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日記 >日記作文 >

正確引導孩子寫科學日記

正確引導孩子寫科學日記

科學日記是指學生上完科學課後書寫的描述科學課過程的文章,可以記錄科學實踐過程、科學實驗數據、科學課上發生的一些故事等。和科學記錄單相比,科學記錄單記錄的是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實驗數據和依據現象、數據進行的思考、歸納。學生寫科學日記更多的是利用文字來描述科學發現,一般具有更多的感性色彩。那麼,寫科學日記對學生的發展有什麼好處?

正確引導孩子寫科學日記

一、科學日記忠實記錄了孩子的情感

這個學期三年級的科學課有很多觀察的內容,在帶領學生實地觀察後,我要求學生不但要記錄科學實驗的數據,還要書寫科學日記。科學日記首先是“日記”,即記錄生活中發生的故事;其次,是科學性的,是記錄科學課堂和科學觀察中發生的故事。我期望學生能用感性的筆觸,記錄下他們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發現的現象和發生的故事,這些一定很有趣。在認真研究學生觀察日記的過程中,我有了許多意料之外的收穫。

案例一:《剪開蠶繭的時候》節選(三(6)班劉璐毓)

今天,高老師交給我們一個噁心而又艱難的任務:剪開蠶繭。

我看着那雪白的蠶繭,不忍心將它剪開。一是怕剪到蛹,二是怕剪開的是死的。懷着這些複雜的心情,我剪開了繭,裏面有一個橢圓形的蛹,是黃色的,我覺得它很像一粒花生米,另外~個同學卻説:“像麪包,我有種想吃的衝動。”

我説:“這東西能吃?”

“這當然能吃,還含有許多蛋白質呢!”老師説。

“那、那、那它肯定不好吃。”我吞吞吐吐地説。

“不,它可好吃啦!”老師説。

從文中不難看出孩子的心理,這個孩子是不願意剪開蠶繭的,他認為“噁心而又艱難”,原因是“怕剪到蛹、怕剪開的是死的”。孩子們剪開後,改變了這個看法,觀察到顏色是“黃色”,像“一粒花生”,這些形容詞真實地表現出孩子的情緒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抗拒實驗、抗拒觀察,到樂於接受,並談到了“這東西能吃”。

科學日記讓我們瞭解了孩子的心理變化,也提示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設置一些恰當的情境,讓孩子們消除抗拒心理,接受學習。

案例二:《蠶的蜕變》節選(三(6)班陳俊豪)

蠶的一生要經過四次蜕皮,我發現:蠶蜕皮是從尾部開始的。你瞧:它們把自己身上穿得變黃的“破衣服”很費勁地脱下來,扔掉,換上了雪白的“大白袍”,看上去就像穿着潔白連衣裙的小公主。它們還把臉上的“黑麪具”摘掉了,換成了一副“灰面具”,看上去就像“假面王子”。蜕皮之前,它們先要美美地睡上一覺,時間大約是大半天。它們醒的時候就開始蜕皮了。

你看,這個學生的描述中充分使用了“擬人”的寫法,他把蠶寶寶比喻成一個人,把蠶的蜕皮形象地比喻成“脱衣服”,而且是“從尾部開始的”。他把蠶蜕皮之前的行為比喻成“美美地睡上一覺”,這些不但展示了他的細緻觀察和收穫,還成功地運用了寫作的方法描繪出蠶蜕皮的動作。再看:

蠶蛹是棕褐色的,如果從正面看,有些小黑點,頭的頂端有一雙三角形的、烏黑的“小眼睛”,在燈光下一閃一閃的,好像對着我説悄悄話似的。“尾巴”是橢圓的、尖尖的,看起來就像沒有開刃的寶劍。

背面的頂端也有一雙烏黑的“小眼睛”,可是,它不像我剛剛看到的“小眼睛”,是圓形的。為什麼正面的“小眼睛”是三角形的,而反面的“小眼睛”卻是圓形的呢?這就是我最想知道的問題了。

背部的正中間有對像瓢蟲裝死一樣縮起的“前足”。説實話,我現在看到它“真誠”的目光,還有“裝死”的模樣,真的有點“可憐”它了。

最讓我吃驚的是,蛹竟然能動!它們扭動着身子,像金蛇一樣狂舞,又像女人一樣,扭着“肚皮舞”,時斷時續的,真像一個能控制力度的小小舞蹈家。

孩子在描述蠶蛹的動作時,運用了蛇和女人進行類比,“它們扭動着身子,像金蛇一樣狂舞,又像女人一樣,扭着‘肚皮舞…,他還把蠶蛹的形態想象成是“裝死模樣”,説有點“可憐它”。這些文字都十分直接地描述出一個孩子內心的情感,他在觀察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情感非常強烈地附加在觀察對象身上,讓觀察對象在數據之外、在我們眼前具有了另外一番活靈活現的形象。

二、科學日記再現了孩子的科學實踐過程

學生寫科學日記的時候,首先需要在腦海中再現他們的科學實踐過程。這種再現的過程,調動了學生對科學概念的思考。

案例三:《水結冰了》節選(三(2)班肖樂衡)

今天,高老師帶着我們在教室裏做了一個實驗,實驗名字是“水結冰了”。

實驗開始,首先,把温度計插進試管,再把試管放進冰水混合物裏。我們靜靜地等,看到温度計的温度到了0—3攝氏度,水結冰了。剛結冰時,我發現試管冒出了白氣,這讓我想起在香港科學館看到的液氮。液氮的温度很低,倒出來的瞬間就變成氣體,如果沒有防護裝置,手指是很容易被凍傷的。

