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再別康橋 >

《再別康橋》讀書心得個人領會

《再別康橋》讀書心得個人領會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再別康橋》讀書心得個人領會,歡迎大家分享。

《再別康橋》讀書心得個人領會

《再別康橋》讀書心得個人領會1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這首詩我很早就讀過,百看不厭。他的詩淡然悠遠,卻在美妙的意境中飽含着離愁和憧憬。仿若他生命的輝煌而短暫,便如這般“輕輕地來”,又“輕輕地走”。那如新娘般的金柳也只在他的心頭一晃而過,留下無限的情悠悠思悠悠,縱然他甘願化為水草,那也只是揉碎在浮藻間的夢。

尋夢而來卻悄然離去,心中有笙簫響起,夏蟲沉默,康橋沉默,詩人沉默,我沉默……

慢慢讀來,美好而傷感,我們的情思不由化在這濃濃的詩意裏,隨他而去。誰説他沒有帶走一片雲彩,他把我們的魂魄都帶走了,最後只剩遺憾和悵然……

此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清麗秀美的詩句,宛若輕柔委婉的一首歌,輕輕地唱來,撥動着我們的心絃,顯得柔美悠遠,難分難捨。

《再別康橋》讀書心得個人領會2

傍晚。天空泛着暖暖的橙色,遠處的大本鐘的鐘聲已隱約在迴盪,在一片幽靜祥和的康橋,這顯得有些突兀驚起的一隻青鳥擦着紫灰色與銀色蘆穗,撲魯撲魯飛遠了。

一位詩人正立在康橋邊,他眉宇間流露出掩飾不住的憂傷。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啊,黃昏,意味着即將結束,意味着這美好的一切都將成為回憶……

忽然,他眼睛一亮,臉上因激動而泛出幾朵紅暈,但他的雙眼卻如蒙上了水汽一樣,沒有焦點,空洞,迷濛。他快步走向不遠處的拜倫潭。盛夏的榆樹格外茂盛,在平靜的潭面上映出模糊的倒影------就如詩人的這個迷離的夢,真實又遙不可及。但他絲毫沒有想到這些,他完全沉浸在了往日的回憶中了。啊,這不是一汪清泉,而是天上虹!天空中竟出現了一道彩虹,她輕輕地飄進水中,被榆陰與緩慢浮動的水藻揉成一片片的。散落在水中。詩人注視着,心裏孕育已久的夢,一如這夕之虹,慢慢沉澱,閃耀。

詩人的眼神越發柔和起來。他幸福的樣子就如在母親懷抱中的嬰兒;世界在他的眼眸裏被濃縮成了半圓形的黑白影像,記憶的潮水不斷湧動,昇華……

夢,在不斷延續……

《再別康橋》讀書心得個人領會3

徐志摩先生(1896-1931),浙江海寧人。1920年曾留學英國。1923年加入新月社,成為新月社詩派的代表詩人。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資產階級紳士詩人,徐志摩先生可以説是新詩的詩魂,人稱詩哲、詩聖並不過分。老一輩的文學家中,早逝的徐志摩尤其受青年朋友的喜愛。特別是他的著名詩作《再別康橋》,使得他簡直就是浪漫的化身。但在我看來,《再別康橋》除了“那美麗動聽的音節和詩人飄逸,灑脱的翩翩風度”之外,一個“再”字或許更能讓我們有所瞭解。

在《再別康橋》之前,徐志摩曾寫過多篇關於康橋的詩作及散文。在1922年,他第一次離開康橋時曾寫下了長詩《康橋再會吧》,後又曾寫過《康橋西野暮色》,《康橋晚照即景》等詩,及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康橋給志摩的印象及影響都是很深刻的。他是要從羅素才到英國的,用他的話講是“想跟這位二十世紀的福祿泰爾認真念一點書去。”他的“書”沒念成,因為羅素叫康橋給除名了,但他卻留在了倫敦,後又到了康橋。徐志摩在康橋最初的日子應該説是有些寂寞的,同居幾間小屋的張幼儀業已成為他的前妻,而且他“他在康橋還只是個陌生人,誰都不認識。”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中,徐志摩曾這樣寫到“單獨是一個耐尋味的現象,我有時想它是任何發現的第一條件。”他發現了什麼?他發現了康橋。他又曾這樣表述“説實話,我連我的本鄉都沒有什麼瞭解,康橋,我要算是相當有交情的。”康橋對徐的印象如此之深,更何況又是一位在“單獨”時一起相處的朋友。這便難怪他不止一次的寫到康橋,再一點,康橋對於他人生的成長的幫助也是巨大的。他一再説:“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得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可見,康橋對他的影響是很大的,這便是他前幾次寫康橋的感情由來:對康橋的留戀,對往昔的懷念是主要的感情。

