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發言稿 >

關於初中教師教學經驗交流發言稿

關於初中教師教學經驗交流發言稿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發言稿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使用正確的寫作思路書寫發言稿會更加事半功倍。那麼,怎麼去寫發言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初中教師教學經驗交流發言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初中教師教學經驗交流發言稿

初中教師教學經驗交流發言稿1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下午好,作為一名踏入教師崗位兩年零三個月,擔任班主任工作同樣也是兩年零三個月的新老師,我對班主任這項工作是又愛又恨,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裏,我從剛接手時的無所適從,到後來在有資歷的班主任幫助下慢慢找到頭緒,再到如今的得心應手,期間經歷的事情大大小小,瑣瑣碎碎,成長了學生,也磨練了我自己,在這期間我也多少學到了一些關於班主任工作的淺得,談不上經驗,今天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請大家批評指正。

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方法比感情更重要。

為什麼我要説這樣一個題目呢,那真得從我的班主任工作中不斷栽跟頭,苦惱,反思中得來,舉幾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管住嘴巴比反覆嘮叨有效。在擔任班主任的前兩年,我一直詮釋着一個角色,那就是“母親”, 有時候是一個擔心孩子記不住一個知識點而反覆強調充滿擔心的母親;有時候是一個嚴厲地訓話孩子衞生打掃總是不到位的母親;有時候是一個為孩子的未來擔憂而日日灌輸大道理的母親,總是,就是一個我們平常家庭中因一些瑣事而慣常嘮叨的“母親”形象。我以為這些及時的提醒會讓孩子們掌握的知識更鞏固,學習上更積極,班級秩序能更為有序,可事實卻是,他們依舊我行我素,甚至對我的“諄諄教導”產生出無所謂,甚至厭煩的情緒。打掃衞生還是能糊弄就糊弄,學習上破罐子破摔,我的挫敗感可想而知。後來通過跟老班主任進行交流,他告訴我,這是學生已經對我的話產生抗體了,真正的做法應該是,管住嘴巴,小事姑且放一放,等他們在老師的眼皮子底下犯了錯時再有理有據地進行教育,效果會更好,後來經過實驗,果然如此。

第二個例子:抓重點比平均用力更重要。這裏我説的抓重點並不是指只關注學習優秀的學生而忽視後進生,而是指抓出幾個學習優秀的、上進幅度大的學生作為班內學習的典範,帶動班內集體學習的好風氣,樹立好的學習習慣。在剛開始擔任班主任工作時我總是想着盡力提高每個學生的成績,因此我會在課上大批量提問,課下佈置大量的作業,甚至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抓後進生上,和他們糾纏在作業做沒做到位,字寫得認真不認真等這些既累又不出效果的事上,一段時間下來,後果卻是優秀生的成績沒有冒尖,後進生的成績居然也沒有明顯提高,總結原因在於,優秀生沒得到足夠重視,後進生壓力太大。後來我慢慢地改變策略,抓出幾個有上進心,學習成績優秀的同學,鼓勵他們上課積極回答問題,下課多問,在班級內形成一股熱愛學習的正氣,對於後進生則在學習上鼓勵多於批評,經過一段時間,班內學習風氣明顯提升,令人驚喜的是,有兩個經常受表揚的後進生有了很大進步。

第三個例子:鼓勵比批評作用更大。我舉一個最近剛剛發生的例子,初三學生因為住校,衞生打掃時間不像之前那麼明確,以至於開學一段時間班內的衞生一直不合格,垃圾、食品袋、果皮仍得到處都是,值日生卻視而不見,黑板雖然能按時擦,但是經常擦得不乾淨還會把講桌上的粉筆末和髒抹布灑得到處都是,如果是以前,我會將值日生訓斥一番,並責罰他們幹一周的值日,但今時不同往日,他們的學習任務本來就重,不能再增加他們的心理負擔,而且這也不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方法,最好的辦法就是樹典範。恰好有一天學校大掃除,我安排下去之後就離開了,當我回到教室之後孩子們已經打掃完了,我環繞了一週,最讓我滿意的是擦黑板的同學,他將黑板擦得乾淨明亮,講桌擦得一塵不染,桌上的物件擺放得整整齊齊,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將抹布洗得乾乾淨淨疊放在桌子上,

我在班裏着重表揚了他,並給他的綜合素質評價加上了十分,從那之後到現在,教室裏最乾淨的地方永遠是黑板和講桌,這就是鼓勵的意義。

總歸以上這些,我得出一個結論:方法比感情重要,做老師是一個要付出感情的職業,因為我們每天面對的是一羣需要感情去灌溉的羣體,但是做班主任不是當詩人,不能總用情感、情緒來工作,我們面對的還是一個小團隊,我們所做的關係到他們的未來,做班主任工作講求方式方法不僅會讓自己的工作更得心應手,也會讓學生更自然更健康地成長。

總之,班主任工作是一件十分繁瑣卻又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我相信,我們的工作仍任重而道遠,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對此充滿信心,傾注心血,則一定會有收穫。

初中教師教學經驗交流發言稿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事們:

大家好!

