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弟子規 >

《弟子規》讀後感作文1000字_初一作文

《弟子規》讀後感作文1000字_初一作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作文1000字_初一作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弟子規》讀後感作文1000字_初一作文

《弟子規》讀後感作文1000字_初一作文1

每天清晨,撒滿光輝而顯得生機一片的校園裏,伴着悠揚的音樂,便會傳來朗朗的誦讀之聲,整齊而又洪亮。同學們在讀什麼呢?哦,原來是我們第三實驗小學人人都在誦讀的《弟子規》。

《弟子規》為孔子編著。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學習《弟子規》(雖然他們早已當客成名)?不計其數。就連權力至上的皇帝也對它“怵”三分,拜倒在它腳下。如唐太宗李世民,他經常採納下屬的正確勸諫,先後接受了魏徵二百多次批評規勸,還把他比作可以糾正自己過失的一面鏡子。因為“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唐太宗對臣下的意見能夠認真聽取,擇善而從,這在中國曆代的封建皇帝中是無人可比的,正可謂“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同時讓我們懂得“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

《弟子規》教育人們首要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其次是在日常生活中,行為要謹慎、言語講信用。每時每刻對眾人都得有愛心,向每個人學習,有仁德情懷。然而生活中我也有做得很不夠的地方,記得那一次……

我剛熟背完“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就被爸爸叫去吃飯。我一邊嗯嗯呀呀地答應着,一邊慢悠悠地走出房間,然後慢騰騰地去洗手,磨蹭了好一會兒才到餐桌,還東張西望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不覺間,當回過神來時,才發現碗了多了好多菜:紅蘿蔔、大白菜、香菇……似乎把白米飯也壓得喘不過氣來,簡直就是喧賓奪主嘛,我滿臉不高興,不由自主把碗裏的菜統統夾回盤子裏。爸爸此時又開始了他的説教:“吃不能只是為了好吃,而要吃得健康,這些菜富含維生素……”我最怕聽爸爸的“經書”了,只有乖乖把那些菜“物歸原碗”,皺着眉頭勉強“一掃而光”。可是,一旦有機會在串串香面前,我卻是表現得那樣“貪婪”,一連可以挑十幾串,狼吞虎嚥地吧唧吧唧嚼得歡。因為這樣的“垃圾食品”若非特殊情況爸爸媽媽是絕對不會讓我碰觸的,可我就是嘴饞,怎會不把握機會狠狠地一飽口福呢?

現在你該知道我為什麼長得高卻長得瘦的緣故了吧?是的,挑食!特別是對吃水果,從來都不主動,最讓爸爸媽媽頭疼。我可是在媽媽使出渾身解數後才開始慢慢喜歡上香蕉、草莓、奇異果、橙子、甘蔗的呢。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相信在《弟子規》的不斷感化下,在爸爸媽媽老師等長輩們的關懷教導下,我一定也會對最近被評為全球十大健康食物之首的蘋果情有獨鍾的,對富含維生素A、B、C的青菜來者不拒的,因為它——《弟子規》乃是我成長之路的良師益友也!

《弟子規》讀後感作文1000字_初一作文2

“好學生”是怎樣煉成的?這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最近,我讀了老師推薦的《弟子規》,許多留在心裏的疑問霍然開朗。《弟子規》主要是以“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主題的,具體規範了學生居家、出外、待人、接物中的行為準則,弟子規就像一弘清泉盪滌了我的心靈,又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平時的缺點,讓我仔細品味每一個生活細節,忽然發現自己有太多的不該,太多的不孝,掩卷長思非常愧疚。

賢明的人,應先學習孝悌,繼而講信用,然後要對每個人都仁愛,如果還有餘力,才可以去學文化,這面鏡子讓我看清了我身上不整的衣冠和骯髒的污點,我總是不修邊幅,這樣不但對別人不負責,對自己也不負責。最讓我感到汗顏的的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有一段時間,我因為學習成績下降,心情很不好,有時媽媽讓我多學一點,作業多做一點,英語再背幾個單詞都不願意民,總是和媽媽發生爭吵,讀了“父母命行勿懶”讓我深刻認識到自己的不孝,媽媽都是為我好才讓我我多學一點的,我怎麼就不理解呢。“冬則温,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讓我知道了侍奉父母要用心體貼,冬天要讓父母感到暖和,夏天則要給父母涼爽,早晨起牀先看望父母,傍晚回來,一定要向父母報安。我總是沒有關心父母親,不能體貼她的勞苦。冬天爸媽總是給我用電暖寶,我也不推辭,夏天反而讓他們給我扇扇子,我從這句話裏看到了我那自私的心,聽到了我的心“怦怦”地發出無愧自容的聲音。“冠必正,鈕必結,襪與履,俱緊切。”讓我知道了帽子要戴端正,鈕釦要扣好,襪子和鞋子都要穿好戴好,放置帽子和衣服應當在固定的位置,不要隨手亂放,以免弄皺。而我呢,帽子總是歪着的,釦子不是扣歪了就是這個扣了那個沒扣,用我媽的話説叫做邋遢,用同學的話説叫流行。不過這樣不倫不類,的確非常不好看,給人一種隨便,叫花子般的感覺,我總是這樣,以後一定改正。

