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情感作文 >記憶作文 >

關於清明的記憶作文(精選8篇)

關於清明的記憶作文(精選8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清明的記憶作文(精選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清明的記憶作文(精選8篇)

清明的記憶作文1

直古至今,清明節前後,陰雨綿綿。像似老天也知道人間悲痛,飛飛揚揚的眼淚,輕輕灑落,大地低沉,烏雲陰鬱如一坨鉛浮在人們心裏,人人腳步匆匆,神情凝重,忙着掃墓,祭奠親人。

我站在父親的墓前,淚水漣漣,“爸:兒來看您啦!您好嗎?"良久沒回音,只有風兒輕輕停下,撫摸着悄聲安慰我,只有雨兒輕輕滴落,和我一起流淚。淚眼朦朦中,我彷彿看見,父親笑着向我伸手:你都多大了,還怎麼愛流眼淚,男兒有淚不輕彈”。説着用手給我擦淚。,這是我在上小學時,在學校和同學打架受委屈。回家見了父親,父親這樣説的,時光漂移了嗎?我嘀咕着,眼前已無父親的影子。雨依然淅淅瀝瀝,飄飄灑灑,墓地一片死寂。我的心陡然一緊,如萬劍穿過沒了跳動。淚水又流滿臉頰,悲悲切切,肝腸寸斷。

在我的記憶裏,幼時,父親是一座山。高大堅強,高不可攀,神聖不容侵犯。兒子需仰視,心中靠山。兒時,父親是一顆大樹,高高在上,綠蔭滿地,神聖不容小視。為兒子遮風擋雨,心中支柱。父親是個平凡的人,一生沒做驚天動地的大事。對於兒子他卻是偉大的。他把博大父愛給了兒子,雖然他不會表達,他的行動證明一切,他的言行舉止告訴一切,這些兒子已複印在心。父親是個堅強的人,一生沒向艱難困苦低過頭,生活困難時,他咬緊牙關苦着求樂。每日吃糠咽菜,仍笑迎生活,又隻身獨闖新疆,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十六歲,隨舅舅學木匠,三年苦熬,終於學成。每每説起,父親只是談談一笑,像似在説別人的事。到老疾病纏身,仍鍛鍊於病魔抗爭。直至堅持最後一刻。

如今父親與我已是陰陽兩隔。夢中相會,他依然微笑如初。我驚喜之餘,然夢已醒,又淚灑枕巾。我常想父親如若在,該多好。蒼老的母親有伴,我有父親。然而冷酷現實,是我再也沒有父親,空空的屋子,空空的心。過去美好回憶,只留在夢裏。心中苦樂,向誰去訴説呢?綠綠小草,輕輕搖頭。清清小溪,悲聲慼慼。

清明的雨,點點灑灑,落在心裏,悽悽苦苦。眼前土丘,冰冷如舊。“爸您在裏面冷嗎”?無聲悲痛襲上心頭,我拿起鐵鍬輕輕地培土,千言萬語擁上心頭,不知如何傾訴,“爸您就放心吧!您的囑託,我永記在心”。我哽咽了説不下去。陰雨茫茫的天空壓得人,有些喘不過氣,我的淚水和着雨水,在臉上橫流。想起父親的話,擦乾淚,我向着前方大步走去。

我連一歲時的事情都記得很清楚,就像是昨天發生過的一樣聽到這兒,你會説:那你肯定是吹牛!算你對了。我為什麼這麼會吹?那當然受之於我老爸的遺傳基因嘛!説起我老爸吹牛,可是能把世界上所有的牛吹上天的。。。。

我記得我曾經,我孝順過爸爸,而且那是我第一次孝順爸爸。記得是父親節前夜。我睡不着,起來去客廳找幾本有趣的書看,我突然聽見了一陣沙啞聲,是爸爸!他和媽媽聊什麼呢?我聽聽。爸爸首先説了:現在的孩子,根本沒把我們大人當回事。

許久不曾出門的我,對外界充滿了一種莫名的恐懼。每當走出院門心就發慌,腿也發軟,似乎門外有很多妖怪似的。父親問我是不是累的,我嘴上答應是,可心裏明白並非如此。這話要從六年前説起了。

