化過程任重道遠。

2016年7月1日,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佈了第九批國家職業標準,社會工作者的職業標準正式公佈。這完成了社會工作職業入口的規範建立,對社會工作的改變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從資格的認證到崗位的對接卻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雖然政府現在對這個職業給予了 承認,但沒有明確哪些工作崗位應由社會工作者從事,而且待遇也不清楚。另外,長期以來,社會工作職業的功能都被一些政府部門和準政府組織包辦代替,這些部門和組織很少意識到其工作應由具備專業知識的社會工作者來從事,同時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他們仍然不願交出理應社會工作者所承擔的工作,甚至有的直接拒絕社工人才的進入,這勢必阻礙了社會工作的職業化發展。

在社會工作職業化程度較高的香港地區,社會工作者是普遍受人尊敬的一個職業羣體,目前有兩萬從業人羣。政府的社會福利政策和財政資助是香港社會服務工作得以不斷髮展的基礎和前提,但是香港地方政府並不直接包辦各項社會福利事業和服務,在香港開展各項社會服務的主體是各類專業社會工作機構。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隸屬於社會福利署的專業機構,另一類是非政府的社會工作機構,後者佔機構總數的3/4以上。這與我國大陸大部分地區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的生存環境大相徑庭。我們的社會工作專業的畢業生進入社會工作領域後,沒有相應的崗位編制、職稱序列和培訓機制保證他們的根本利益,這使得社會工作職業化過程缺乏必要的動力和體制保障。

因此,政府應該在福利政策、人事制度、就業崗位、財政政策等方面給予社會工作大力支持。政府在制定社會福利政策、制定社會工作法規和條例、實行專業社會工作者註冊制度、考核評估各項社會工作服務質量等方面應擔負起宏觀管理和指導的責任。另外,政府還應大力培育和發展非政府的專業社會工作機構,對之提供必要的服務設施和財政資助。

二、 高校社會工作的專業建設與發展

1.社會工作專業培養模式急需改進。目前我國高校在制訂社會工作專業培養模式的時候,沒有充分考慮到我國的國情,對我國的社會問題、社會整體需要和發展做充分的分析,而是在生搬硬套國外的或港澳的,甚至有的高校間相互照搬,沒有結合本地區的實際需要而制訂出具有彈性的社會工作培養模式。社會工作一直為適應過渡期的社會問題所需要,而社會的變遷使得社會問題的性質一直在發展變化的,因此,社會工作要獲得社會的認可,就要能經常提供適合問題需要的服務。那麼,我們在設置社會工作教育的培養模式時,就應該考慮到社會有什麼樣的需要,我們就應該設置什麼樣的培養模式。

2.專業實踐環節薄弱。國際社會工作學校聯合會規定:所有學士學位的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完成800小時的課外實習。但是我國高校社工專業由於人力、經費以及與實習機構的關係等問題限制了專業實踐教學,使其成為社會工作教育中最薄弱的環節,有幾方面的原因:

(1)實習時間安排單一。多數高校除了第四學年集中安排統一實習外,在社工專業的其他學習時間內並未安排足夠的實習計劃,或僅僅是利用寒暑假要求學生自發參加實習,其效果與期望值往往相去甚遠。

(2)實習單位本身的不合作。在當前的社工領域,因缺乏促使其向專業化方向轉變的有效機制,使得這些實習機構對實習生往往有諸多限制,實習過程中社工專業的學生不但無法施展專業知識,甚至不得不通過“變通”的形式來迎合實習單位的需求。這在很大程度上傷害了實習生的工作熱情和對社工價值的認同。

(3)實習過程中缺乏系統、科學的指導機制。大多數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均處於自發的實習工作狀態。由於社工專業涵蓋的面十分廣泛,學校派出的指導老師往往需要同時面對很多學生提出的專業性問題:如社會福利政策、家庭情感危機、青少年犯罪與預防、城市救助體系的完善與實施等,指導老師往往感到力不從心,其指導也就常常淺嘗輒止。另外一些機構的工作人員雖然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但指導學生的方法是零散的,缺乏系統的、科學的指導。

針對以上的現狀,各高校應制訂合理的實習時間,建立完善而豐富的實習檔案,加強對學生進行實習個案的分析與問題解決,同時嘗試建立專門的實習指導教師隊伍。王思斌認為,要克服專業教學與社會實際需要脱節的現象,可以借鑑醫學教育的體制,由學院直接建立附屬實務機構作為學生的實習基地,教師與實務工作者應同一羣人的兩個可以隨時轉換的角色,對學生來説,其學習過程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即課堂教學中的知識和實務教學中的經驗學習。③另外,雲南大學的向榮提出了採取“三方夥伴關係”的實習教育模式:④即通過政府,社會工作教育機構及海外有關機構和國際非政府組織結成三方合作關係,在政府的實際工作部門如一些社會福利機構內由國際非政府組織出資或出力給機構裏的實際工作人員提供多方面培訓和指導。學校方面在參與培訓同時也介入機構的日常工作,一方面自身專業素質和能力提高,另一方面通過實踐來了解和認識中國福利服務的實際狀況,並對其優秀的經驗型方法進行層面的思考和總結,使得社工作在中國社會紮根,以促進“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工作。這有助於加強和完善社會工作實習制度。