劉備説“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中國歷史上從小就劣習不斷,長大就成為社會禍害的人也不計其數,比如我學過的周處、《水滸傳》中的高衙內。作為一名小學生,只有從《弟子規》上小的行為規範做起,才能成為一名有道德、有修養的人。歷史上賢明的人不計其數:像賢明的孔子,清廉的包拯,大詩人王維,學識淵博的孟子……也有許多千古孝子:像棄名孝母的李密,温席的黃雙,刻木親的丁蘭,親嘗湯藥的漢文帝……不勝枚舉,他們都是踐行《弟子規》的楷模,我要向他們學習。將來做一名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弟子規》給我帶來的震動實在太多了,它就像一道犀利的陽光,照亮了我身後的陰影,也讓我更加認識到自己的缺點,指明瞭我應該努力的方向。

做一個有良知、有道德、忠孝仁義、自強不息、努力學習的人,我想這也是老師給我們推薦這本書的深層用義吧,真的很感謝我的老師,是她把《弟子規》植入我的生活,《弟子規》真的是一部好書,值得一讀。

《弟子規》讀後感作文1000字_初一作文3

認真讀完弟子規後,感悟頗多,從做人的根本,到為人處事等等都有講解到,以前也接觸過古文和類似的教育,但讀一遍後依然能學習到一些東西,其中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想做一個受人尊敬的人就得有規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入則孝,父愛母愛是最偉大的,父母所説的每句話所做的每件事都是為我們好,也許有些話我們不愛聽,但請不要直接頂撞,學會尊重父母,等有一天我們也成為孩子的父母時便會理解他們現在的想法,一個不尊重父母不孝的人是不值得結交和依賴的。

出則弟,一個人在外工作很不容易,茫茫人海能在一起工作也是一種緣分,與同事朋友相處更要相互尊重、理解,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兄弟姐妹,多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換位思考,不發表主觀意見,這樣才能和睦相處,才能得到更多的朋友,更多的幫助。

謹、信,教會我們做任何事情前多考慮周到,每個細節每個問題都儘可能的去想到並提前做好應對方案,對不熟悉的事情,不瞭解的事情,不亂髮表意見,一定要多觀察,少説多做;做人一定要誠信,不要輕許諾言,許了就一定要做到,善意的提醒別人的缺點,一定要講究方法及語態,別人的優點一定要學習,多聽聽別人對自己的建議,既使不對,但既然給了別人這樣的感觀,那一定是我們哪方面做的不好,學會傾聽,有則改之,無則加免,一定要學會反思,做好一件事情我們要總結經驗,沒做好一件事情,我們更好吸取教訓。

泛愛眾,佛曰:普渡眾生,我們都是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中,一定要相親相愛,在你能力範圍之內儘可能的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誠心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不要要求付出就一定得到,不管別人怎麼對你,你都認真對待他,並要學會感恩,記住每一個幫助你的人,感恩在心,常記不忘,常思報答,這樣才能得到更多,才能更多快樂,心態決定一切;

親仁,如果有機會碰到德高望重的人,向他學習,此乃人生一大幸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和正義仁德之人接觸,才能有更高的思想境界,跳開這個世界看世界,才能看到學到更多。

很多道理我們都懂,都是很基本的做人道理,一説都明白,但真正能做到的又能有幾個,更多的是光説不做,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學會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處事方法,不能要求別人去改變,先從自己做起,做好自己,每個細節。

《弟子規》讀後感作文1000字_初一作文4

幼兒園的時候,我就開始誦讀國學經典《弟子規》了。《弟子規》的每句話都很短,只有十二個字,但裏面的含義非常豐富。我的這本《弟子規》讀本中還附帶有很多流傳已久的小故事,我非常喜歡這本書。

《弟子規》是教我們小孩子在家孝敬父母,外出和別人友好相處,在學校尊敬師長的行為規範,原名《訓蒙文》,是根據古代名人孔子的教導編寫的。從古代到現在,小朋友們都在學習這本書。

《弟子規》一開頭就教我們“首孝悌,次謹信”,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要謹慎、講信用。接着就教我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和姐姐平時基本上都做到了,除了有時我看書入迷了聽不到媽媽叫我的聲音。

父母養大了我們,我們該怎樣孝敬他們呢?《弟子規》是這樣教我們的:“冬則温,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這句話的意思是:子女侍奉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感到暖和;夏天要讓他們感到涼爽。早晨起牀,要先向他們請安問好;傍晚回來了,要向父母報平安。這裏還有一個“黃香温牀”的故事呢。

黃香是東漢時的一個小孩子,他對父母十分孝順。黃香九歲時,母親去世了,他和父親相依為命,對父親非常體貼。

夏天,黃香每天都熬一鍋清涼降火的青草茶讓父親喝,讓父親消去暑氣。晚上,黃香用蒲扇扇父親的牀鋪,直到枕頭、竹蓆都沒有熱氣了,才讓父親上牀睡覺。

冬天,黃香每晚都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直到把被褥暖熱了,才請父親上牀睡覺。

《弟子規》中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這段話我不太理解,讀了更讓我感動的故事“卧冰求鯉”,我知道了“如果父母疼愛我,我孝順父母,並不是一件難事;如果父母討厭我,我卻還能用心盡孝,那才算得上難能可貴。”

王祥是西晉時臨沂人,他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他的父親給他娶了後媽朱氏。朱氏經常虐待他,可是王祥覺得她是長輩,一直都很孝順她。