感恩父親節作文:爸爸,我想對你説爸爸我在心裏有好多話想對您説。我為我有一個關心我的爸爸感到榮幸,為我有一個雖然沒有宮殿般豪華的家,但卻很温暖的家感到自豪。

有一種愛偉大而平凡,有一種愛只知道付出這種愛就是父母的愛,是我們永遠貼心的愛。這種愛是媽媽一個甜蜜的親吻,這種愛是爸爸一雙有力的大手,這種愛是媽媽温暖的臂彎,這種愛是爸爸寬厚的雙肩。這種愛就是包裹着我們的親情的愛。

看到父親節節,首先想到的是朱自清的《背影》。父子之情有時候就像是兩個男人之間的普通友情,通常是淡然的男人之間的友誼,藏得很深,的體現在行動上,互相默契的配合,而不是頻繁的感情交流,兩個成熟的男人不會勾肩搭背,形影不離。。。

今天是六月的第三個星期天,——父親節。我作為父親的女兒,給父親盡一點孝心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於是,我去找母親商量怎麼讓父親高興。可是,我和母親兩個人商量了好一會兒都沒有想出辦法來。後來,還是我靈機一動才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爸爸真懂我的心 我相信,世界上並不是只有媽媽才對孩子們好,還有一個默默地守護你們和珍惜你們的人,那是誰?這個問題也許只有我才能夠真正地領略到固中的玄機。世間中,除了媽媽以外,我的爸爸更是無怨無悔地瞭解我,真正地懂我的心。

清明的記憶作文2

五年前,第一次拿到祖父舌癌的化驗報告單時,我從醫院裏出來,淚流滿面地騎着自行車穿過市中心那條最繁華的人民路,街上川流不息的人們用怪異的眼光看着我,卻不能感受到我心中那種巨大的悲痛。那時候,整個世界像是被誰按了靜音鍵一般,除了自己的抽泣聲,一切都變得死一般的寂靜。

而在20xx年的秋天,祖父駕鶴西去,我坐在黑夜裏用一些力不從心的文字去總結祖父一生的時候,眼裏卻一滴眼淚都流不出來了。在我記憶中,祖父瘦瘦高高,威嚴中透着仁慈,嚴肅中帶着和善。祖父在小鎮上任教的時候,每天清晨都會拿着那個寫有“為人民服務”字樣的搪瓷杯去集市上買豆漿。祖父一路走過去,用他沙啞的咳嗽聲喚醒小鎮寂靜的清晨。鎮上幾乎所有的人都認得祖父,見他來了都會讓他先買,店老闆總是盛得比別人滿一些,而祖父在最後付錢的時候總是會多掏一分兩分。

説實在的,在我的記憶中,早年的祖父也就只剩下這麼一點印象,我一直都不知道祖父曾擔任過解放後梅江區校的第一任校長,而且還當選了浦江縣第一至三屆人大代表、蘭溪縣第四屆人大代表,所有這些都是在整理他的遺物時看到那些發黃了的證書和獎狀才知道的……祖父退休後又應邀去過好幾個學校,為他們管理一些基建項目,像一塊燃盡了的木炭雖然沒有激情的火焰卻仍然發揮着餘熱。回到村裏後,又一直熱心於村裏的公益事業,沒有一次不是帶頭捐錢捐物的。後來的舌癌手術割去了差不多1/5的舌頭,説話的時候顯得有些口齒不清,這使得本來就沉默寡言的祖父話更少了,更多的時候他只是點個頭,或者發出一些鼻音來表示自己的看法或態度。

祖父是在20xx年5月1日再次入院的。在這之前,他曾多次表示過疼痛,可是一直沒有去複查,以為只是一般的淋巴疼痛,自己到藥店裏買一些止痛膏貼着,以減輕疼痛。特別是在20xx年的秋天祖母去世後,祖父形單影隻,生活中缺了個伴,身體也日漸消瘦。在大家的一再勸説下,他才同意來蘭溪治療。醫院初步診斷是腫瘤轉移,要入院治療。鑑於祖父年紀大,再做手術風險太大,於是採用化療。到第三次入院化療的時候,祖父臉色蒼白,身體瘦得差不多隻剩一副骨架了,護士打吊針的時候都找不到血管了。由於淋巴的疼痛,祖父已經沙啞得説不出話來了,曾經好幾次他向護士要來紙和筆,寫字給她們看,紙條上寫的卻是:請把我的講話醫醫好!祖父最後一次出院的時候,臉上煥發着孩子般的天真與喜悦,他跟同室的病友們一個個點頭微笑,向護士醫生們報以感激的笑容。

