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情感作文 >記憶作文 >

記憶中的清明作文(精選5篇)

記憶中的清明作文(精選5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記憶中的清明作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記憶中的清明作文(精選5篇)

記憶中的清明作文1

清明節放假了,街上明顯的多了許多的車流人流。來來往往穿梭的行人中更多的是掃墓人。扭頭看見了一羣紅領巾正興致勃勃的走向烈士陵園,嘹亮的歌聲吸引了路人眾多的目光,似乎是久違的活動重新喚回了人們的美好回憶。是呀,我有幾年沒有參加過這樣的活動了?

記憶的閘門一下子打開:記得我上小學那會,應該是1976——-1981年間,每到清明節,我們學校一定會組織大家到烈士陵園掃墓,那時,老師還教我們親手做白花,那是用很薄的透明的白紙做的,幾張摞在一起,反覆摺疊,然後用一根細鐵絲紮在中間,再一層層小心的折起來。我們會用一節課在老師的帶領下認真的完成這個任務,然後唱着洪亮的歌到烈士陵園園掃墓。直到現在,我仍然記得,我們一直聽了整整五年的故事:一位在解放安陽的戰鬥中身負重傷的戰士,體內腸子不幸被炸了出來,但是他依然不頑強的在戰鬥。每每i聽到這時,我都會回熱血沸騰。回來後,我們每年都要寫掃墓作文,儘管年年寫,但也沒有厭煩,我也是從那時起,才真正懂得紅領巾的含義,懂得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如今,沿途的風景早已忘記,當年的情景卻歷歷在目。

今天,我給班裏的孩子們發了一個短信:希望有條件的孩子,能夠在網上祭奠烈士。我盼望今天的孩子們,能夠在這樣的活動中接近英烈,繼承傳統,做一個有責任感與使命感的中國人。我期待着明天的交流更精彩。

記憶中的清明作文2

又是一年的清明節到了,沒有掃墓,沒有祭拜祖墳;沒有寒火,也沒有吃上寒食;沒有約上三五好友去踏青,放風箏。這些都是小時候必須完成的作業。如今,清明節雖然有假了,卻沒有童年時代的原汁原味,每每想起記憶中的清明節,那一幕幕總在腦海中縈繞,令人難以忘懷和感動。

每年大寒後跟着父親到祖先留下來的墓地去上墳,老家把墓地叫墳林。墳林佔地約一畝,裏面有好幾十座墓,聽父親講他也不清楚有多少代人埋在裏面了,大概就是三四百年吧。每個墳的形狀差不多,都是用泥土壘起的,一座墳分墳頭和墳尾,頭大尾小,墳頭用條石砌成,每座墳頭都朝着一個方向,墳與墳之間的排列整齊,並且有很多講究,都是由風水先生根據逝者的生辰八字算好再選好時間位置下葬。墳林綠樹成蔭,高高的柏樹都是上百年的樹齡,樹上鳥搭起許多鳥巢繁殖後代,春夏秋冬年復一年,見證了樹下人間離別的悲傷。墳林前方是嘉陵江最大的支流一一西河,滔滔不絕的河水朝着這片林地湧來,又在墓地右前方轉了一個彎,消失在那片翠綠的叢林中。恰似一幅凝固了的油畫倒印在河水中,美麗動人。文革前墓地前方豎立着唯一的一座碑,正中的碑上有螭首,下有龜趺,左右的碑低於正中的碑,不過都刻有文字,圖案雕刻精美,文革時期碑被砸壞了,碑石被拿回各家做了豬圏用材。後來進入的逝者墳前都立起了一塊簡單的石板,上面刻的碑文也簡單的很。我們先要用鋤頭剷除墳上的雜草,然後挖來新土灑在墳上,完後便燒紙,點燃香燭插在墓台,叩頭、放火炮,整個過程從中午忙到傍晚,收工回家,在夜幕下緊跟着父親的背影不拉開半步,總怕有鬼來拖住你,現在想起來覺得好笑,可那時候是多麼的神聖、神密而莊重!

一轉眼大年來到了,我們卻盼着年十四的掛燈籠,點上長明燈,一家人都要到屋前燒紙,保佑來年平平安安。然後去看花燈,跟着花燈隊從東村跑到西村,就是為了一個好奇,讓你興奮好多天。正月十五年一過完,熱鬧的山村恢復了往日的平靜,人們忙起了春耕。時間一晃三月到了,蝌蚪在水中抱團,小尾巴掉了,青蛙叫了,燕子忙碌着銜泥做窩準備繁衍後代。山間的草泛綠了,母親早早的把我們幾兄弟叫起來上山放牛,有的下河割草。這時,我們偷偷的砍來竹子做起了風箏,儘管飛不高,但飛奔在山野、河灘也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