一年冬天,朱氏想吃鮮魚,可到處都買不到。王祥只好跑到河邊,準備把冰鑿開來打魚。冰太厚,很難敲碎,他就用自己的體温融化堅冰。後來,終於在冰上鑿開一個大窟窿,有兩條受到感動的大鯉魚從水裏跳出來。王祥帶着魚回到了家,繼母朱氏被王祥的孝心感動了。

黃香和王祥都是一個孝順的好孩子!我也要做一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爸爸媽媽累了,我就給他們捶捶背捏捏肩;媽媽胳膊疼了,我就給她揉一揉;我有好吃的東西就先讓爸爸媽媽嘗一嘗。

當爸爸媽媽老了的時候,我也要天天給他們講故事,陪他們做遊戲;他們提出的任何問題我都會認真地回答;如果我不知道怎麼回答,我就上網查資料,找到正確的答案。

《弟子規》教會了我怎樣去孝敬父母,還有很多很多的道理。

《弟子規》讀後感作文1000字_初一作文5

今年7月份的生日一過,就是33週歲了,還好,現在還能説自己是32歲,這是個讓人尷尬的年齡。每年的生日都沒有一份自己送給自己最好的生日禮物。但是今年我覺得自己應該可以送給自己一份大禮。

昨天去看中醫,是王總帶我去的,看到我因為病痛愁眉苦臉,熱情備至,十分感謝。其實雖然排了好多人來看病,但是對我而言,並沒有把這個醫生看得多麼神奇,因為我知道根在自己,不在他人。不過,在看病的間隙,我聽到醫生和別的病人説,成了家的女人應該看看"弟子規"我能夠看到這個女醫生的氣定神閒,我覺得女人就得有這種氣質,我覺得我應該看一下。回到家,我就開始查閲相關資料。仔細閲讀後覺得自己的確需要好好虛心的學習一下,其實在做人,做事方面的得與失和個人修養是很有關係的。

我很要強,從小各方面都希望自己能比別人強,但是小的時候模仿能力也很強,無法甄別哪些是應該學習的,哪些是應該擯棄的。從小任性的我對於父母的教育也是熟視無睹,加之父母管教不嚴,所以有很多不良的習性。比如,從小就是學習好就行,其他都不加註意。比如女孩子應該有的整潔,條理,我都不具備。自己也從來沒有認為這些沒有會怎麼樣,就是個性使然。再後來就是學會和父母頂嘴,這是和同學學的,他們説不論是誰,不對的就要提出來,爭論清楚。雖然長大以後為人父母之後知道了對父母的順要大於孝,但是在個別問題的處理上還是不好。太多強調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忽視了父母的感受,這是一個人,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都不應該的。還有就是衝動。因為從小我就是一個很一般的女孩子,但是心裏我不希望自己是個普通人,很多時候我喜歡跳出來,讓自己成為焦點,對於後果從來都不加考慮,這一點在30年的歷程中,有不少時候被人讚賞,但是自己也承擔了很多為衝動而付出的代價。現在想想一個人要想出人投地,一定要有真本事或優秀的品行,只靠衝動不是能夠真正被人認可的途徑。作為一個女人,我遭遇了婚姻的失敗,我現在的男友也經常讓我反省,雖然我表面上很固執,其實我內心一直在反省。女人血足則性柔,男人氣足則方剛。宇宙陰柔陽剛才是和諧之道。我的性格太過剛,所以與宇宙規律相悖,所以大多數時候不能順利。在婚姻中我對自己的定位也發生了偏差,這一點是需要我認真調整的。女人要強和男人要強一樣重要,但一定要分清主次,權衡利弊。女人和男人一樣要有個性,但一定是成熟理性,能夠為結果負責,不要盲目大膽,無法為孩子做出榜樣。與男人的相處要收放自如,不要採用單一的方式處理問題。

我現在覺得自己要學習的方面還很多,繼續努力。一定要做個優秀的女人。

《弟子規》讀後感作文1000字_初一作文6

晚上,伴着習習涼風,我翻開了《弟子規》,映入眼簾的是“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這樣一句話。細看底下的註釋,我看到了這句話的意思:至於外表穿着,或者飲食不如他人,則不必放在心上,更沒有必要憂慮自卑。猛然間我想了“君子憂道不憂貧”這句古話。

躺在牀上,思緒隨着涼風飛呀飛,飛到了西晉這個時期,我看到了年輕時的阮咸。雖然他家裏並不富裕,吃的穿的也很平常。但是他在有錢人面前卻泰然自若,一點也不自卑。六月六日這一天,每一個都把自己的衣服拿到太陽下面曬。阮咸也不例外,他根據當時的風俗,也把自己的衣服晾起來,路上看見阮咸晾曬自己的舊衣服,都來觀看。但阮咸一點也不在意,他認為:富貴不是可以誇耀的資本,貧寒也不是恥辱,人活着是否有尊嚴關鍵在於他的德行和學識。

這本書最重要的是讓我們在思想道德方面,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讓我們發自內心的養成良好的習慣,做好事摒棄不良行為,學會做人,做一個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珍惜時間、誠實守信、認真學習的人。我會時刻用這本書鞭策自己,它將像一座燈塔一樣照亮我的漫漫人生路,讓我健康快樂的成長。

