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小石潭記 >

小石潭記的寫作順序

小石潭記的寫作順序

《小石潭記》按遊覽順序組織材料,抓住景物特徵,用生動的語言借景抒發了作者謫居荒原之地的孤寂、悽苦憂傷的感情。以下是小石潭記的寫作順序,和小編一起看一下吧。

小石潭記的寫作順序

1、《小石潭記》是按遊覽觀察的順序寫的:

循聲而人發現小石潭,環顧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圍環境,觀察了小石潭裏的游魚,遠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後寫離開小石潭的情景。

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2、小石潭的特點:

全石為底、潭水清澈、游魚活潑、源流曲折、環境悽清的特點。

拓展閲讀小石潭記譯文與賞析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佩環 一作:珮)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詩詞解釋賞析

文言現象

相似詞句

《記承天寺夜遊》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與朱元思書》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古今異義

1.小生:古義:年輕人。(崔氏二小生)今義: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去:古義:離開。(乃記之而去)今義:前往,到某處。

3.聞:古義:聽到、聽聞。(聞水聲)今義:用鼻子嗅氣味。

4.居:古義:停留。(不可久居)今義:住。

5.布:古義:映,顯現。(影布石上)今義: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6.許:古義:用在數詞後表示約數,數目不確定,等同於現今口語中常説的:“左右”“上下”。(潭中魚可百許頭)今義:允許、准許。

7.佁(yǐ)然:古義:呆呆的樣子。(佁然不動)今義:靜止的樣子。

8.清:古義:悽清;冷清。(以其境過清今義)今義:清晰,清淨等。

9.以為:古義:作為(全石以為底)今義:認為等。

一詞多義

1.可:(1)大約。表示估計數目。(潭中魚可百許頭)(2)可以,能夠。(明滅可見;不可久居)

2.從:(1)介詞,自、由。(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隨。(隸而從者)

3.清:(1)形容詞,清澈。(水尤清冽)(2)形容詞,悽清。(以其境過清)

4.差:(1)形容詞,長短不一。參差不齊(參差披拂)(2)動詞,交錯。(其岸勢犬牙差互)

5.見:(1)通“現”,出現。(才美不外見)(2)看見,動詞。(明滅可見)

6.樂:(1)以…為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心樂之)(2)逗樂。(似與遊者相樂)

7.以:(1)介詞,因為。(以其境過清)(2)連詞,而。(卷quan石底以出)(3)介詞,用把。(全(quán石以為底)

8.而:不譯,(1)表承接關係。(乃記之而去)(2)表並列關係。(隸而從者)(3)表修飾關係。(潭西南而望)

9.遊:(1)遊動。(皆若空遊無所依)(2)遊覽。(同遊者)

10.環:(1)玉環。(如鳴佩環)(2)環繞。(四面竹樹環合)

11.為:(1)動詞,作為。(卷(quán)石以為底)(2)動詞,成為。(為巖)

詞類活用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詞作方位狀語,向西。

2.下見小潭。下:方位名詞作動詞,向下。

3.皆若空遊無所依。空:名詞作狀語,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下。澈 :形容詞作動詞,照到。

5、俶爾遠逝。遠:形容詞作狀語,向遠處。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詞作狀語,向西南。

7.斗折蛇行。鬥:名詞作狀語,像北斗七星一樣。蛇:名詞作狀語,像蛇一樣。

8.其岸勢犬牙差互。犬牙:名詞作狀語,像狗的牙齒一樣。

9.悽神寒骨。悽:使動用法,使…淒涼。寒:形容詞作使動用法,使…寒冷。

10.如鳴佩環。鳴:使動用法,使…發出聲音。

11.心樂之。樂:意動用法,感到快樂

12.隸而從者。隸:名詞作動詞,作為隨從。從,跟從。

13. 似與遊者相樂。樂:形容詞作動詞,逗樂。

14.近岸。近:形容詞用作動詞,靠近。

15.潭中魚可百許頭。可:形容詞作量詞,大約。

特殊句式

倒裝句:

1.如鳴佩環(正確語序:如佩環鳴) 好像人身上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

2.全石以為底(正確語序:以全石為底) 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確語序:石底卷以出) 石頭從水底向上彎曲露出水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tanji/w0g9l0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