綿綿細雨總是下個不停,但走五里山路去上學還是要,堅持的,泥濘的小路根本無法穿鞋,我們乾脆把鞋子脱下來藏在路邊的草叢中,等放學回來再穿上回家,這樣做經常把鞋掉了,免不了棍棒照顧,但仍然覺得在雨中光着腳打水仗方便的多。

泥土的芳香越來越濃,越來越甜,冬水田開始育秧,母親悄悄的準備起清明節要給孩子們吃的,還要供放在堂屋神台上的糕點,甜餅等食物,這些自制的小餅上面還有很多圖案,都是雞、狗、蛇等各種動物和神仙的肖像,非常好看。還要準備請人忙春耕的待客食品,就這樣母親年年都做着清明食物,我們享受着母愛在漸漸長大,讓我們懂得了孝敬,學到了關愛,教我們做紙幣,跪拜祖先亡靈那些儀式,母親像歌一樣的生活,像詩一樣的在重複,像畫一樣的定格在每年的這個節日。

今天,我們再也難找回這些平凡的生活方式了嗎?三千年的傳統美德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人弄丟啊!晉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在我眼前浮現,他也正在華夏兒女心中升起,清明節通過國家法定假日逐漸恢復,傳承。這是多麼讓人高興的事呀!

記憶中的清明作文3

清明臨近,前幾天還是冷風嗖嗖,陰雨綿綿,轉眼間氣温竟升高到了二十六度。下午放學,一個人漫步於步行街,迎面碰見一位大爺推着一車的老雁饃在叫賣:“老雁饃!剛出籠的老雁饃!”聽着這熟悉的鄉音,看着那憨態可掬的“老雁”,不禁勾起了我對老雁饃的回憶。

從記事起,每年大雁北歸之時,母親都會給姥姥、姥爺蒸老雁饃。那時還是票證時代,糧食不夠吃,但每到這個季節,母親總會挖空心思地買來面,然後提前一天制酵。等面發酵了,母親一邊沾着鹼水和麪,一邊告訴我老雁饃的來歷。母親常常從“五更聞雁叫,老人遭劫數”的民俗,講到出嫁的女兒如何蒸老雁饃來為父母消災祈福,避兇化吉等。她還告訴我:大雁是候鳥,有兩個家,就像出嫁女兒的婆家、孃家一樣,雖然相隔千里萬里,但每年都會往返奔波……

和好面,母親把麪糰捏成大雁的形狀,用梳齒在雁身上壓出翅膀的紋路,然後取兩個黑豆做眼睛,再用剪子剪出大雁的尖尖嘴。看見雁模子成型了,母親又在大雁的四周捏一圈雁蛋,最後放在蒸籠裏用旺火蒸。大約過了十幾分鍾,饃饃的香味飄出,這時母親麻利地掀開蒸籠,用筷頭蘸上紅顏料,分別在雁的頭頂和翅膀兩側點上圓點,這樣,栩栩如生的大雁饃就可以出籠了!

如今,一年一度的清明又將至,每當看到那一行行的雁陣,鳴叫着往北飛翔,“小蟲兒”會不由自主地爬進我的眼簾:家,是心靈的港灣,一個人永遠朝思暮想的地方!沒媽的孩子像根草,那麼沒孃家的女兒又像什麼呢?爸媽,來生還讓我做您們的女兒吧!不管千里迢迢,我都會把對您們的愛包裹在老雁饃裏!

記憶中的清明作文4

“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記憶中的清明節為何總是雨紛紛,每每到這個時節,雨是最温和的,也不知道為什麼。

一直往山裏走,沿途都是山林,腳下的路也變成了泥土路,伴隨着小雨,顯得濕滑。剛開始能碰見幾個披着蓑衣的農民,越往裏走,除了幾聲斷斷續續的'鳥聲,再沒人影可見了。老爸在前面帶路,我們已經好幾年沒回來過了,“應該是這條路。”前面是一座山丘,依稀可以看見墓碑和土上晃眼的清明節用品,“你家的墳還不確定在哪兒?”老媽給爸遞了把雨傘。“這不好幾年沒回來了嘛。”我們繼續向上走去,“下雨這泥土路滑,踩着草小心滑倒了。”中間被人踩出一條路,沒什麼草,路兩邊都是荒廢的田地,長滿了雜草,下面還有幾棵板栗樹,該是爺爺生前種的。

等到了墓前,草七零八落的長着,前幾年放的用品都褪色了,被土蓋得也差不多了,石柱上也有裂痕和被雨打濕的蜘蛛網。媽拿出菜放在墓前,爸點上蠟燭,還有幾把冥幣,我爸總説冥幣就是拿來騙死人的,還不如生前待父母好點。然後往火盆裏扔紙錢,“以前沒什麼錢給你們花,讓你們好好頤養天年,現在多燒些給你們,你們在天上想吃什麼就買來吃,別捨不得。……”

