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弟子規 >

讀《弟子規》的感悟4篇

讀《弟子規》的感悟4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經歷的人和事不同而產生新的感悟,這時,就可以把它們都記錄在文章裏。那麼,到底應該要怎樣去寫感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弟子規》的感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讀《弟子規》的感悟4篇

讀《弟子規》的感悟1

讀《弟子規》,感悟人生記得小時候,老師天天要我們背《弟子規》。一進我們的教室,就能聽到孩子們在咿咿呀呀地背《弟子規》。當初,我不知道它其中有什麼意思,只是一味地背呀背。因為如果背不下來的話,是要挨板子的,因此也不管是什麼意思了。

隨着年齡的增長,翻開《弟子規》,已經能看懂個別句子,並且能接受到他傳給人的信息,還知道了要尊敬師長,孝敬父母,關心他人的道理了,有了《弟子規》給我的啟迪,使我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家人都説我是好孩子,《弟子規》使我受益不淺.。

又過了幾年,我再次打開《弟子規》的時候,深思其中的問題,發現《弟子規》不光是兒童的啟蒙讀物,更是人在茫茫大海中的燈塔,人生十字路口的指南針。它是做事之基,做人之本。它在孩子小時候,教會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孩子長大後教會他如何辨別是非對錯,使他成為一個有道德,有素質的人。他教會人們尊重師長,孝敬父母,關心他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這是它要傳達給人們的信息,在人生路上更是如此。

要想在社會中立足,首先要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就像《弟子規》中的謹信,親仁,不能不安好心。如果做不到這幾點,就難被社會所接受。

然而,成為一個正直,善良的人,首先要做到《弟子規》中的這幾點,由此可見《弟子規》對人的影響極大。

讀《弟子規》的感悟2

如果有人問我,《弟子規》是什麼?我會告訴他《弟子規》正如這春天裏的一條路,沿途都是沁人心脾隨手可採擷的花朵,而每次讀《弟子規》,都將是一次淨化心靈陶冶情操的生命之旅。

曾幾何時,我們都佇立路口,遙望千年的歲月,而心靈彷彿無所適從。而今,踏上這條心靈的歸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三個字——“首孝悌”。百善孝為先,我們中國人是最講孝道的,所以古往今來我們對於“孝”的解讀極為深入:我們懂得“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們更懂得“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然而這與“孝”同為重要的“悌”,卻如灰姑娘一般,被我們有意無意的遺忘在某個角落裏,我們甚至不知道這“悌”究竟是什麼!

什麼是悌呢?就是指兄弟姊妹的友愛,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間的友愛以及對長者的敬愛、對幼者的疼愛。所以悌是敬愛,是友愛,是疼愛,悌講的是人性的博愛。

大家可知道,在中國古代,古人視“孝”與“悌”同等分量,“悌”的含義亦被古人用行動詮釋得淋漓盡致。

在中國古人眼中,為了“悌”為了兄弟姐妹,縱是放棄生命,放棄自己的幸福也在所不惜。於是悌,儼然成了那個時代一種翩翩君子的風度與品質。人們仰望她,追求她,盡一切可能得到她,她宛若一朵吸取了日月精華的仙苑瓊花,經久不息的綻放。

而今天,我們遺憾的看到,這朵瓊花敗落了,在經歷了物慾與貞潔的激烈鬥爭後黯然失色。它在人們心中的美,正在褪了她的顏色,消了她的芬芳。

對於父母,古人是“父母命,應勿緩”,今人更多是“子女命,應勿緩”;對於師長,古人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今人更多是“三年為師,路遇側目”;對於友人,古人是“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今人更多是“同窗整三載,口角時時在”……

我們不禁要問:難道是我們的本性不如古人了嗎?其實,在我看來,這不是人性的變化,而是對於傳統美德的漠視。其實,只要我們稍加留意,注意約束自己的行為,“悌”的種子就會在我們身邊生根發芽,最終枝繁葉茂。見到師長,我們不妨深鞠一躬,道聲親切的“老師您好”;跟同學相處,我們不妨少一些自我為中心,多一些善解人意的體諒;與朋友發生矛盾,我們不妨少一些斤斤計較,多一點寬宏大量。再細緻一點,當行色匆匆卻看到別人手提重物上樓梯時,我們不妨自覺讓開一條通道;當飢腸轆轆排隊打飯時,我們不妨多一份耐心等待,止住蜂擁而上的念頭;當熄燈休息後,住在樓上的同學不妨體諒下住樓下的同學,自覺放輕自己的腳步……

