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事務文書 >工作總結 >

歷史教學工作總結範文合集8篇

歷史教學工作總結範文合集8篇

總結是事後對某一時期、某一項目或某些工作進行回顧和分析,從而做出帶有規律性的結論,它能夠使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為此我們要做好回顧,寫好總結。那麼你知道總結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歷史教學工作總結8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歷史教學工作總結範文合集8篇

歷史教學工作總結 篇1

一、本學期教研工作基本情況:

教研工作究其主旨就是教學研討工作,其目的在於用集體的智慧高效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用集體的智慧打造團結和諧的教研團隊,用集體的智慧共同成長起來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我校歷史教研組與學校發展目標相切合,積極推進以自主學習,合作育人,活動育人為主要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轉變原來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以發揮學生主體性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把課堂變成學生幸福的樂園。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課堂教學,當然這與全組老師的努力是分不開的,現就本學年的教研工作做一總結。

二、確立本學期工作重心:

根據教育教學規律,以市局教育教學精神為依據,以學校的教學管理理念為依託。

三、改進措施及成績:

(一)積極貫徹上級、學校教育工作精神。注重研究中學教學理論。積極參加教研活動,上好公開課和平衡課,並能經常聽各老師的課,從中吸取教學經驗,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基本做到了以最佳的精神狀態站上講台,以和藹、輕鬆、認真的形象去面對學生上好每節課。按照《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進行施教,讓學生掌握好科學的世界歷史知識。

(二)繼續推進課堂改革,積極實踐。我校經過多年的課堂教學改革,教學模式已初具規模,成效卓著,在此基礎上,學校力主繼續深化,歷史教研組積極響應,本組成員在學校的高效課堂賽課活動中,積極準備,勇於實踐。

(三)加強教研組的教學研究,“精”制導學案。有“本”可參,有“案”可尋。一份好的導學案不僅能夠引領學生高效自主學習,對每位老師的課堂教學會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本學期,教研組的各備課組員都能以高度負責精神,積極參與集體備課,不限時,不限地,隨時隨地作研討,做到自覺、合作、有效。共同製作導學案,做到精備、精練、精講、精評。認真備好每節課。不但備教材、備教法,而且備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擬定合理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及內容進行精心的安排,認真編寫好師生共用的講學稿。在每一課上課前,認真備齊相關的教學資料、地圖、教具等,都做到了“有備而來”,課後及時對該課進行總結,寫好教學反思。

(四)加強教研組的教學理論學習,積極參與上級的教學技能比賽,教學設計比賽。

(五)加強備課組的備課研討工作,以備課組為龍頭帶動教研組整體教學工作。歷史教學容量大,時間緊,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這一直是個值得思考的主題。為此,歷史備課組在改革教學模式的前提下,精心設計教學方案,經常性地討論,研究階段性課堂學習重點,做到教學要有針對性,學生的學習才能有目的性。思想要永遠走在工作的前面,老師的工作要永遠走在學生的前面,考試的準備要永遠走在中考的前面,我相信,只要有心,我們都是無愧於老師這一稱號!

四、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一年的課堂教學改革中,雖然卓有成效,但仍然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所以課改還要繼續進行,永遠沒有最好的一節課,只有更好的一節課。

(二)教研組的各位成員之間的默契性還要進一步磨合與加強。

(三)教學教學的各種工作上升到理論研究的高度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五、總結:

羣策羣力,努力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是我們共同的心願,也是學校發展的動力。教研組建設勢在必行。

歷史教學工作總結 篇2

“教學總結”的兩個基本要素為“教學”和“總結”,其主體是教師。對於一般教育工作者來説,“教學”就是指教的人指導學的人進行學習的活動,進一步説,指的是教和學相結合或相統一的活動。一般意義上教學活動主要是在學校這個場所之內,在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的,這裏所探討的教學總結也指在這個範圍內的教學活動。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人類已有知識經驗的認識活動和改造主觀世界、形成和諧發展個性的交往實踐活動的統一過程。教學過程中涉及到的教學各要素是教學總結的主要內容。

一、教學

結合對“教學”和“反思”的理解,教學總結應是教師對自己教學或與教學相關的活動進行的自察和思考,教學過程是教師進行教學總結的主要對象。任何行為都是有目的性的,反思的目的是提高,從這個角度講,教學總結是指教師立足於教學實踐,以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為目的,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對教學過程本身以及與教學相關的活動進行理性的審視和分析,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進而採取相應的改進措施。進一步説,教學總結就是對教學過程的再認識、再思考、再探索、再創造,它是伴隨整個教學過程的監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活動。在反思中發現自己教學的得與失、優與劣、成與敗,這裏所説的教學,內涵很豐富,包括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工具的選擇,問題的設計,教學策略的運用,學生技能的訓練和能力的培養,等等。教師可以是對其中的某個方面,甚至是某個片斷或細節進行反思,也可以是對其中的幾個方面甚至全部內容進行反思,以達到對教學過程的優化和改進。