有很多人他都誤以為在現在文明的社會,高科技、高物質享受的社會當中,傳統的文化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所以有很多古聖先賢所留下來的這些文化精髓,可以説是遭人所遺棄,很多人都不曉得這些寶藏它的可貴。尤其近一、兩百年來,中國遭受極大的動亂,許多的傳統文化道德都在這個蕩亂的時代當中,被破壞殆盡。尤其是道德,德教,在今天可以説是已經完全失去了。很多人也很感歎,當今的社會不安寧,人在茫茫的人生當中,不知所為何來,可以説是茫然無知。

弟子規"有很多塊:入則孝、謹、信、泛愛眾、親仁、有餘力。在看完弟子規的時候,在我生活不足的地方改進了。比如説:在吃飯的時候,長者沒坐下吃飯,我們應該等着大人們吃飯。

還有,我們都知道,人一生出來,與我們最接近的就是家庭,有良好的家庭,才能孕育優秀的下一代。所以我們看到現在社會它的動亂,我們可以説源於家庭不健全。如果説來改善這樣的社會,應該要從我們的學習中着手,而我們最根本的基礎點,就建立在家庭當中。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有可能學校的教育,社會教育才有可能更進一步的發揮出來,所以,家庭教育才是我們的根本。

你知道嗎?在古時候,他們非常重視兒童教育,從小就瞭解應該如何把兒童教好。為什麼他們這麼重視?因為小孩一生出來,他沒有受到社會的污染,他們很純潔。如果你惡他就惡,你善,他就善。

《弟子規》讀後感作文1000字_初一作文7

“泛愛眾”,在《弟子規》中是這樣解釋的:“以廣泛的愛心對待社會大眾……每個人在為自己的同時能夠兼顧到他人、家國、天下……用心去感受別人的需要……待人謙和、有禮貌。”儘管《弟子規》只是給學生寫的,但是,作為教師,我從中也學到了很多東西。下面介紹如下:

一、自身提高道德修養,做到對人謙和、有禮貌。

能夠説我們上莊中學的全體同仁的目標是一致的,我們每一天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教學,都是為了教好我們每一天應對的學生,所以每個人的思想都是崇高的。我們沒有理由對任何一個同事不謙和、不禮貌。

這就要首先想到別人的長處,想到從別人那裏學到點東西。

我認為我能夠學到很多。從劉老師那學到慈悲、仁愛,從慶華那學到嚴謹、寬容,從小林那學到機智、嚴格,從小蘇那學到端正的態度,從新穎那學到謙恭的品質,從小曹那學到步步深入的教學思路,從小朱那裏學到一板一眼的工作方式,從楊光那學到良好的心態。從李蘭那學到務實的風格。

我們的每個同志都有自己的優點、特色,值得我們去學習。

二、不自私,互相幫忙

《弟子規》中説:“己有能,勿自私”,意思是説“一個人有才能和本事,不要保守自私、捨不得付出,要時刻想着服務大眾、回報社會。”我們都是從高校畢業的,都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工作就是把知識、潛力拿出來,回報給社會。不自私,同學科教師就能夠在教學中暢所欲言,把自己的體會、經驗帶給給大家,就會互相提出批評指正意見。不自私,同班教師才會不記得失,團結協作管理好我們的班級。不自私,才會給他人帶給方便。我們上莊中學才會是團結的羣眾。

孔子也説:“君子周而不比。”意思是説,君子在處理人際關係中,能夠與多數人聯合,為公共利益,為多數人利益而團結在一齊。我們不必須能成為君子,但是我們能夠用君子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三、不干擾他人的工作

“人不閒,事勿擾;人不安,勿話擾。”與人相處,我們就應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影響到別人的正常生活與工作,這是一種做人的美德。

我想的是:在很多學校的走廊裏都有這樣幾個字“慢步輕聲”,目的是讓教學環境持續安靜,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還有的教室裏貼出“入門即靜,入靜即學”,為的是所有學生能儘快進入學習狀態,彼此間學習不受打擾。

我們的工作也很繁忙,如果充分利用時間是完全能夠完成所有的教學任務、聯查任務的,就不會出現抱怨的情形。

總之,儘可能地發現別人的優點,不斷學習,我們的心境好了,工作效率就會提高。做到互相幫忙,我們的任務就會減輕,會從中體會到快樂。

《弟子規》讀後感作文1000字_初一作文8

今年寒假,我被一本薄薄的《弟子規另解》所吸引,這冊小小的書引起了我極大的好奇。我急忙查了《弟子規另解》的原著:《弟子規》的作者李毓秀的資料,翻開他的的創作目錄,竟有數十冊之多,什麼《學庸發明》,《四書正偽》,《水仙百詠》等,可是其中流傳最廣,名聲最大的就是 《弟子規》。

《弟子規》全文僅僅1080個字。為什麼它能使我百讀不厭呢?是它,教會我如何尊重別人———要孝悌;是它,幫我找到了正確的學習方法———要信;是它,讓我學會了生活方方面面注意的問題———要謹。

記得第一次打開《弟子規》扉頁,我便被“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驚呆了,原來我國古代早已把這種行為作為第一規範了,可是有幾個人能做到呢?我也一樣,比如在看電視時看到精彩片段,就會激動不已,不能自已﹗常常媽媽叫我下樓吃飯時,我只是嘴裏應並沒關上電視,繼續津津有味地看那精彩的內容和那動人的畫面,直到媽媽拿着衣架上樓催我,我才關上電視,和心愛的動畫片依依不捨的告別,讀後感《讀《弟子規》有感300字》。不過現在爸爸媽媽叫我,我都有聽話説做就做。想想過去和現在,你會驚奇的發現:其實只要聽爸爸媽媽的話,你就會得到兩份樂:你樂父母也樂﹗

