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小石潭記 >

小石潭記原文賞析

小石潭記原文賞析

上學期間,大家一定沒少背過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那麼問題來了,你還記得曾經背過的文言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記原文賞析文言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石潭記原文賞析

原文: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佩環一作:珮)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下澈一作:下徹)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賞析:

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他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鬱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準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此外,文中寫潭中游魚的筆法極妙,無一筆涉及水,只説魚則“空遊無所依”,則水的澄澈透明,魚的生動傳神,都各盡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絕。《小石潭記》賞析(成曾)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於藝術獨創性的一個部分。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遊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説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因之,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這篇遊記一共可以分為五段。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形”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緻,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小石潭記賞析

[教例簡述]

這是高永祥老師的一個教例(詳見《語文教學之友》1993年第8期)。

教師的發現:文中所描繪或明或暗的景物與“小石潭”的“石”相關聯,特別是人的心境與“石”為聯繫得更緊。

教學設計的策劃:以“石”為線,串起對課文的閲讀理解。

教案實施:

教師: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説明理由。

學生甲:“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這些句子寫了“石”。

學生乙:甲同學講的是明寫“石”的句子。我覺得“其岸勢犬牙差互”這句是暗寫“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僅摹出了兩岸的形,而且描繪出了兩岸的神。

學生丙:“聞水聲,如鳴佩環”也寫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發出這麼悦耳的聲音嗎?

學生丁:“悽神賽骨”也寫了“石”。我看文中的“寒骨”除了寒氣刺骨的意思處,還應有“石”冰涼刺骨的意思。

……

師: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着“石”的氣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説明這個“潭”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説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悽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優傷、悲涼的心境。

[評析]

嚴格地講,上述的內容只是一個教學的片段,若以以此來處理《小石潭記》的教學,顯得比較單薄。

但教者的這種發現,這種教學設計可以引發我們深層次的聯想。

聯想之一:

教者在此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種“整體賞析”的導讀法。

此法適用於精美的短篇。其特點是或從點,或從線,或從面的角度發現課文中能夠構成一個“集合”的知識板塊,然後巧妙設計教學題,引導學生進行咀嚼、體味,從整體上去感受課文的美點及思想內容。

比如《小石潭記》,還可以牽出很多線條,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整體賞析。

①《小石潭記》中的“水”。

②《小石潭記》中的“動”與“靜”。

③《小石潭記》中的“對比”與“烘托”。

④《小石潭記》中的“景”與“情”。

⑤《小石潭記》中的“鏡頭”與“畫面”。

⑥《小石潭記》中的`寫景短句。

⑦《小石潭記》中的“樂”與“悽”。

⑧《小石潭記》中的“清”。

聯想之二:

教師對教材有獨到的發現,是一種境界;教師在教學中若能點撥學生建立“發現”的意識,積聚“發現”的勇氣,學到“發現”的技能,則又是一種境界。教師除了引讀、講讀,還應特別注意“教讀”,特別注意教給學生學習的本領。

比如前述教例,教師若能利用些許時間,告訴學生這“一‘石’激起‘千層浪’”的讀法叫做“整體賞析”法,且點撥給學生一些整體閲讀賞析的角度和方法,那麼,這個教例就可以稱之為“具有畫龍點晴之妙”的好教例。

小石潭記練習題

《小石潭記》觀魚時寫魚“似與遊者相樂”,也折射了作者欣賞美景之初的愉悦的感情。

1. 給加點的字注音

篁( )竹 卷( )石底以出 為坻( ) ( ) 然不動

寂寥( )無人 翕( )忽 幽邃( ) 犬牙差( )互

2.給下列形近字組詞。

3. 文學常識填空

①.《小石潭記》的“記”是一種文體,可記敍描寫,也可 ,是屬於 的範疇。

②.《小石潭記》的作者 ,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長於寫 ,本文是

他 的第四篇。

4.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環 如鳴佩環______________ (2)清 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

四面竹樹環合__________ 以其境過清___________

(3)可 潭中魚可百許頭___________ 明滅可見____________

不可知其源_______________ 不可久居____________

5.下列加點的字解釋相同的一項是( )

6.下面各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為 為坻為嶼 B 之 乃記之而去

為宮室器皿 餘聞之也久

C乃 乃記之而去 D 爾 爾遠逝

乃不知有漢 惟手熟爾

總結:而觀魚後坐潭上,感到風景“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也是作者抑鬱憂傷心情的反映。文章寫“樂”。