二、教學總結對高中歷史教師的作用

(一)發現不足,查找原因,尋求改進辦法,使教學日臻完善,不斷提高。

(二)將教學中的“靈光閃現”進行總結提煉,使之成為穩定的理性行為,使教學過程更加的精彩紛呈。

(三)通過對學生學習表現的反思,可以更好地瞭解學生,增強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和互動性。

(四)通過對自身行為剖析,可以更加理性地認識自我,從而更有效地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揚長避短,最大限度地體現自身價值。

(五)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過程,存在諸多無法預知的因素,課後反思不但可以獲得許多寶貴經驗,用以指導教學,而反思過程本身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師研究能力。

(六)有助於實踐智慧的生成。香港一位高中中國歷史科教師在文章裏談到,他初登教壇時,為了教好中國歷史課,經常選擇一些有趣的歷史故事在課堂上講給學生聽。“講故事是教中史的好方法,但很費力氣,而且未必每次都保持好狀態。”後來他把“講故事”形式做了一些改變:一是安排一些喜歡説話的學生,在有準備的情況下,在課堂

上講中國歷史故事;二是安排學生做中國歷史廣播劇錄音,把錄音帶在堂上播放。兩種設計都取得很好的反響。這位歷史教師繼而分析:教師一個人講故事或組織學生講故事,其效果不一樣。“前者,老師唱獨角戲,學生只需要聆聽;後者,老師是設計者,學生是表演者。””由學生做主角、做表演者,負責的學生受到訓練,其他觀看和聆聽的學生也受到感染、教育。”應該説,類似這樣追求教學合理性的反思活動是有益於實踐智慧增長的。關鍵是教師要有反思的意識,並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理性地隨機應變,善於調整教學策略,使自己的實踐智慧永遠處於發展、生成的過程之中。

三、高中歷史教師教學總結的途徑

(一)寫教學後記

可以記錄以下內容:①記錄成功做法。如形象貼切的比喻,巧妙的導入新課,留有懸念的結束語,激發學生思維的提問等。②記錄失敗之處。即將處理不當的教學重點、難點,安排不妥的教學內容(如所舉實例,所選習題)記錄下來,使之成為以後教學中應吸取的教訓。③記錄教學機智。即把授課過程中偶然出現的靈感或解決問題的方法記下來,供以後參考。④記錄學生問題。即記錄教學程中學生的迷惑點,作業中暴露的欠缺點以及考試中出現的失分點。⑤記錄學生見解。⑥記錄教學新得。教學後記所記的內容雖然很多,但不需要詳細記載,特別注意的是記載一定要及時,否則容易忘記。

(二)寫反思日記

教學後記要求短小精悍,反思日記要求詳細具體,側重於記載課堂以外的一些教育教學經驗、學法指導以及公開課、觀摩課、教學研討活動後的認識、>收穫、體會感悟等。必要時要對事情發生的過程、背景進行詳細的描述,為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或進行專題研究積累原始材料。教學後記一般來講每天都要寫,而反思日記要求每週能寫1—2篇,但一定要有感而發,忌無病呻吟。

(三)開設教師論壇

學期初就制定好活動計劃,每兩週確定一個研究主題,同科目的教師們聚集在一起,在聽取主講人的發言後,針對教育教學中發生的現象和問題,發表各自的見解和意見,各抒己見,共同討論,互相幫助,共同提高。每參加一次教師論壇,都要寫出一篇>心得體會。

(四)觀看自己的教學錄像

教師可請同伴幫忙,將某一節課完整地攝製下來,然後進行回放,覺得很特別的畫面可定格下來,反思為何當時會這麼做,這麼做是否妥當,下次可以怎樣改進。一堂課的錄像可以讓教師找出課堂上經常出現的大量肢體行為和言語行為方面的問題,在看錄像的過程中,教師可能暴露出自己在課堂上經常盯着課本或教案看,一直注視着某幾個學生,在板書的時候經常擦擦改改等許多毛病或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中的問題,還可以觀察自己是否經常微笑,這些純行為上的教學形象問題透過錄像回放就可有所改進。錄像還可以讓教師清楚地統計課堂上有多少時間是自己在説話,又有多少時間是留給學生髮言的,學生的主體地位到底落實了沒有。憑藉教學錄像,教師自己給自己打分,就有了更多反思和改進的機會和切入點,對促進教師自我改進、自我完善非常有效。

(五)聽取學生的反饋意見

學生作為教學實踐的客體對教學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們從自己的實際需要、興趣、愛好出發,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教學進程、課堂組織與管理及其課堂教學效果等做出評價,使教師不僅能夠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教學上的優點和不足,而且能夠更深入地瞭解學生的真實感受和需要。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要定期進行,以便對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策略進行及時的調整。

四、結束語

總之,“教學總結”這一環節使廣大的歷史與社會教師的教學工作不再是簡單的循環重複,而是在每一次循環重複中得到不斷提高和昇華。在“思”中學習,在“改”中探索,應當成為我們教師教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進行教學總結是提高歷史與社會教學質量的有益嘗試,也是歷史與社會教師成長為研究型、複合型教師的有效途徑。願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能充分發揮鏡子效應,實現自我發展!

