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弟子規 >

弟子規的時代意義

弟子規的時代意義

弟子規》已流傳了三百年的時間,它列舉了為人子弟在家、外出、求學和待人接物應有的禮儀和規範,曾經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地傳統讀物。

弟子規的時代意義

《弟子規》是清代學者李毓秀所著,集結聖賢學問和中華傳統教育思想,它引用《論語.學而》“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思想,變為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格式,分為孝、悌、謹、謹、信、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部分, 共計360句,1080字。《弟子規》列舉為人子弟在家、出外、格致求學以及待人處事應該遵守的規範,尤其重視生活與家庭的教育。《弟子規》作為啟蒙著作,其中“弟子”是指一切聖賢弟子,“規”則為“夫見”,即大丈夫的見解,因而該書適合各類不同羣體、不同年齡的人羣。

《弟子規》的思想精華

《弟子規》強調教育的先後次序,首先學做人,後學做事,即先培養德行,後學習知識、技能,也就是《三字經》上説的“首孝悌,次見聞”。這完全符合“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方針。有很多人都誤以為在當前文明的社會,高科技、高物質享受的社會當中,傳統的文化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所以有很多古聖先賢所留下來的這些文化精髓,可以説是遭人所遺棄,很多人都不曉得這些寶藏的可貴。尤其近一、兩百年來,中國遭受極大的動亂,許多的傳統文化道德都在這個蕩亂的時代當中,被破壞殆盡。尤其是道德、傳統方面。很多人感歎,當今社會不安寧,人在茫茫的人生,不知所為何來,可以説是茫然無知。因此,我們需要重視對傳統美德的學習、借鑑,選擇性的踐行《弟子規》的重要思想來豐富自己,迎接挑戰。

1.《弟子規》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在古時候,他們非常重視兒童教育,從小就瞭解應該如何把小孩教好。因為小孩一生出來,他沒有受到社會的污染,他很純潔。在這個時候需要好好的教他,你教他善,他就是善;

你教他惡,他就變成惡。你教他讀書,他就會琅琅上口;你教他跟兄弟姊妹友愛,他會友愛。你講故事給他聽,他能牢牢的記住。所以如果錯過小孩這一段學習的這個時段,就非常的可惜。

當前我們也很多家長憂心忡忡,覺得自己的子女很難教,不曉得如何教起;也很擔心社會裏頭諸多的誘惑,哪怕在家裏好好教,都恐怕抵擋不住外頭的誘惑。所以在這種情形之下,如果每一個做家長的,他都有省悟之心。有那種憂患意識,如何把自己的子女從家裏、從根本做起。每一個做家長的,他們能如此做,更進一步,做家長的也學習《弟子規》,你就可以以身作則做很好的表範,讓子女來效法,這樣可以説是相得益彰。

2.培養愛親敬長的孝悌意識

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們既然已經深深的明白,我們是從父母那裏所來,我們就應該要知恩感恩。儒家思想認為孝悌是“為人根本”,孔子指出,孝敬父母不僅要在物質上滿足他們的需要,更應該從精神上愛戴、敬重父母,不能無禮傲慢。

《弟子規》不是要求做子女的做事一味順從父母,不講對錯,不做爭辯,成為一個聽話聽使喚的乖孩子,而是要求做子女的通過應、行、聽、承來表現對父母的恭敬之心,表達對父母長輩的人格尊重。在其看來,無論父母對錯,要求有無問題,作為子女首先在態度上、人格上要敬重長輩,而不是無禮的不尊重的抗爭與辯駁。

對親人的過錯要和顏悦色地勸諫,要真誠惻達,直到對方接納為止。《弟子規》接着上文説:“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悦復諫,號泣隨,撻無怨。”作為子女在充分尊重父母的人格尊嚴的前提下,要明辨是非,不能因為對父母的敬重而忽視父母的過錯,從而使父母走向更大的失誤。如對父母的過錯不加勸諫,則是陷父母於不義的做法。為人子女要真誠和悦地勸諫父母,使父母感覺到你對他的人格尊嚴是充分肯定的,你只是針對他所存在的問題而提出勸諫。

3.養成誠實守信的做人品性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這一條相當重要。我們都曉得人與人相處,最難的就是貴在相知。與人相處當中,最為遺憾的,就是朋友之間,聽到謠言之後,朋友引起誤會。所以與人相處當中,難免就會有糾紛,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我們究其根源,可以説是從口舌是非所開始的。一開始的時候,往往每一個人都沒有注意到。我們看到事情之後,內心就會起了分別、起了執着,於是就會把話講出來。講了之後,這些話往往還會再散播出去,就好像往池塘裏丟石頭,你丟了,噗通一下,一個小小的漩渦,慢慢慢慢就擴散到整個池塘。所以人與人之間,我們在言語方面,一定要特別謹慎小心。

古人在此告訴我們,“見未真,勿輕言”。就是你看到事情,你看到的不是很真實,不是很明確,你不可以妄加揣測。妄加揣摩,然後輕易的把話傳開;傳開之後,話愈傳愈離譜。有時候我們不經意的一句話,可能影響一個人的聲譽,讓這個人非常難過。

