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其他話題作文 >魯迅作文 >

關於魯迅為話題的寫事作文及點評

關於魯迅為話題的寫事作文及點評

篇一:那顆閃耀的名星——魯迅

關於魯迅為話題的寫事作文及點評

歷史上溯到二十世紀初葉——全球狼煙四起,天下大亂,帝國主義列強為了稱霸一方,窮兵黷武,擴張勢力,世界大戰一觸即發。與此同時,舊中國風雨如磐,腐朽的清王朝氣數已盡,革命力量風起雲湧。內憂外患,積弱積貧的五千年文明古國,將何去何從?在大廈將傾、生死攸關的危急時刻,一個身穿牙黃羽衫的人猶如一輪紅日橫空出世,用手中的筆作武器拯救危難中的民族,他就是魯迅。他的出現為中國人民指明瞭前進的方向,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帶來了新的希望。

他,瘦瘦的身體,黃裏帶白的皮膚,似乎如同大病初癒的病人一樣臉色憔悴,但是精神飽滿;整個人精神煥發,兩眼炯炯有神。他的頭髮一根根的直豎着,沒一根是耷拉着的,都那麼長,頭頂就如同一片“茂密的森林”。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鬍鬚——濃密極了,而且極像濃墨寫的隸體“一”字。他習慣穿長衫,手裏時常拿着一支安煙。當有人説了可笑的話,他就會發出發自內心的笑聲,爽朗的笑聲常常使他咳嗽不止。他經常在夜裏寫文章,將自己對愚昧、落後的社會制度的憤慨進行控訴,他的文章反映了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的心聲,被譽為“民族魂”。

魯迅先生的文學是精神的反抗與生命掙扎的文學,是為了爭取做人的資格:生存、温飽和發展的反叛,對生命體驗的彷徨、孤獨和絕望的掙扎。1918年5月,魯迅先生髮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呼籲國人要“立人”就要進行思想的啟蒙,就要反叛“非人”的思想和“吃人”的社會制度,就要揭露“吃人者”的把戲和“吃人者”的人性弱點,從人的意識和社會制度方面對黑暗的封建社會進行了深深刻刻的揭露和批判,對吃人的封建禮教進行了血淚控訴和無情鞭撻,對沉默的國民靈魂也進行了真實的寫照。在當時那樣的社會環境下,魯迅先生敢於“橫眉冷對千夫指”,需要何等的勇氣和膽量啊!

一支小船,若是沒有帆的幫助,是不可能駛向遠方的;一朵小花,如果沒有雨露的滋養,是不可能茁壯成長的。魯迅先生,你既是我的帆,又是滋養我的雨露,是我心中最亮的一顆啟明星!

專家點評:

這篇寫人散文為我們介紹了魯迅先生,介紹了他的外貌特徵,介紹了他的思想和文學作品的社會價值,他以文學為武器,和一切不公平作鬥爭。作文結尾作者説魯迅是“心中最亮的啟明星”,昇華了作文中心主題。

篇二:要是魯迅參加高考

之前看魯迅的故事,説他小時候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國學大師嘛,學習肯定不錯噢!

不妨猜想一下,要是魯迅出生在當代,他參加高考時會怎麼辦?

那一天,魯迅早早來到了考場,屏氣凝神,氣沉丹田,端坐在座位上,待考試鐘聲響起,卷子發下,魯迅的目光在試卷上飛速一掃,輕歎一口氣:“easy!”

答卷開始,魯迅周圍的考生們迫不及待地抄起筆,沙沙聲一片。魯迅呵呵一笑,提筆一點,以無人能及的速度將卷子答完,就去構思他最愛的作文上了。

只見作文題目:

請以《一個美好的國度》為題,寫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文體不限。

魯迅定睛一看,心想:“就這麼簡單,那我就可以任意發揮咯?好吧,該顯顯身手了!”

