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小學綜合實踐論文(通用7篇)

小學綜合實踐論文(通用7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跟論文打過交道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論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綜合實踐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綜合實踐論文(通用7篇)

小學綜合實踐論文 篇1

摘 要: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法之一,小組合作則是合作學習中採用較多的組織形式,特別是在以探索為核心的綜合實踐課堂上,小組合作更是教師經常採用的一種組織形式和教學策略。

關鍵詞:合理分組;溝通交流;自我評價

一、在小組共同承擔的任務中,讓學生明確和履行個人的責任

綜合實踐活動一般都以小組的形式來開展活動,而就一個具體的活動,又往往是通過資料的蒐集、資料的整理、調查訪問、總結提煉一系列過程來完成的,那怎樣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況下,又快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呢?這就取決於小組成員中的分工合作與個人任務的出色完成,例如在開展“我為家鄉當導遊”的系列活動中,同學們共選了東昇鎮的概況、東昇鎮的旅遊、東昇鎮的特色文化等六個專題,在每個小組長的帶領下,他們內部又分成若干個小組,各司其職,開展了調查、走訪等活動,這樣蒐集了全方位、完備的資料,為整個活動展示提供了充分的材料來源。

二、合理分組,讓學生積極互相支持、配合

我以前上綜合實踐課都是自然分小組,或以座位為準,或學生自由組合,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有的小組內學生能力水平相差太大,在探究過程中很容易產生成績好的同學説了算的現象。這個學期我對這些小組進行了調整,將全班同學按強、弱來分組,每組四人,並有意讓成員之間存在一定的互補性。當然不管怎麼分,在組與組之間,肯定還會存在着不同的差異。在合作完成某個學習任務時,則特別需要培養學生的互相支持和配合精神,讓每個學生在互助性的學習中建立足夠的信心,永遠處於學習的最佳狀態。周xx同學是我班第四小組的成員,他學習基礎差,性格內向,動手能力較弱。於是每次活動過程中,我特別要求本組其他成員對他多關心、幫助,並讓他與能力最強的組長黃xx分在一隊,讓他們互相配合。在這次“視力的健康與保護”調查活動中,他和組長成功地開展了全校三到六年級學生視力民意調查發放和回收,並利用數學知識把結果製成條形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讓學生一目瞭然,為整個活動的開展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數據材料。

三、提高溝通交流,建立互相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衝突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提倡學生敢於回答問題,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通過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合作來展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並願意在活動中尊重和聽取別人的不同意見,相互信任。發生在小組內的衝突不少是由於學生缺乏溝通技巧而造成的,在前幾天的一節綜合實踐課上就發生了這樣的衝突,蘇xx同學説,我們組來負責“花卉的探索”這一專題吧,我家後面就有一個花木場,你們卻都沒有這麼好的條件。本來是很好的一個建議,但由於語氣不一樣產生了不同的效果,引起了別人的誤會,説他過於霸道,他怎知別人就沒這個優勢呢,住在花木場後面的人又不止他一個。我抓住這個機會跟學生們講解了如何有禮貌地提出自己的建議和説服他人等等,學生興趣很濃。看來要想防止這類衝突發生,今後在溝通技能方面要多加訓練才行。當學生為不同意見在小組裏爭執不休時該怎麼辦?這是課堂上最常見的組內衝突,我是這樣處理的:先告訴他們要注意認真聽懂對方的意思,明白別人的觀點後,如果還堅持自己的想法,那就停止爭論,拿出事實證明給對方看,讓事實説話。有了這些指導,學生再不會停在無休止的爭論中浪費時間。

