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觀潮 >

《觀潮》內容賞析

《觀潮》內容賞析

引言:《觀潮蘇軾在臨終之時給小兒子蘇過手書的一道偈子,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卻很特別,極具禪味。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提供的《觀潮》內容賞析,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觀潮》內容賞析

觀潮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觀潮》內容賞析(一)

禪在於悟,在於用心去體會,心有所動而至感悟。此詩就説明詩人觀物悟禪的過程以及禪悟後的空寂曠達的心境。

廬山的煙雨,錢塘江的潮汐,是那樣美麗壯觀,令人心醉神迷,傾心向往,如果不去觀賞一番,真是令人遺憾終生。去觀賞了,看到的是廬山的濛濛煙雨,錢塘江紛紛滔滔,了無窮盡的潮汐。初看之時,看到的是濛濛煙雨,滔滔潮汐的物象。當你“到得還來別無事”,超越物相,而觀物感悟,進入禪的境界後,那物相已不是原來的物相了,而成了佛的世界,禪的意境了。雖然廬山還是照樣的煙雨濛濛,錢塘江潮汐還是照樣的宏偉壯觀,但那已不是悟前的廬山煙雨,錢塘江的潮汐,這煙雨,這潮汐,就是佛,就是禪了。這種禪悟,也就是對自然現象即悟即真,若有若無的感悟。這種感悟,因人不同而有差異。可以漸悟,也可以頓悟。

釋迦苦修六年,某日夜睹明星而產生思想上的飛躍,豁然開悟,入於禪境。前者是漸悟,後者是頓悟。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第一句的廬山煙雨浙江潮,是理想的目標,每個追求者都為之魂縈夢繞,不惜任何代價,一定要一睹為快。如果追求受挫,則此心決無安定之時。等到有朝一日,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欣賞了這兩個地方的景緻後,這才覺得它們雖然美麗,卻似乎並無特別之處。

對此,世俗的感歎是:“不過如此!”

而禪意的態度卻截然相反。禪者會發出由衷的讚歎:“正是如此!”

凡夫總是把極樂世界想像成遠在十萬八千里之外,並且即使到了極樂世界,也感覺不到樂趣存在。對於他們,日常的生活、熟悉的地方、得到了的東西就沒有美妙可言。佔有一物便失去一物的剌激,如此永遠陷於無聊——痛苦——無聊的惡性循環中,精神的流浪從不停止。而已經解脱了的悟者,雖然與凡夫生活的空間原來是同一個,卻能將日常的生活、熟悉的景緻化為極樂世界,對擁有的東西倍加珍惜,將理想落成於現實,從不沉溺於海市蜃樓的幻想。如此,穿衣吃飯,行止語默,無不感受到真實、鮮活的'生命之存在。(吳言生《經典禪語·廬山煙雨浙江潮》)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它形容一個人嚮往廬山的濛濛煙雨和浙江錢塘潮水的澎湃,很遺憾一直沒有機會登臨廬山、親見浙江錢塘潮水。

「到得原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後來他終於親臨廬山、浙江。

我們對未知的事情都很好奇,對得不到的東西總是一心追求。廬山煙雨你未曾見之前,它是神奇的廬山煙雨,你見了,心裏的神祕感消失,它也就只是廬山煙雨。浙江潮水你未親見之前,它是澎湃壯觀的浙江潮,在你的想象中飛舞,你到了,它還是浙江的潮水,不因你到不到而增減。

佛法,就是要以平常心對治好奇心,世間一切有它自然的道理,不一定非要得到才是我的,非要見到才是我的。沒有見過的東西,可以用心眼去想,心耳去聽,不必加意誇張渲染。只要我們用平常心來看待這個世界,快樂也好、痛苦也好,有也好、無也好,能夠不在這些外境上面計較、起煩惱,一切就會顯得那麼自然,那麼本色了。

很多人憤世嫉俗,有懷才不遇的慨歎,實在是多餘的。「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世事無常,諸相皆空,如果我們有一顆平常心,世間一切有也好、無也好,都看做鏡花水月。有,固然可以生活不憂愁;無,也可以心靈自在,深入體會無限、無邊、無量!得也好,失也好,能得是福氣,失去是結緣。常懷一顆平常心,能讓我們在生活裏不因好惡而顛倒掛礙!