在汽車離開的剎那,祖父向身後陽光下的那座住院大樓投去最後深情的一瞥,或許,祖父那時就已經知道自己不會再回來了,他在心中默默地向他所熟悉的一切作最後一次的告別。

清明的記憶作文3

昨天是清明,因為鄉俗及身體的原因,我沒有回去。是父親離開二十年來的第一次,我在清明時節沒有回去看他。一天時間,我的內心都無法擺脱不能回去的憂傷,父親在世時的一幕又一幕像電影的片段在腦海裏反覆上演。讓我無法安適。於是在晚上,剛剛的新聞聯播結束,我就躺在了牀上,我以為父親也許會來我的夢裏,和我述説別後的想念以及再次給我人生的警醒與教育。可是,沒有,父親昨夜沒有來我夢裏,我在亂七八糟的夢中醒來,更是一番惆悵。

紅薯

小時候,我是一個挑食的孩子,很多東西都不吃,真的是寧肯捱打也不吃。體弱加上多病,村上很多人以為我是養不活的。那時候,父親已經四十多歲了,上面的六個孩子讓他已經費盡了心力,而且是以嚴厲的教育在周圍都有名氣。面對着那樣的一個我,父親的嚴厲似乎變淡了很多,而是每天和母親一起變着法的給我弄點吃的,在有限的條件下,能夠養活一個那樣的我。我記得,那時候,我總是扁桃腺發炎,繼而發燒,整個喉嚨似乎被堵上了,什麼也吃不下。整個人只剩下一個大大的腦袋和細細的脖子,瘦弱的身子。幾乎是每半個月一次的發燒,喉嚨出狀況,讓他們絞盡腦汁也找不到解決的辦法,找農村的老太太用手指頭沾上白礬,伸進我的喉嚨,使勁的捺,直到出血,每次我都被噁心的一塌糊塗,也吐得一塌糊塗,可是也無濟於事,能好上半天或一天。後來,實在無奈,父親就在筷子上綁上縫衣服的針,用刷子按着我的舌頭,用針來扎,現在想來,那真的是一種酷刑。可是,在那時的農村有什麼條件和辦法呢?看我什麼也不吃,父親是很着急的,偶然的功夫,發現我吃紅薯,面稀飯煮紅薯,成了主要的飯食。無法忘記的是那一年還不到紅薯成熟的季節 ,我再次拖着背肌肉注射了青黴素的一瘸一瘸的腿從小學回家,看見父親從還沒有成熟的紅薯顆上扒出了幾塊紅薯拿回了家。那一幕,我一輩子都無法忘記。父親,以嚴厲著稱的父親,在那一刻,我記憶裏只有温情。

捱打

記憶中,父親很少打我們,雖然兄弟姐妹很多,但是真的捱過打得很少。可是,我就是那很少當中的一個。那是初中時候,青春而叛逆的我讓父親傷透了腦筋。現在只記得是一個星期六的下午,我從寄宿的學校回家,在那兩間昏暗而低小的茅草屋內,父親第一次用一個厚厚的木板打了我,讓我伸出了左手,狠狠地兩板子下去,瞬間,我的手腫得像饅頭一樣了。捱打的原因我依然記不得了,只記得打過之後,父親的那張老淚從橫的臉!還有晚上給我吃的止疼片。時光荏苒,這麼多年過去了,每當我現在和大家説起一個人的教養素質之類的話題時,我有時還會下意識地看看我的左手。每當有人説我們老張家的人和別人看起來有那麼一點不一樣時,我們都知道,那是父親的功勞。從小,吃飯,説話,走路,包括站着,在父親那裏都是教育的大問題,也許,這就是今天人們所説的氣質的培養吧。感謝父親, 感謝父親,感謝父親的教育。