四、對每人完成的任務進行組內加工和自我評價,發揮集體智慧

俗語説得好:“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確,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往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學生的信息量往往可能有些片面,缺乏多源性。那在資料的彙集和總結提煉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熟悉的任務進行加工、修補以取得最佳活動效果。這一點在後期的成果展示環節中尤其重要,例如在教學“校園綠化設計”分組展示資料時,有小組採取辦手抄報的形式,羣策羣力,充分發揮集體智慧,使簡單的文字更系統、更豐富了。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對合作學習的自我評價,它強調學生同伴之間對彼此個性化的表現進行評定、鑑賞。於是,在每一項活動總結評價時,我總是進行組內評價,評價分組任務完成的情況,評價組內個人任務的完成情況,總結成功的經驗、失敗的原因,讓學生認識提高活動效率的有效經驗。例如有小組分組進行採訪任務時,出現了多次失敗,在總結評價時,小組成員總結出他們失敗的原因是準備不充分,語言缺乏技巧,這樣的評價過程不正是又為全組成員提供了一次合作學習與提高的機會嗎?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合作精神的養成始終貫穿於每一次學習活動過程中,活動為他們提供了成長的根基,也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我們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合作機會,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得到儘可能的發展,不要讓合作學習成為一種華而不實的形式。

小學綜合實踐論文 篇2

課題研究目標:

1.中小學生在校的實驗活動與學生的實踐能力發展存在怎樣的關係?

2.同我所進行的“八五”重點課題“學生實驗能力調查”結果進行比較,目前中小學生的實驗能力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科學(理、化、生)課程的實踐能力是否達到新課程的要求?

3.探討中小學生實踐能力評價方法。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那麼,什麼是實踐能力呢?

一、關於實踐能力的定義

目前,關於實踐能力尚無統一的定義。從字面上理解,實踐能力應為從事實踐活動的能力。

實踐能力可以定義為:個體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果不從解決問題角度來講,可以將實踐能力定義為:個體完成實際任務的能力。對於中小學生而言,就是將所學知識特別是以間接方式獲得的知識,如書本知識或理論知識與實際情況相結合,用於解決實際問題或完成實際任務。一方面,相對學生主體而言,要麼實際情況是學生未曾遇到過的,要麼實際問題或任務是學生未曾遇到過的,或者是完全未曾經歷,或者是部分未曾經歷,總之相對學生有新的成分。另一方面,對學生經歷過的事情,在完成質量和完成效率有提高。實踐能力的高低可以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通過新情況、新問題(新任務)和完成任務的質量和效率得到體現。學以致用是實踐能力的核心。

二、實踐能力的結構

實踐能力由哪些要素構成呢?有研究認為,實踐能力有四個基本構成要素:實踐動機、一般實踐能力因素、專項實踐能力因素和情境實踐能力因素。

實踐動機是指由實踐目標或實踐對象所引導、激發和維持的個體活動的內在心理過程或者內部動力。一般實踐能力因素包括個體在實踐中的基本生理和心理機能,它不指向解決具體問題,但影響個體問題解決的效果,構成個體實踐能力的生理和心理基礎。專項實踐能力因素指個體在解決問題中所表現出來的專項技能。情境實踐能力因素是指在具體真實的情境中,實踐者根據自身能力和具體情境條件的相互關係,恰當地決定行動路線並付諸實現的能力要素。

另有學者研究得出實踐能力包括三大要素:一般實踐能力、專項實踐能力、情境實踐能力。

三、實踐活動、實踐能力的類別

始於20XX年的中小學第8次課程改革,設置了綜合課程如科學課、藝術課、綜合實踐課,增加了探究性實驗和研究性學習內容,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在科學課程中,學生將通過科學探究等方式理解科學知識,學習科學技能,體驗科學過程與方法,初步理解科學本質,形成科學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11]

四、實踐能力的評價

實踐能力發展具有實踐性、情境性、綜合性和外顯性等特徵。因此,“它很難用試卷考試衡量高低,只能通過實踐活動表現來評價。”[15]有學者做了“考核物理實驗能力的筆試與操作考試的比較”研究。得出結論:高度一致地反映了操作考試與筆試不顯著相關,不能用筆試代替操作考試。該學者分析,實驗筆試與操作考試不顯著相關,主要是因為它的不同質。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可作如下對比分析。

實踐能力的評價,要根據實踐能力發展的特點,創設一定的情境,以學生在實際情境中創造性地完成一定的任務或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評定現有的實踐能力。根據實踐能力的結構,實踐能力評價只能通過對專項實踐能力評價來反映。如果在實驗室的環境裏,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科學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科學性問題,可以評定學生在自然科學方面的實踐能力。