繼續往後翻,“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現在大多數家庭和我一樣只有一個孩子,平常自己總是獨霸一方。一旦放假,問題就來了,我和表哥無論大小事務互不相讓,吵架、打架變成了家常便飯,媽媽、姥姥對此頭痛不已,讀了這句話我才懂得我們兩人“兄道敵,妹道兇,兄妹爭”就是不孝的表現埃是啊,我倆吵架、打架的時候,媽媽、姥姥都不得不停下手上的活來勸架,這不是給大人添麻煩嗎?從此我就儘量剋制自己了。比如前幾天哥哥罵我很難聽的話,我本來準備馬上回擊,可還是忍住了。事後我跟哥哥講他説的不對,他也向我道了歉,避免了一次吵架。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條讀書學習的方法正切中我的要害,我讀書時眼在書上,嘴也在念,可心經常飛到九霄雲外。自從讀了這句話,我就開始在學習時儘量不左顧右盼,心不在焉,而是專心致志地學習,讀書,寫字。説來也奇怪,我的學習效率竟然大大提高,以前做作業總是需要半天甚至還得熬夜,現在只要不到半個小時就夠了,剩餘的時間我就可以快樂地玩了。

《弟子規》教會我的東西太多了,每當我讀起它,就會想起衞老師課堂上講過的話“現在很多家長望子成龍,結果孩子們成了龍也成了鳳,卻沒有成人。”既不孝順,也不與他人好好相處。我相信,我讀了《弟子規》,肯定在成人成才的過程中找到了一條捷徑。我同樣相信,每個讀《弟子規》的孩子,都能成人成才。

《弟子規》讀後感作文1000字_初一作文9

太陽是古老的,為什麼我們當初還在蒙用,而不説它陳呢?

太陽是由古遙去但它對咱們來説天天又皆是新的;真諦也象太陽一樣,萬古常新,惋惜"庶民日用而不知"。

人一誕生,就做作發生各種關係,一集體的我際關係,從原量來説,在內,不過是妻婦、父子、長幼(弟弟姐妹);對外,就是友人、君臣(用現在的話説,就是上下關係,或説引導與被領導的關係),其餘關係只不外是這五種關係的延長。果此,臣君(高低),父子、婦夫、長幼、敵人便傳統説法——五倫,是人種固有的彼此關係,不是孔夫子或某個人制訂的,從古至昔都是這五種關係,誰都離不了,既然誰都脱不了干係,只能想辦法如何妥當處理好這些關係,不能苟且,也苟且不了。如果這些關係都處理好,很協調,那麼他個人身心就會很健康,對外的人際關係互動也一定是良性輪迴這樣,天然就會釀製沒良惡的外部氣氛,為個人身心、事業倒退拆好平台。美邦教育學野卡耐基説:一個人的勝利,15%棄決於他的博業本事,85%與決於他的人際關係與處事技能。在此望來處置美人際關係就至關主要,而人際關係就是上點所説的的五倫。

《弟子規》就是一部教誨我們五倫大講規範的書,是教我們如何從基本上着手,處理好人際關係。以到達《大學》所言:修身、全家、亂國、平地下。所以,學習、轉化、降名《弟子規》,對個人、對家庭、對單位、對國度、對社會,相對是百害而無一害。因而,學而時習之,對彼對人,於私於私,利益無限。至於詳細內容取實在授用,該然是有賴於我們去略瞅細習《弟子規》之後剛才曉得了。

《兄子規》這標書是教童們的生涯標準。它是根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導編成。這利書重要道述了孝、謹、信、泛愛眾、仁跟學習文理六個方面。首先,"百擅孝為先",孝是中國文明的基本,是所有的根本。一個人可能孝敬,才有一顆仁慈善良的口,有了這份心,才有可能造福眾生。謹和信主要講的是生活中的語言、行為,須要一直地學習建養,養成賴的行動習慣。泛愛眾是指對民眾我們要同等看待,並及力愛惜他們。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每一個人看成疏人來對待,此此和氣共處,社會上這些明爭暗鬥,怎麼還會出現呢?做好了上面這些,還要盡力做一個仁者。去親熱有仁德的人,從他們的言言中得到教導,虛心聽眾他們的指學,使本人也一步步瀕臨他們。

前五條是本份的事,做好了本份之事,有了餘力,再去學習文理。假如父母鳴我們助忙作事,我們卻拉做要讀書學習,豈不是失往了孝的本份?這就比如大樹失去了根,就算枝葉再旺盛也難以長期破腳。

讀完《第子規》,我才理解本來曾被我們應息理所應該的事卻是不好的行為,我覺得慚愧。比方説有時母親叫我去幫忙,我卻推辭説立刻就好。"父母吸,應勿慢。父母命,走勿勤。"今後我必定會幹佳!"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亮得失。"而爾要説,以《第子規》替鏡能夠得己生!

