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事務文書 >調查報告 >

勤工儉學調查報告模板

勤工儉學調查報告模板

當前大學校園裏參加勤工儉學的學生越來越多,為了更進一步的瞭解同學們勤工儉學的情況,進行了實地問卷和網上調查。下面是勤工儉學調查報告模板,歡迎參考閲讀!

勤工儉學調查報告模板

篇一:大學生勤工儉學現狀調研報告

摘要:本文主要調查分析了大學生勤工助學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隨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漸深入,尤其是招生比例的擴大,勤工助學必然如改革開放的鐘聲一樣長鳴不息。高校相繼推出勤工助學的策略,旨在讓大學生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換取相應的勞動報酬,維持在校所需部分費用,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保障大學教育的完成。通過勤工助學活動,同學們體會到了勞動的樂趣,品嚐了勞動的成果。勤工助學活動,也是一種積極的人生體驗,不僅鍛鍊人的毅力,磨鍊人的意志,更能激發起大學生自立、自強的精神。但是,校內為學生提供的勤工助學崗位有限,許多高校勤工助學體系有待完善,社會上一些崗位的需求不能與學校就業指導部門進行有效的溝通,這將成為制約大學生勤工助學的一大瓶頸。因此,中國人民大學勤工助學服務中心對北京各大高校展開實地調研,以更好地瞭解當今大學生勤工助學情況,以及幫助各大高校完善勤工助學制度以為大學生提供更好的勤工助學環境,讓商家提供更多適合大學生的勤工崗位,以幫助更多的大學生。

關鍵字:大學生 勤工助學 自強自立 瓶頸

一、調查背景介紹

隨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漸深入,尤其是招生比例的擴大,高校相繼推出勤工助學的策略。旨在讓大學生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換取相應的勞動報酬,維持在校所需部分費用,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保障大學教育的完成。通過勤工助學活動,同學們體會到了勞動的樂趣,品嚐了勞動的成果。開展勤工助學從長遠意義講對提高大學生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具有積極作用。勤工助學活動是一項經歷時間長,內容比較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主要是使學生走向社會,參加勞動。直接為各項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在服務中得到提高,得到鍛鍊,並在經濟上得到一定的收益。勤工助學活動,也是一種積極的人生體驗,不僅鍛鍊人的毅力,磨鍊人的意志,更能激發起大學生自立、自強的精神。

大學生的可支配時間較充足,學業壓力不是很大,但是社會對大學生的素質要求日益提升,就業壓力日趨嚴重。同時大學期間繁重的花銷給有些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因此部分大學生利用自己的課餘時間在校內外進行了一些勤工助學的實踐活動,同時也豐富了課餘生活,減輕了家庭負擔,提升了自身的能力。但是,校內為學生提供的勤工助學崗位有限,許多高校勤工助學體系有待完善,社會上一些崗位的需求不能與學校就業指導部門進行有效的溝通,這會成為制約大學生勤工助學的一大瓶頸。

二、調查概況:

為了更好的瞭解大學生勤工儉學現狀;引導大學生以平衡的心態和正確的途徑進行勤工儉學;更多的瞭解社會,認知社會,提高社會實踐能力;減輕家庭經濟壓力;促進學校和社會進行更好的交流和溝通,我們以北京各大高校大學生,分別採取隨機抽樣法和分羣抽樣法進行兩方面不同的調查。對大學生有意從事勤工儉學的比例;

勤工儉學工種的構成比例;勤工儉學的目的;對工作報酬的期望值等;商户使用大學生兼職的優缺點等進行詳細的瞭解,以便日後為大學生勤工儉學創造更為廣闊的發展平台。通過調查問卷主觀題的調查,勤工儉學的促進作用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更加清醒的認知社會了解社會;鍛鍊自己的綜合能力;增加社會經驗和工作經驗;交到更多朋友,充實自己的生活;培養艱苦奮鬥的意識;自己培養獨立意識和自力更生能力,補助日常生活費用等。同學們對日薪報酬的期望值大多在30—50元/天,少部分同學的日薪期望在30元以下和50元以上。同學們最希望做的工作非常廣泛,包括營銷、家教、臨時促銷、校園代理,學校各類助理、幼師、網吧管理員等。雖然同學們期望工作的面非常寬泛,但是大多數同學勤工儉學中最想做的工作主要分佈在銷售方面和家教這兩大領域。