五、實施方案

本課題的研究,必須經過測量和評價兩個階段。測量為評價提供可靠的數據。在測量階段要獲得被評價對象的相應學科參加實驗活動的經歷和目前所具備的科學實踐能力。

我們假設學生參與實驗活動的多寡與學生科學實踐能力的強弱是正相關的;同“八五”重點課題“學生實驗能力調查”結果進行比較,學生的實驗能力應有所提高;學生現有科學(理、化、生)課程的實踐能力已經達到新課程的要求。

在評價階段,我們要根據測量的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得出我們的假設為真還是為假的結論。

小學綜合實踐論文 篇3

新課程改革的浪潮席捲了各個階段和各個學科的教育,而小學階段作為教育的基礎時期,更是不容忽視。為了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小學體育教學進一步完善遊戲教學方式,這不僅適應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更成為小學生強身健體,勞逸結合的新運動。接下來本文將圍繞小學體育教學展開相關討論。

一、遊戲教學新體育

很多人也許會好奇,為什麼要以遊戲的形式來進行體育課,學習不都應該是認認真真的嗎?那麼我們來具體看一下游戲教學的原因和作用。首先,我們都知道小學生是兒童,年紀比較小,活潑愛動,不太好約束,而且也不能讓他們進行劇烈運動以防受傷,但同時還要保證體育課的效果,因此我們就可以在體育課,以遊戲活動來達到鍛鍊學生的目的。這樣可以讓孩子既能娛樂,又可以得到適量的鍛鍊,更重要的是還能在遊戲中培養學生團結溝通的能力,在快樂中收穫成長。比如,體育課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小學生們做一些“丟沙包”或者“老鷹捉小雞”的遊戲,適量地讓孩子們蹦蹦跳跳一下,活動活動筋骨,享受良好的體育學習氛圍。其次,體育課進行遊戲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傳統的教學方式本身就不能適應體育課堂。比如,傳統的理論教學,體育課不像其他的知識學科,不能光憑理論就能有所收穫,假如教師拿着一本體育課本站在講台上滔滔不絕地講理論,學生根本不會樂意去聽,體育課需要孩子自己去運動,切身地去感受體育的魅力和內涵,而且以小學生的特性來説,他們也不可能適應純理論的體育教學方式。再比如一些認為體育課應該大量運動的觀點,這個也不太合適。畢竟學生年紀比較小,體育運動如果過於劇烈的話,過程中比較容易受傷,因此相比之下游戲教學才更適合小學體育教學。

二、創新遊戲教學,促進體育教育

小學體育遊戲教學要想更加適應時代需求,滿足廣大學生的需要,就必須不斷改進教育方式,在繼承原有遊戲模式的基礎上創新發展。那麼小學體育中的遊戲教學可以有哪些進一步的改變呢?在這裏我們將給出一些小小的建議。首先,遊戲教學要創新遊戲方式,增加遊戲種類,為體育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傳統的“丟沙包”之類的遊戲可能已經不能引起學生積極活躍的興趣了,這時我們可以增加新的遊戲方式,例如跳舞。舞蹈是一種藝術,從小練習舞蹈不僅能鍛鍊身體,還能為學生培養一種良好的氣質。在體育課上,教師可以教學生一些基礎入門的簡單舞步,比如民族舞的基礎訓練。教師可以在體育課上先簡單介紹一下民族舞,然後再帶領大家一步一步慢慢學習練習,享受體育運動的樂趣,讓學生感受新的遊戲氛圍。其次,體育遊戲教學還應該創新遊戲設計,讓學生都有一種角色代入感,更好地融入體育課堂中去。比如教師在體育課上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學習和感受籃球運動,在做完相關的籃球學習後,可以讓學生分組組成小小的籃球隊,把自己當成隊員,相互之間進行一些小小的切磋和比賽,進一步感受自己所學到的體育知識。這樣的遊戲設計不僅讓孩子們享受到了更好的體育課氛圍,也促進了體育遊戲教學的發展。最後,還可以結合一些傳統的體育運動來補充我們的體育遊戲課堂。比如傳統的課前熱身廣播體操,教師也可以在剛上課的時候帶着學生一起做操活動筋骨,然後再繞着操場跑一圈,這樣的熱身也能避免一些體育課的意外受傷。