小貓

小時候,我很喜歡貓。不知道是幾歲的時候,從哪裏弄來了一隻小貓,好像剛出生的樣子,小的可憐。我很喜歡,每天都抱着它。可是它太小了,幾乎什麼都不會吃,看着它奄奄一息的樣子,我急得不知所措。父親看我很難過,就把那隻小貓揣在袖筒裏到村子裏去給它找吃的,把村子東邊的人家幾乎都找遍了。這樣找了很多次,倒是母親不樂意了,在一旁説:“你請慣她了,養不活了扔了。“顯然,母親對於這件事是很不以為然的。可是父親依然我行我素,直到把小貓養大了。我高興得很,每天都抱着它睡覺 ,讓它窩在我的被窩裏,温暖了整個冬天。有一天早上,小貓很淘氣,帶着繩子爬上了樹,然後在下來的時候,繩子掛在了樹杈上,無法離開。父親不在家,我心疼小貓要睡覺,就搬個凳子坐在樹下,讓它窩在我的懷裏。一早上沒有學習。那對於嚴厲的父親來説,一個早上不讀書是無法饒恕的罪過,可是那天,父親回來的時候,竟然沒有收拾我,只是把小貓從樹上解了下來。不知道養了多久,小貓有一天吃到了被毒死的老鼠,死掉了。我哭了很久很久,又把它埋在院子裏。父親當時沒有什麼安慰的話,只是在後來沒有多久,把這件事告訴了在外面上學的哥哥,哥哥從省會託人用紙箱子捎回來一隻貓,可惜,也沒有養很久。真的是自那以後,我再也不養貓。現在想來,父親對於我的幼小心靈的呵護,讓我永世無法忘懷。

週末

我上初中了,離家有六七裏地,平時住在離學校較近的姐姐家,只有週末,再回到家裏去。貧窮的歲月,那樣的距離只有唯一的交通工具,那就是雙腳。那時候,每一週只會休息一天,週六的下午放學,急匆匆的往家裏走,週日下午,再趕到姐姐家,不耽誤第二天的上課。由於小時候的體弱多病,再加上上學比同齡的孩子要早一些,上初中的時候,我的個子很小,每次排座位,我準是第一個,坐在板凳上,腿是夠不着地面的。可想而知那樣的一個我,每到週末,那六七裏地對於我是多麼的漫長。到了冬天 ,天黑的早,往往沒有走到家天就黑了,我是多麼的恐懼。走過一大段沒有人家的田野,黑乎乎的影子,一處又一處的墳塋,讓我心裏發顫。但是我知道,只要慢慢往前走,父親一定會在村口的水渠頭上蹲着等我,披着那件大黑襖。從看見那個模糊的黑影開始,我就再也不害怕了。父親,從來不會讓我失望,哪怕什麼也不説,我知道他一定會等在那裏。而今,那條步行的小路已經荒廢了,每次我回家也都是以車代步了,父親蹲着的那個水渠也已不見了,可我總還是忍不住張望再張望。我多麼希望父親還會在那裏等着我。

清明的記憶作文4

“春暖花開念親恩,黃土壠中寄哀思”,在這思親祭奠的季節,天空總是細雨紛飛;綿綿的陰雨、綿綿的思念,打濕了記憶的門坎,也打痛了我這顆回鄉遊子的心。

父親長眠的地方此時杜鵑花開得正豔,微微的山風吹過,像是杜鵑鳥兒的啼血吟唱,也像是對已逝親人深情的呼喚,聲聲悲泣。父親離開我們已有一年多時間,而我始終相信這只是他的又一次遠行,就如兒時的傍晚,母親做好了晚餐,我們伸頸眺望着夕陽西下的村頭,而那個披着霞光的熟悉身影總會如期地出現;那身影是一座山,那身影是一片天,那身影便是我們生命安全的港灣。如今,年邁而慈祥的老母親每天都仰望着茫茫蒼穹,在那渺渺雲海尋覓着她心中的天國,尋覓着她生命的另一半,也在尋覓着她的精神寄託。

父親的故去,終然是他生命的另一種延續,而留給我們的除了思念的痛苦外,也對人生真諦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感謝父親把我們帶到人世間,感謝父親把我們養育長大,更感謝父親教會了我們如何去做人。

我深信,自己在將來的某一天,也會延順着父親的足印進入那渺渺雲深處的生命終點——天國。那裏沒有思念的痛苦,也沒有人世間生活的酸楚;那裏有我們遠故的親人,他們在過着極樂生活,他們也會在夕陽西下伸頸眺望,那是他們在保佑着活在人世間的後輩子孫。。。。。。

父親,兒子永遠懷念您!