“知未的,勿輕傳。”“未的”就是不是很明瞭,真相不是大白;這個“的”就是清楚明瞭。“勿輕傳”,傳就是把這件事情傳開出來。所以這二句話,“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相當相當的重要。所以言語上,我們一定要特別的謹慎小心。我們也要知道,凡是講是非者一定是是非人,我們也不要輕信別人的話語。小者,這些言語影響一個團體的和諧;大者,影響整個國家,讓人心惶惶,都不對。尤其現在輿論媒體傳播非常的快,一有風吹草動都會影響整個民生生計,這是屬於大的方面;小,則會影響個人的聲譽。所以我們在講話的時候,一定要很謹慎很小心,即使我們看到的是正確的,所瞭解也是正確的,我們肯定也要想一想,它到底有沒有利害關係,都要謹慎小心。

4.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健康的價值觀念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我們都曉得“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曾國藩曾經告誡他的子弟,在《曾文正公嘉言集》裏頭,他講:要看一個家庭有沒有興盛,就看他的子弟是不是晏起?這個晏起就是起得很晚。他們是不是會早起?早起的家庭,我們感覺這個家庭是一個有朝氣、有前途的家庭。如果子弟都睡得很晚,日照三竿,這個家恐怕就是沒有家教。所以,古人很重視子弟要愛惜時間,愛惜光陰,早上就要早早起牀。“老易至,惜此時”。時光匆匆,人往往回頭一看,已經好幾十歲了。這個時候我們想到要努力已經來不及了,有道是“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髮方悔讀書遲”。所以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要記得要好好的教導他。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很多人父母已經教得很好。孩子們早上起來,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盥洗梳洗,把自己打理得乾淨。“便溺回,輒淨手”,幾乎每一個小朋友在學校裏頭,老師都有教,父母從小也會教他們。“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從一個人的衣冠必須要整齊。整齊,不但自己看了歡喜,別人看了也會高興。“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我們放置衣服的時候,一定要有固定的地方,不可以隨便亂放。‘勿亂頓’,這個“亂頓”就是隨便擺置。‘致污穢’,以致於衣服髒掉了。過去有一個朋友,我每一次看到她,她的衣服都常保如新。有一次看到她穿着一件非常好看的衣服,然後讚美她説:你今天穿的衣服很好看。她就説:這一套衣服已經十幾年了!我就問她:你如何保養的。她就説到,她説她從小的時候,母親就教育她要如何保存自己的衣服。要把衣服,分成春、夏、秋、冬,衣服都要會自己整理,而且要會摺疊,該掛好的、該收好的自己都要懂得。一個人,他能懂得料理自己的衣物,他會節省很多的時間。

5.養成良好的治學習慣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我們學習任何世間的一項學問,我們都要有恆心、要有耐心、要有毅力。”力行“就是要有恆心,一定要努力去做,努力去學習,你才能學得好。所以,它就講到”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如果你沒有好好的學習,你所學的就沒有辦法有成就,你所學到的只是很膚淺很表面而已。這樣對我們的學問,不但沒有辦法累積,同時你沒有奠定良好的基礎,以後你再學其他的東西,也一樣學不好。所以,此地告訴我們,修學態度要懂得恆心,還有毅力。

“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我們都曉得,學問可以隨着年齡的增長,你的理解力會愈來愈豐富。如果你裹足不前,自以為我讀這樣就夠了,已經自己很滿意了,你就會隨着自己的慾望,隨着你自己的想法、看法,認為自己就是對的。所以有很多事情的義理所在,你就沒有辦法再進一步的深入,還有提升。對於自己來講,也是很大的遺憾。做學問如此,做人也是要如此,外在與內在都要同時的進步才可以。這裏也勉勵我們,有空閒的時候,我們不忘展開聖賢的典籍,從聖賢的典籍當中,我們反觀自照,我們的內心與聖賢有何差距。如果覺得自己差太多了,我們可以見賢思齊,隨着聖賢的教誨,我們依教奉行。在我們的人生旅途當中,我們會覺得生活愈來愈美滿,愈來愈幸福。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我們都曉得很多人看到自己的子女非常的用功,每天專注在課業上,你看他每天讀到三更半夜,可是考出來的成績卻非常的差,非常的低落。這時候我們要想一想,人為什麼很用功,效果那麼差,可以説事倍功半,原因就是不懂得讀書的要領。所以此地古人告訴我們,讀書有三個要領,這三個要領都要同時具足,就是‘心眼口’。但是我們看這三點,眼睛在看,口也在讀,但是心如果沒有專注在課業上,也是白看白讀。所以即使“心眼口”這麼重要,最主要的還是在你的心。心如果沒有專注,心有旁騖,心有掛礙,心裏頭想着其他的事情,這些都會妨礙我們讀書的效果。 “信皆要”,有不同的解釋跟看法統統對,他認為這個“信皆要”,指前面三項都非常的重要,一定要做到的。但是末學覺得一個人在這世間上,不管我們學習任何一項學問,或者功課,對自己都要有信心,有堅定的信心,你就會有力量,還有精神,你會激發出來,勉勵自己好好的再接再厲。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在於你的心,你能這樣專注的學習,再加上你有堅定的信心,你讀書就會讀得很好。

大家都知道要導正社會人心、解決社會問題,必須從教育着手。而《弟子規》對做人的指導,是啟迪我們心靈的鑰匙,也與當前我國所提出的“建設和諧社會”十分相符。我們應該有選擇的學習、踐行《弟子規》,辯證的看待這些道德教育思想,合理的運用的現實社會生活當中,更好的學習、生活,適應當前的生活,提高自身素質,為子女的教育、社會的發展、中華民族的復興貢獻力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izigui/nm9xem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