三、遊戲教學新功能

體育遊戲教學是一個有情景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學生以及各方面條件的配合,因此我們還應該注意到一些小的細節,比如體育教學場地的選擇。剛才提到了可以在體育課堂中增加民族舞,因此我們的體育課堂不能一直只在室外的操場上進行,還應該選擇一些室內的形體訓練室,這樣既能避免一些惡劣天氣的影響,也能一定程度上保護小學生的安全。體育遊戲教學不僅在身體上鍛鍊了學生,也在精神上幫助了學生的發展。比如課堂上進行的一系列遊戲,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和專注程度,遊戲當中的溝通和交流環節也有利於學生心智的發展。因此小學體育教學的功能和作用是比較大的。在體育遊戲教學中還應該注意到一個問題就是,教師應該在每節體育課結束後與學生進行一些溝通,以便對這節課程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總結,為下次課程改進做努力。比如體育課後,教師可以告訴學生他們每個人在這堂課中的表現大致如何,有哪些需要進步的地方,這樣教師與學生雙方都可以在遊戲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身,有一個更好的發展。小學體育教學需要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步伐和時代潮流不斷進步發展,不同年代的小學生的課程需求也會有所不一樣,遊戲教學在小學體育教學的路上任重而道遠,需要各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李秋蘭.論體育遊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作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0,6(21).

小學綜合實踐論文 篇4

摘要:小學語文以基礎語言知識教學為主,特別是識字、寫字。而識字、寫字作為閲讀和寫作的基礎,如何更好的在教育課程標準下進行小學語文的教學,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課堂中改變觀念,儘可能使學生參與其中,促進學生全方面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發展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統的教育方式下老師多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不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教育課程標準下強調改變死記硬背、機械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能夠自主的去探討、感悟,敢於去質疑,表達自己才是目前教學的主體。

1、改變傳統教學方式

現在的語文教材中大多都有給學生留下可以自由想象、發揮的空間,老師如果在教學過程中適度的引導學生去探索未知,藉助課堂教學去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去天馬行空的想象,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這無疑會使語文課堂教學成果事半功倍。

1.1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語文課程作為一個語言類課程,應該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不僅是作為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素養的基礎。而語文素養的形成與語文教學是分不開的,所以語文教學要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素養為宗旨,不僅要讓學生具有一定的語文知識,更要培養他們的質疑精神,不迷信權威;培養他們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培養他們認認真真、有板有眼良好的學習習慣等。語文教學需要圍繞這些展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2語文教學要充分發揚我們的民族文化:語文作為人類歷史文化中的瑰寶,其中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藴和民族精神。要充分發揮語文課堂對歷史文化的傳播作用,使學生從小對自我民族文化有一定的認識。同時又要使語文學習具有開放、多元的文化精神,不固守自封。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不僅能夠體會到歷史的韻味,也能感受到現代的豐富多彩;體會古詩詞人的語言和情感的表達方式;體會民族精神的深刻雋永。語文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浩瀚歷史中的一滴水珠,語文課堂教學應該讓學生從這一滴水珠中感悟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傳承優秀的文化歷史,讓中國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源遠流長。