三、主要觀點及分析

通過對大學生和商户的調查,我們可以直觀的對統計數據和結果進行方向性的瞭解和判斷。

大學生中有過勤工儉學經歷的同學佔到68%,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對勤工儉學的積極性非常之高,另外通過和沒有過勤工儉學經歷的同學交談得知,相當一部分同學對未來從事勤工儉學抱有濃厚的興趣,只是現在還沒有抓住過一些機會。

問卷分析結果

在勤工儉學從事的工種調查中,促銷和家教分別佔到了總數的67。5%和31。36%,從事過校園代理和校內勤工助學崗位均佔到了總數的10%,從事過其他的佔22。5%。日常在校內,週末和節假日的商家臨時促銷崗位成為最普及的工作,經常在臨促招聘預選的過程中競爭激烈,參聘人員和招收人員的比例懸殊非常之大。我們看到了大學生對勤工助學火熱的積極性,也清醒的認識到了學校和社會在這個問題上工作的欠缺。家教對於大學生來説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大學生可以充分的利用自己知識方面的優勢進行勤工儉學,工作強度小報酬高成為了家教最大的優勢。校園代理是一項非常繁瑣複雜的工作,這就決定了要有較高的能力才能從事這方面的實踐,所以所佔比例不是很大。從事過校內勤工助學的比例不大,但不是同學們不願去參與學校提供的崗位,反之學生的積極性非常之高,比例不大主要是學校提供的崗位有限,不能充分的滿足學生的需求。

在對勤工儉學工作時限的調查中,短期工佔到了92。5%的絕對大的比例,長期工僅佔到了總數的7。5%。這説明了大學生勤工儉學的連續性相當不好,大學生只能把握很少的機會來進行勤工儉學,缺乏工作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在對勤工助學日薪報酬的調查中,我們通過數據可以清楚的看到20—40元每天這一區間所佔到的比例超過了70%以上。這一區間上下之外的高工資和低工資都不構成工資報酬分類的主流。

對勤工助學目的的調查中,增加生活費,緩解家庭經濟壓力所佔比例為60。6%,提升自身能力,為今後步入社會積累經驗所佔比例為77%,打發課餘時間,使大學生活更充實所佔比例為30。7%。積累經驗成為進行勤工儉學的首要目標,另外增加生活費,緩解家庭經濟壓力也是重要目的之一。

在對是否有必要進行勤工儉學進行調查時,86。3%的大學生認為進行勤工儉學很有必要,13。7%的同學持無所謂的態度,沒有同學認為進行勤工儉學沒有必要。

四、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勤工助學發展勢頭良好,但是在發展前進過程中,已露出一些拌腳石。畢竟,勤工助學是一條正在探索的路子,只能邊走邊瞧,出現問題也是不可避免的。當然,如何引導勤工助學活動的健康發展是重中之重。目前,勤工助學範圍偏窄,崗位較少,穩定性差。勤工助學活動侷限於家教、直銷、做點小生意,學校提供的崗位如圖書館管理、衞生區清潔、助管教室等,從整體狀況上存在範圍窄、崗位少、穩定性差等特點。擴大勤工助學活動範圍,尤其是得到企業界的幫助,有待急需解決。我校在將勤工助學推向校外之際,團委也可組織這樣的“人才招聘會”,大多數同學希望學校組織。勤工助學活動使得少數同學被盈利衝昏頭腦,學習與打工主次不分,更有甚者棄學從商,防患於未然也該做。當然,還有許多問題有待及時發現解決。形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主要是,舊體制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的勤工助學,學校、學生、社會尚 未形成統一的認識、做法;我國現在存在着大量剩餘勞動力,許多行業都面臨着巨大的就業壓力,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們由於社會經驗不足,勞動技能的欠缺,在某種程度上參與社會競爭尚感力不從心;社會 還沒有形成大量使用鐘點工的習慣。 勤工助學活動缺乏必要的組織管理。有些大學雖已成立了勤工助學指導委員會,但尚處於起步之初, 真正面向社會,在企業和學生之間擔任中介角色組織學生開展勤工助學活動的寥若晨星。這樣使學生與企業之 間聯繫不夠,信息不暢,直接導致大學生找工作難,報酬高低不便協調。這是造成大學生不願參加勤工助學的 一個比較突出的直接原因。

