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綜合實踐結題論文

綜合實踐結題論文

綜合實踐課強調有意義的學習,注重知識的獲取和技能的掌握與情感教育相結合,小編收集了綜合實踐結題論文,歡迎閲讀。

綜合實踐結題論文

綜合實踐結題論文【一】

新課改中,綜合實踐活動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孩子們面前,它如和煦的春風, 為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與此同時,過程的實踐性、內容的開放性、參與的自主性和目標的生成性等特點也給我們農村指導老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由於受條件限制,這裏多媒體教室、圖書室資料還很缺乏,也沒什麼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等校外的課程資源。我們無力開發條件性課程資源,但我們可以重視動態生成課程資源的開發與運用。學生和學校以及社區的現實生活中藴藏着豐富的素材,這是綜合實踐活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課程資源。在綜合實踐課程的開發和教學中,我們要根據自身的特點,緊扣現實生活,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多種活動方式,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生活、走向社會,在瞭解社會、瞭解生活的過程中學會生活、學會交往、學會學習、學會做人。

一、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

小學綜合實踐課強調有意義的學習,注重知識的獲取和技能的掌握與情感教育相結合,着重陶冶情操,培養興趣。學生的學習內容主要來源於兒童生活實踐經驗,以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選取學習課題,建立與生活目的的聯繫,使學生產生情趣,這是維繫學習的原動力。因此,就應當使課程和學生的生活相關聯,縮小與學生的距離,選取能讓學生“心動”的主題。這個主題越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越好,範圍越小越好,這樣才會使課堂活動之外的真正探究因這份心動而更加豐富多彩,為學生的知行合一搭起一座橋樑。

“冬天你別跑,和我一起放鞭炮”的童謠還在耳邊迴響,春節又一次如約而至。二月點亮的不僅是街道兩旁紅紅的燈籠,還有小孩的眼睛,因為春節註定會讓孩子們的錢包鼓起來。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孩子們的壓歲錢也越來越多。可該如何合理使用壓歲錢呢?大部分孩子都會用這筆錢買一些玩具,零食,但實際上錢花的沒有意義。為了引導孩子們正確、合理地使用壓歲錢,初步培養學生的理財觀念和節約習慣,我們開展了“壓歲錢哪兒去了”綜合實踐活動。孩子們圍繞壓歲錢提出了自己想要調查的問題,並按各自想調查的問題分好組,設計好相應的調查表,又在老師的指導下對學校部分同學進行採訪,還收集了一些有關亂花零用錢帶來危害的事實材料。最後,孩子們在交流中紛紛闡明本組對壓歲錢的看法,展示出壓歲錢的使用方案。大家一致認為,壓歲錢是長輩們對自己的期望和祝福,要用它來做有意義的事,有的説要用壓歲錢買上幾本好書,有的説要成立一個“上學基金”,以後上學的學雜費、書本費等一律從這裏開支,這樣既減輕了父母的經濟負擔,又做到了自立自強,還顯現出了自己作為家庭一員的責任心。還有的説把錢存放在媽媽那裏,想買什麼就寫一份所需用品清單,再估算出大概需要的金額。如果不用,就一直存放在她那兒。

二、把握學科教學與綜合實踐活動融合的鍥機

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不都是獨立於學科教學、獨立於學生現實課堂。我們要善於在自己的學科教學中,選取有利於實現目標的內容加以重組、綜合和拓展,把一些學習環節設計成綜合實踐活動方案,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綜合地運用各學科知識於實踐活動中,從而實現各學科知識的綜合、學科知識與實踐經驗的整合,以便使學生形成對周圍世界的完整認識和全面體驗。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才能體現出內在的作用,才能避免綜合實踐活動“手拿小旗子、上街兜圈子”浮於表面“轟轟烈烈走過場”的弊端。

例如語文綜合性學習就是綜合實踐活動與語文學科的相互融合。《海底世界》這篇課文憑藉生動形象的語言文字,介紹了海底的景色奇異、物產豐富。上課時,生動形象、多姿多彩的圖片激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一堂課下來,同學們個個意猶未盡。於是,我及時地把握住這次機會,帶同學們走進了微機室。同學們分小組合作,收集了大量的有關海洋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視頻資料,又將這些資料整理成講解稿,在組長的主持下交流修改定稿,並在每一小組中選出一名組員代表本小組發言。活動過後,我要求同學們以日記的形式寫了當“小解説員”的體會,克服困難的艱辛,有享受成功的喜悦,還有一些膽小沒能走上演講台的同學也表示,以後也要勇敢地表現自己。

科學課裏,大自然就是我們永遠都學不完的“大教材”,孕集着許許多多知識和奧祕,裏面活生生的蟲、魚、鳥、獸、千姿百態的花草樹木,瞬息萬變的電閃雷鳴和不斷風化的巖石土壤等都是學生用以探究的對象,假如這些探究只侷限於課堂上,單憑標本、直觀教具或課件演示是遠遠不夠的,這樣既會束縛學生探究的思維空間,又會造成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減弱。只有讓孩子走出課堂,更多地到廣闊的大自然去開展活動,去學習科學知識,培養勇於探究、勇於創新的理想素質,才能使學生得到更多的鍛鍊,獲得更豐富的知識。