2、改革教學模式,建立現代的教學理念

2.1正確認識語文課程:《語文課程標準》從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角度界定了語文課的性質。以往人們對小學語文學科的認識多有偏頗,強調其工具性,卻很少把語言文字看作是學生能夠從中感悟,獲得做人道理的工具。而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要求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不再僅僅只是機械的默讀與抄寫,而是要讓學生去體味去感悟課文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和道理。人類的文化以文字為載體,不論是真善美還是假醜惡都要用文字來表達,情在讀中悟,理在讀中悟,去語言文字中去感悟體會,這才是正確認識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2.2重視語文的環境薰陶作用:古有孟母三遷只為尋找一個好的學習環境,由此可見環境對人的薰陶與潛移默化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學中大部分老師還是以知識的傳授和解題的技能為主,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潛能的開發,常言曰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也,説的就是漢語的語言特點。語文課程中豐富的人文素養與內涵對學生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影響是非常久遠的,每一個學生對語文文章的內容的感悟也是有所不同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環境薰陶作用,同時也應理解和包容每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使學生能夠自主的去學習表達。學生在閲讀作者的文章時會根據作者描述的場景和情感來調動自身的情感,同時藉助想象,引起與作者的共鳴,向作者靠近。

2.3引導主動積極性,加強合作精神。古人云:“盡信書不如無書”。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引導學生主動的去學習,去參與。保證學生有足夠的聽、説、讀、寫、疑的時間,讓學生大膽的提出質疑,引導他們主動的去分析、解決問題,不迷信權威,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儘可能的有所發現,有所創新。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來,不斷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在疑問中大家一起探討,不僅在無形中拉近了師生距離,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自身也會變得自信,敢於去表達他自己的見解。同時課堂氛圍也是輕鬆愉悦的,學生自身也願意去探究、討論、尋找答案,同學之間的協作能力也從中不斷增強。

2.4不以成績好壞來評價學生:“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珍品”。儘管有很多人在表達這樣的理念,但是大環境下仍以分數為標杆。在大部分人看來,只有考試取得好成績,孩子才會有一條康明大道。這種以成績論英雄的評價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那些成績不那麼好的學生的積極性,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對知識探索的慾望。所以在評價一個學生時不應只是以成績好壞基準,我們可以進行學習知識的測驗,但還可以通過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課程的參與度、積極性等方面來進行評價,也可以進行同學之間的相互評價、自身評價、老師與家長互相評價等不同方式來對學生進行評價。事實證明,多樣的評價方式更有利於學生的長期發展,發揮和挖掘學生的潛力。

3、總結

教學工作是一項永無止境的工作,時代在發展,教學工作也要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進行調整、創新。每個學生不同的特點和問題也在不斷髮生着變化,社會、家長對老師的素質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作為一名語文老師,需要不斷的提高語文素養,要有高度的自覺性和緊張感,及時的根據新情況不斷的對自己的教訓內容和方式進行調整與創新,讓語文走進生活,走進學生,盡職盡責的完成工作,讓學生能夠愉快、自主的進行學習。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教育科研》,黃全明,陳寶樹.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陳玉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3]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N].軟件.教學.2013.3.

[4]做一個創新型語文教師[N],王新洪.教育教學論壇,2010.3.

[5]教育研究方法,袁振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小學綜合實踐論文 篇5

新課改與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複合型人才,基礎教育中加強對學生的特性培養與潛力開發是重要目標。但通過對一些地區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實際情況予以瞭解和分析,發現教學之中依舊採用傳統教學方式方法,導致數學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不強,難以有效教授和培養學生,有礙學生全面發展。對此,教師應當將目光落在分層教學上,通過對教學目標、學生、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分離分層,以此來培優補差,促進學生均衡發展。總之,為了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更為了培養複合型人才,教師應當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中有效實施分層教學。

一、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實施分層教學的意義及原則

現代基礎教育重視學生差異、提倡培優補差,此種情況下,為了使每位學生能夠在數學教學中收穫知識,教師在規劃設計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應注意優化教學資源配置,使之能夠在實際應用的基礎上要儘可能實現個性化教育,解決不同層次學生之間的矛盾,豐富教學方法與手段,滿足同一班級內部多個層次學生的進步需求。當然,以往所開展的小數數學教學活動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所以,教師要嘗試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將適用的、新型的教學方式方法有效地應用於書醫學教育教學中,使之達現代基礎教育的要求。參考相關資料,確定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實施分層教學是非常有意義的。分層教學本身是一種循序漸進的動態化教學策略,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能夠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而動態化的調整和分層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學生,以便相同水平的同學共同學習、共同討論、共同解答問題,從而做到有效學習,是每個同學的數學知識水平都得以提高。基於以上內容的分析,確定分層教學的有效實施是非常有意義的。而參考相關資料,確定保證分層教學有效落實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1.客觀性原則。也就是要明確教學要求及教材內容,客觀的設計和制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