看,這些是不是其實很容易很容易?可是容易是否意味着平凡?非也!你可知道,這每一小步都是自己進步的`一大步,而每個人的這一小步卻能促成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所以,悌不難,只要我們試着去改變自己一個小小的細節,去嘗試一種新的舉動!

當你這樣做着的時候,你會發現天變藍了,大地變寬廣了,周圍的人變得友善了,朋友越來越多了,煩惱越來越少了,身邊的廢墟上,已悄然生出了一片片生命的芬芳。

同學們,希望從今天起,我們的心裏都埋好一顆“悌”的種子,讓我們用心的温度來深深呵護,相信待到明年春天繁花似錦,小樹發芽的時候,我們也就真的成長了!更希望我們能在《弟子規》這條遍地繁花的路上越走越遠,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弟子規》漫長生命中行路的遊覽者,而不只是匆匆過客!

讀《弟子規》的感悟3

《弟子規》裏邊有很多大道理。這種大道理,會讀會念,沒有用途,最重要的是會做。

做兒女應當孝敬父母,大家僅有一個爸爸、母親,從大家出世時到現在,她們都是在很艱辛地把大家養大,而且期待大家成材。平常父母對大家嚴苛,實際上是父母對大家的一種愛。

如果我們驕縱而為,非常容易出錯,讓父母擔憂,是不孝的個人行為。內心面要記牢父母對大家的養育之恩,隨處都需要照料到父母。大家能以那樣的心去做,便是孝敬父母,這就是做人的壓根。

除開孝敬父母,做人也要誠信友善。張口講話,一定要做得到。沒有能力保證的事兒不可以隨意同意。對於花言妙語,更不可以應用。

《弟子規》裏邊的內容也有好多好多,想要你自身去用心去感受。

讀《弟子規》的感悟4

這個假期我讀了《弟子規》,它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它告訴我們,做人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要與德性好的人打交道,遠離那些品行差的人。

父母生病時,要日夜守護在身邊,湯藥要自己先嚐,然後再讓父母喝。如果自己外出工作,一定要稟告父母,回來時也要和父母打招呼,以免父母牽掛。

它讓我明白了細心是由專心和認真組成的。取得好成績也不能驕傲,要繼續努力,才能再次取得好成績。

弟子規雖然是一本並不起眼的小書。,但是它卻包含了許多做人的大道理。我們應該好好讀這本書,不要辜負作者的一苦心。

《童年》是原蘇聯作家高爾基的作品。

書中描寫的外祖父吝嗇、貪婪、專橫、殘暴,經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狠心地剝削手下的工人。而外祖母卻是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熱愛生活,對誰都是忍讓,有着聖徒一般的寬大胸懷。她如一盞明燈,照亮了主人公阿廖沙敏感而孤獨的心。外祖母還經常講述一些憐憫窮人和弱者,以及歌頌正義和光明的民間故事給阿廖沙聽。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是我充滿了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阿廖沙這樣評價外祖母的。

這部小説的基調在整體上顯得嚴肅、低沉,悲劇場景上蒙上了一層天真爛漫的色彩,讀起來令人悲哀但又不過於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

這個寒假,我饒有興趣地讀了《雷鋒叔叔的故事》。這本書講了雷鋒叔叔平凡而偉大,短暫卻光輝的一生。書裏面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數瘦骨伶仃的童年和釘子的態度。雷鋒叔叔從小都在地主地壓迫下長大,因為解放軍建立了新中國,他才擺脱了苦難,做了自己的主人。他很珍惜幸福的新生活,於是他就好好學習、腳踏實地做好每一件事,為黨和人民奉獻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我要學習他的釘子精神,善於擠和善於鑽,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發揮擠勁和鑽勁,好好學習本領,為祖國爭光。

標籤: 弟子規 感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izigui/g937n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