這時他想起了中國的貪官橫行,想起了中國社會如今的道德危機,想起了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等愁緒難解難分。

魯迅神色凝重地提起筆,低頭蹙眉,將滿腔怒火匯聚於筆尖,行雲流水地滑翔於作文捲上。將外國的值得學習的社會保障制度和中國現在所存在的社會保障問題做了比較,末尾他還加上“中國如果能將民生問題解決的話,一定能成為一個美好的國度。”

考試畢,魯迅心滿意足的交了卷。

後來把剩下的科目考完後,他回了家。

等到分數出來了,魯迅落榜了。

“怎麼可能啊!”魯迅看到成績後徹夜難眠,第二天他跑去教育局查試卷,發現自己作文得了零分,生氣地在教育局大吵大嚷,被人攆了出來。

他憤憤不平地找自己語文的老師,問為什麼。語文老師聽了他説作文的大概,喝了一口茶,歎息道:“怪不得,怪不得”他轉頭注視着眼前這個可愛的學生,“人人都在歌頌祖國,就唯獨你寫這些負面的東西,怎麼會得高分呢!”

魯迅一聽,淚流滿面,自己一個為國家之憂而憂的上進青年竟會落得如此下場,他控制了情緒,説:“我只是希望,中國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後,變得更為強大,能夠真正的國泰民安!”

語文老師站立起來,用那青筋暴突,滿是皺紋的手重重的拍了幾拍魯迅的肩膀。

“孩子,記住,唯獨能為了大局忍辱負重的人才能成就大事,大丈夫要能屈能伸!”字字鏗鏘有力,魯迅覺得渾身充滿了力氣,他謝別了尊師後,準備好復讀高三。

一年後當魯迅再度走進考場,他變得成熟了許多。他在作文中將一切他所不屑的繁詞華句將作文修飾的華麗卻空洞,結果那年他全省狀元的身份靠近了全國最好的大學。

當他大學畢業後留校教學,努力工作了十數年,贏得了高考作文出題的機會。他憶起往事,不希望再有考生像自己當年一樣。於是他考慮了許久······

那一年高考,考生們戰戰兢兢地進入了考場,當他們翻到作文題那面,他們看到:

請以《你最喜愛的國家》為題,寫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詳細要求:

1、只許讚頌,不許批判。

2、只許採用正面題材,不許採用負面題材。

3、允許濫用詞彙,不允許不加詞彙修飾。

注:孩子,記住,唯獨能為了大局忍辱負重的人才能成就大事。

考官在台上看下去,一個個笑靨正綻放在那青春的臉龐。

專家點評:

文章題目吸引讀者眼球,設置了懸念,激發了讀者的閲讀興趣,全文構思新穎,獨特,字裏行間流露了對現行高考作文批閲過程中存在的弊端,語言流暢,細節描寫出色。

篇三:魯迅後院的蝸牛

想起朱安,眼前就浮現一口井。那深深的院落,高高的圍牆,陰晦的天氣,一個又一個孤寂的上午、下午,夜裏顫抖的星星……無不使人聯想起“心似枯井”這個詞語。即使千里迢迢來到北京,在那八道灣衚衕或磚塔衚衕,這口井仍一如既往地空曠、孤寂,幾乎令人害怕。

魯迅反感朱安,有充分的理由。1906年接到“母病速回”電報,魯迅匆匆趕回去,卻發現家裏一片張燈結綵,驚愕之餘很快就明白了。他沒有反對,甚至對家裏人給他戴假辮子,也沒有表示特別的不快。他知道這個時候,一切反對都於事無補。而朱安,一個過於平凡的紹興女人,矮小,瘦弱,狹長臉,突出的額,小腳,不但毫不漂亮,連一般年輕女人的活力都幾乎沒有一點兒。雖然魯迅不至於以貌取人,但我想當他看見母親給了他這樣一個“禮物”時,總不免有些寒心。如果朱安漂亮一點兒,哪怕就是像胡適原配江冬秀那樣,對魯迅可能也是個安慰。但事實就是這麼殘酷。當朋友向魯迅打聽成婚的事時,他自嘲地説:“是母親娶媳婦,沒有我的事。”婚後第二天晚上,他在母親房裏磨蹭,不想回去睡覺,後來乾脆躺在書房裏。婚後第五天,他就藉口“不能荒廢學業”,帶着二弟周作人去日本了。