五、發展方向

推進高校勤工助學的改革和發展是整個教育界的一項重要任務。從近十年勤工助學的發展進程及教改形勢,可以肯定地説勤工助學活動實現健康、穩步發展,基本解決大學生顧慮有望實現。但是,作為一項新興事業,針對在幾十年來所取得的成就和出現的問題,想“脱困”就得有新的思路:

(一)、正確理解勤工助學。

“助學”是“勤工”的直接目地,通過“勤工”所得勞動報酬幫助完成學業。二者相互影響,過份強調任一方面都不能達到目地。因此,正確理解勤工助學是走好這條路的關鍵。理解它,主要包括兩方面即涉及勤工助學活動的領導及參予這一活動的同學的正確理解。前者是基石。領導注意勤工助學活動發展的'新動向,確定正確的方向,制定適時的政策,在他們的指引與策劃下,勤工助學活動及其同學才能踏實地邁出每一步。同時,後者更不可忽視,他們是直接受益者,是主體,有了他們的正確理解才可達到勤工助學活動開展的最終目地,不然只能是前功盡棄。另外,還包括社會人士對勤工助學活動的理解。勤工助學活動的拓寬、健康穩步發展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支持,以保障大學生心靈沒有創傷,利益不受損害。加強宣傳,轉變觀念,鼓勵更多的學生參加勤工助學活動。勤工助學不僅僅是一個組織問題,更是一 個大學生通過服務於社會、增長才幹,培養自主意識的過程。因此,學校、社會要加強宣傳,通過形式多樣的 教育使學生轉變觀念,樹立自立、自強的意識;使更多的大學生在課餘時間勇敢地走向社會,開展勤工助學活動。

(二)、國家、社會、學校應該採取相應的措施。

龐大的大學生人羣,解決他們所需的,我認為在所付出的代價是社會各界特別是企業界能夠承受的情況下為大學生多提供勤工助學機會。只要鼓勵與約束適度,其實帶來的是一個多贏的局面:對學生不言而喻,對企業聘用學生比正式職工的成本低,從而可以增強市場競爭力;對國家或社會多創造多少打工機會能減少多少可能的人才夭折,以較低的代價為未來投下巨資。國家應該與企業界配合,創造良好的打工環境;同時國家還應該制定學生勤工助學相應的政策,以約束某些不法分子利用學生想打工的心裏坑害、欺騙這些同學。社會及學校需依照法律積極規範勤工助學“人才市場”,規定學生打工最低小時工資。學校應加快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例如積極推行實際意義的學分制,改革教學行政管理方式和學籍管理制度。以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將大大有利於勤工助學活動的開展,學生在處理學習與勤工助學關係上將有更大的自由度,也會吸引 更多的學生參加勤工助學活動,從而使勤工助學的資助學業、鍛鍊能力、增長才乾的作用得以充分、全面發揮 。提倡學生免修部分課程。應儘快設立勤工助學指導組織,完善有關制度,在用人單位和學生之間起到溝通信息、協調二者之間 利益關係的作用,使勤工助學走上制度化、規範化的軌道。創造條件,擴大範圍,面向社會開展勤工助學活動。為了擴大勤工助學的影響及得到社會的理解與支持,學校也可做一些宣傳工作,讓學生“打工”的重要性在學生、學校、社會各界之間達到共識,聯合起來尋求發展、構築人才大廈。

(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21世紀是人類依靠知識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世紀。在世界發達國家充滿爭一流意識和站在發展前列的精神之際,我國也邁着改革的步伐跑步向前,轉換教育體制。大學貧困生人羣龐大,捐資助學、貸款已不能滿足其求學所需的。機遇與挑戰並存。為解開這道難題,只有憑藉教改的東風,在國家、社會、學校的大力支持下發展勤工助學。當然,面臨的挑戰還有很多,包括前面提到的已暴露的問題。尤其是引導學生避開學習與打工的歧途。

總之,勤工助學已經歷了風風雨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有發展和提高的問題。只有在有組織、有紀律的領導下,社會各界與貧困生密切配合,才能提高工作人員素質,才能把這項有意義、有基礎、有特色的工作堅持做好;只有在有引導、有規範的佈署下,勤工助學才能真正成為幫助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第二課堂”,才能健康穩步地發展。發展勤工助學意義深遠,全社會應聯合起來,密切配合,促進勤工助學的成長壯大,使其真正成為一種新的育人途徑,推進教育模式的轉化。