《弟子規》讀後感作文1000字_初一作文10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涕,次謹信……”聽着低年級小同學朗誦的《弟子規》,我不禁聯想到了五年級夏令營時,老師要我們背《弟子規》時的情景。暑假裏,李老師每天抽出一節課時間,讓我們練習背誦《弟子規》。不到兩個星期,我們便背得滾瓜爛熟了,圓滿地結束了假期的經典誦讀活動。

時間如流水,轉眼間,我們又回到了學校。中秋節的前夕,我們六(3)班一部分同學去戒毒所慰問演出,我們為接受戒毒的哥哥姐姐們表演《弟子規》。他們看了我們的表演,熱烈鼓掌。我心裏得意洋洋,為自己的表演成功而高興。其實,我當時並未真正地理解文中的內涵,只是為背誦而背誦,為表演而表演。

記得在一次月假時,奶奶從紹興回來了。爸爸見我閒着便叫:“文文,我們去奶奶家,你去不去?”我心想,奶奶家的房子又破又爛,裏面還有一股莫名的臭味,還是別去了。我大叫:“不去了,我還有事,你們去吧。”爸爸媽媽走後,我便看起電視來,完全把老師在學校説的話拋到腦後了。

一天早上,我去值周。來到一年級教室旁,我聽到低年級同學在讀《弟子規》:“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開始,我還沒在意,可當同學們説:“對待爺爺奶奶,絕對不能抱有討厭、嫌棄的態度。”我的臉頓時紅了。記得在一次月假時,奶奶從紹興回來了。爸爸見我閒着便叫:“文文,我們去奶奶家,你去不去?”我心想,奶奶家的房子又破又爛,裏面還有一股莫名的臭味,還是別去了。我大叫:“不去了,我還有事,你們去吧。”爸爸媽媽走後,我便看起電視來,完全把老師在學校説的話拋到腦後了,壓根就沒想起還有什麼“弟子規,聖人訓”之類的古訓。我越想臉越發燒得厲害。他們,似乎在嘲笑我對爺爺奶奶的不尊敬。我羞愧地低下了頭,暗暗下決心,我一定要做到《弟子規》的要求。

又是一次放月假。我回到了家,立刻拎起一袋水果,跑到奶奶家。奶奶正在打掃院子,我看見了,連忙過去幫忙。奶奶見我如此孝敬,眼角的皺紋都笑成了一朵盛開的菊花。我還給奶奶端茶送水,噓寒問暖……

回到家,媽媽叫我做家務,我正在看書,便不想回應,更不想去做。可當我一想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時,便立刻去做。從此以後,雖然我有許多事不願意做,但一想起《弟子規》的教誨,我便努力做到。

想當初,我只把背《弟子規》當做一個任務,而如今,我明白《弟子規》有更深一層的道理。《弟子規》,一本講道理的書,一本能讓人明辨是非的書,一本能使人進步的書。《弟子規》,我的老師,我成長的好夥伴,我人生的導航儀!

《弟子規》讀後感作文1000字_初一作文11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每天早晨,學校裏面都會傳出陣陣悠揚的讀書聲。每當聽見這讀書聲,我都會沉浸在其中,從內心憐聽其中的道理。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間李毓秀所寫。《弟子規》這本書,是以孝為本,教人為人處世,懂得感恩,謙卑禮讓,做個君子之人。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和大家相處時要平等友愛,並且親近有仁品德的人,向他學習。古人説,百善孝為先。如最簡單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再如孟子的“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郊《遊子吟》中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都是古人在孝禮仁義中很好的'體現。

《弟子規》使我受益匪淺,讓我改變了以前的一些觀點。我記得我在讀幼兒園時,家裏就有《弟子規》繪本了,媽媽就常常教我讀《弟子規》,當時我只能一字一句地跟着媽媽讀,雖可以從頭背到一半內容,但都還不太明白其中深奧的道理。隨着我漸漸長大,我慢慢明白了《弟子規》一些做人處事的道理。但我還是會做一些有違《弟子規》的行為。做錯了事,父母教誨時,不虛心接受,使父母親生氣、傷心。到了後來,我懂得了《弟子規》的精髓,也知道了應該尊敬長輩,同時也應該尊師長和團結同學。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在弟子規裏面,還講了要誠信為本,我想這也是父親給我起名的初衷,誠實守信是做人立身之根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比如王安石在《商鞅》中所寫的“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在這裏比喻誠信比金錢更貴重;《禮記·中庸》中“惟天下之至誠,為能化”。意思是隻有天下最真誠的心才能感化人。

這些都是古人對誠信的堅持,因此,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我們從小就要做—個誠實守信的人。

現在經常把《弟子規》運用到生活學習中。每當父母教誨我時,我就會想:“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也會領悟到“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的道理;每當看見有別的同學去拿別人的文具時,我就會説:“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每當我學習不刻苦想偷懶時,就會提醒自己“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如果現在不努力刻苦學習,長大了出來社會工作就來不及努力了。

除了以上這些,《弟子規》中的很多內容也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如“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這些都可以很好地運用到學習上。只要認真去體會,一定能悟出其中藴藏的許多道理!