為了讓水能夠儘快結冰,高老師給我們準備了一個特殊的材料:鹽。鹽能讓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變得更低,從而製造出很大的`温差。這個時候,温度已經到了零下2到3攝氏度了,這一小段的温度,足已讓水結冰了。

我把試管裏的冰倒出一小塊,放在手掌上,好冷啊!平舉起來,發現中間居然是空的,這是因為放了温度計的緣故吧。過了一會兒,我輕碰了一下冰,它竟然碎了。

從文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首先認真回憶了整個科學實踐過程:“先把温度計插進試管,再把試管放進冰水混合物裏。”隨着回憶,學生又繼續記錄了他發現的現象:“我們靜靜地等,看到温度計的温度到了0-3攝氏度,水結冰了。剛結冰時,我發現試管冒出了白氣……”這些描述是典型的記敍文,學生充分運用了語文課上學習到的記敍文的寫作方法,將整個科學實踐過程描述下來。

這種再現科學課的文字描述對學生的意義是重大的,一個孩子拿着紙筆,充滿感情地回憶當天的一節科學課,並聯想到很多生活中遇到的類似的現象,如文中所述:“……我發現試管冒出了白氣,這讓我想起在香港科學館看到的液氮。液氮的温度很低,倒出來的瞬間就變成氣體,如果沒有防護裝置,手指是很容易被凍傷的……”這個孩子竟然聯想到香港科學館時看到的液氮現象,並同自己經歷的實驗進行了對比。在以後的日子裏,相信他還會將用學到的知識對遇到的科學問題嘗試解釋。

因此,科學日記的價值不僅僅在於運用語言文字記錄科學課上發生的故事,它還能給予孩子一個寶貴的機會——嘗試運用已有的知識對新問題進行解釋。

三、科學日記真實還原了孩子的思維過程

科學日記能夠在字裏行間真實地還原孩子的科學思維過程,展現出孩子們科學探究和習得科學概念的過程。

案例四:《生雞蛋和熟雞蛋》節選(四(1)班曾暉洋)

小小的雞蛋,我們每天都會吃,可是我們仔細觀察過它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雞蛋的世界,探究雞蛋裏隱藏的奧祕吧!

我拿出一隻生雞蛋觀察,它像個橢圓形的胖娃娃,笨頭笨腦的。把它拿起來,摸一下,十分光滑,像一面小巧玲瓏的鏡子,“鏡子”照啊照,我突然發現,“鏡子”上有很多很多小斑點,仔細一看,是些小孔。這是什麼呢?哦,原來是殼上的氣孔,氣室是通風的,可以呼吸空氣,像房子上的小窗子。

雞蛋的殼是用什麼做的?為什麼我用了很大的力氣捏,它都不會碎呢?其實,雞蛋殼是很薄的,但它是橢圓形的,由無數個拱形構成,能承受很大的力。當你捏它時,它就會把你使出的力量均勻地分散到各個部位,所以雞蛋不會碎。當然,如果我們用力一戳,雞蛋還是會碎的,就像我們拿雞蛋往鍋邊一敲,它就會碎了,因為它受力不均勻。

打破小小的雞蛋,裏面有淡黃色的蛋清,圓圓的蛋黃裹着一層薄薄透明的膜,這個膜是包胚胎的,可以分隔開蛋清和蛋黃,蛋殼後面也有一層膜,是包着蛋清和蛋黃起到保護作用的。

蛋煮熟後,剝開蛋殼,蛋黃和蛋清由液體變成了固體。蛋清由淡黃色變成了乳白色,光滑細嫩,像小始娘又白又淨的臉蛋。蛋黃上面裹着的膜變成了土黃色,把它剝開,又顯出明亮的蛋黃,吃上一口粉粉的。

一隻小小的雞蛋有如此多的奧祕!我們以後一定要留心觀察周邊食物,解開它們的祕密。

你看,她先是“拿起來”,再“摸一下”,感覺“十分光滑”,並形容成“鏡子”。再仔細看,發現了“很多很多小斑點”。孩子在描述過程中,彷彿在一步步帶領我們思考,斑點是什麼呢?原來是些“小孔”。這些小孔又是什麼呢?孩子進一步思考課堂上老師講的知識,“哦,原來是殼上的氣孔,氣室是通風的,可以呼吸空氣,像房子上的小窗子!”

孩子的思維過程通過文字的描寫一步一步展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看到了孩子科學概念一點一點地建構起來,這種描述促進了孩子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和建構。當孩子的思維通過文字表現出來時,至少她的大腦裏有了相應的想法和對應的形象。

再看,她開始研究蛋殼了,“為什麼我用了很大的力氣捏,它都不會碎呢?”她提出這個問題後,立即進行了研究,她認為“它是橢圓形的,由無數個拱形構成,能承受很大的力。當你捏它時,它就會把你使出的力量均勻地分散到各個部位,所以雞蛋不會碎”,但是如果你對雞蛋殼的一點用力,由於受力不均勻,還是會碎的,“如果我們用力一戳,雞蛋還是會碎的,就像我們拿雞蛋往鍋邊一敲,它就會碎了,因為它受力不均勻。”

學生科學日記的字裏行間將他們的思維過程展現無遺,學生通過科學日記整理了自己的思維過程。

綜上所述,科學日記將學生的知識從科學一個學科拓展運用到語文、數學、綜合實踐等各個學科領域,他們運用語言文字、數字、生活中發現的一些現象和讀書看報中學到的知識,對科學課上遇到的問題進行解釋,這是難能可貴的。

在小學階段,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需要整體認識世界,需要我們引導他們通過一個個主題式學習活動來認識世界,科學日記無疑是學生開展主題學習的一個有利的工具。

標籤: 科學 正確引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riji/rijizuowen/x43ey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