上帝的居心,有時真讓人懷疑。像魯迅這麼一個走在時代前列的反封建闖將,怎麼偏偏會碰上朱安這麼一個最守舊最庸常的女人?魯迅也曾想和她溝通。有一次,跟她説日本有一種甜點,很好吃。朱安馬上説,是的是的,我也吃過的。她可能太自卑了,急着要討好這位“大先生”,反令魯迅不快。那種甜點,不但紹興沒有,整個中國都沒有的。魯老太太還知道點外面的事,能看看新書報,她是一點也看不懂。當魯迅的學生,尤其是女學生來了,小鳥一樣在院子裏喳喳叫,她一句話也插不上,只能靜靜地呆在自己房裏。她的心裏,真能像外表那麼平靜嗎?

五四之後,風氣漸開,郁達夫、郭沫若等與魯迅一樣飽受舊式婚姻折磨的作家,大多掙脱了束縛,開始了新生活。也有人勸魯迅離婚,魯迅肯定早就徹夜不眠地考慮過,但還是難以跨出這一步。魯迅年齡比郁達夫、郭沫若大很多,受傳統影響更深,不能像郁達夫、郭沫若那樣放得開,估計這是一個原因。但他主要顧慮的還是朱安。按紹興習俗,一個嫁出去的女人被退回孃家,就會被認為是被“休”了,家人的歧視、輿論的譴責將使她處於極難堪的境地,家庭的社會地位也將一落千丈。有些性格軟弱的女人竟會因此而自殺。魯迅顯然是不忍把朱安推到這樣一個境地的。在《隨感錄四十》中,魯迅談到自己這一代人的婚姻:“在女性一方面,本來也沒有罪,現在是做了舊習慣的犧牲。我們既然自覺着人類的道德……又不能責備異性,於是只好陪着做一世的犧牲,完結了四千年的舊賬。”這正是魯迅偉大的地方。什麼是偉大?能為別人擔當起痛苦,就是偉大。郁達夫、郭沫若都是浪漫、瀟灑的,他們的選擇在當時情況下無可指責,但顯然與偉大無關。

而“陪着做一世的犧牲”的,不僅是魯迅,還有朱安。朱安這個女子,嫁給魯迅實在是天大的不幸。她如果嫁一個普通的男子甚至就是村夫莽漢,可能也比嫁給魯迅幸福。貧賤平凡的夫妻總還是夫妻,朱安與魯迅卻實在算不上夫妻。她曾向人訴苦道:“老太太嫌我沒有兒子,大先生終年不同我説話,怎麼會生兒子呢?”一個婦人對外人説出這樣的話,內心的悽楚可以想見。她日常生活的中心就是侍候魯迅的母親,也真應了魯迅當年的話:“是母親娶媳婦。”與魯迅相比,朱安更加不幸。魯迅忍受了漫長的煎熬,最終還是等到了他的“月亮”——許廣平;而朱安,卻真的“做一世的犧牲”,陪伴她的,只有年邁的魯老太太,遲遲的日光,夜夜的空房……