小石潭記教案

教學目標:

1、朗讀感知,讀懂文意和脈絡;

2、細讀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3、知人論世,領悟處境和心境。

教學重點:

朗讀感知,讀懂文意和脈絡;細讀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教學難點:

知人論世,領悟處境和心境。

教學創意:

以反覆誦讀為手段,以抓關鍵詞為方法,以情感變化為抓手,帶動對文章脈絡的梳理,對小石潭美麗景色的賞析,以及對人物內心情感的體悟。

教學步驟

一、激趣導入

背誦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找出這首詩中最能表現作者心境的兩個字。沒錯,“孤”和“獨”,這就是詩人當年參與改革失敗被貶時的心情寫照。柳宗元被貶永州做司馬期間,寄情山水,寫了八篇遊記,史稱“永州八記”,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其中一記,《小石潭記》。

二、譯讀,整體感知

1、讀準字音

初讀,圈出生字詞,查字典讀準字音。

2、讀懂文意

以小組為單位,藉助課下註解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教師巡視,師生交流。

3、讀出文脈

(1)作為一篇遊記,本文是按怎樣的順序來寫的?請同學們在文中標示出表明作者遊蹤變化的詞語。

從小丘西行——下見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記之而去

把握遊記以遊蹤為序以及本文寫景移步換景與定點觀察相結合的特點。

(2)在遊覽的過程中,隨着景物的變化,作者的心情也隨之變化。請同學們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變化的句子。

“心樂之”“似與遊者相樂”——“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三、品讀,緣景明情

柳宗元為什麼先是快樂的後來又悲傷了呢?下面我們就循着文脈來找答案。

1、品讀“心樂之”。結合小石潭美景,感受其“樂”。

課文開頭就説“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意思是聲音很好聽,使我很高興,作者是“樂其水聲悦耳”。請大家讀課文,試着將“心樂之,樂其----”補充在文章某句話後面,連起來讀一讀,感受作者的“樂”。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心樂之,樂其潭水清涼。

“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心樂之,樂其岸邊石頭姿態萬千,形態各異。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心樂之,樂其樹木青葱,藤蔓翠綠,搖曳多姿。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心樂之,樂其潭水清澄純淨。

“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心樂之,樂其魚兒自由靈動,調皮可愛。

無意間發現小石潭這麼個幽靜美麗的地方,作者自然是激動的,驚喜的。

2、品讀“悽神寒骨”,結合小石潭氛圍,感受其“悽”。

景美人樂,作者是不是流連忘返了呢?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如此美景卻不能長時間的停留,為何?“以其境過清”。朗讀直接表現“其境過清”的句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體會作者淒涼悲傷的感情。

是什麼引發了作者心境如此大的變化的呢?找到關鍵字。“潭西南而望”的“望”字。他望到了什麼?“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並不美好的設喻,正是作者淒寒、迷茫的內心體現。指導朗讀,語速要緩慢,語調要低沉,讀出淡淡的憂鬱之感和作者內心的迷茫。

四、悟讀,知人論世

柳宗元明明站在潭邊沒動,眼前的景客觀上也沒有變,那為什麼感受突然就不一樣了呢?結合作者身世,從作者由“樂”變“悽”的微妙情感變化中領悟其孤獨的內心世界。

屏幕顯示柳宗元身世:(出身於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歲即中進士。

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改革,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

後任柳州刺史,4年後病逝於柳州任上,終年46歲。)

當作者向西南望去,見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勢如犬牙一般交錯,於是有一種幽深不可測度的內心感受,而這一感受,似乎隱約的與自己被貶謫以來一貫的心境有某種契合,於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的勃勃生機了,而是顯得寂寥無人,悽神寒骨。

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境遇何其相似,所以作者不禁觸景傷情,為小石潭的處境感傷,也為自己感傷。所以再美的風景也只能帶給他短暫的快樂,卻始終走不進他苦悶而孤寂的心靈。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欣賞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緒的變化,觸摸到了柳宗元孤寂卻不頹廢的心靈。推薦大家課外閲讀“永州八記”中的其他作品,更多地感受柳宗元遊記的獨特魅力。

六、板書設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tanji/4nmxe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