例如在研究“動物的生長”這個問題時,我們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實驗小組,到學校附近的池塘邊、水渠裏去捉來小蝌蚪,帶回學校邊餵養邊觀察。為了真實瞭解小蝌蚪長成青蛙的過程和成長時具備的條件、我們還把這些小蝌蚪分別養在兩隻玻璃缸裏進行對比實驗。孩子們耐心地等待着小蝌蚪的成長,觀察着小蝌蚪每一點細微的變化。通過這次試驗,孩子們進一步瞭解了小蝌蚪的生長和發育情況,也激發了孩子們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三、利用農村當地資源 ,讓綜合實踐活動走向社會

陶行知先生説:“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會上去,以社會為學校。這樣,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學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來。”社會是個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活教材,它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活生生的現實,也為孩子們的活動貢獻出了比教科書更詳盡、更感性、更生動、更富有人情味的環境。只有把社會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在社會中學習“社會”,才能提高學生認識社會的能力,使課本的知識變得“活”起來,在社會中得到拓寬、發展、延伸。

農村雖沒有城市的繁華與熱鬧,卻自有一方廣闊的天地。農村的孩子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如畫的大自然就是他們的搖籃。稻花的幽幽清香,桃李的酸甜可口,蠶豆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蠶兒入眠、蜕皮、吐絲結繭,這裏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性、生活風俗都可以成為我們可利用的資源

我們可以結合農村時令開展活動。在農村,一年四季的色彩分得最清晰。抓住農村時令特徵明顯的資源優勢開展野外實踐活動,帶領孩子們親近大自然,有利於激發他們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秋天到了,金黃的稻子成熟了,潔白的棉花從棉果裏鑽了出來,村頭柿子樹上的柿子笑紅了臉,我們班開展了季節性很強的主題實踐活動“成熟的秋天”,孩子們走進大自然,尋找秋天,歌詠秋天,甚至跟大人們一起收稻子、採棉花、摘果子,在活動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體驗勞動的滋味,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們還可以結合地方特色開展活動。例如劉河漁業的蓬勃發展。為此,我們學校高年級專門開展了保護漁業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孩子們採訪了漁民,調查、了水質的全過程,通過採訪、上網查閲等多種途徑獲取了保護水資源的各方面資料,用孩子們的話説:“通過這次實地調查、採訪、研究,我不僅瞭解了巢湖的歷史、魚的種類,而且還親自拉了一網魚,還有劉河的銀魚文化、焊粑粑文化以及社會環境、社會生活等等,這些都可以成為綜合實踐課程資源的一部分。我們要通過各種社會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瞭解社會的現狀,認識周圍的生活環境,讓學生體會參與社會服務的意義,熟悉各種社會資源,在活動中學會與人交往,鍛鍊自己勇於參與、大膽實踐的品質。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培養學生養成收集、分析、整理信息、交流思想和發現、安排和組織資源、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學校均有着自身的優勢,不僅條件優越的城市學校,條件相對缺乏的農村學校也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不是完全預定的、不可更改的,它應當而且必須擺脱傳統“教材”及其知識的侷限;“主題”不是現成的結論,而是一個不斷生成的過程,它只提供一種指南和一些範例,具體內容則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去充實。作為綜合學科的教師一定要努力為學生開闢學習的空間,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區以及大自然等一切可利用的資源,讓學生無時無刻不處在探究之中。只有這樣,新課標創導的教學理念才能真正轉化為學生學習的行動,學生才能在學習中享受快樂。

綜合實踐結題論文【二】

師生學校在綜合實踐活動開發和利用地方特色的課程資源探索中一道成長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規定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我校從2002年參加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雖然對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進行了探索,但由於種種主客觀方面的原因,存在這樣哪樣的問題:實施中對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長不夠;體現學校的特色不夠;反映學校所在社區的特色不夠……特別是綜合實踐活動如何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地方特色的課程資源仍然是個薄弱環節,制約着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課改整體質量,也影響到學校的特色建設,不利於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利於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利於學校教育質量全面提高,因此對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研究,特別是綜合實踐活動如何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地方特色的課程資源勢在必行。為此,我們從2004年起對如何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地方特色的課程資源進行了研究。

一、研究的指導思想

在研究中,我們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指導,通過探索如何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地方特色的課程資源,使學校教育辦學體制從傳統的單一性、平行性朝彈性化、自律性的方向發展,力求克服注入式的教學方式,課程的實施從學校擴展到廣泛的家庭和社區社會,廣泛地發揮校內外的教育資源。

二、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原則

在開發和利用地方特色的課程資源中,我們堅持以下原則:

一是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長。學生不是為學科而存在,它應植根於學生的生活課題。應幫助學生確定自己的課題,應用體現其個性特徵的自己的方式展開探究。

