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談語文教學的活力來自於創新的論文

談語文教學的活力來自於創新的論文

語文教學必須着眼於學生未來的發展,必須以學生的終身和個性發展為立足點,着力於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的培養,以達到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潛質。只有創新課堂教學,努力擺脱各種枷鎖,才能使我們的語文教學充滿活力。

談語文教學的活力來自於創新的論文

那麼,如何實現語文課創新式教學呢?我有如下幾點體會:

一、創新教學觀念,把語文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學觀念的創新,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是實施創新教育的根本前提。

長期以來,我國傳統教育中存在着許多陳舊的、片面的、急功近利的因素,以致創新教育受到嚴重製約。課堂教學中教師主宰一切,學生總是處於被動地、容器般地接受的狀態,導致主體性和主動性弱化,創新所需的問題意識、探究能力得不到開發訓練而日漸萎縮,嚴重影響了人格的形成。語文學科本來極富人文內涵、情感價值和審美趣味。可是,語文教學實踐中,一篇篇優美動人的文章,往往被肢解成一堆堆擺設整齊、邏輯井然卻了無生氣的零件。如此的教學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受到嚴重抑制。究其根源,最主要的還是教育者沒有樹立起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教者的”導”只是立足於“教材”和“教參”,而沒有立足於未來社會對學生能力及素質的要求。

要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能力,我們的語文教師要敢於把學習語文的主動權完完全全交給學生,實現創新式的語文課堂教學,變學生被動學習為積極參與,變學生的被動思維為積極主動的探索,變學生自我封閉的學習為互助合作創新的學習。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立足於導學,變“授之以魚”為“授之以漁”,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逐步學會如何學習字詞,如何讀懂課文,如何賞析優美語段,如何寫好作文;教師還要創設民主、寬鬆的課堂教學情境,給學生學習活動較大的自由度,不斷激發學生的探究欲,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引導學生從教材中發現並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從而針對學生實際確定課堂教學的重點或者難點,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起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從而真正地做到着眼於學生的未來發展。

二、創新教學空間,改變語文教學新環境

我們知道,教學過程是特殊的認知與實踐辯證統一的過程,是教師主導作用得以發揮和學生主體能力得以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我們教學的每一節課都不是封閉的、孤立的去完成的,而是在教學的空間上有廣泛的創新性。可是,在當前中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着許多不利於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落後現象,如:只注重傳授知識而忽視培養能力的灌注式教學,只重視框框條條而輕視創新意識的教條式教學,只重視繁瑣分析而輕視閲讀感悟的理性式教學,只重視課堂課本而輕視課外活動的封閉式教學。如此種種教學弊端使學生學而生厭,思維受到嚴重束縛,學習能力偏低,個性弱化,遠不能適應當今知識經濟時代所需要的既有創新思維又有實踐能力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人才的要求。改變這種嚴峻局面,為學生拓展學習空間、創設廣闊的自主創新的學習環境已是刻不容緩。 創新語文教學空間,實行創新式語文教學,一方面要強調根據教學需要,實現教師、學生、教材、教學用具、教學環境多方面橫向聯繫,發揮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另一方面,還要使教學活動向課外、校外延伸、拓展,實現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課本知識與生活體驗相結合。

三、創新訓練手段,培養語文創新思維能力

語文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師生互動,學生與學生互動的對語文教材的探索過程以及情感交流的過程。傳統語文教學的訓練手段大多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佈置題目學生寫。除此之外就是這樣那樣的練習冊,訓練手段單一,訓練形式僵化,結果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寡淡,學習效率較低,治學過於呆板,人云亦云,不敢越雷池一步,尊崇權威,從眾心理強,信息易飽和。創新訓練手段要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個性,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提倡平等、和諧,營造創新氛圍,讓學生較為愉悦地接受教師的知識傳遞,使其創新思維的能力得到培養。為實現這一目標,首先在閲讀教學中要摒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這樣一種機械式的、使學生生厭的教學模式,要多給學生設置問題的機會,教師也要下意識地去當學生,認真回答學生的問題,讓學生滿意。其次,大力倡導探究式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分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並發展他們的創造能力。再次,在作文教學中,要改變傳統教學中都以教師命題寫作文的“陳規舊律”,可以讓學生出題目學生寫,教師參與寫下水作文和學生命題的作文。近年來出現了話題作文,教師在訓練這一類作文時應引導學生圍繞話題大範圍、多角度地討論,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個性特徵、創造才華在作文訓練中得到培養,並充分表現出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03wyd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