歷史教學工作總結 篇3

緊張的期末複習中,對本學期我們歷史備課組的工作做一簡要總結。本學期我們歷史備課組五名成員團結一致,較好地完成了一個學期的教學任務。教學中我們嚴格執行學期初的教學計劃,在保證教學進度的前提下,重點放在提高每節課的教學質量上。

(一)集體備課

今年九年曆史組是歷年來實力最強的組合,我們每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我和楊素麗、李秀清、商慶迪老師都有多年擔任畢業班歷史教學任務的經驗,王丹老師是最年輕的教師,她虛心好學,經常跟蹤聽組內老教師的課。在集體備課中,我們都發揮各自的優勢,集思廣益,為備課組獻計獻策,使我們的集體備課能做到優質高效。除了組內備課以外,為了提高全區的歷史教學水平,我們還承擔了區內的備課觀摩活動,敞開大門,隨時恭候區內同行的光臨指導。

(二)聽課評課:

這學期我們組的五位教師積極參加學校的四杯賽聽課活動,只要與自己上課不衝突,我們都儘量去聽。除了四杯賽以外,我們五人還互相聽課,每次聽完組內的課,都要相互討論,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意見,在互幫互學中我們全組的教學成績整體都得到提高。

(三)自制課件:

為了更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使抽象的歷史更加鮮活,更加具體,我們還合理整合網上資源製成適合教學實際的教學課件,基本做到每節課都有課件,使用課件讓我們嚐到了甜頭,每節課我們都可以向學生展示豐富的文字、圖片和視頻資源,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加深了記憶,而且還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實現了教學相長。

(四)習題配備和批改:

本學期學校沒有訂任何習題資料,我們就自制試題,隨堂作隨堂批,面批面改讓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本學期全組分工合作共出配套練習題十多套,保證了鞏固教學效果的需要。本學期我們共批了四次大型考試卷(三次月考、一次期中考試),本學期楊素麗老師還參與了市教研室考試説明的編寫,加強了我校與市內名校的交流。

(五)加強與市內名校的試題交流:

為了更好地把握中考方向,開拓學生的視野,我們不做井底之蛙,積極與市內名校進行試題交流。如我們與四十五中、吉大附中學等名校進行了試題交流,在試題交流中,我們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自身的教學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六)試卷分析:

每次考試成績我們都有詳細統計,包括每班優秀人數、中間人數、不及格人數、優秀率、及格率、最高分、最低分、滿分等。並分三個層次對成績進行客觀、認真地分析。針對歷史學習成績較差的個別班級和個別學生,我們都一起分析,找出原因,進行調整。我們還利用午休時間為個別學生單獨補課,由於我們五人的共同努力,各班學生歷史學習的積極性都空前提高,成績也穩步上升。與前幾屆相比,今年的九年級無論在及格率、優秀率、還是平均分方面都是歷史最好水平,特別是滿分羣體明顯增加。相信20xx屆中考我們在歷史成績方面會有一定的突破。

希望在期末區質量檢測中,我們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

歷史教學工作總結 篇4

轉眼間,又一學期過去了。在本學期裏,本人擔任初一年級歷史教學工作。由於教學經驗尚淺,因此,我對教學工作不敢怠慢,認真學習,悉心研究教法,虛心向前輩學習。本人自始至終以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勤懇、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事教學工作。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獲取了一些寶貴的教學經驗。希望能通過總結,做到揚長避短,以期在今後的工作中爭取更大的進步。總結起來,較為深刻是以下兩點:

一、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就是教與學,兩者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而在兩者中,後者更為重要。學生是被教的主體,更是學習的主體。因此,瞭解和分析學生情況,有針對地教對教學成功與否至關重要。最初接觸教學的時候,我還不懂得了解學生對教學的重要性,只是專心研究書本,教材,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想方設法令課堂生動,讓學生更易於接受,以為課備得好就一定能講得精彩,而忽略了學生的反應與接受能力以及與學生的交流。因此,真正開展教學時遇到一些不能配合的問題。如在講授《貞觀之治》一課時,讓我記憶尤深。在上課前,我已多方蒐集各方面的資料,準備課件,設計各方的細節,在臨上課之前確信自己非常的熟悉內容與整體操作。當我很有信心走上講台,腦子裏都是準備好的內容,才發現並不是設想中的效果,雖然教師很流利地講了很多,也講得很詳細,無奈“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原本不太熟悉內容的學生跟不上教師的思路,導致反應甚淡,陷入冷場的局面。過後,在評課過程中,不少老師給我指出弊病:教師講得太多,壟斷了課堂,學生沒有參與中來,調動不起課堂氣氛,故達不到如期效果。

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要了解及分析學生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因材施教。一方面,由於我校學生素質相對不高,學生的歷史基礎相對薄弱,接受能力不強。並且“歷史是次科”這種觀念普遍存在,學生對歷史重視不夠。另一方面,有的同學比較積極,上課氣氛是很活躍,但中等生、差生佔較大多數,不少同學會混水摸魚。因此,老師越是講得太多越投入,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反應(我備課時也沒有注意到這點),教學效果就越不理想,對授課效果也直接影響。而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多引導學生參與課堂中來,儘可能發動學生,把課堂交給學生,讓課堂活起來。這就是教育學中提到的“備教法的同時要備學生”。這一理論在我的教學實踐中得到了驗證。