篇二:大學生勤工儉學的調查報告

前言:

隨着社會的發展,各種就業渠道的增加,大學生參加勤工儉學的機會也增加,隨之而來也引起很多的社會問題。大學生對勤工儉學持何種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參加勤工儉學所帶來的影響。針對這一問題,我就大學生對勤工儉學認知進行了調查,本次調查的主要目的是瞭解大學生勤工儉學的情況,獲得學生勤工儉學的原因、目的和動機等信息,瞭解大學生對勤工儉學的整體認知。

很多人都知道參加勤工儉學會影響學習,但大多數人卻依然認為參加勤工儉學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管是誰都會對此產生疑問。因此,我就這個話題對長沙電信裏勤工儉學的學生進行了簡單的調查。調查情況如下:共發放問卷50份,發放對象涵蓋多個專業、多個年級,最後收回48份,其中有效問卷46份。我這次做的是抽樣調查。在本次抽樣調查中,有84%的同學來自農村,16%同學來自城市;就他們對勤工儉學的必要性的調查中,只有14%的人認為沒有必要,47%的人認為有必要,27%的認為很有必要,而12%的人認為無所謂。認為沒有必要的人大多數認為大學生應該以學業為重,參加勤工儉學會影響學習。

一、對大學生勤工儉學目的的分析

調查數據顯示,大多數同學參加勤工儉學的目的:34%的人是為了增加知識和社會經驗,29%的人是為了賺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參與勤工儉學的收入用於生活費,22%的人是為了適應社會,10%的人是為了結識朋友,合計有5%的人是為了打發時間或其他的原因,由此看來同學們參加勤工儉學還是有明確的目的的。分析個種緣由,我覺得主要是因為近年來我國實行人才發展戰略,高等院校不斷擴招,大學生的數量大幅上升,隨之而來的競爭壓力也不斷增大,這就促使了大學生們以實際操作能力的增強彌補專業知識的不足,增強未來的就業競爭力。調查表明,在增加知識和社會經驗這一比率中有部分同學找了與自己專業相關的科學技術文化服務工作,這樣既應用了他們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又讓他們積累了一定的社會工作經驗,一舉兩得。可以説,勤工儉學滿足了當代大學生不同的實際需要。

二、對大學生勤工儉學地點的分析

在參加過勤工儉學的被調查者中,86%的人蔘加過校外勤工,其它的人在校內及校內兼校外參加勤工。就校內勤工的好處大多數人認為崗位比較安全,較固定,工作舒適,並且勞動報酬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且收入穩定,但對校內崗位的態度上認為一般的佔55%,滿意的佔36%,很滿意的只有很少數,不滿意的則沒有。説明校內勤工的安全及報酬保障對學生還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但就校外勤工的好處,44%的人認為校外環境複雜,更能廣泛的接觸社會,更有挑戰性,對自身能力的要求也更高,更能鍛鍊自己的能力,28%的人認為能夠得到比校內更多的勞動報酬,很少一部分人認為校外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崗位。校外的工作對一部分想要積累社會工作經驗又喜歡自由度高,較靈活工作的大學生有着極大的吸引力。

三、對大學生勤工儉學途徑選擇的分析

調查數據顯示,在參與勤工儉學的途徑選擇方面,56%的人是通過自己找的,34%的人是通過別人介紹的,很少人是通過中介公司和校內勤工中心來獲得勤工儉學的機會。在被調查者所參加過的工作中,有37%的人做過促銷,34%的人發過傳單,20%的人做其他的工作,而只有9%的人做過家教。關於每週勤工儉學的時間的調查中,不足10小時的佔67%,而28%的人工作10—20個小時,工作在20小時以上的則佔很小一部分;37%的人每週的最高收入在200元,36%的人每週的最高收入在200元以上,很少一部分人的每週最高收入在600元以上,由此可見,這與被調查者參加的工作的種類及工作的時間長短有關,家教一般工資比較高,而本次調查中做過家教的人比較少,對最高收入的數據統計有一定的影響。