根據教研室的安排,今天我們聚在這裏進行教學經驗和教學改革的探討,一起分享教育工作帶來的苦與樂。領導讓我發言,其實我是誠惶誠恐的,因為在坐的大都是教學經驗豐富的前輩,碩果累累,而我教齡較短,所以談不上教學經驗,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這幾年來從事教育事業的一點膚淺的體會,這些想法也許會很幼稚,還希望老師們能對不當之處批評指正。

這幾年來我主要擔任財務會計、會計電算化這兩門課程的教授和培訓,也參加了院裏2012和2013兩屆省會計技能大賽的指導培訓工作,在院系領導的大力關心和支持下,我係兩屆大賽分別獲得得了團體三等獎和二等獎的成績,同時在多年的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成績統計中,會計電算化這門課程的通過率較高,所以下面我側重介紹一下我從中獲得的一些體會。

首先是上課的體會,我認為要想上好課,完成課程設定的目標,就要創設高效課堂,作為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努力:

1、充分的課前準備,必要的課後總結

要構建高效的課堂,就不能打無把握之戰,不能由於自己預設得不充分、目標掌握得不明確,造成課堂的調控不力而浪費時間。俗話説,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要想用好課堂四十五分鐘的每一抄,在備課的階段我們教師就必須多下功夫,熟練把握教情和學情,注意教學中的取捨,努力減少無效勞動,做到“四個到位”:精心備課到位,準確講解到位,能力訓練到位,學法指導到位。上課過程中,把師生碰撞發現的問題及時調整,分析一下,記下來,課後還要備“課後課”,進行課後總結,這樣通過課堂反思與課堂教學的有效結合,一節完整的'課才算備好,也才能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也就是説,將備課這一日常教學工作通過準備、實踐、再加上反思解決,就上升到了教學研究的高度,很自然的也就實現了教研與備課、上課的有效統一。

2、活躍課堂狀態,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

會計專業的課程一般都枯燥無趣,生硬難懂,如何在課堂上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活躍狀態,自發探索知識並試圖將剛獲得的知識轉化為能力,進而愛上會計課程的教學呢?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善於進行課堂調控,具體講就是:根據實際教育情景,靈活創設和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時刻牢記學生才是課堂的主角,目的就是: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使教和學都生動有趣,事半功倍。比如,生活情境法的應用,生活情境法是把抽象難懂的教育理論轉化為具體的生活內容,通過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使複雜難懂的教學內容變成簡單有趣的生活體會,讓學生親身體驗並獲得成功,提高了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會計課程的自信心。比喻在講述基礎會計中的財務成果分配業務的核算時,可以設想成是一個地主家的家事。地主家的老爺子叫利潤分配,產業很多,家境富裕,由於年事已高,每到期末專門聘請一個叫本年利潤的人幫他計算當期的盈虧情況。計算出盈虧後立馬交給大兒子未分配利潤,然後就功成身退。其他兒子都是敗家子,分別叫提取法定盈餘公積、應付現金股利或利潤、轉作股本的股利等,只會在外面購物、花錢,所以由未分配利潤掌管經濟大權,一旦其他的兒子在外購買了相應的東西,最後還要到未分配利潤這裏來報銷。例如提取法定盈餘公積,先是在外購買盈餘公積,然後報銷,未分配利潤減少,會計分錄分別是:

購買時,借:利潤分配――提取法定盈餘公積

貸:盈餘公積――法定盈餘公積

報銷時,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貸:利潤分配――提取法定盈餘公積

最後,大兒子未分配利潤算一下賬,其餘額就是年末的未分配利潤數,轉入下年,其他兒子身上還是空空如也,餘額為零。

3、科學的學法指導,適當的激勵機制

俗話説:“予人以魚,惠其一時,授之以漁,惠其一世”。教師在注重傳授知識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教給學生舉一反三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構建高效課堂提供重要的保障。為了教會學生會學,我們要鼓勵學生敢於提出疑問,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進而發現問題,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我們面對的是一羣興趣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的當代大學生,他們聰明有餘而耐力不足,一般在課堂上坐了十幾分鍾就不耐煩了,所以我們除了要活躍課堂氣氛,創設高效課堂外,還要採用適當的激勵機制引導他們長期的堅持學習,並且樂在其中。比喻在上每節會計電算化實訓課時,我都給他們佈置今日上機任務,一般都有5、6條,按順序完成,顯示在幻燈片上,完成的同學可以在成績冊上進行記錄並增加平時分,許多同學都積極完成,你追我趕,相互交流,下課時完不成的,紛紛拿出手機進行拍照,準備課後完成。

構建高效課堂是一個不斷成長和完善的過程,既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練就紮實的教學基本功,熱愛教育事業,對課堂有高超的駕馭能力和變通能力,還需要學生積極配合,樹立崇高的人生目標,養成良好的學生習慣。

在帶隊參賽過程中,我與其他院校指導老師進行了交流,看到了我們技能教育水平的優勢,同時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這些都激勵着我以後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實訓教學水平,以上是我關於技能大賽的淺顯認識,以及帶隊參加技能比賽一些心得體會,請大家批評指正!

謝謝!

初中教師教學經驗交流發言稿3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謝學校領導給我這次學習交流的機會,説實話我有些班門弄斧的感覺,我從事數學教學,實屬偶然,即沒有很強的專業素養,也沒有豐富的教學工作經驗。進入三中,沒有覺得自己躊躇滿志,熱血沸騰,反而覺得自己成了霜打的茄子,沒有了亮麗的顏色,尤其是一開會便煩躁不安,食寢無味,曾經萌發出不想當教師的想法。但俗話説“幹一行愛一行”,既然沒有選擇,那就只能全力以赴!所以我的發言談不上什麼經驗交流,也沒有很深的理論水平,只是借這個機會和大家粗淺地談一談我在工作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簡單的來説就是五個字:轉、目、勤、踐、思。

所謂“轉”——具體來説:轉換角色、適應環境、融入文化。

首先儘快完成自己的認知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轉化,使自己從一個聽從師長教誨的學生,變成一個處處關心學生成長的教師,在學生面前儘量表現出果斷、機智和自信。其次,儘快適應三中快節奏,競爭與協作並存,壓力與責任並重的工作環境;熟悉三中教師的管理方式與工作方式,讓自己更快地融入三中文化,成為真正的三中人。

所謂“目”。即目的,目標。

作為一名新教師,必須要有自己的成長目標。我渴望儘快找到符合自身特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風格,爭取早日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來到三中,“有效課堂、高效課堂、魅力課堂”是我追求的目標,作為一名年輕教師,首先要讓自己的課堂有效,其次力爭高效。在堅定了這樣的信念後,一種責任感、緊迫感油然而生,使我有了發展的動力,前進的方向。

所謂“勤”。就是勤學習。

一名新教師,毫無經驗因此必須“勤”。首先謙虛地向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請教,經驗雖不能照搬,但善於借鑑往往能事半功倍。在上學期幾乎每週都會聽張老師和賀老師的課,他們對教材的處理,新課的引入,不同問題之間的過度和銜接,對學生的提問,課堂紀律的掌控,作業的佈置與講評等等,都是我學習的重要內容。平時,有了困惑,我也趕緊去請教,我發現,我百思而不得其解的困惑,他們往往能輕描淡寫,三言兩句就讓我豁然開朗。其次學習同事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處理教育教學工作和與學生談話的技巧。同時,也拿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從頭開始,鑽研教材,瞭解學生,多思、多想、多練,為紮實的基本功打下基礎。

所謂“踐”。即實踐。

有句名言説的好,“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須躬行”,即使看了大量的專業

書籍,學了很多經驗,但必須運用到實際教學中才能看出效果。自進入三中,我校就大力推行課堂改革,實行學案導學教學模式,説實話,一開始我只是將合作學習當做“體現課標精神”的標籤,不管需要不需要,合適不合適,一概加以運用;而且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各説各的,沒有傾聽的習慣和交流的技能;有的學生在討論中不能相互配合,隨便發言。從表面看,課堂氣氛是活躍了,但從實際效果看,許多內容選擇的不夠恰當,討論的時間也分配的不夠合理,多數問題討論的不深不透,時間浪費了,學生還是該掌握的沒掌握,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後來在一次教研活動中,我們初一二數學組提到這個問題,張老師指出“不可為合作而合作,為討論而討論,應該着重討論難點,疑點,教師應抓住要害,適時點撥疑點,精講難點。”

