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小石潭記 >

《小石潭記》文本解讀

《小石潭記》文本解讀

《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質兼美,情景交融的山水遊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敍了作者遊覽的全過程,觀察入微,描摹細緻,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形似寫景,實則寫心。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貶居生活中孤寂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小石潭記》文本解讀

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到底是個怎樣的地方?我們可以從字裏行間感知小石潭的特徵。

1. 偏。小石潭位於什麼地方?文中並未説明,但從“行”“隔”“聞”“伐”“取”等動詞,可見小石潭掩藏在一個人跡罕至的偏遠之處,這是一個世外桃源,一塊淨土,一塊佛地。這也是作者對小石潭“一見傾心”的原因之一。

2.石。因為“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所以稱之為小“石”潭。這麼小的石潭,石頭卻“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可謂千姿百態,形狀各異。正可謂“小景大世界,水清如心靜”。也正因為是小“石”潭,所以作者“聞水聲”才會“如鳴佩環,心樂之”,作者感到的不再是塵世的喧囂與浮躁,這裏有久違的天籟之音。

3.清。“下見小潭,水尤清洌”,表現了小石潭之清洌;“如鳴佩環”,表現了小石潭之清靜;“隔篁竹”“伐竹取道”,表現了小石潭之清幽;“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表現了小石潭之清澈;“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表現小石潭之冷清;“悽神寒骨,悄愴幽邃”,表現小石潭之悽清。

4.活。這樣一汪潭水,清澈見底,直視無礙,羣魚嬉戲其中,自然不是一潭死水,她有清幽幽的源頭。“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彎曲的溪流,給人以若隱若現的感覺,這種曲線也許是一種憂鬱的象徵;而“不可知其源”使源頭給人以神祕之感。

綜上所述,作者條理清晰,移步換景,抓住小石潭“偏”“石”“清”“活”的特點,依次寫了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展示給讀者一種“高潔,幽邃,澄鮮,悽清”的.藝術美,讓讀者獲得了奇妙的藝術享受。

然而,“一切景語皆情語”。這方清澈,清幽的小石潭,對喜愛賞玩山水的文人來説,是難覓的絕佳去處,可作者卻“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原因在於他被貶的政治處境和心境。柳宗元因王叔文永貞革新失敗而被貶於邵州刺史,行未半途,又被加貶為永州司馬,真是雪上加霜。“遠在江湖勵心志,古來貶官多妙文”,面對永州的奇山麗水和如此之清的小石潭,柳宗元卻擺脱不了內心的淒涼,始終解不開孤寂的心結。這過於清冷的環境反更激起他“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最終成就了這篇千古美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tanji/e22v0v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