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人工林生態環境管理監測與評價體系探討論文

人工林生態環境管理監測與評價體系探討論文

現在社會經濟發展迅猛,木材需求量急劇增長,為了滿足對於木材的需求,緩解氣候變化,發展人工林成為一種必然。但是在發展人工林過程中由於經營管理不好等眾多因素引發了大量的生態環境問題。

人工林生態環境管理監測與評價體系探討論文

一、人工林對於生態環境建設的意義

社會各種產品和生產單位在國民經濟不斷髮展的生產技術不斷革新的今天,對於林產品和附屬商品需求眾多,在這種情形下,把天然林砍伐作為木材生產和收集附屬產品主要渠道引發原本極度缺乏的自然資源的逐漸衰竭,此外,水土流失、洪水、生物滅絕和旱災等安全事故頻發,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受到極大的影響,安全事故更是頻頻發生,利益遭受極大損失。在這種社會現實和生產現狀下,人民引入發展工業人公林的新概念,收到了廣大人民的認可和讚賞,這種思維方向為當前社會的發展和優化今後的社會經濟格局指明瞭新方向,引導出一種綜合性的應用和發展流程。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提出經濟、生態一體化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在此過程中,大量天然林保護制度和條例日趨完善,這無疑緩解了對於傳統天然林的砍伐步調與力度,極大地緩解和降低了木材矛盾。另一方面,對社會生產產生一定影響,造成了社會木材供需矛盾的急劇尖鋭,供需缺口的日益增大,相關企業的經濟利益遭受極大的制約。究其原因:一方面,傳統的木材生產方式在社會人口不斷增長的今天顯然已經無法滿足需求,造成了林業生產的負面效應,同時人民在工作中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有時更造成了國際市場的不安。另一方面,長期用大量的外匯進口林產品和木材無疑會給人口發展和經濟建設產生深遠影響。

二、人工林監測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1.人工林的生產力低下

林業發達國家的人工林質量遠遠超過我國。人工林的質量低於天然林,我國成熟天然林的平均蓄積量是172.3m3/hm2,而同一齡組成熟人工林平均蓄積量是76m3/hm2。我國楊樹人工林種植面積位居世界第一位,達700萬公頃。但是年平均生長量卻遠低於林業先進國家的2m3/畝,僅為0.6~0.8m3/畝。

2.人工林地力衰退

我國純林中僅杉木、馬尾松和楊樹3個優勢樹種面積占人工林總面積的59.41%,混交林僅有10%的比重,但我國純林達到了88.78%。由此,我國人工林的樹種相對單一,主要包含杉木、馬尾松、楊樹、落葉松、華山鬆、油松、桉樹、刺槐、泡桐等。純林比重額之大也帶來了隨處可見連綿數十萬公頃以上的人工林,畢竟南方的杉木、馬尾松、桉樹,北方的落葉松、華山鬆、油松、楊樹、泡桐等基本均為純林。另一方面,針葉林面積是闊葉林的2倍多,可見純林針葉化的嚴重程度。多代連載的人工林也引發了生產力下降和地力的衰退,土壤的毒害和營養元素的匱乏。我國衰退人工林至少達到334萬公頃,其中我國杉樹林共近800萬公頃,衰退面積達180萬公頃,二代比一代產量降低28%和69%,三耕土與二耕土同比降低兩個等級,可見我國樹種連載所引起的土力衰退的嚴重程度。

3.人工林缺乏經營

我國中幼林中太純、太密的問題普遍存在,同時人工林齡組結構分佈也極其不合理,人工林總面積的75.78%為中幼齡林,蓄積達60.21%。在歷史因素的影響下,200株/畝以上的林密度普遍存在,這也不難解釋我國人工林絕大多數生長不良,林下植被過少,基本不易出現草、灌、喬的層次結構的結果。此外,由於重取輕予、重採伐輕經營、重造輕管、重數量輕質量引發中幼林生產力難以發揮,撫育經營極其不足。舉例來説,傳統杉樹林湘西近30m3,而閩西北平均每公頃蓄積量也僅僅60m3,可想而知,相應的生產力和效益水平的低下。

4.人工林的穩定性差

我國2008年南方遭受冰雪災害面積大致為我國5年人工造林面積之和,達0.209億公頃,覆蓋省份達19個,可見人工林對於自然災害的抵禦程度過低。時間跨越兩年,我國西南五省(貴州、雲南、重慶、四川、廣西)受災嚴重,經濟損失達100多億,受災林地面積達7883萬畝人工林林種的單一也對於火災發生增大了可能性。例如,我國每年平均發生森林火災約1萬多次,燒燬森林幾十萬至上百萬公頃,約佔全國森林面積的5‰~8‰。

三、人工林生態環境評價中的有效舉措

1.林業培育觀念的轉變

良好的林業培育觀念包括:(1)林區是保證工農業生產極快發展的綠色屏障,在防災,增產,維護生態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培育人工林是迅速恢復頂級森林羣落和良好森林生態環境的根本途徑(3)嚴禁對天然次生林進行皆伐改造,大力提倡擇伐作業,幼林撫育時適當保留一些有培育前途的闊葉幼樹,人工誘導闊葉林是恢復人工闊葉林的`有效措施。(4)在森林經營工作中必須嚴格遵守執行《森林經營技術規程》,畢竟這是經過多次反覆實踐經驗總結的。這些觀念均是全體林業工作人員和各級領導都必須充分認識到的,唯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發展人工林。

2.提高對於林業隊伍的建設

深化林業體制改革,加強林政管理的舉措:(1)加強林業護林人員、林業公安人員及技術人員培訓,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加大執法檢查力度,保護森林資源,對違法違規行為嚴厲打擊。(3)建立健全林管機制,加強資源管理,嚴格執行限額採伐制度和按“森林經營技術規程”要求設計和審批,並嚴格執行檢查驗收制度。3.克服單純取材思維為避免破壞森林,耗竭森林,必須克服單純取材思維,畢竟這是一種掠奪式的,極不可取的經營方式。克服這種思維模式後,我們必須樹立多樹種並存,針闊並重的正確思維方式,將種間生態位原理運用進來,建立多林種、多種經濟成分並舉多樹種、多層次的綠色產業體系結構,充分發揮森林綜合效益,畢竟單一樹種培育起來的森林的脆弱性和暫時性是絕對無法發揮森林多效益的。

四、結束語

本文從人工林對於生態管理的意義入手,接着就在生態環境管理中的監測體系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闡明,最後對於評價體系提出了有效的建議,對於人公林的監測與生態環境管理的監測與評價體系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智勇,李怒雲,何友均.多功能工業人工林生態環境管理技術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1一80

[2]Evans,J.人工林:用途、影響和可持續性[M].劉道平,何友均,譯.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60–80

[3]盛煒彤主編.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3ql89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