二、在教學過程中,培養讓學生做課堂真正的主人。這一點,在我所教的初一(11)中體會較深。歷史這一門學科,對初一新生而言,既新鮮又陌生,在這樣一種前提之下,要學好歷史首先要培養他們對歷史的興趣。否則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畏難情緒,不願學,也無法學下去。為此,我在一開始的時候,儘量多講一些歷史人物趣事與歷史奇聞,讓他們開始接觸歷史,也開始喜歡歷史,並主動要求當學習歷史的主人。接下來,在每上一節新課前,都會有每天一故事,讓學生輪流帶來一個故事,走出講台,向全班同學講述。因此,學生首先成為課堂上講的主人,並且人人都有成為主角的機會。每講授每一新課時,都讓學生事先預習,討論決定採用哪種活動方式展開學習。學生根據每課內容的特點決定上課方式。如在民族政權分立一課中,典故較多,就採用講故事比賽的形式;在隋唐文化時,知識點較多,就採用分組進行知識競賽形式;在學習隋唐科舉制時,學生積極扮演模擬考生的考試情景;等等。其中,在活動課《重訪大運河》,學生表現得簡直出乎我的意外。全班學生自成若干小組,分別上演一幕幕精彩的有關絲綢之路的探訪的話劇,既演活了所學的歷史內容,也演活了歷史課堂。從中不僅體現了新課改理念,也達到了教學目標。

此外,作為一名受傳統教育模式影響下的歷史教師,深知自身的缺乏,故要求自己在課前做到全力以赴地備課,多方面去搜集相關進行資料;注重研究中學教學理論,積極參加科組活動和備課組活動;主動承擔學校的公開課;並能經常聽其它有經驗老師的課,從中吸取教學經驗,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的業務水平。

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現已臨近期末考試,無論考試成績如何,都體現了我在這學期的教學努力。我明白成績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在總結中達到提高。以上就是我在本學期的一些體會與粗淺見解,自身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今後仍要不懈的努力,也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裏,能在各位領導、老師的指導下,取得更好的成績!

歷史教學工作總結 篇5

本學期,在校領導和教導處的領導下,在全體歷史老師的努力下,順利完成了各項教學教研任務,並緊跟新課改的步伐,在學習中實踐,

在實踐中總結提高。現將一學期來的主要工作回顧如下:

1、有計劃、有成效地開展教研組活動和備課組活動,以此為平台促進歷史教學工作有效進行。

本學期共活動9次,主要內容有:制訂本學期教研工作計劃;教學研討方面,多次請歷史專家來講座,先後請華師大蔡堅老師、華師大李教授、華師大二附中陳明華老師來校作教學講座,使我們在歷史教學方法,歷史教學理念有所提高,豐富我們的專業知識;在組內檀老師給我們作做了題為《歷史學科研究前沿知識》的講座,涉及世界史,中國古代、近代、現代方面的內容。使我們大開眼界,明確在歷史教學中的一些問題。

2、抓常規,重落實。

以教研組為核心推進教學常規工作。在學期之初,具體落實各年級備課組活動,根據不同年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情特點,制訂教學教研計劃及教學教研進度表。經過討論調試去執行。各年級集體備課,每週一次,在備課中做到:做到“四備”即備教材、備教法、備學法、備學生;有備課記錄本隨時記錄內容。每個備課組在教學過程中遵循“五統一”的原則,即“統一教學進展、教學內容、練習、測試、評卷”,期中期末由組內統一考核執行情況。在集體備課的過程中,我們加強團結協作,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每位教師精心研究教材,認真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切實做好每一步驟的工作。為配合學校公開課同課異構聽課評課活動,高一備課組開了《羅斯福新政》一課、高三備課組同講八校聯考試卷,聽課後認真進行評課,反思,各備課組有序開展教學工作,高二完成會考,取得優異成績。各備課組認真編寫題庫。積極投身課改,不斷提高業務能力。本學期,高一歷史組沈淑雅、孫坤玲參加校命題競賽,孫坤玲參加共青團組織的百名教師區級公開課。

3、始終緊抓高三歷畢業班的複習迎考工作。高三歷史備課組組制定了切實有效的學習計劃,分階段有步驟地組織授課和複習。高三歷史教學,完成區模擬考和在八校聯考取得較好成績,相信高考也會不負重望的。

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反思一個學期的工作,大家一致認為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1、教學任務繁重,教師工作量大,教材一變再變,我們總要熟悉教材,難以有更充足的精力投入到教研活動中。2、理論學習方面還不夠深入,在科研方面沒有一個集體課題,今後在做好學校各項常規工作的同時,應強化備課創新,在加強教學設計深入研究,在教學教研中要在這方面繼續努力

歷史教學工作總結 篇6

本學期,根據教育局和學校要求,結合本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學習情景,嚴於律己,踏實工作,向45分鐘要質量,使九年級歷史教學工作得以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並圓滿完成。為了立足此刻,放眼未來,更好的做好以後的教學工作,現將本學期的工作情景總結如下:

一、注重研究中學教學理論。進取參加教研活動,上好公開課和展示課,並能經常聽各位教師的課,從中吸取教學經驗,取長補短,提高自我的教學水平。基本做到了以最佳的精神狀態站上講台,以和藹、簡便、認真的形象去應對學生上好每節課。按照《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進行施教,讓學生掌握好科學的世界歷史知識。

二、認真備好每節課。不但備教材、備教法,並且備學生,根據教材資料及學生的實際,擬定合理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及資料進行精心的安排,認真編寫好師生共用的講學稿。在每一課上課前,認真備齊相關的教學資料、地圖、教具等,都做到了“有備而來”,課後及時對該課進行總結,寫好教學反思。

三、進取推進素質教育。目前,升學考試時,題目靈活,這決定了教師的教學形式要有針對性。為此,在教學工作中,我注意設置能激發學生的思考點和興趣點的問題,注重學生學科本事的培養,把傳授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本事結合起來,在知識層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本事,讓學生的各種素質都得到有效的發展和培養。

四、狠抓學風。我所教的九年級學生比較喜愛歷史科,上課的時候比較認真,大部分學生都能專心聽講,課後也能認真完成作業。但有為數不少的學生,沒有養成不懂就問的習慣,還存在着抄襲作業現象,嚴重影響了成績的提高。對此,我狠抓認真、求實的學風,嚴厲批評抄襲作業的行為,頗見成效。可是,由於後進生面較大,考試成績不夠夢想,有些同學是經常不及格。我找來差生,瞭解原因:有些是不感興趣,我就跟他們講學習歷史的重要性,跟他們講一些趣味的歷史故事,提高他們的興趣;有些是沒有努力去學,我提出批評以後再加以鼓勵,併為他們定下學習目標,時時督促他們,幫忙他們;一些學生基礎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態度,或過分自卑,考試怯場等,我就幫忙他們找出適合自我的學習方法,分析原因,鼓勵他們不要害怕失敗,要給自我信心,並且要在平時多讀多練,多問幾個為什麼。同時,一有提高,即使很小,我也及時地表揚他們。經過一個學期,絕大部分的同學都養成了勤學苦練的習慣,構成了良好的學習世界歷史之風。

五、抓好課後輔導。我利用課餘時間對學生進行輔導,不明白的耐心講解,教給他們好的記憶方法,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要求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做到對所學知識鞏固複習,及時查缺補漏。並與家長聯繫,及時溝通情景,使家長了解情景,以便在家裏對孩子進行必要的監督。

六、認真批改作業。九年級的歷史作業包括課堂作業、《基礎訓練》。為了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我常常對各種輔導資料進行篩選、上網查閲實用性強的題目,力求每一次練習都到達目的。同時對學生的作業及時、認真批改,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景,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進行分類總結,給予合理的評講,並針對有關情景及時改善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七、全力備戰中考,效果明顯。在完成九年級新課教學的基礎上,對整個初中階段的教學資料進行了全面複習。第一步,扣住課本上的基礎知識,複習了中國古代、近代和現代歷史,複習了世界古代、近現代歷史以及湖南地方文化常識(歷史部分);第二步,結合《指導叢書》進行復習、訓練;第三步,結合訓練題目進行復習;第四步,再回歸到課本;最終,進行中考衝刺。

總之,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這個學期的歷史教學工作已經基本圓滿完成。但尚存在一些不足,如,學生的知識結構還不夠完整,知識系統還存在真空的部分等。今後,應注意揚長避短,努力提高歷史教學質量。

歷史教學工作總結 篇7

東關初中安芳妮本學期,本人任教七年級三個班的歷史課。一學期來,本人自始至終以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勤懇、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事教學工作。作為教師,能認真制定計劃,注重研究中學教學理論,認真備課和教學,積極參加科組活動和備課組活動,並能經常聽各老師的課,從中吸取教學經驗,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的業務水平。每節課都以最佳的精神狀態站在教壇,以和藹、輕鬆、認真的形象去面對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獲取了很多寶貴的教學經驗。以下是我在本學期的教學情況總結。

一、認真備課

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設計導學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後記,並認真按蒐集每課書的知識要點,歸納成集。

二、增強上課技能

提高教學質量。在課堂上儘量做到“先學後導,生進師退”,利用小組合作學習,調動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注意精講精練,在課堂上老師講得儘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儘量多;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

三、虛心請教其他老師

在教學上,有疑必問。在各個章節的學習上都積極徵求其他老師的意見,學習他們的方法,同時,多聽老師的課,做到邊聽邊講,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並常常邀請其他老師來聽課,徵求他們的意見,改進工作。

四、認真批改作業

佈置作業做到精讀精練。有針對性,有層次性。同時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課後輔導工作

注意分層教學。在課後,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尤其是對後進生的輔導,並不限於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輔導,要提高後進生的成績,首先要解決他們心結,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萌發興趣。要通過各種途徑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上進心,讓他們意識到學習並不是一項任務,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滿樂趣的。從而自覺的把身心投放到學習中去。這樣,他們就會學得輕鬆,進步也快,興趣和求知慾也會隨之增加。