四、對大學生勤工儉學現狀的分析

(一)勤工儉學崗位短缺且層次偏低,

由於社會缺少對勤工助學崗位有信譽保障的中介機構,學校一般不願意承擔校外崗位的風險,擔心產生不可預見的勞動糾紛與意外傷害事件發生,從而制約了勤工助學崗位的校外拓展。而高校能提供學生參加的勤工助學崗位十分有限,且臨時性、一次性崗位多,崗位層次較低,多停留在低層次的勞務性崗位上,如搞清潔衞生,收發報紙信件,宿舍管理,圖書館和資料室的書籍上架,校園報亭銷售等,這種勤工助學雖然能增強學生勞動觀念和務實精神,經濟收效較快,但很難與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培養相結合,助學功能不大,只是定位在應急解困上,沒有上升到培養創新人才的高度,不利於專業人才的培養。

(二)勤工儉學管理規範性不夠,且觀念陳舊

由於一些高校受客觀條件限制或對大學生勤工儉學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等原因,使不少高校沒有配以獨立的辦公場所和專職老師,大多由輔導員老師兼管勤工儉學工作,由於輔導員工作繁多不可能投入主要精力,且該項工作專項經費少,內容形式單一,體制落後,功能簡單,由於社會失業率上升,勤工助學缺乏良好的社會外部環境,再加上部分學生觀念陳舊,認為勤工儉學有失自己身份,並不積極參與和配合勤工儉學活動,導致勤工儉學受主客觀條件限制較大,影響此項工作的深入、健康、持久地發展。對參加勤工儉學的學生沒有統一的組織和管理,這種勤工儉學的體制極不健全、規範,並且管理的廣度和深度都不能到位,必然導致勤工儉學發展緩慢。

(三)大學生勤工儉學的內容,智力性因素不高

大學生進行的勤工儉學活動,無論是家教、兼職或零工,大多屬於勞務性、服務性和事物性工作,往往不需要專業技能或專業技能要求,很少有人去做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勤工儉學工作,曾有報道,在某省舉辦的一個大型的大學生勤工儉學與用人單位的現場招聘會上,專業技能要求簡單的工種全場爆滿,需要一定專業技能的工種基本上無人問津,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在勤工儉學上尚缺乏專業技

(四)大多大學生認為有必要勤工儉學

根據調查顯示,有54。21%的大學生認為勤工儉學是有必要的。認為沒必要的只有4。96%,這充分表明:大學生對待勤工儉學的態度是積極的。能的訓練

(五)社會不予勤工儉學重視

人才的成長,離不開一定的社會環境。在校大學生接近社會有助於拓展自身見識面。但是必須看到,社會能夠容納在校大學生的“空間”很少。很多在校大學生難以涉足其內。其次,社會上很多中介機構依靠欺騙大學生,收了費就“石沉大海”,使得很多大學生“遇黑”。調查顯示,有38。84%的大學生上過此類的當。

總結:

經過本次調查發現大學生對勤工儉學大多數持積極態度,大部分人還是參加過勤工儉學的,但他們主要是為了賺取生活費和鍛鍊自己的社會能力,所以多數人選擇校外勤工以獲得更多的勞動報酬以及更好的適應社會,為自己未來踏入社會奠定基礎。鑑於學生參加勤工儉學的時間及精力的限制,他們不能太影響自己的學習,所以他們的工作的時間和收入還是很有限的。

雖然本次調查得到關於大學生對勤工儉學的認知的一些信息,但由於我本身知識的有限,本次調查仍有一定的侷限性,只適用於部分學生對勤工儉學的認知,但這些信息對於我解決關於大學生勤工儉學所出現的問題還是有一定的幫助的。 我就這次調查還是有所感悟的,大學生找到一份兼職工作,尤其是一份令自己滿意的兼職工作,無疑是件好事:一方面,可以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會使大學生獲得一種心理滿足感和實現自我價值的成功體驗,這也會促使大學生在自我完善方面更有動力,更加積極努力;另一方面,兼職是大學生提前融入社會的途徑,可以在兼職工作中鍛鍊自己與人相處、與人合作的能力。高校也應該加強對學生兼職的管理和指導,通過勤工助學中心等完善服務,拓寬兼職的渠道,引導大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和一種正確的方法兼職,使大學生處理好兼職和學習的關係,在不影響學習的前提下做好兼職工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wuwenshu/diaochabaogao/llzyr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