所謂“思”,就是要不斷的自我反思。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説過,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因此,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通過張老師的點撥,我茅塞頓開,作為一個新手教師,在上課過程中不應面面俱到,而應該有側重點,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解除疑點。反思在教學中的不足,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方面改進。

一、課前認真備課

1、備教材:作為新教師,不熟悉教材,所以課前我認真閲讀教材,翻閲各種資料書,並積極向張老師、盧老師請教,與同齡教師討論交流,力求吃透教材,做到心中有重點,課中有重點。

2、備問題:在教學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是要突出一個“引”字,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是要突出一個“放”字,“引”和“放”都離不開教師的提問。我覺得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提高問題的質量是一個關鍵點,因此,針對我在教學過程中有時所問問題過於簡單,有時問題表述不清楚,或問題太籠統,起不到引的效果,我需要重點加強的便是備問題,力求通過精心設問,讓學生講思路,議疑難,找規律,尋結論。

3、備語言:教學過程主要是通過語言表達來進行的,因此,提高自己的表述能力至關重要。所以我在備課時努力構思好教學語言,按照敍述嚴謹準確、合乎邏輯、表述簡煉清楚的要求組織好語言,並有意識地克服口頭禪,多使用鼓勵性語言,儘量不出現傷害性語言。

二、課堂上,充分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課堂上主要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藉助優生的力量採用“兵教兵””兵練兵”的方法來提高教學質量。根據我校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6個環節,我要求學生以學習目標、學習重點難點為主攻方向,自主查閲教材,學習新知,對於課堂探究中一些學生

不能解決的問題,採用同桌探討、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小組成員在相互交流中解決,在此過程中,我也參與到其中適時點撥;對某個組已解決,其它組仍是疑點的問題,便讓已解決問題的小組做一次“教師”,面向全體學生講解,並適當補充點撥;對於難度較大的傾向性問題,在學生渴望釋疑的心理狀態下,針對其疑點,快速確定講的內容,抓住要害,講清思路,並設計習題跟蹤訓練。

當然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學習方式的引入,給傳統課堂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但同時也存在着嚴重的形式主義傾向。師生均滿足於熱熱鬧鬧,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裏算哪裏,下課即完事。尤其是自覺性不高的學生既看不出具體知識點和能力點的強化,也沒有較深層次的思維訓練,很容易養成了學生的懶惰和淺薄。

三、課後主抓落實

李玉清校長講的好,“佈置+不落實=零”,而且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也發現,一些題目講過了,學生也練過了,但是同類型甚至相同的題目重複出現後,學生依舊不會,我認為出現這種熟題不熟的現象還是落實不到位。為了強化落實,我與學生有個“約法三章”,在完成作業問題上加強自律,提高自覺性。先複習後作業,不應付差事,不抄襲作業,並實行“錯題自糾”、“錯題重測”制度,除了極少數難題,一般做錯的題,一律由學生自行思考、討論、糾正,定期將一章節或一單元的錯題彙總重做重測。但我發現約法三章只對一些自覺性較高的學生有效,多數學生卻不能按章辦事。對這類學生我的方法便是強制落實,“中學生七分管三分教”以及我們自己的教學體會都證明,強制性在教學落實中是很有用的。畢竟每個人有惰性,而且學習的確是件艱苦的事,如果不處處從嚴要求,反覆訓練,怎麼可能落實?輕鬆學習、快樂學習是有一定情境條件的,從我們的實際來看“苦”多一些。因此對於對於不願做,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學生,我會首先做好心理工作,幫助他們制定學習計劃,課上課下多關注,形成心理威懾;其次發揮班乾的作用,安排成績好、“態度兇”的學生進行監管;對頑固不化的學生就要利用班級制度來處理,適當懲戒。而對於不會做一類型的學生,主要方法是安排專人一幫一,對此類學生也適當降低要求,分層佈置作業。

通過課前課上課後這些改進措施,95班在幾次考試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總結我今天所講就是:角色定位+學習+實踐+反思=成長。最後,請允許我向在工作中對我進行悉心指導,耐心幫助的領導和老師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我的發言完畢,謝謝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fayangao/0engj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