六、通過本學期的教學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教育

通過對歷史文化、經濟等和成就講授,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教會學生客觀分析歷史人物,提高了學生綜合分析事物的能力;進行了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教育;進行了優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提高了學生思想覺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七、不足之處及存在問題

學生對本學科的學習不夠重視,所以學習大部分是憑興趣去學,不夠精細,有不少是被逼去學的。今後要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方面着手,多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找到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努力使歷史科成績更進一步的提高。

歷史這一門學科,對學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難,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之下,要教好歷史,就要讓學生喜愛歷史,讓他們對歷史產生興趣。否則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畏難情緒,不願學,也無法學下去。為此,我採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儘量多講一些歷史人物故事,讓他們更瞭解歷史,更喜歡學習歷史。

以上就是我在本學期的教學工作總結。由於經驗頗淺,許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裏,能在各位領導、老師、前輩的指導下,取得更好成績。

歷史教學工作總結 篇8

摘要:中國的識字教學有幾千年的歷史, 在教材編寫和教學方法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傳統的識字教學經驗中就有體現科學漢字觀的六書分析法以及主觀性較強的俗形義分析法。本文主要從字理的角度探討漢字教學的方法, 並提出了兩種不同方法在當前教學中的應用條件。

關鍵詞:識字教學; 字理; 俗字源;

古人很早就認識到漢字在漢語中的地位, 古代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 一個漢字具有一個形體, 代表一個音節, 也往往代表一個詞。漢字集形、音、義於一體, 不僅是書寫單位, 也是語義單位。所以, 中國傳統語文教育一向重視對“字”的分析, 強調“字”的學習, 認為識字是學習中國語言文化的基礎, 體現了“字本位”的理念。識字教學成為語文教育的核心, 其內容是教學生識別、書寫並運用漢字, 而成功的關鍵在於獲得對漢字的科學認識, 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正確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一、傳統識字教學歷史經驗的總結與吸收

我國有悠久的識字教學歷史, 早在周代就已經開始了識字教學, 《周禮》講:“天子八歲入小學, 十五歲入大學”。“小學”學習的內容是五禮、六樂、五射、五馭、六書、九數, 其中“六書”是“小學”首要的也是主要的學習內容。這裏“六書”的內涵並不是六種造字法或結構類型, 應該屬於古代基礎教育中的一門教育學科, 具體內容涉及漢字的形體來源、功能分析、類聚關係、用字法則等, 是構成漢字基礎知識的教學體系[1]。

識字教學自周朝開始成為官方認定的基礎教育學習內容之一, 系列的教材便應運而生。早已失傳的《史籀篇》是最早的蒙童識字教材;秦代“書同文”在大規模整理文字的同時也注重字書的'編寫, 先後編有《倉頡篇》《爰歷篇》和《博學篇》;漢代以後《急就篇》成為了最流行的識字教材;南北朝時期的《千字文》, 宋代的《三字經》《百家姓》更是影響廣泛, 流傳至今。這些識字教材內容多涉及社會生活常識及道德規範養成, 兼具教育和教化的作用, 形式上採用韻語, 教學手段強調誦讀。代代相承的識字教材為識字教學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

首先, 在識字量和字種的選擇方面確立了科學、適當的標準, “秦三倉”共收3300字, 《急就篇》收字20xx個, “三百千”收字共計2708個, 清代王筠的《文字蒙求》收字20xx個, 可見古代識字教學的識字量基本維持在20xx~4000之間。陳黎明等對“三百千”用字的流向進行了考察, 從2708字次中統計出1474個字種, 發現這些字出現在《現代漢語常用字表》 (3500字) 的有1235個, 也就是説“三百千”中83.79%的字到了現代漢語中仍然是常用字[2]。這些古今通用的常用字是漢語的核心用字, 這説明古代識字教學的內容主要就是這些社會基本用字。

其次, 傳統的識字教學在“集中識字”的過程中積累了很多有效的教學方法: (1) 歸類法, 按照部首歸類、按照聲旁歸類、按照同義歸類等; (2) 六書析字法, 用“六書”理論分析漢字的結構來進行識字教學; (3) 俗形義分析法, 不考慮造字動機, 僅根據漢字字形和個人理解來解釋形義關係。

二、當前識字教學的傳承與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 在分散識字和集中識字兩種教學思想下湧現出了眾多的教學流派和教學方法, 特別是隨着多媒體技術的普及, 各種傳統及現代的教學手段交匯呈現於識字課堂。本文主要討論有歷史傳承的理據教學法。

1. 利用傳統漢字結構理論進行理據教學

自許慎《説文解字》開始, “六書”便成為分析漢字結構的主流理論依據, 被歷代學者普遍認為是科學的分析方法。“六書”對漢字形體的分析不應僅限於漢字的學術層面, 在識字教學中也應充分加以利用。解釋漢字的構造原理及其演變過程, 幫助學生建立起“形—義”、“形—音”聯繫, 可以有效提高漢字教學的效率。