9、年少時初讀這四句詩,乍以為印刷出了錯誤,怎麼第一句和和四句是同一句話呢?百思不得其解,求教學長,學長肯定書沒有印錯。我想了好久,得不出所以然。正因為茫然,所以印象深刻,從未忘記。

十年後再突然想起,已經過了最青澀時光,細細回味這四句話,一時間百感交集。

廬山煙雨,錢塘觀潮,都是不可方物的美景,是多少人千里迢迢歷盡艱苦都要朝聖般覲見的風物,未達成所願時,總是耿耿於懷,惦記着,攢足了勁兒,誓不罷休。真的身臨其境了,才鬆了一口氣,可能還稍稍有點失落。原來,期待了那麼久的事情,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震憾。其實,煙雨和潮,一直在這裏,不曾改變,變化的,只是“求不得”的心情。

在人的一生裏,有多少事情,我們是充滿了期待和美好幻想的呢?為了心裏的煙雨潮汐,我們一開始都是千方百計竭盡全力挖空心思的,從求學,到求職,到求愛,求婚,求子……無一不是,而所求的,一旦到手,開始歡喜幾日,慢慢平靜平淡下來,才發現,不外如是,從而立,到不惑,再到知天命,多少的煙雨潮汐,到了最後,原來只是求全。

那些在時光裏淡淡地流逝了的種種散聚,歡喜和傷悲,那些為了得到而付出的努力,那些為了成全而承受的隱忍,那些在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徘徊和掙扎,那些含淚揮手笑着説的再見……磨滅了的是最初的殷勤和熾熱,埋沒了的是雄心壯志和渴望,最後剩下的,是平靜如水的淡泊,到得別來無一物,廬山煙雨,浙江潮。

如水霧飛花,如夢如幻,如朝露,如泡沫,世間種種,諸法空相,在我指間流過,而我惶恐地抓不住,知道抓不住,還是徒勞地想抓住點什麼。這就是執着吧,未到千般恨不消,究竟意難平。

《觀潮》內容賞析(二)

這是蘇軾在臨終之時給小兒子蘇過手書的一道偈子。蘇結束了長期流放的生活,從一個躊躇滿志、一心從政報國的慷慨之士,慢慢變成一個從容面對、參透生活禪機的風燭老人。聽説小兒子將去就任中山府通判,便寫下了此詩。對於此詩僅從字面解釋是很簡單的,但簡單中又藴舍看不簡單,不簡單之處就在於本詩的第一句與最後一句是重複之句。而最後一句“廬山煙雨浙江潮”重複出現究竟何意也成了解讀的熱點。

一種觀點是“不過如此”。廬山煙雨浙江潮,感歎:“不過如此!”

另外一種觀點是“正是如此”。認為:首句為想像、聽説中之景。末句為目睹後之景。作者的追求得到了滿足,沒有失落,沒有遣憾。禪意是,很多人終身在追尋某種東西,未追求到手時是痛苦,追求到手後是厭倦、無聊,覺得“不過如此”,這樣一來,人生便像鐘擺一樣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作空虛而沉悶的擺動。而具備了平常心,體驗了生活禪,你在實現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目標時,在看到了“廬山煙雨浙江潮”之後,發出會心的微笑:“正是如此!”

翻開蘇軾的詩集,描寫廬山和杭州的詩篇可説不少,但是這一首《觀潮》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卻很特別,極具禪味。

就蘇軾的廬山詩而言,他寫的“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別開生面;他寫的西湖詩“波光灩瀲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也獨步古今。前者哲理趣味極濃,説明如陷在裏面跳不出來,就常被現象迷惑而看不到客觀事物的真相;後者觀察景物敏鋭而深刻,譬如恰到好處。可是《觀潮》一詩,就完全是另一種抒寫,值得玩味。

標籤: 觀潮 賞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guanchao/37gew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