過着與世隔絕一般生活的朱安,並非真的心如枯井。其實,她一直在想着改善與魯迅的關係,只是與魯迅在人格、思想各方面差距實在太大,漸漸也就沒有了機會。魯迅和許廣平在上海同居並生下海嬰,對她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房東的妹妹俞芳問她以後怎麼辦,她淒涼地説:“過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地服侍他,一切順着他,將來總會好——我好比是一隻蝸牛,從牆底一點兒一點兒往上爬,爬得雖慢,總有一天會爬到牆頂的。可是,現在我沒有辦法了,我沒有力氣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無用。”讀了這樸實而悲慘的言辭,我不禁淚下——一隻蝸牛!我憐憫朱安一生悲苦的命運,更驚異於她對自己處境的準確體認——每一個生命都有它對世界的感悟啊。哪一個文學家,就是魯迅,也沒有想到用這麼一個比喻來形容朱安吧?朱安一生的苦難,只有自己知道,這個比喻,也只有她能想象得到。她沒有文化,但她深知,她就是一隻永遠也爬不到牆頂的蝸牛。朱安因這個比喻而定格。如果把封建禮教比作一口深井,魯迅和朱安都被困在井底,一點兒一點兒往上爬,魯迅歷盡千辛萬苦,總算爬上來了,雖然遍體鱗傷;而朱安,永遠爬不到頭!

我止不住想,像朱安這樣一個生命的誕生,究竟有什麼意義呢?上帝為什麼要安排這麼一出荒誕得令人淚下的悲劇呢?我有一個看上去有點兒過於大膽的想法:魯迅生命中的兩個女人,朱安與許廣平,若論誰對魯迅的影響更大,不是許廣平而是朱安。正是朱安,使魯迅體味了封建禮教對人性的壓抑和命運的荒誕,斷了他的後路,刺激他與傳統徹底決裂,一往無前、義無反顧地反抗封建禮教,與命運進行“絕望的抗爭”。一個偉人的誕生,往往出於迫不得已。魯迅文風的陰冷、偏激、滯澀,也與朱安這個背景有關。從這個意義上説,朱安成就了魯迅。兩個反差極大的生命體被捆綁到一起,激起巨大的思想和情感波瀾,不和諧處被極端放大,化作魯迅沉鬱的文字和駭人的意象,驚現於世人面前。如果魯迅一開始就為嫵媚的“月亮”所籠罩,現代文學史恐怕就要改寫了。

這,就是朱安的價值。當許廣平來到魯迅身邊,魯迅已經成熟,她看到的,是一個結果。

因此我又想,上帝也許是對的,在他看似荒謬可憎的組合中,包含着深刻的必然。朱安,也許是上帝特意安排到魯迅身邊的。這隻小小的在後院寂寞爬行的蝸牛,維繫了魯迅一生的沉重。

魯迅死時,朱安在北京的宅院裏設立靈堂,一身孝服,為魯迅守靈。

朱安死的時候,身邊沒有一人。在遺囑中,朱安説:“靈柩回南,葬在大先生之旁。”

這個願望顯然是無法實現的。她被葬在北京西直門外保福寺村,仍然陪伴她侍候了一生的魯老太太。

專家點評:

本文敍述詳細具體,人物個性鮮明突出,形象豐滿,如“魯迅以他那深刻的思想、辛辣的文筆、卓越的藝術才華和凌厲的戰鬥風格贏得了中國人民的愛戴與尊敬”。且文筆簡練,感受真實深刻。