(1) 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的理據教學

識字教學一般先教獨體字, 然後教合體字, 根據漢字不同的結構類型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現行漢字中的獨體字主要來自於古象形字和指事字, 這類字中的大部分, 如“牛、羊、馬、日、月”等變成了記號字, 對於這類字我們可以採用“溯源”的方法。“溯源”就是追溯象形字或者指事字的形體源頭, 藉助古文字字形, 化抽象符號為聯想性的象形符號來幫助學生記憶, 這種方法便於學生從漢字字形中直接獲取漢字的字義。認知實驗證明, 利用圖像、聯想的方法記憶漢字是一種有效的學習策略。我們可以通過圖片展示讓學生了解這些漢字產生和演變的過程, 如:“馬 ”。會意字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構件組合而成,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把各構件進行分解, 瞭解各構件的基本含義, 然後將其組合, 從整體上理解該字的意思。對於“以形會意”的字我們依然可以藉助古文字形體進行闡釋, 如: {家}, 甲骨文字形上面的“宀”像屋的側面形, 讀作“mián”, 表示房屋, 下面是“豕”, 即豬。現代漢字變得符號化以後, 很多形近字難以區分, 比如“即”和“既”是音近形近字, 我們可以藉助古文字形體通過同形構件分析進行對比講解。 {即} {既}都有相同的構件 , 表示食器, 面對食器表示將要吃飯, 扭頭背對食器表示吃完飯。從字形上未然的“即”和已然的“既”一目瞭然。

(2) 形聲字的理據教學

形聲字從結構方面來講是聲符和意符的二元組合, 因而更能體現出漢字形、音、義結合體的特徵。形聲字的理據主要體現在聲符的表音度和意符的表義度上。

聲符系統歷來缺乏整理, 有開放性的特點, 導致了系統的龐大及表音狀況的複雜。在《説文解字》中許慎一方面從結構上分析某些形聲字的聲符, 另一方面又利用同一聲符的形聲字來註明讀音, 如“跛……從足皮聲……讀若彼” (《説文解字》二下) , 説明在許慎的時代, 聲符系統的讀音已經產生分歧。現代形聲字與其聲符字的聲、韻、調可分析出八種關係, 根據李燕、康加深研究, 7000通用字範圍內的形聲結構中聲韻調完全相同的佔37.51%, 僅調不同的佔18.17%, 可見有一半以上的聲符是可以準確或者基本準確的表音的, 教學中可以利用聲符的這一特點來認讀漢字[3]。而且根據歷史經驗, 同聲符字 (如:峯/逢/鋒/蜂) 保留了大量的語音信息, 提供了字水平的語音線索, 有時比聲旁字更能提供讀音示範。

形聲字的意符表示模糊的意義範圍或者説義類, 一般來源於獨體的表意字。如: {貝}, 像一種甲殼動物的外形, 因為其外殼美觀、難得, 被古人認為是珍貴的物品, 後來用作原始貨幣。用“貝”作意符的字都與錢財或財富有關, 如財、賬、貴、貨等。 {阜}, 像山崖邊的石磴形, 用“阜”作意符的字一般都與地勢或升降有關, 如階、降、陷等; {邑}, 表示人所居住的封國, 用“邑”作意符的字多與邦國、城市或區域有關, 如郊、都、郭等, 雖然在漢字發展過程中{阜}{邑}偏旁混同為“阝”, 但是居於字左和字右的“阝”仍表示不同的義類。可以看出, 意符相同的字大都和同一事物有關, 反映了這類事物的共同屬性。施正宇對3500常用字中的形聲字進行考察, 發現意符有效表義度共為83% (含直接表義和間接表義) , 意符不表義的僅佔17%, 可見現代常用漢字形聲字的意符絕大多數對字義有提示作用[4]。我們將構字數最多的20個意符 (氵艹口扌木釒亻蟲訁土月糹忄女竹足石王疒辶) 和個體表義度進行交叉考察, 發現構字能力強的意符表義度也相對比較高。

形聲字在現行漢字中的比例高達80%,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其音、義理據, 通過講解聲符、意符與形聲字音、義之間的關係來提高識記形聲字的效率將會事半功倍。

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漢字形體發生了許多變化, 現代漢字與古漢字在形、音、義方面都已相去甚遠。隸變、楷化、簡化都對漢字的構形理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隸變使漢字結構發生了變形和簡化, 破壞了漢字原來的結構, 從根本上改變了漢字的象形特徵。楷化增加了一些基本點畫並規範了漢字的筆畫形態, 對漢字構形理據的影響並不太大。簡化是對漢字構形系統的一次大的調整, 簡化後的漢字形體發生了很大變化, 有些字只強調了筆畫的減少而沒有顧及漢字的構形理據, 比如草書楷化之後的字“長、東、專、為、頭、導、樂”等, 已經完全不符合“六書”的原則。也有的漢字簡化過程中進行了理據重構, 仍然可以用“六書”的分析法進行教學, 如“滅{滅}、灶{灶}、寶{寶}、筆{筆}、塵{塵}、淚{淚}”等簡化後都成了會意字, “補{補}、遲{遲}、償{償}、趕{趕}、驚{驚}”簡化後仍然是形聲字, 但是聲符表音度更高。對這些建立在現代漢字字形基礎之上的新“會意字”、“形聲字”, 我們不需要一味從古, 應該探求和現行漢字形義聯繫更一致的詮釋, 這種情況下以現代字形進行解説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識記。