《弟子規》既是我的啟蒙老師,也是我今後學習生活中的一盞指路明燈。

《弟子規》讀後感作文1000字_初一作文12

張沛雨家長:張沛雨現在會關心父母,吃晚飯時媽媽不在家,會打電話問媽媽什麼時候回家吃飯,幫媽媽捶背。

老師評語:孩子有進步,家長很欣慰,希望堅持下去。

王樂煊家長:鞠躬禮在家中已能成為習慣,但在外面仍羞於力行,還是限於主動問好,主要問題在學習上。“此未終,彼勿起”“几案潔,筆硯正”“讀看畢,還原處”均做的不到位,需要提醒。

老師評語:王樂煊做的很不錯了,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長期的力行,相信在家長的帶領下王樂煊會做的更好。)

第三節課程因為的去寺廟體驗靜心訓練和過堂,我們發給大家的作業是弟子規評量表中20件事,讓孩子們在這周去力行,例如按摩,捶背,收拾房間等19件日常小事再加上每天誦讀弟子規一共20條。

俞可涵家長:對這次靜心活動的感想是:活動挺好的,如果組織一套完整的靜心訓練,請帶上我們父子。

孩子的感想:這19件事真讓我感覺累,原來父母也不怎麼好當,家務不怎麼好做,孝順不怎麼容易。

孫昀傑家長:對這次靜心活動的感想是:靜心訓練主要是練習如何集中思想關注於某一事物,以此訓練學生在學習時增強專注力,是一項非常好的訓練。

孩子的感想:只要靜下心來做所有的事都可以成功。

張沛雨家長:對這次靜心活動的感想是:一次初體驗,一直以來總以為自己是個能隨時靜下心來的人,其實不然,很有意思的靜心訓練。

孩子的感想:靜心對我幫助很大。

王樂煊家長:對這次靜心活動的感想是:(已經寫了一份家長感悟。)

孩子的感想:我覺得本次靜心活動很發,可以鍛鍊身心。

文博揚家長:靜心訓練讓我們感受到了寧靜,如果能將靜心訓練融入到每次的活動中就更好。

孩子的感想:靜心訓練要集中注意力,不錯。

萬方儀家長:第一次接觸這種訓練,感覺要真的靜下心來,不急躁,才能專心。

老師評語:因為本次課程請假的家長比較多,能來的基本上交上了作業,從作業的完成質量來看,不是太滿意。對於20件日常小事俞可涵做了13件,萬方儀做了 10件,文博揚做了10件,王樂煊做了5件,孫昀傑做了2件,張沛雨作業上沒有打勾。有此同學完成的比較好,還有一些同學完成的不夠。希望家長能夠重視每次的回家作業,學習了就要去力行,不然就是弟子規上所説的“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已見,昧理真”,學習和力行一定要結合起來,才能事半功倍。

課程總結:本次課程安排了出則悌的前兩句,但是由於關於前次的靜心訓練大家都非常踴躍的要上台分亨,所以本次課程挪到下節課再上。在家長和同學分亨完以後,我們針對在寺廟過堂時還有很多同學有剩菜浪費,我們安排放了一段“聖賢教育,改變命運”——此生必看的科學實驗中的前15分鐘的片段,着重和大家講解了為什麼要惜福和感恩。並把片中的一段文字摘錄下來用於日常生活中去力行。

《弟子規》讀後感作文1000字_初一作文13

《弟子規》,全文不過360句,計1080字,原名《訓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後經清代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這是一本教導兒童怎樣待人接物的書籍。它那淺顯易懂的文字裏卻藴含着許多做人的真理,不僅對於教育少年兒童,對於我們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義。

有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而《弟子規》就是教導我們要重視生活行為的各個細節,用簡明通俗的語言,教導大家如何修養品德、孝親友愛以及生活起居中待人接物所應有的禮節。

從《弟子規》中我們更可以瞭解到古人的教育目的——首先就是教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是,一切言行謹慎、講信用。對待大眾平等仁和,親近仁德的人,向他學習。只有在能夠做好這些之後,才“有餘力,則學文”,如果做不好這些,學習知識是沒有用的。古人的這個教育原則,到今天也是非常有意義的。而我們現在的教育,卻是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學文”上,卻忽略了做人教育。所設的品德課、政治課,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北國之後之後就是水過鴨背,什麼也沒留下,更別提深入骨髓的東西了。不得不説,這是我們現代教育最大的失誤。

作為一名教師、一名家長,我們擔負着教育子女、教育學生的重任。因為孩子的成長是不可能重來一次。首先做人父母者,就要為孩子的生活起居、家庭教育等負責,讓孩子學會做人的基本道理。因此,我們做父母的不僅僅要教給他知識,也應該教給他生活的道理、做人的修養。當然,這要求我們自己就應該有一份積極的人生態度。另外作為教師,除了教給學生知識,拓寬學生視野外,更重要是深入挖掘教材,對學生應更多一些情感撫育、人文教育,繼而教會他們如何做人。因此,不論是教師、家長哪種身份,我們既要教會孩子懂得“長者立,幼勿坐。長着坐。命乃坐”“過猶待,百步餘”的禮節,又要讓學生擁有“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的良好心態。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能讓我們進一步明白對待工作和生活應該在把握節奏的同時要保持正確的態度;“話多説,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是在告誡我們言多必失,做人應該謹慎守信;“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是在提醒我們要想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必須做到德才兼備,而絕非什麼御人之術。

“謹、信、仁”三點告訴我們不管在生活中、工作中做什麼事情都要時刻謹慎,而且要遵守承諾並且要對待家人、同事要仁慈,以誠相待。立身處世謹言慎行,做人處事實事求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業務水平的提高,從容面對各種工作和壓力,從而感受到快樂。

《弟子規》讀後感作文1000字_初一作文14

讀完《弟子規》,感慨萬千。提筆,卻遲遲不敢寫下什麼,深怕自己粗俗的文字褻瀆了這神聖的篇章。弟子規,聖人訓,守孝悌,次謹慎;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我只能用“總敍”來概括《弟子規》,因為再找不出更為精闢的句子了!