篇四:我讀魯迅

他,我們大家敬愛的魯迅先生,已經去世68年了(1881-1936)。他是深沉、敏鋭的文學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充滿了強烈的愛憎和情感色彩,還有活生生的現實氣息。他的情感充滿了思想的力量和哲理的深意,他的文字,簡練而刻毒,如匕首和投槍。禮教、制度、傳統、政府......全成了他批判的對象。魯迅對舊中國的鞭撻,沁人心脾。他絕任何形式、任何範圍內存在的權力關係和壓迫:民族的壓迫、階級的壓迫、男性對女性的壓迫、老人對少年的壓迫、知識的壓迫、強者對弱者的壓迫、社會對個人的壓迫......魯迅憎惡一切不平等關係、説教和謊言,他不斷揭露和痛斥國民的麻木性,讓一切自居於統治地位的人感到不安。魯迅先生是一個藝術家,他看見什麼,他描寫什麼。他把他自己的世界展開給我們,不粉飾,也不遮蓋。那是他最熟識的世界,也是我們最生疏的世界。他在我們裏面看見趙家的狗,趙貴翁的眼色,看見説“咬你幾口“的女人,看見青面獠牙的笑,看見孔乙己的偷竊,看見老栓買紅饅頭給小栓治病,看見紅鼻子老拱和藍皮阿五,看見九斤老太,七斤,七斤嫂,六斤等的一家,聽見阿Q的槍斃時説的話,看見一羣在飢餓裏逃生的中國人。魯迅先生告訴我們,偏是這些極其普通,極其平凡的人事裏含有一切永久的悲哀。魯迅先生並沒有把這個明明白白地寫出來告訴我們,但這個悲哀畢竟在那裏,我們都感覺到它,我們無法拒絕它。魯迅畢生追求真理,追求進步。他高舉反帝反封建的大旗,以文學為武器,深刻揭露封建主義、軍閥勢力和國民黨反動派的醜惡嘴臉;他積極支持並參與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的鬥爭,為維護民族尊嚴、爭取人民解放而戰鬥,表現出高昂的愛國主義激情和民族氣節;他尖鋭揭示了國人身上存在的國民劣根性,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渴望以理性精神開啟民智;他在嚴格解剖他人的同時,更加嚴厲地解剖自己;他面對殘酷的文化圍剿,以堅韌的戰鬥精神不懈抗爭,成為左翼文化運動的主將和領袖;他堅持文藝為人生為革命的道路,始終“和革命共同着生命“,深信“惟新興的無產者才有將來“,用如椽巨筆,承擔起“啟蒙“與“救亡“的雙重歷史責任。魯迅以他那深刻的思想、辛辣的文筆、卓越的藝術才華和凌厲的戰鬥風格贏得了中國人民的愛戴與尊敬;以其一生的輝煌業績奠定了他在中國現代史上的崇高地位。魯迅留下文化遺產是中國現代史上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魯迅是偉大的。魯迅的偉大決不因為哪一個大人物盛讚過魯迅,所以才變得偉大起來。不是的。魯迅存在的本身,決定了他應有的地位。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觀,倘沒有魯迅,本世紀中國的文化史,尤其是文學史,不説黯然失色,也肯定要減色幾分的。“他用生命的全部光芒,劃亮了充滿天地間的黑暗和寂靜,在他身後,有我們整個民族的血污,苦難,彷徨,覺醒......他走了,留下的是鋒芒畢露的匕首和投槍!他走了,留下的是鐵骨錚錚的思想和精神!

專家點評:

本文敍述詳細具體,細節描寫生動逼真,人物個性鮮明突出,形象豐滿,躍然紙上。如“魯迅以他那深刻的思想、辛辣的文筆、卓越的藝術才華和凌厲的戰鬥風格贏得了中國人民的愛戴與尊敬”。且文筆簡練、細膩、流暢,感受真實深刻。

篇五:我讀魯迅

有人説他是異鄉人。

嶙峋的脊骨,生硬的線條,如紹興那一塊塊青灰色的石板路,堅硬、冰冷。

他脱下了白大褂,用鋒利的筆尖做武器,閃着凜冽的寒光,直刺敵人的咽喉,直指人心。

然而一個古老的水鄉卻沉藴着柔美的風景。粉牆黛瓦,流水人家,糅雜着草與土的芳香,眼前的悠悠碧水,耳畔的欸乃漿聲,勾畫出一個充滿詩意,純粹柔情的紹興。

但水鄉軟玻璃似的明鏡裏,曲曲折折地倒映出稜角分明,一派豪情的魯迅。那柔軟的水玻璃上折射出一把明晃晃的刀,不,比刀更有殺傷力,“譁”地從水中掠起,撩開了眾人的羞恥心。

曾經,也是這片柔情的水鄉,人民看見烈士的血從侵略者刀尖淌下,卻仍是一副麻木的表情,甚至有人會用血裹着的饅頭治病!