爺爺奶奶很早就去世了,我也只記得小時候好不容易回趟鄉下,就總愛拉着爺爺大街小巷裏跑,儘管他弓着背,拄着枴杖行動不便。也最愛和奶奶在爐灶旁生火,她一人便可以邊生火邊做出一桌子菜而我呢,在廚房後面弄堂裏逗雞玩。媽媽遞給我幾炷香,讓我拜拜他們,我跟着他們行了作揖一樣的動作,“保佑身體安康……”爸爸一邊拜一邊説。不知怎的,覺得很不自然,也不知道為什麼。

雨還在下,像在説話,夾着涼風,拂過臉頰。蘇軾在《江城子》中曾寫到,“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是對亡妻的思念,也是對逝者的追憶。我童年的美好記憶,都伴隨着爺爺奶奶的身影,他們在另一個世界還活着,但願那是個沒有疾病和痛苦的極樂世界。

隨後,雨大了些,但依舊那般綿柔,落在臉上,就像誰的手在撫摸着你的臉頰,安撫着你的心靈。

記憶中的清明作文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來臨之際,我不禁又想起了親愛的祖母,雖然祖母離開我們已經四十多年了。

祖母是個剛強、利索、精明能幹的女人,她嫁給爺爺時,正是國家風雨飄搖之時。那時,爺爺家境貧寒,靠做小生意維持家計。爺爺起早貪黑,賣豆腐,賣涼粉,賣瓜果梨棗。做一天的生意,也賺不了幾個錢。唯有祖母,省吃儉用,勤勞勤奮,把每一分錢都花在該用的地方,把一個家打理的一點不露手腳,把二男二女調教的知明達理。

後來,爺爺因勞累過度,一病不起,抱憾而終。這個時候,我的父親僅僅11歲,叔父也只有6歲,家裏的光景從此就日落千丈。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祖母硬是咬緊牙關,把四個兒女拉扯長大。

祖母辛勞了一輩子,種地、紡線、織布、縫衣做飯、養兒育女,沒有一刻閒暇的時間。

在她的帶領下,父親12歲就開始趕着小毛驢上山馱炭,小毛驢馱着百十斤炭,父親一邊趕着牲口,一邊脊背上還揹着幾十斤炭。祖母不但做好家裏飯食雜活,還帶着兩個姑母和叔父下地種田。

在祖母的精心料理下,這個家儘管也經受着戰火硝煙,但到了解放前,還新買了3畝土地,一塊打麥場子,新蓋了4間新房。小院子雖然不大,光景還算過得殷實。

解放後,在祖母的教導下,父親雖然沒有讀過書,但他機智聰慧,做事紮實,為人忠厚,大公無私,很受人們信任,所以,他一直擔任着生產隊的隊長。

我從小在祖母的身邊長大,祖母人緣好,記得巷子裏的年輕媳婦兒和三婆、六婆、七婆都喜歡湊在我家裏,跟祖母學紡線、織布,編帽辮,訂草帽,邊幹活邊閒侃。祖母做了什麼好吃的,也總是讓我端着碗一家一家去送,讓鄉親們嚐個鮮。

天有不測風雲,在我還沒有上小學的時候,祖母得了半面不遂,雙腿癱瘓,不能行走了。儘管如此,剛強的祖母還是那麼倔強,還依然不輟勞動,紡線,編帽辮,做一些力所能一的活。她仍然是這個家的主心骨,大事小事,都靠她做決斷。

祖母對我喜愛有加,從小就十分關心我的學習和生活,對我嚴格要求嚴加教育。記得上小學時,一次繳書錢,是祖母把她積攢的一大把閃亮的分幣塞到我的手中,讓我繳了書錢。上高中時,是祖母用自己咱的錢為我製作了藍卡其布學生服,把她幾十年來捨不得鋪蓋的被褥拿出來,做為我上高中帶的鋪蓋……

那年秋天,秋雨連綿,祖母的病情加重,就在這種情況下,她還是讓本村的姑母張羅着為我訂了婚事。就在那年晚秋,在冷颼颼的秋風秋雨中,祖母離開了我們。

祖母走了,但她的慈祥音容永遠留在我的心中。忠孝持家,勤勞處世,寬厚待人,忍讓為先,是祖母的教誨;尊老愛幼,忠厚勤勉,勤儉持家,厚道賢淑,是祖母的賢良;寬容忍讓,睦鄰善友,樂善好施,以德服人,是祖母的美德。

四十多年過去了,悠悠歲月,留下的是無窮的財富,帶走的是無盡的思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qingganzuowen/jiyizuowen/xzzlxx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