然而,《再別康橋》卻不是完全相同的背景或單純的感情。《再別康橋》是徐在1925年故地重遊的歸國途中,於11月6日在輪船上寫成的,在徐志摩的書信捲上看到致陸小曼的信(1928年10月4日在船上寫)曾提到過要去印度的“為還幾年來的一個心願,在老頭昇天之前再見他(指泰戈爾)一次”,然後回滬。如若當時徐真的先去了印度,後回的國,則《再別康橋》應該是在從印度回上海的途中在輪船上所作。在這封信中,徐還曾寫到“乘眉,我想你極了,一離馬賽,就覺得歸心似箭,恨不能一腳就往回趕。”由於思念,他是非常想念陸,並急切地想回國的,那麼他又怎麼會寫出《再別康橋》這樣深情難抑,灑脱而又纏綿的佳作呢?其實也不是難以理解的,正是對康橋留戀,懷念和對眉的思念這些矛盾的心裏,使得徐對康橋的“告別”深情又不至纏綿,留戀又不失灑脱。像是一滴若即若離瓊漿,想告別卻粘着你的心。於是,才會有“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他的這一次重遊不似往昔那般地沉醉,留連,於是便有幾分輕鬆與灑脱。可是,畢竟如前面所講,康橋給徐的記憶是最深刻的。於是想要告別,往事就會如陳酒香氣迴腸,激盪心扉。徐便是如此,往日康橋的一幕幕情景再現眼前:金柳,青荇,潭水,三個意象表現了作者對康橋的眷戀。對這份眷戀的加重昇華,應該説是從第五節“尋夢——”開始,而正是那潭水中“沉澱着彩虹似的夢”勾起了他對當年的舊夢,那些纏綿的“宿願”和“理想”的記憶。景色依舊,人事全非,詩人想再尋舊歡,註定是不可能的事。於是“不能放歌”“只好沉默”。此時此刻“沉默”的不是“今晚的康橋”,是作者自己。詩人已完全陷入對往昔生活的甜蜜回憶之中。當作者醒來,再次明白他是在告別,使得詩的結尾便帶上幾分苦澀,悵惘和難言的情懷。於是,這最後的“揮袖”便帶了幾分無奈進去,詩人不願帶走一片雲彩,那雲彩想來便是那些夢,詩人可能只是想把它永遠地珍藏在心中(也許包括那些和泰戈爾一起的日子)。

這首詩的美,當然不只在詩人那份細膩的感情上,在藝術形式上,音樂的美和建築的美皆融其中,這大約是好多人喜歡的原因吧。

《再別康橋》音節抑揚合度,聲調回環反覆,全詩構成一闋完整的樂曲,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茅盾説:“他既是中國的布爾喬亞的“開山”詩人又是“末代詩人”,他以後的繼起者未見有能與之並駕齊驅的。他的新詩可堪千古絕唱,他的行為與品格也同樣受到同人、朋友、學生的讚賞與愛戴,他對愛情的執著追求雖為文壇風流佳話,亦留有諸多遺憾,但他那天真無邪,崇尚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道主義情懷,追求人生真諦的精神是驚天地、泣鬼神的。”

冰心也曾經這樣評價徐志摩先生:“志摩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好處就得不着,女人的壞處就使他犧牲了。”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中的詩句竟成了他的語。他真的化作一片“雲彩”,走了。別了康橋,別了徐志摩先生。

《再別康橋》讀書心得個人領會4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

夜、靜的出奇!往日的喧囂已被今日的寒流沖刷得支離破碎而蕩然無存了。對於一個生活在還算繁華的城市裏的人來説:這份寧靜是難得的。在這片刻完全屬於自己的空間裏,你可以什麼都想,放開思緒的疆馬憑它任意馳騁;也可以什麼都不用想,或者乾脆全身心的投入到讀一篇佳作中去,和作者一道感受心靈的默契而忘乎周圍寂靜的一切。因為此刻的心也平靜得和這幾乎凝固的靜夜一樣,可以把夜晚的安寧奉獻給正在喧囂中的人們。