2.動態性原則。也就是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如學習能力、學習成績、認知能力、身心發展等情況來靈活地調整教學內容,並且做到實時跟進。

二、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實施分層教學的有效策略

基於以上內容的分析,確定分層教學是一種具有有效的教學模式,將其有效地應用於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之中,通過改變數學教學現狀,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而有針對性地教授和培養學生,促使學生有效學習,提高自身數學知識水平。那麼,如何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過程和總有效實施分層教學呢?筆者參考相關資料並總結了自身工作經驗,提出了以下三點建議。

1.教學目標分層。有效的數學教學是要能夠貼近學生,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有效學習數學知識。為了真正做到這一點,在具體規劃與開展數學分層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科學合理地設置分層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從學生入手。教師應當在日常教學和管理學生的過程中,注意觀察和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等相關方面。進而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

2.學生分組分層。為了保證數學分層教學能夠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有針對性地教授和培養學生,促使學生能夠在原基礎上逐漸提升,所以在規劃與實施數學分層教學時還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分組分層,也就是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習階段內容對學生進行單一組和混合組的分類。其中單一組是將同一層次的學生分到一個小組中,根據學生數學知識水平來制定教學計劃,如面對優秀小組,數學教學計劃主要以鍛鍊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面對中等生小組,數學教學計劃主要通過設置問題,鼓勵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探討,教師適當的指導和引導為主。

3.教學內容分層。為了保證分層教學充分發揮作用,教師要充分考慮數學課本和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要求來合理規劃和分層教學內容。如果我們的課堂只講了這一點點東西,部分優秀的學生就會覺得太簡單,課堂上很無聊。那麼如何科學地進行教學內容分層呢?首先按照學生的'分組分層,確定每個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進而圍繞教學目標來確定規劃設計教學內容,如直接選取教材上基礎數學知識,適當拓展課本上的知識,設計一些課外的,富有挑戰性的知識,以便有針對性地教授不同層次的學生,促使其能夠在自己的水平線上有效學習數學知識,逐步提高自身知識水平。

通過以上分析,確定分層教學的關鍵是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當然,要想使分層教學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作用,教師應當注意做好教學目標分層、學生分組分層、教學內容分層等,以便不同的教學內容能夠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展開,使之可以有效學習,逐漸對數學學科產生興趣和信心,為促使自身更好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朱宏程.探究分層教學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嘗試[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11(1):195.

[2]張祝芹.淺談分層教學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嘗試[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4):46-47.

小學綜合實踐論文 篇6

多年來,我針對小學生年齡小,社會經驗少,認識能力低的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探究活動,寓教於樂,以學生樂學為出發點,改革課堂教學,創造良好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實教學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經驗。

一、導入新課中創設情景,增強課堂吸引力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良好的教學情境能激發強烈的好奇心。強烈的好奇心是保持旺盛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在講述“從眾心理”的時候,教者一進教室就邊走邊看教室的屋頂,學生們相繼安靜下來,也跟着看屋頂,大約一分鐘後。有學生説:“沒什麼啊,在看什麼呢?”這時候,教師説:“本來就沒什麼啊,你們幹嗎要一起看啊?”學生們七嘴八舌,有的學生説:“老師在看,大家都在看,我也跟着看了。”教師聽到這句話,迅速抓住它的話尾:“哦,同學們,有沒有想過這是一種什麼心理?”學生頓時茅塞頓開,齊聲回答“從眾心理”,由此就很自然地過渡到新課的學習。導入時運用情境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滿足他們的學習願望,從而使他們對新課充滿期待,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二、新課教學中引用情境,化平淡為生動

有人形容思品課“教師講得天花亂墜,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學生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師生互動差。運用情境教學就可以改變這種情況。

