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岳陽樓記 >

范仲淹的經典著作岳陽樓記

范仲淹的經典著作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寫,從而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閲讀范仲淹的經典著作岳陽樓記,相信能帶給大家幫助。

范仲淹的經典著作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原文: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陽樓記的賞析:

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八百里洞庭湖,南接湘、資、沅、澧四水,北分鬆滋、太平等長江支流,煙波浩淼,湖山輝映,自古以來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勝地;岳陽古稱巴陵,位於洞庭湖與長江匯合之處,枕山帶湖,為巴、蜀、荊、襄之要衝。北宋慶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應朋友之約,為重修的岳陽樓作記,千古名文《岳陽樓記》於是誕生。

文章開頭即切入正題,敍述事情的本末緣起。以“慶曆四年春”點明時間起筆,格調莊重雅正;説滕子京為“謫守”,已暗寓對仕途沉浮的悲慨,為後文抒情設伏。下面僅用“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八個字,寫出滕子京的政績,引出重修岳陽樓和作記一事,為全篇文字的導引。

第2段,格調振起,情辭激昂。先總説“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設定下文寫景範圍。以下“銜遠山,吞長江”寥寥數語,寫盡洞庭湖之大觀勝概。一“銜”一“吞”,何等的氣勢!“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極言水波壯闊;“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概説陰晴變化,簡練而又生動。“前人之述備矣”一句承前啟後,並回應前文“唐賢今人詩賦”一語。這句話既是謙虛,也暗含轉機,經“然則”一轉,引出新的意境,由單純寫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筆法來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從而構出全文的主體。

3~4兩段是兩個排比段,並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兩股奔湧跳躍的情感之流,傳達出景與情互相感應的兩種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3段以“若夫”起筆,意味深長。這是一個引發議論的詞,又表明了虛擬的情調,而這種虛擬又是對無數實境的濃縮、提煉和昇華,頗有典型意義。“若夫”以下描寫了一種悲涼的情境,由天氣的惡劣寫到人心的悽楚。這裏用四字短句,層層渲染,漸次鋪敍。霪雨、陰風、濁浪構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無光,山嶽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嘯猿啼”之際,怎能不令過往的“遷客騷人”有“去國懷鄉”之慨、“憂讒畏譏”之懼、“感極而悲”之情呢?

第4段以“至若”領起,打開了一個陽光燦爛的畫面。“至若”儘管也是列舉性的語氣,但從音節上已變得高亢嘹亮,格調上已變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寫,雖然仍為四字短句,色調卻為之一變,繪出春風和暢、景色明麗、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鷗鳥在自由翱翔,魚兒在歡快遊蕩,連無知的'水草蘭花也充滿活力。作者以極為簡練的筆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圖,讀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段的句式、節奏與上一段大體相仿,卻也另有變奏。“而或”一句就進一步擴展了意境,增強了疊加詠歎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氣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樓也”的心境也變成了“寵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臨風”的揮灑自如。

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開啟,兼有抒情和議論的意味。作者在列舉了悲喜兩種情境後,筆調突然激揚,道出了超乎這兩者之上的一種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動,因物悲喜雖然是人之常情,但並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堅定的意志,不為外界條件的變化動搖。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憂國憂民之心不改,“進亦憂,退亦憂”。這似乎有悖於常理,有些不可思議。作者也就此擬出一問一答,假託古聖立言,發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誓言,曲終奏雅,點明瞭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誰與歸”一句結語,“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悲涼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後標明寫作時間,與篇首照應。

《古文觀止》的作者總評本文説:“岳陽樓大觀,已被前人寫盡。先生更不贅述,止將登樓者覽物之情寫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後文憂樂一段正論。”這一評語確實道出了本文的精神實質。

《岳陽樓記》是北宋范仲淹的名篇,因文中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句而名留史冊。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張,觸動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罷奪參知政事(副宰相)的職務,貶放鄧州(現在河南省鄧縣)。第二年六月,謫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行將落成,函請林晟甫作記,並附上《洞庭晚秋圖》。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就是在這年九月十五日寫成的。

岳陽樓記的寫作背景:

通過《岳陽樓記》,我們見識了范仲淹高超的文采,而通過《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我們認識到了范仲淹這種先憂後樂的愛民愛國情懷。范仲淹不僅僅是説説而言,觀其一生仕途,他時刻都在為自己的理想,為天下百姓,為他的國家奉獻着自己。

范仲淹一生仕途起起伏伏,除去他母親謝氏去世,自己丁憂之外,一生四起四伏。

范仲淹服完喪之後,經晏殊保薦,榮升祕閣校理——負責皇家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這個官職雖然沒有過多的實權,但是卻相當於是皇上的從屬,可以經常的見到皇上。對於官員來説,可以説是一條騰飛的捷徑。不過可惜的是范仲淹雖然當了祕閣校理,但是最後卻沒有因此升官,反而遭到了貶謫。

范仲淹在任職期間,發現皇上已經二十多歲了,但是國家大權卻仍然掌握在劉太后的手中。並且聽説今年太后過壽的時候,準備讓皇帝率領百官向其叩首。范仲淹對此嚴厲批評,上奏疏説國禮和家禮不能混淆,損害君主尊嚴的事,應予制止。

這份奏疏上奏之後,就連當時保薦他的晏殊都大為惶恐,責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但是范仲淹卻堅持己見,維護國禮。然而儘管他當時呈上奏疏,百官卻無人相應,最後范仲淹得了一個調任河中府判官的結果。這是第一次起伏。

三年之後,劉太后去世,宋仁宗親政。宋仁宗將范仲淹調回京師,升任右司諫,也就是言官。范仲淹當了言官之後,更是暢所欲言,直言不諱。

當時的宰相呂夷簡是靠劉太后起勢,但是劉太后去世之後,呂夷簡調轉矛頭開始批評劉太后。當時的郭皇后幾次揭穿呂夷簡的謊言,呂夷簡被罷黜相位。雖然相位被罷黜,但是呂夷簡在宮裏的勢力卻不小,很快就通過內侍閻文應等重登相位。這一次又將矛頭對準郭皇后,他們讓年輕的皇帝墮入楊美人、尚美人情網,最後還穿掇宋仁宗廢后。皇帝在他們的引領下,還真起了廢后的心思。

范仲淹聽聞此事之後,當即進言反駁。但是這個時候的皇帝已經墜入美人關,打定了主意要廢后。范仲淹的直言勇諫,不僅沒有阻止此事的發生,還讓自己被貶謫出京。他被外放江外,任睦州知州。這是第二次起伏。

後來范仲淹因為治水有功,再次被調回京師,獲得天章閣待制的榮銜,做了開封知府。這個時候仍然是呂夷簡為相,范仲淹回京不久再次與呂夷簡槓上。當時呂夷簡廣開後門,濫用私人,致使朝中腐敗不堪。范仲淹上書直諫。甚至繪“百官圖”,揭露呂夷簡私心頗重的用人制度。

范仲淹此舉很快遭到呂黨反擊,他們抓住皇帝還沒有繼承人的心理。上書説范仲淹曾多次談論過立什麼皇太弟侄之類的事。這事兒觸及了皇帝的尊嚴,在呂黨一干人的讒言下,范仲淹再次被貶。他被貶謫出京,任饒州知州。這是第三次起伏。

後來因為西夏的進攻,范仲淹被調往邊疆。在與西夏鬥爭期間,范仲淹建築了堅固的軍事防禦體系,保證了邊疆的安寧,因此被升官。

等西夏內部矛盾爆發,無暇兼顧宋朝之時,宋仁宗面對當今的朝政,起了改革的心思,並勒令范仲淹等人儘快拿出方案。范仲淹拿出自己為官二十八年的經驗,最終呈上《答手詔條陳十事》,轟轟烈烈的改革開始。此次改革,在歷史上被稱為慶曆新政。

然而此次改革雖然有了成效,但是卻因為涉及到保守派等人的利益,最終受到保守派的堅決阻撓。宋仁宗最後抵抗不住壓力,廢除了當初改革實行的各項政策,而范仲淹等改革派,最後也被貶謫出京。此次之後,范仲淹再沒有回到權利中心,因為他在調任途中去世,享年六十四歲。

《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於北宋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為重修岳陽樓寫的。這個在《岳陽樓記》中第一段有交代:“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yueyanglou/y822e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