深感知識結構很畸形的我,遺憾未拜讀過多少徐志摩的著作,因而對他的瞭解也顯得很寥寥。或許就是因“物以稀為貴”的緣故吧,每每憶起徐老的《再別康橋》耳畔又悄然響起齊秦《大約在冬季》裏的開詞曲:“輕輕的我將離開你,請將眼角的淚拭去……”儘管徐老在文中並未因行文的音樂美而發出將淚拭去的安慰。但內心深處產生的強烈共鳴卻讓我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此刻的我好像和作者一道已駕一朵雲彩飄飛到康橋前。倚欄俯視時那種“半江瑟瑟,半江紅”的情景又呈入眼簾。夕陽的餘暉返照着水面,河面上象平鋪了一層黃金。水中波光盪漾的豔影讓人為之心動,在水底招搖的青荇、康河柔波里的水草、榆蔭下的月潭、揉碎在浮藻間的夢伴隨着滿載的星輝,還要撐一隻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的悠閒和恬靜得以淋漓盡致的流露。我感歎作者再見久違的“康橋”時並沒歡呼雀躍,高歌一曲,而是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就站在康橋前用赤誠真摯的心憑弔那份眷念之情。因為有一種感受是無需用語言來表達也不能完全表達的。正所謂“至情言語即無聲,此時無聲勝有聲”。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別離的笙簫情調寥寂和淒涼,離別的惆悵與茫然,夏蟲也為此沉默。然而為了珍惜這份故地重遊的眷念和愜意他悄悄的走了不帶走一片雲彩。此刻的這種失落而又略帶憂鬱的情懷;這種無需用行動來證明的心態又哪是那種“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夕陽”所能替代的呢?所有的一切還有許多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受都歸功於作者徐老那支生花的妙筆。即使拋開文中所運用的比喻、象徵的寫作手法難以品嚐,而那清新優美的語言,柔美的音調、和諧協調的音節及流暢的行文;高雅的筆調和情景交融、物與我合的藝術效果並沒因詩體具有的“音樂、建築和繪畫美”而顯得遜色和微不足道。意藴豐贍的意象描寫把作者心靈情感的觸動恰到好處的展示了出來。

徐老當時的心境和激情非豪放派詩人蘇東坡那“大江東去浪淘盡”的強音和雄渾豪邁,也不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種峯迴路轉的隨意;不是婉約派詩人李清照那種“人比黃花瘦”的感傷和悽楚;也非朦朧派詩人舒婷的迷茫和矛盾。作者再別康橋時的沉鬱感被心雨神的統一所負而沒有瓊瑤的花草月亮般淡淡的哀愁。此刻“剪不斷,理還亂”的心緒,離別的感傷都在那些平淡而意奇的意象描寫中顯露完了。我終於尋覓到歸有光那種“寄情言語即無聲”的感覺而不由自主地折服在那簡短的言辭中了。短短還不足兩百字的影響力如此強烈,是徐老那種聲情並茂的語言表現力和文字藝術感染力使之達到人文一體的境界。

再回味一遍《再別康橋》如同飲一杯甘醇的酒,細細品味便意猶未盡,心馳神往地追隨徐老的思緒再次搖曳飄飛。我悄悄的讀完,又輕輕的合上。真有些許“我從哪裏來,沒有人知道;我往何處去,沒有人明瞭”的微醉。我在思索:徐老別的著作又會給讀者留下些什麼?

《再別康橋》讀書心得個人領會5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這是一首抒寫自然之美與作者心情的短詩,詩人是崇高、讚美自然的。詩中景物的描寫真實細膩,可見康橋在詩人心中打下了極深的烙印。不僅如此,而且康橋是詩人的理想。他説:”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然而,滿目瘡痍的中國,是非顛倒的年代,艱難的民生,使詩人的康橋理想逐漸破滅。這首詩寫於一九二八年詩人重返英倫歸國途中。故地重遊,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憶,而離別在即,詩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蕩起陣陣傷感的漣漪!描寫康橋的自然美,表現作者對康橋的不捨眷戀及心底的惆悵,是這首詩的主題。

這首詩採用現代白話形式,繼承了中國古典傳統詩歌的含虛、典雅,又採用了音語中的語法調式,可謂中西合壁。而繪畫的色彩美在詩中也用明顯體現,詩中的雲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組組物象的顏色鮮明,寫出了康橋之美。這樣一幅色彩明豔的畫卷,與詩人的心情並不矛盾,正是因為它的美,才令詩人如此難以割捨!

讀《再別康橋》,如觀樓如吟歌如賞畫,而感受到的是詩人那淡淡的離別之戀之愁之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kangqiao/8y38q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