第一,問題創設情境。問題情境創設是指通過創設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情境(如歌曲、詩詞、故事、漫畫、圖片、文字案例、影視片段等)產生圖文並茂或有動有靜的效果,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問題,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每個人的經歷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對家庭、對愛的體會也不同。這個視頻深刻地剖析了家和愛。學生們都為這個視頻感動了,更深一層地感受到了父愛、母愛和家的重要。在音樂“燭光裏的媽媽”伴隨下,感情得到了進一步昇華。當時,我只輕輕地説了一句話:同學們,好好學習,對父母好點,老師我也要常回家看看。音樂的力量勝過千言萬語,運用恰當的情景教學好過教師的嘮叨,我想這不僅是目前思品課的需要,也是未來思品課的需要。內化,才是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

第二,主題活動創設情境。主題活動情境模式,是指通過角色扮演小品、遊戲、演講賽、辯論會、參觀、訪問、自編生活劇、模擬法庭、社會調查等形式,讓學生走進生活,走進劇情,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引領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教學方法。

1.運用小品。在講述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課第二框學會尊重別人的時候,根據教材安排設置了四組小品。

A.新來的同學;

B.一道數學題;

C.小白的書包;

D.一根冰棍。由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自編自導自己排練,可以根據劇情增加相關內容。由於是學生自己親自組織的,印象自然就非常深刻。小品表演結束,學生們已經知道該怎樣去尊重別人了。複雜知識也就能化繁為簡,掌握起來就容易多了。

2.運用辯論賽。法律知識無疑是初中思品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但是,又遠遠高於學生生活,學生理解起來自然就困難多了。“法律與道德的區別與聯繫”是8年級教材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為了使這一筆生出花來,筆者就安排了辯論會這一活動情境。辯論會之前要求學生做足功課,辯論會中正反方都拼足了勁,個個滔滔不絕。通過這一活動,師生都受益良多,師生關係更上一層樓。

三、在訓練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想象是人腦在已有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改造產生新形象的心理過程。

它是構成思維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反映現實的一種特殊思維活動,語文教學中注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對學生學習知識、增強技能、提高語文綜合素質,都有重要意義。語言文字訓練是語文教學的重心。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是語文教學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良好契機和直接途徑。因為,想象需要提供着直接憑藉。同時,想象作為一種能力,只有通過訓練才能形成和提高。葉聖陶先生認為,所謂能力不是一會就能夠從無到有的。任何能力的形成,一要得其道,二要經常訓練,訓練到成了習慣,才算有了這種能力。在語言文字訓練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可採用下面幾種方法:

1、以小見大,培養學生的擴展想象能力擴展想象就是讓學生依據語言材料中提供的已有表象或依據,對某些重點詞句所表現的意境作橫向的擴充,或對某些重點詞句所反映的意象作縱向開掘,從而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體會。如教《在艱苦的歲月裏》一課中的有段:“你看他長得多結實啊!他一定跟着八路軍跑過很多路,打過很多仗。他準是個勇敢的小八路。”從課文看,他的勇敢主要表現在“跑過很多路”、“打過很多仗”兩個方面。這裏僅用十個字組成的兩個短語表現小八路的勇敢,似乎顯得空洞、抽象。要想讓學生對小八路的勇敢表現有深刻的認識,可讓學生先看圖,再讀課文,然後讓學生結合自己在電視或課外讀物中看到的小八路情形,想象小八路跑路、打仗的具體情景,從而加深學生對小八路的認識,深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求同存異,培養學生的對比想象能力客觀事物因其環境等各種因素的不同,同一種事物,往往會有不同的表現或特徵。語言文字訓練要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去認識事物的特點及其規律,需要進行對比想象。如在教學《司馬光》一課時,重點是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語言文字知識,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司馬光遇事沉着冷靜,開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的品質。