3.師資隊伍建設存在嚴重不足

各高校的社工專業院系中,教師的專業結構很不合理,其中具有社會工作專業背景的教師比例很少,即使具有相關專業的心理學、哲學、法學等背景的教師亦佔少數,更多的是其他專業。王思斌在中國社會工作協會第二屆理事會工作報告中指出,在對569人社會工作教師的調查中,有“專業社會工作”背景的教師為“19.16%",有“社會學”背景的教師為“18.98%”,“其他”為“21.09%”。⑤教師隊伍專業結構的不合理,直接導致課程設置的不合理。

而且大多數教師是“半路出家”、“自學成才”,在“書齋”裏做學問的,本身很少從事過社會工作實務工作,對實際的社會工作的具體實施缺乏瞭解。因此,其授課只停留在教授理論知識,內容空洞、言之無物,而且對實踐環節也感到力不從心。這也一定程度上制約着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培養。

因此,我們應加大對社會工作教師隊伍的培訓,通過各種培訓途徑培養社會工作教師的專業理念、完善知識結構,建立一支專業化的社會工作教育師資隊伍。其次通過多種方式促使教師積極融入社會工作實務。如教師到相關機構掛職鍛鍊,以積累實際經驗,充實課堂內容。通過培訓和社工實務使社工專業教師的整體素質得到全面提升,使其既有很強的理論研究能力,又有豐富的實踐指導能力,逐步實現優秀的社工專業教師都是經驗豐富的社會工作者。此外,高校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自身專業認同度低。

社會工作專業大多數學生在報考大學時多帶有一定的盲目性,並不清楚這個專業要學什麼和將來要幹什麼,只抱着考上大學為目的,而對專業的認知相當缺乏。在一所大學本科院校社會工作專業三、四年級的140名學生中調查顯示:87.14%的學生在考取大學之前未聽説過社會工作這個專業,而且34.29%的學生不願意畢業後從事這個職業。在不願意從事這個職業的原因選擇中,58.33%的學生是因為“該職業缺乏社會知名度和認同感,社會地位低”。⑥社會工作專業學生不認同本專業勢必會影響其掌握專業知識和技巧,影響其成長為一名真正的社會工作者。因此,首先我們可以借鑑香港的經驗,增設社會工作專業大學招考求職面試制度,通過求職面試使學生明確今後學習和就業方面,選拔出具有社工基本素質的學生,而淘汰出只是為了邁入大學,而不認同該專業的學生,以免造成人才和資源的浪費。其次,我們應加強對社會工作學生的專業理念的培養。教師在各門課程中都應滲透專業價值觀的教育,並且,教師以自身的言行感染社工的學生,樹立專業理念。第三,建立完善的督導制度。社會工作學生一入校,教師就應對學生進行督導,從思想、學習、生活等各方面進行督導,特別應加強對學生職業生涯設計的指導。各高校的社工專業院系,應當在新生入學後迅速幫助他們確立發展目標,並在實踐中為幫助他們為實現目標而做出切實努力。社會工作者應當可以像醫生、律師、會計師、精算師等那樣獲得執照,單獨開業,這是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方向。在校期間,社工專業的學生就應當像醫生、法律、會計等專業學生一樣,充分掌握本專業的各項知識和技能,並各有側重。

總之,要徹底改變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現狀,需要政府加大對社會工作相關政策的改變和調整,加大對社會認識的引導;需要社工服務領域加快向專業化的轉變,儘快建立一個完善的職業制度體系;需要高校對社會工作專業的培養模式作出積極的調整,對專業師資建設加大投入,並自覺承擔起引導整個社工領域向專業化發展的責任和義務;需要社工專業學生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和修養,建立一種職業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將社工價值與人生理想緊密聯繫在一起。也許,這個過程很艱鉅,它需要政府、高校、社會及社會工作從業者之間達成高度共識,但是,這個目標實現,有助於社工專業的科學發展,有助於社會穩定,有助於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事業的完善,更有助於和諧社會的實現。

【參考文獻】

①社工就業動態.內地找不到對口工作.廣州九成社工本科生要轉行〔DB/OL〕.(2005.03.19)〔2012-4-5〕.

②梅志清.社區管理體制還存在缺陷.社工畢業生求職無門只得“轉行〔N〕".南方日報,2005.09.17.

③王俊秀.社工專業為何校內輝煌校外滄桑〔N〕.中國青年報, 2005.02.08.

④向榮.中國社會工作實習教育模式再探索〔J〕. 雲南高教研究,2000,(2)50-52.

⑤王思斌.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第二屆理事會工作報告〔J〕.中國社會工作教育通訊(二十期)2004,10,17.

⑥李揚.中國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初探〔J〕.河北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16-20.

標籤: 大學生 管理 論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4q3rn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