清明的記憶作文5

今天是清明節!一個死人的日子我們活人來祭奠。

昨天學校放一天半的假。我是下午回家的。那個時候我還在三角洲等浪口的公交車父親就打來電話詢問。我感覺到衣兜裏手機震顫的聲音就立刻將手機拿出來。手機屏幕上顯示的是家裏的號碼。接通電話時,父親的第一句急忙的話就是:“你怎麼還沒回家!”我看了一下手機屏幕已經三點了。然後我温和地回答:“我在等車!車子應該馬上起動了吧!”父親聽我這麼一説語氣也變得緩和了。然後他繼續説:“那快點回來吧!我等你一起去修墳。”我停頓一下了説:“哦!”

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們中國人把這些死人的節日看得如此之重。一定要全家人都參與才算圓滿。但是自己對於這樣的節日並沒有懷多大的興趣。那些死去的人對於我而言已經有了遙遠的距離了。更何況那些人在我剛出生的時候就已不在了。連記憶也沒有,又何談孝談感情呢?

公交車是在三點過五分起動的。車上人並不多,但出現了反常的現象。後面空着幾排座位卻沒有人坐。若是在平常就算有老人也未必會讓座。我站在車廂裏手緊緊握住扶手。身體隨着車子而晃動。整個行程只用了十五分鐘。因為那個時候我剛好聽完了三首哥。

走到家門前我環顧了四周,除了臨家正在裝修二層樓外,這裏基本沒變。村子很安靜,這是它永遠最真實的面具。我進門便看到母親在炒菜。她看到我就表現的十分親切。我喊了一聲:“媽!”父親從堂屋走到廚房看到我就説:“回來了!”我回答:“恩”

我吃完飯後就尾隨父親到山上去。中途要過一條小河。河水已經很淺了,露出一大塊的河灘,上面都是一些光溜的石子。姐姐上船後堅持要自己用竹槁將我們划過去。父親有些擔心。於是她開始像個小女孩似的無懶的'佔據竹槁。我在雨篷裏看着這周圍。其實幾年的時光變化很大,我們都長大了。那些與我們在小時候在河邊游泳捕魚下網的孩子都長大了。他們去了另一個城市,為了生活,為娶妻成家而奔波。這就是長大後我們的世界。不在有幼稚的想法和幼稚的行為。曾經那些年少輕狂的夢想也註定像三月的映山紅那樣,開的時候很炫麗很豔,死的時候在枯萎中被人遺忘。

船到岸了,我們走了一段石階便可以直接走入山裏了。山上的草木很旺盛。我們走過一座平坦的石橋開始上山。旁邊都長着一些我不知道的草。我很想用手機將它們拍下,但那個時候恰好不能進空間。

修墳的時候只有父親一個人在忙碌。他用砍刀砍去長在墳上但已經枯黃的茅草,隨後用鐵鍬鏟一堆新鮮濕潤的黃土蓋在墳頂,用一根香插在一長冥錢上,最後是打一掛鞭。我看着這在小時候就見過的動作並覺得有多麼新鮮。

五點時,我實在無聊就和姐姐一同回家了。父親希望我能在那裏多待一會兒,但我還是先走了。我能看出父親在修墳的虔誠,父親也看出我對修墳的漠視。就像在我們來之前母親對我所説的話一樣。父親也希望我能虔誠的拜拜或許能得到死人的庇佑。可是,我不迷信,不信死人。

清明節是一個死人的節日。在這生與死的臨界點是什麼?恐怕就是活人的感情吧!因為這樣,而讓他們覺得那些死去的人並沒有死。其實一直都在!

清明的記憶作文6

如果能在圖畫書裏找到一種寧靜、再現一種迴歸,那該是靜好歲月的寫真吧。如果把這一切告訴孩子,帶他們做一次紙上旅行,也真是美好。

清明節也叫踏青節,在北方,捂了一冬的厚實棉衣,終於可以脱下來了。光禿了小半年的花草樹木,在仲春與暮春之交,終於見綠了。孩子大人的那份欣喜與興奮,真是無法言説。於是,吃香椿咬春,去郊野踏青,真恨不能把那青草茵茵的綠色摟在懷裏。

我從小生活在北京,隨着年齡增長,踏青的範圍從衚衕邊兒的景山公園,慢慢發展到頤和園、香山、鷲峯,然後是外省的村村寨寨、外國的山山水水。一有節假,吃喝玩樂總是重頭戲,但是在北京,並沒有什麼專屬的清明節食品,掃墓、踏青是這個日子忙乎的重點。