3、合乎情理,培養學生的假設想象能力假設想象就是根據已有的生活、知識經驗,想象未曾經歷的情境或沒有出現的結果等。這種想象比較順應小學生的好奇心理,也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人的創造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取決於假設想象的。讀了《海底世界》後,讓學生根據課文已描述的情景,進一步假想海底的其他景觀,這又能激發學生的熱愛海洋的興趣,從而使學生樹立從小認真學習,長大向海洋探寶的遠大志向。

四、加強學法指導,培養創新意識小學教材本身藴涵着豐富的創造因素。

在教學中我根據教材特點,注意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為學生提供創新的氛圍、契機和空間,讓學生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有意識地向學生尋找問題的角度和提出問題的方法,促使學生創新學習。首先,要教給學生髮現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在知識的“來龍”“去脈”或在知識的“怎麼樣”“為什麼”以及在知識的“脈絡”“體系上”去尋找,發現問題。其次,要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我還注重學生觀察力的培養,因為只有在觀察的基礎上,才能使學生有新的發現。同時,還注重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特別是學生的創造性想象。

學生通過思考而得到新的認識,就包含創造性思維的因素,在教學的各環節中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鼓勵學生多問幾個為什麼,使學生能積極獨立思考問題,主動探求知識,多方面、多角度、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對於學生好問、敢疑的精神多加鼓勵。

小學綜合實踐論文 篇7

1.構建成熟的小學語文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於提升學生的運用能力,而達到這一目的需要實現對於課堂、生活以及社會三方資源的有效整合,構建成熟的小學語文教學體系。第一,教師應當更加註重課堂教學過程設計,將課後作業佈置得更具實踐性與運用性,通過合理安排理論學習與實踐教學的比重,達到提升語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的目的。第二,教師要第一理論與實踐性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整合,科學合理的設計語文實踐教學課程,通過聽説讀寫的有效結合,提升學生的表達、理解以及溝通能力。第三,要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活動,通過競爭等方式激勵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主動學習的觀念。

2.優化小學語文實踐教學環節設計

單一的實踐教學方式對於小學生而言缺乏吸引力,容易引起小學生的反感,因此,在實踐教學環節的設置過程中,教師要進一步優化環節設計,為實踐教學的有效性提供良好的保障。第一,教師應當採取“拋錨式”與“範例式”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拋錨式,即通過創設與現實生活相同或相似的情境將語文學習現實化,在學習情境的創設中,要選取與課文主題或學習主題緊密相關的場景,選出問題、提出問題的這一過程就是拋錨。之後,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解決問題線索,通過小組合作等方式對問題的解決方案進行思考與探討,最終找到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範例式教學,即通過教師對於範例的分析入手,向學生講解原理與規律並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與歸納,最終實現對於知識的遷移與整合。第二,開設內容豐富的社會調查以及見習課程。例如,在小學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到實踐基地進行考察與參觀,真實的感受參觀單位的工作情況,安排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調查,讓學生深入基層,更好的認識社會,在實地調查結束之後,學生應當依據調查實際,對調查進行分析討論並提交可行建議。社會調查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觀察發現能力以及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第三,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在課堂之外,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多彩的課外活動進行語文實踐教學。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小學低年級學生開展書法比賽,看看誰的識字量大,誰的書法更漂亮;開展讀書比賽,提升學生的閲讀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開展模擬辯論賽,提升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以及合作協調能力;開展演講比賽,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體會語言文字的表達效果。

3.完善小學語文實踐教學軟硬件設施

小學語文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完善的配套設施。第一,學校要進一步完善小學語文實踐教學所需的各類硬件設施,例如建立圖書館與閲覽室,並通過合理有效的管理使其發揮最大效用。第二,完善各項語文實踐教學的管理制度,對語文實踐教學進行靈活合理的管理,讓教師的教學開展有章可循。第三,對教師的語文實踐教學進行存檔,以加強監督管理,同時對語文教師進行定期培訓,提升其理論水平以及語文實踐教學能力。第四,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防止安全事故的發生,保障學生以及教師自身的安全。小學語文實踐教學的重要意義對進一步優化實踐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作為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應當優化實踐教學體系,精細設計教學環節,完善實踐教學軟硬件措施,以提升小學語文的實踐教學效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038dr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