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勸學 >

《勸學》原文及其翻譯

《勸學》原文及其翻譯

【導語】 在説理文中,巧妙地運用大量比喻進行論述,這是《勸學》另一個十分突出的特點。有時作品集中了好些並列的比喻,從同一角度反覆地説明問題。下面關於 《勸學》原文及其翻譯,希望可以幫到您!

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左應為“車”,原字已廢除)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恆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羣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譯文

君子説: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裏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彎曲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聰明機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麼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麼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幹越夷貉之人,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後風俗習性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詩經》上説:“你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貪圖安逸。恭謹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洪福 祥瑞。”精神修養沒有比受道德薰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比原來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看見;順着風呼叫,聲音沒有變的洪亮,可是聽的人聽得很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藉助舟船的人,並不善於游泳,卻可以橫渡長江黃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什麼不同,(只是君子)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南方有一種叫“蒙鳩”的鳥,用羽毛作窩,還用毛髮把窩編結起來,把窩系在嫩蘆葦的花穗上,風一吹葦穗折斷,鳥窩就墜落了,鳥蛋全部摔爛。不是窩沒編好,而是不該系在蘆葦上面。西方有種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卻能俯瞰百里之遙,不是草能長高,而是因為它長在了高山之巔。蓬草長在麻地裏,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裏,就再不能變白了,蘭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裏,君子下人都會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選擇好的環境,交友要選擇有道德的人,才能夠防微杜漸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發生都是有起因的,榮辱的降臨也與德行相應。肉腐了生蛆,魚枯死了生蟲,懈怠疏忽忘記了做人準則就會招禍。太堅硬物體易斷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縛,與人不善會惹來怨恨,乾柴易燃,低窪易濕,草木叢生,野獸成羣,萬物皆以類聚。所以靶子設置好了就會射來弓箭,樹長成了森林就會引來斧頭砍伐,樹林繁茂蔭涼眾鳥就會來投宿,醋變酸了就會惹來蚊蟲,所以言語可能招禍,行為可能受辱,君子為人處世不能不保持謹慎。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裏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聖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於不停地走。(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鋭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賞析

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諸子的哲理散文一樣,也是獨具風格的。它既不像《老子》那樣,用正反相成、矛盾統一的辯證法思想貫穿始終;也不像《墨子》那樣,用嚴密、周詳的形式邏輯進行推理;既不像《莊子》那樣,海闊天空、神思飛越,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樣,語言犀利、氣勢磅礴,具有雄辯家的特點。他是在老老實實地講述道理。他的文章樸實渾厚、詳盡嚴謹,句式比較整齊,而且擅長用多樣化的比喻闡明深刻道理。這一切構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有人曾將《荀子》一書概括為“學者之文”,這是十分恰當的評論。

《勸學》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書開宗明義的第一篇。全文共由兩大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後一部分,論述學習的步驟、內容、途徑等有關問題;而以“學不可以已”作為貫穿全文的中心思想。從《勸學》前面部分節選的幾個片段,解放後一直被選為中學語文教材,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傳統名篇之一。

《勸學》各段的條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闡述一個具體問題。而且總在文字的開頭、結尾部分作出明確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寫道:“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這既是全文的一箇中心論題,也是第一段所要開始闡述的內容。而在段的結尾部分則歸結道:“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就明確而有力地照應首句,收束了上文,並且清楚地點明瞭該段的中心思想。又如第二小段,先用“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來説明個人獨自冥思苦想遠不如學習有益。而在列舉了“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等幾個生活中十分常見而又極有説服力的比喻後,有力地小結道:“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在這裏,荀子從他的“性惡論”觀點出發,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惡的,其所以不同於眾人,就在於他善於向良師益友學習嘉言懿行,以改變自己的不良天性。這個“物”字就從“舟楫”“輿馬”之類,變成了學習的內容,文字也就逐漸深化了。這裏舉的兩個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應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該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適當概括。總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則並不死板。先秦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較難讀,荀子這種謹嚴、樸實的寫作方法,對幫助讀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內容,是十分有效的。

在説理文中,巧妙地運用大量比喻進行論述,這是《勸學》另一個十分突出的特點。有時作品集中了好些並列的比喻,從同一角度反覆地説明問題。這種手法,在修辭上叫做“博喻”,不過一般大都是用來輔助景物描寫。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來説明事理。

有時作者又採用對比的方法,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對照,以增強文字的説服力。例如,在強調學習必須持之以恆、用心專一時,他不但用了一些並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舉了“騏驥一躍 ,不能十步”和“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鍥而不捨,金石可鏤”;以及“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的蚯蚓,竟能在地下來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卻連一個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這就表明,“積”與“不積”所產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學思想中,“積”字是一個重要觀點。荀子認為,要學有所成,必須堅持不懈地進行積累。一個人長期耕田(“積耨耕”),就會成為農夫,長期砍砍削削(“積斲削”),就會成為工匠;長期販賣貨物(“積反貨”),就會成為商賈;長期學習禮義(“積禮義”) ,就會成為君子;聖人也只不過是“人之所積”。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樣,習慣成自然而已。瞭解了荀子這一思想觀點的重要意義,我們就不難懂得,他為什麼要費那麼大的力氣,選擇那麼多比喻,不憚煩地對讀者進行諄諄教導。

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還善於通過比喻,將議論逐步引向深入。忽視了這一特點,我們就會被眾多的比喻弄得眼花繚亂,而理不清文字的脈絡。

標籤: 翻譯 原文 勸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quanxue/083xp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