一聲吶喊,劃破了寂寥的長空,激起滿城碧波,也激起了魯迅的憤恨。

任人宰割的民族,沒有骨氣和靈魂,竟麻木地生活在猙獰和醜惡的社會之中!魯迅暴怒了!他的筆鋒直刺向這個暗無天日的社會,以筆的力度宣示着一箇中國人的錚錚傲骨!!他最終登上了思想舞台,向舊中國開火,他不畏懼死,也不可能在文壇中倒下,他揮舞着筆,敵人被魯迅打得滿身血痕,魂飛魄散,但魯迅還要用筆鬥爭下去,深思凝重的背影,震耳欲聾的話語,振興了中華民族!也振奮了每個國民的心!!!

提起魯迅,往往會使人想起巍峨的華山,冷峻而穩重。他又似山巔上的一棵雪松,俯瞰神州。

在他的故鄉里,他寫下了許多不朽的文章,但在他童真的記憶裏也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

隨江南的水波在心頭盪漾,隨恬淡的月光濡染出寧靜的水鄉。

“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少年時套着銀項圈的閏土,在雪地捕鳥中遺留下小小的秕穀,還有桑葚,皂莢,覆盆子,童年的純真也不遜於筆鋒的尖鋭。

魯迅在瀰漫着硝煙,卻又無硝煙的戰場上浴血奮戰。“橫眉冷對千夫指,俯着甘為孺子牛”,就是他一生的寫照。

魯迅的早逝可能與他的尖鋭有關。然而魯迅的靈魂永遠在天邊微笑,他內心的仇恨在九泉之下也會與惡勢力相拼。

我認為魯迅不是紹興人,因為他的豪邁粗獷與紹興的碧波柔情不相匹配。

然而紹興翡翠似的活水配上魯迅的鋭勁不就釀造成一碗浸透着紹興悠久歷史和豪氣的酒了嗎?

酒氣繞樑,千日不絕。

魯迅的的確確在水鄉紹興,那紹興不就透着靈氣和遒勁嗎?

遒勁與靈氣,就是魯迅,就是紹興。

專家點評:

這篇讀後感將閲讀“魯迅”的內容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感受深刻,魯迅的人物個性鮮明突出,形象豐滿,有自我獨特的思考,語言精煉,如“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

篇六:無題——讀《魯迅全集》有感

略略的記憶中,

手裏是一本重重的《魯迅全集》,

滿頁滿頁的字中,

究竟深藏着多少祕密。

竭力的吶喊中,

是誰鍼砭時弊

用筆做槍,指向封建社會,

“人吃人”的黑暗中,

“救救孩子”的聲音發自心底。

幼小的心靈中,

裝不下這麼多的思憶——

你為什麼要吃我,

而我又何嘗想吃你?

在彷徨裏,

祥林嫂的悲劇,

背後卻又有多少哲理。

沒有天方夜譚的精巧,

也不見格林童話的細膩,

大江東去的吟誦聲中,

也有着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的豪氣。

而你的文章中,

這一切都不見蹤跡。

黑暗的年代,

中國是一隻沉睡的雄獅。

在列強的鐵蹄下,

終會迎來有朝一日的奮起。

手中握着的筆,

是一把直刺向舊社會的尖刀,

黑暗中的一些人害怕了,

緊緊不放的追着你,

濃密的鬍鬚,

爽朗的笑聲,

來吧,

我的身後全是陽光和正義!

黎明前的黑暗,

終究阻擋不了太陽從東方升起。

四萬萬五千萬的怒吼,

結束了兩千多年的腐朽統治,

把封建與專制永遠推向了歷史!

燦爛的朝霞,

是先生血的足跡,

中華民族的革命,

有了一個新的開始!

終於,

天安門的廣場上,

一面鮮豔的五星紅旗在世界的東方冉冉升起,

照亮了新生的中國,

照亮了倍受屈辱的華夏大地。

然而,

浩渺的人羣中,

我卻始終望不到你——

不,

我看到了,

鮮豔的五星紅旗上,

你在向我們招手,

臉上那濃密的鬍鬚下,

露出了久違的笑意!