二是體現學校的特色。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的選擇應立足於學校的特色,並使其成為特色學校建設的重要環節。

三是反映學校所在社區的特色。綜合實踐活動要善於挖掘社區中的課程資源,引導學生把自己成長環境作為學習場所,在與社區持續交互作用中,在不斷理解社區中,健康發展。

三、研究目標確定

在制定研究方案時,我們確定了以下研究目標:

一是構建符合我校實際、有特色的綜合實踐課程資源體系,開發具有特色的師生活動輔助用書、活動教材,建立一些實踐活動基地場地。

二是在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培養中青年教師,促進他們的專業發展。

三是推進學生對自我、社會和自然之間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與體驗,改變學生單一性的知識接受性的學習方式或生活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探究和創新精神以及社會責任感,併為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態度奠定基礎。

四、積極探索開發和利用地方特色的課程資源

(一)從組織建設、人員建設和制度建設等方面着手,加強綜合實踐過程的管理

學校建立了以分管副校長為組長,德育主任、教導主任、教研組長、少先隊大隊輔導員為成員的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領導小組,以保證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實施;在教師量化考核方案中確定了教師工作量和獲獎獎勵規定,給綜合實踐活動一定的政策支持。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學校仍擠出經費,為此項研究提供物質保障。

(二)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

一是通過走出去,組織教師參加江津、重慶市級培訓;二是組織教師學習《活動課程研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解讀》、《綜合實踐活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等理論書籍和文件資料,幫助教師轉變觀念,同時鼓勵支持教師研究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規律,提高開發與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能力;三是注意發展校外指導教師隊伍,請油溪農場和四維瓷業技術人員、盤古村領導擔任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教師。

(三)開發利用教育資源

學校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改變僅依靠教科書開展教學的做法。充分開發利用校內資源、社區資源和學生家庭中的教育資源,落實課程計劃的要求。

課程資源的開發首先開發利用好具有油溪地方特色的物資源,依託油溪的“山”(華龍山)、“水”(長江、津壁河、吳油河)、“洞”(熔洞)、“廠”(四維瓷業、杜拉維特等)、“場”(油溪農場)、烈士陵園等,開發研究柑桔、花生,瞭解地方文化遺產、偉人、名人、古蹟等,調查瞭解三峽移民生產生活情況,瞭解長江防護林工程開發及利用。同時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信息資源、師生經驗和人文資源。以上資源的開發利用,既注意在指定領域的利用,又注意在非指定領域的利用。

在開發和利用地方特色的課程資源中,我們立足於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幫助學生體驗生活的理念,中心校、華龍村小學側重對“山”、“水”、“洞”、“廠”、“場”、烈士陵園等課程資源進行了開發和利用,永竹村小學、聯合村小學側重調查瞭解三峽移民生產生活情況。

五、師生、學校在綜合實踐活動探索中一道成長

(一)開發利用具有地方特色課程資源後,學生知識、技能、情感、價值觀的變化

在開發利用具有地方特色課程資源中,依託油溪的“山” “水”、“洞”、“廠”、“場”、烈士陵園等,開發研究柑桔、花生,調查瞭解三峽移民生產生活情況,使學生在實踐中開闊了眼界,學到了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學生對家鄉的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績更認識深刻,增強了學生對家鄉的感情。同時通過實踐活動,學生的學習方式呈現出多樣化:課題探究的研究性學習,社會考察、調查、訪問、參觀的社會體驗性學習,設計製作的應用性學習,社會參與的實踐學習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團隊精神得到培養。

(二)參與課題研究後,教師隊伍素質得到提高

通過課題研究,教師們更新了觀念,對課程的理解更深刻,積極轉變教學方式,教學的合作意識和對課程資源的開發意識增強,培養中青年教師,促進他們的專業發展。有1名教師獲江津市綜合實踐活動賽課二等獎,有15人次獲江津、重慶綜合實踐活動論文、教學案例等級獎。

(三)課題研究促進了學校的改革與發展

我校在課題研究中,通過對油溪的“山”、“水”、 “洞”、“廠”、“場”、烈士陵園等具有油溪地方特色的物資源的開發,調查瞭解三峽移民生產生活情況,同時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信息資源、師生經驗和人文資源。以上資源的開發利用,既注意在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中指定領域的利用,又注意在班隊活動、節日系列活動等非指定領域的利用。在開發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資源中,建立了華龍山、四維瓷業、油溪農場、油溪烈士陵園等實踐基地;推進學生對自我、社會和自然之間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與體驗,改變學生單一性的知識接受性的學習方式或生活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探究和創新精神以及社會責任感,併為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態度奠定基礎。同時,在課程實施的形態上,從學校擴展到廣泛的家庭和社區社會,使學校教育的課程組織形態由封閉性走向開放性,廣泛地發揮了校內外的教育資源作用,特別是在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注意了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學校被江津市教委命名為“三結合”教育特色學校。

標籤: 結題 論文 實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yzlrz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