記得有一年清明,我去祭拜北師大兒童文學專業的張美妮老師。那是她去世的第二年,我和她的家人一起乘車去往遠郊,一路上桃花、杏花、嫩柳從車邊閃過,到了墓地,美妮老師白色大理石的頭像前,那本永遠打開的大理石雕刻的書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把帶去的圖畫書《花娘谷》放在她的墓前,放眼望去,遠處桃花深淺蜿蜒在山裏,好像書裏畫的一樣。我並不是美妮老師的學生,但是一直把她當恩師,美妮老師生前曾擔心我做圖畫書太辛苦,囑咐我別太傻。我收藏了恩師的關愛,還是傻到了現在。

與清明節有關的圖畫書我做了四五本,有《奶奶的青團》《小魚的春天》《小青花》等。那次清明,帶上三兩畫家好友,我們把江西景德鎮、婺源和吳城走了個遍。

走進婺源,真有一種夢迴鄉里的恍惚,古老的閣樓、精巧的木雕門窗、高挑的白牆烏瓦、飄香的綠水花田、蜿蜒的小橋流水……都是夢裏的顏色、夢裏的畫面、夢裏的桃花源。站在小橋流水的溪邊,吃着阿婆端出來的剛出鍋的青團,那份脣齒留香的綿軟細膩,真是江南賞春不可缺少的念想。阿婆的青團不是賣的,只是放在竹筐裏有意無意留給路人賞春品嚐的,這種不經意遇到的偶然,讓我們有了暫住村裏的想法。

小李坑是去婺源的遊客流連忘返的景點,住在溪水橋邊的民舍小屋,坐聽溪水唱,靜觀村人掃墓祭祀,吃遍清明宴。走走看看,寫寫畫畫,把思溪、延村、汪口、曉起、大理坑、慶源、江嶺等村子跑了個遍。每天我們流連在油菜花田中,那清香的味道飄蕩在十里八鄉的山野,真讓人陶醉。我望着那摩肩接踵的遊人和潺潺溪流裏安逸的紅鯉魚,生出一份心願:如果能在圖畫書裏找到一種寧靜、再現一種迴歸,那該是靜好歲月的寫真吧。如果把這一切告訴孩子,帶他們做一次紙上旅行,也真是美好。於是,一同去的畫家朋友喻翩一把婺源的清明畫在了我寫的圖畫書《小魚的春天》裏。

清明去景德鎮,鎮上的悠閒與清靜,讓生活在熱鬧擁擠、快節奏北京的我們,找回了一點小時候的感覺。在陶瓷博物館,看着老手藝人一邊描畫一邊燒製的青花瓷,頓覺時光悠長,素雅的古老陶瓷與春天裏明媚的油菜花成為同行畫家黃捷筆下的《小青花》。翻開在那個清明節裏我們共同演繹的故事,誰會在尋找成長的路上覓到真實的自己?或許那隻小青花瓷貓已經告訴了你。

去吳城看清明候鳥的路途比較艱難,坐小巴和鎮上買東西回家的村民們擠了好幾個小時,晃晃悠悠像牛車一樣,傍晚才趕到吳城。走過吳城的主街,全城的老老少少都在自己門口忙着一件事:擇菜。我好生奇怪,擇那麼多菜,自己家吃嗎?那是什麼菜啊?原來,那菜叫藜蒿。藜蒿炒牛肉,是清明時節最美味的菜,而藜蒿屬鄱陽湖的最嫩、最好吃。當晚,沒吃過藜蒿的我們,要了一桌子清明時節的新鮮野菜,藜蒿炒牛肉、涼拌馬蘭頭、鼠耳草、佛耳草、絨毛草……反正把北京沒有的綠草全吃進了肚子裏。

清明時節的鄱陽湖,仙鶴、白枕鶴、天鵝和大雁大部分已經返回遙遠的西伯利亞了,留在湖邊沼澤的候鳥與留鳥稀少又警覺。我帶着畫《舞鶴》的畫家來實地寫生,走在沼澤的草甸中,放牛的女孩和牛羣好奇地看着我們這幾個沒穿水靴的城裏人,因為清明踏青的人從不來這裏。草甸之下就是湖水,而那一年正好有釘螺出現,候鳥保護站的站長趕緊帶我們離開了沼澤。