今天,

我再次看見,

孔乙己的一生,

阿Q的勝利,

長媽媽的囑咐,

百草園的樂趣……

專家點評:

這是初二小學生寫的一篇優秀的讀後感,文章就《魯迅全集》談了自己的感想,概括簡潔,觀點明確。結合現實進行了闡述,引用材料貼切自然,結尾提出希望。

篇七:雪魯迅

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博識的人們覺得他單調,他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豔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蝴蝶確乎沒有;蜜蜂是否來採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記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彷彿看見冬花開在雪野中,有許多蜜蜂們忙碌地飛着,也聽得他們嗡嗡地鬧着。

孩子們呵着凍得通紅,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個一齊來塑雪羅漢。因為不成功,誰的父親也來幫忙了。羅漢就塑得比孩子們高得多,雖然不過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終於分不清是壺盧還是羅漢;然而很潔白,很明豔,以自身的滋潤相粘結,整個地閃閃地生光。孩子們用龍眼核給他做眼珠,又從誰的母親的脂粉奩中偷得胭脂來塗在嘴脣上。這回確是一個大阿羅漢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脣通紅地坐在雪地裏。

第二天還有幾個孩子來訪問他;對了他拍手,點頭,嘻笑。但他終於獨自坐着了。晴天又來消釋他的皮膚,寒夜又使他結一層冰,化作不適明的水晶模樣;邊續的晴天又使他成為不知道算什麼,而嘴上的胭脂也褪盡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後,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撤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這樣。屋上的雪是阜已就有悄化了的,因為屋裏居人的火的温熱。別的,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瀰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

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升騰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專家點評:

開篇寫景,優美淡雅,極富理趣情趣。本片寫景散文,細膩地描繪了雪景的特定場景。寫景的目的在於借景抒情,經由景物而創設意境,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篇八:魯迅致藤野先生的一封信

尊敬的藤野先生:

您好!

我與您已闊別整整二十年了,我多年以來十分懷念遠在日本海東岸的恩師,想必您的身體還安好吧?由於瑣事煩擾,一直沒有時間給您寫信,還請先生見諒。

當年因為我覺得中國是個弱國,猶如一個身患各種痼疾的中年病人,內憂外患,被稱為“東亞病夫”;僅憑醫術是無法治癒她的頑疾的,我由衷地意識到振奮民族精神勢在燃眉,故而回國棄醫從文了。由於當時的情形實在不便對您直説,所以在離開仙台前夕向您撒了謊,您應該不會責怪我吧!

您沒有民族偏見,使您在學生會幹事寫匿名信向我尋釁時為我解圍;您治學態度嚴謹,是您為我細心地添改講義、糾正解剖圖;您以寬大的胸懷、公正的態度對待來自弱國的學生,您對我極大的關心和鼓勵始終激勵着我前進,您的諄諄教誨我時刻銘記在心間。您是令我終生感激的恩師,您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

早年我在東京的時候就下定了救國救民的堅定決心,我剪掉了辮子,並用一首詩抒寫我的志向:“靈台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如今我一展抱負的時候到了,我決心和我的同道們一起奮力吶喊,推廣新文化運動,以寸筆為匕首投槍直刺反動勢力的心窩。為了救國救民的光榮使命在黑暗中戰鬥!儘管有很多反動軍閥和御用文人指責我、批評我、攻擊我、迫害我,但我身後卻有億萬愛國青年和人民大眾支持我、擁護我、愛戴我、敬重我,所以我決心“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希望您一定理解我這顆赤誠的愛國之心!

您現在過得還好嗎?您的學術成果一定很豐碩了吧!

再次向您表示敬意。

弟子周樹人敬上

民國十四年十月

專家點評:

這封魯迅致藤野先生的一封信,情真意切,觀點鮮明。在信中,作者告訴藤野先生:“中國是個弱國,猶如一個身患各種痼疾的中年病人”。書信的結尾再一次表示敬佩,首尾圓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qitahuati/luxunzuowen/20m4z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