首先,我學到的是“孝”。我覺得,我們應該從小節中去表達自己的孝心。“孝”,絕非每月給父母多少生活費,讓他們住多麼豪華的房子,而是,每天一個問候的電話,沒事幫父母做些家務,是儘量滿足他們對親情的渴望,是親有過,諫使更的修養,是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的關懷,是隻求付出,不問回報的問心 無 愧!

其次,我學到的是“謹,信”。我覺得,“謹”也是講要注重細節。“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是要

我們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等要我們注意自己的着裝形象;“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等要我們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是要我們言出必行,講求信用;“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是要我們有十分把握時再作判斷,凡是不可臆造其有無;“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是要我們有錯必改,要勇於面對自己的過失。

再次,我學到的是“仁,愛”。“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這説明我們在善待他人的同時,也提高和完善了自己的德行和修養;“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説”,這是在告訴我們,要以一顆仁愛之心去對待每一個人,要學會尊重他人;“行者高,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我們要用實力和智慧樹立自己的威信;“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我們要心懷寬容與仁愛,把別人對自己的恩惠刻在石頭上銘記,把對他人的怨恨劃在沙灘上隨風而逝。

最後,我學到的是“餘力學文”。“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此句恰説明了“學文”與“力行”的重要性,只學文,則會浮華,只力行,就會專斷獨行,而不能明曉真理;“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當努力足夠多時,就必定會有回報;“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不懂就要問,要有積極的求知慾;“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訓致”,可見,自信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聖與賢又如何?歸根結底,還不都是人嗎?只要相信自己並努力爭取,誰都能成為“聖賢”!“命自我作,福自我求”,“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修心一聽命,天地保”。

以上僅為本人對《弟子規》的一些拙見,因能力有限,故只能嚴格按照原文以作小解,泛泛而談,不足為鑑,不當之處,望體諒並指正,不盛感激!

《弟子規》讀後感作文1000字_初一作文15

在寒假裏,老師讓我們通讀《弟子規》,開始我覺得沒什麼意思也看不懂,後來,媽媽讓我上網看了《弟子規》電腦版説明,讓我讀一句看一句註解,慢慢得我終於明白了。這本書是我國古代兒童的啟蒙讀物,是約束兒童的行為,明確道理的規範讀本。這本書無論是在孝悌,行善,日常行為等方面都給予了正確的解説。主要是讓我們從思想上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讓我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做好事,摒棄不良行為。

第一部分"守孝悌".這三個字看似很簡單,其實內容很豐富。這裏包含了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師長"這裏指"長輩""老師"及"兄長".一個人首先要孝順父母,烏鴉尚知反哺,作為人更應該對養育自己的父母加以報答。一個人如果不孝順父母,不熱愛自己的家人,長大以後就談不上熱愛故鄉,熱愛祖國了。所以"守孝悌"是做人的根本。結合我的生活,我發覺有很多地方我做的不夠,當媽媽爸爸批評我的時候,有時我明知道不對也要反駁;當我情緒不好的時候,有時我會對他們大喊大叫,不能做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通過了解此句的真正含義,我明白這是對父母的不尊不敬。

其次,這本書還講述了日常起居的行為規範。比如"衣貴潔,不貴華"穿的衣服乾淨整潔就可以了,無需高檔、華麗,更不能互相攀比,看誰的衣服及用具貴重、奢華,這都是不正確的行為。這也是我爸爸媽媽經常教育我的,學生要以學習為主,互相攀比對我們的成長是無意義的,只有害而無利。 犯錯誤是難免的,有了錯誤要勇於承認,即使遭到斥責或打罵,也應該拿出勇氣面對。"過能改,歸於無",只有知錯,才能改錯。不能因為掩飾犯下的錯誤,就撒謊,而犯下另一個錯誤。我從小媽媽就教育我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長大以後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我牢記媽媽的教誨,牢記古人的尊尊教導。

"物雖小, 勿私藏,苟私藏 ,親心傷"這本書還在道德方面教育我們明辨是非的觀念。別人的東西不能佔為己有,不能私動,私動是可恥的行為。我記得在我上幼兒園的時候,爸爸媽媽曾經説過:別人的東西不能拿,因為那不是自己的,如果喜歡回家跟媽媽爸爸説,我們給你買。至今這句話還印在我的腦海裏,永遠不會忘記。"不如人,當自勵"、"見人善,即思齊",如果思想、學習上有不如別人的地方,應當努力下功夫趕上,以好的榜樣激勵自己。上學期我的數學因為不認真、馬虎,成績不理想,得100分的時候很少,於是我暗暗下決心通過努力我一定要得到提高。

這本書產生的時代畢竟是封建社會。有它的歷史侷限性,我們要站在現今時代的高度評判學習這本書。有繼承,有摒棄,傳承健康的歷史文化精髓,維護民族文化遺產,使中華民族的精神永遠流傳下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izigui/yj7qo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