這一次的清明踏青,收穫多於遺憾。我們同去的畫家、設計師一起合作,把這次踏青的感受呈現在三本清明時節的圖畫書裏,成為我們對清明節的一種紀念和記憶。

清明的記憶作文7

不知不覺已經到了春天。這一天,媽媽提議去掃墓。於是,我們一家人準備好了水和乾糧,要送給老鄉的禮物,就出發了。同行的有姥姥姥爺,舅舅和表哥。我們的目的地是橫溪,一個小而幽靜的地方。車行了兩個小時,終於到了目的地。我歡快地下了車,望着一望無際的原野,呼吸一口新鮮空氣。這兒的污染很少,所以就像一個天然的氧吧,空氣清新。像詩中説的那樣,鄉村是靜靜的,就聽見我們一行人的腳步聲和我們的交談聲。如往年那樣,我們先去拜訪姥爺的老鄉。

鄉村的房屋不大,但供養家畜的地方卻不小,再加上四周的竹林,愜意極了,不由覺得鄉村生活也很美好呢。鄉村人話不多,但實在。送了我們一袋竹筍和一筐雞蛋。真的夠我們吃一陣子。告別了老鄉,我們就要去掃墓了。墓地不是在墳山上,是單獨成立的。墓前是一個小湖,後方是兩座大山,四周圍着四棵松柏。是一個風水寶地,我們用鋤頭把雜草除去,清掃墓前的淤泥,點上火,就準備燒錢了。火燒得很旺,姥姥邊撒錢邊輕輕的説,老爺子在地下保我們平安,我們一家人給你送錢來了。於是,我也站在邊上撒下金燦燦的紙錢。也在心裏默默重複姥姥的話。

空氣變得濕潤,我也覺得一陣清冷。燒錢進行了很長時間,回去的時候,我們再一次進行了清掃,砍掉擋路的樹枝,來年,我們就好走了。我們做的很周到,生怕遺漏下一個細節。一路上,我們都沒有説話,直到墓碑被樹叢擋住看不見的時候,我才發現,我們剛才幹了一件神聖的事。春雨淅淅瀝瀝的落下,落到地上,落到我們的心裏

忽然想起”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詞句,現在形容我們,真的是很貼切。下一個清明,我還會來的,以後的每一年都會來的,因為我永遠都放不下這一段清明的記憶。

清明的記憶作文8

那天的天氣非常晴朗,藍天上飄着朵朵白雲,放學回家的我在路上不經意間發現了這樣一個場景:一位老爺爺把他的孫子抱在懷裏,手把手的教他下象棋,而抱在懷裏的孫子也咯咯地咧開小嘴笑個不停。我仰望着天空中的雲朵,視線一下子模糊了…… 外公是個十分和藹的人,在我很小的時候他便教我下象棋、圍棋、五子棋。外公很喜歡逗我玩兒,讓我在南通的日子裏,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快樂。當我不開心時,外公便拉着我的小手去外面走一走,或是跟着他一起去外面釣魚。可以説,有外公載的日子裏,我便不再寂寞,不再擁有煩惱。

在我的記憶中,外公是健壯的,是年輕的。可是,事與願違,老天爺不領情,偏偏讓外公染上了一種可怕的疾病——骨癌。媽媽説,骨癌是最讓人痛苦的疾病之一了。可是,在我在南通的日子裏,外公卻很堅強,絲毫沒有喊疼,依然與往常一樣與我玩耍。在接下來的兩三個月中,媽媽幾乎每個星期都要回南通陪外公。

突然有一天,媽媽接到了電話,説是外公的病情加重了。於是我們一家人急忙乘晚上的汽車趕去南通。但當我們到達南通時,還是沒有見到外公最後一眼。外公就這樣走了,走得是如此突然,如此沉重。外公的遺體被火化的那天晚上,我甚至不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只是看見自己的親人都在那兒哀哀的哭泣,我也第一次感受到了親人離去的痛苦。

不知不覺間,六年已經過去了,許多事物都發生了變化,但唯一不變的是外公在俄哦腦海中的記憶。也許,現在外公的在天之靈正注視着我,像從前一樣撫摸着我的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qingganzuowen/jiyizuowen/ggw8l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