2. 利用“俗字源”教學

漢字的表意性質決定了其形體結構的可解釋性, 漢字教學中分析漢字形義關係、闡釋字理的主要依據是“六書”理論。但是由於漢字數量多, 結構複雜, 機械記憶負擔重, 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嘗試採用“俗字源”來解釋漢字。“俗字源”在解釋字形和字義關係時不進行溯源分析, 憑藉個人想象和主觀聯想隨意地解釋漢字結構的形義關係, 其解釋帶有隨意性和主觀性, 不同的人對同樣的漢字會有不同的詮釋。

漢族人習慣了漢字的可解釋性, 以形別義的習字心理早已固化。早在春秋時期, 就出現了對一些漢字形義關係的解釋, 最早記載在《左傳》裏, 如:

《左傳·宣公十二年》楚子曰:“夫文, 止戈為武。”

《左傳·宣公十五年》伯宗曰:“故文, 反正為乏。”

《左傳·昭公元年》和曰:“於文, 皿蟲為蠱。”

當時人們解析漢字字形不是為了文字學的目的, 而是為了闡述自己的哲理和政治主張, 解析的結果並不能體現漢字的構形本意, 很多説法甚至很是牽強。許慎在《説文解字》中也保留了一些春秋時期解析漢字的例子, 如:

《説文解字》第一上王字下:“孔子曰:一貫三為王。”

《説文解字》第一上士字下:“孔子曰:推十合一為士。”

這可以説是俗形義學的源頭, 漢代用這種方式解釋字形的人有兩種, “一種是所謂‘諸生’, 即今文經學家。他們表面上是要闡發先聖微言大義, 實質上要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張, 恐怕不需要古人的真實造字動機來束縛自己。另一種是所謂‘俗儒鄙夫’, 即一般教書先生……他們沒有什麼政見需要闡發, 只要教會學童識字就行了。這類闡述不反映任何政治見解, 且與古人造字動機不符, 但學童們卻可以輕易記住。”[5]可見, 在中國古代, “俗字源”就在民間蒙童識字教學中予以使用了。

我們收集了一些教師教學中使用“俗字源”的例子:

早:日升到教堂的十字架上, 表示早上。

奶:一個拄着彎彎曲曲枴杖的女人。

春:三個人一起曬太陽。

宿:一百個人住在房子裏。

哭:一個大人在哭, 兩隻眼睛都哭腫了, 流出了一滴眼淚。

麗:兩個小朋友在兩個並排的窗户裏, 往外看美麗的風景。

從這些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俗字源”釋義內容多貼近生活實際, 表述簡單、幽默風趣、通俗易懂。“俗字源”用於漢字課堂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和現實意義, 這種形象化的闡釋方法寓教於樂, 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緩解機械記憶的壓力。但是“俗字源”的解釋方法放棄真正的字源, 不顧及漢字歷史演變, 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漢字和傳統文化的關係。這種方法僅根據漢字現在的字形結構做解釋, 忽略了漢字結構的系統性, 誇大了漢字的表意性, 雖然短時間內有助於漢字的記憶, 但是長遠來看大大損害了漢字的科學性。所以, 利用“俗字源”分析漢字是一種相對靈活的教學方法, 在漢字教學中可以使用, 應該合理利用。但是對於一些構字理據弱化甚至喪失、用“六書”理論解釋不了的漢字以及漢字的造字意圖不容易被理解時, 可以採用“俗字源”解釋, 但要讓學生知道這種方法只是識記漢字的輔助手段, 而不是科學的字理。而且要儘量控制此類解釋的數量。目前用於教學的“俗字源”解釋缺乏規範, 隨意性強, 有的解釋內容甚至離題萬里, 如果使用頻率太高, 會有損漢字系統的嚴肅性和科學性。所以, 我們建議對於那些構字理據尚在且比較容易解釋的漢字, 應首選傳統字理分析的方法來客觀真實地闡釋字理, 做到“信而有徵”。“俗字源”解釋漢字只是一種可以“利用”的課堂教學技巧, 而不是系統的科學的教學方法。

漢字教學的方法可以多種多樣, 我們可以根據漢字字形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法, 或者依據功能理據, 或者依據形體溯源, 或者進行字形的分解。在此基礎上, 如果我們能利用一些靈活的課堂技巧, 如字謎識字、韻語識字、遊戲識字等, 就可以讓漢字教學有理有據, 活潑生動, 系統高效。

參考文獻

[1]李運富.“六書”性質及價值的重新認識[J].世界漢語教學, 20xx (1) .

[2]陳黎明, 張晗.“三百千”的用字及其流向[J].漢字文化, 20xx (1) .

[3]李燕, 康加深.現代漢語形聲字聲符研究[M].//陳原.現代漢語用字信息分析.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

[4]施正宇.現代形聲字形符表義功能分析[J].語言文字應用, 1992 (4) .

[5]李萬福.談俗形義學[J].漢字文化, 1995 (1) .

標籤: 歷史 教學 範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wuwenshu/gongzuozongjie/4g70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