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春江花月夜 >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分析全文解析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分析全文解析

引導語:張若虛是揚州人,曾任兗州兵曹。他的傑作《春江花月夜》沿用陳隋樂府舊題來抒寫真摯感人的離別情緒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婉轉悠揚,完全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豔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下文是原文解析資料,歡迎大家閲讀學習。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分析全文解析

春江花月夜

年代:唐代

作者:張若虛

體裁:樂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yàn)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diàn),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空裏流霜不覺飛,汀(tīng)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粧鏡台。

玉户簾中卷不去,搗衣砧(zhēn )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古字中讀xiá,xié是後面編入的聲調)。

斜(xié)月沉沉藏海霧,碣(jié)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譯文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海上那一輪明月,正伴隨着潮水的湧動一同升起。

月亮的亮麗光華,隨着波浪閃耀到千里萬里;什麼地方的春江會沒有月亮的朗照之光啊!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着芳香的草地流淌;月光照着開遍鮮花的樹林,全都像細碎的雪珠閃爍。

天空中月光如同晶瑩的白霜流佈,感覺不到它的飛翔;岸邊的白沙也被映照得看不清晰了。

江水與天空連成了一片透明,沒有一點細微的灰塵;只有一輪孤獨的明月高懸在中天。

江邊上是什麼人最早見到月亮的?江上的明月又是哪一年第一次照耀着人的呢?

人生一代又一代地綿延着,無窮無盡;人們年復一年地眺望江上的月亮,也亙古不變。

誰也不清楚江上的月亮在等候着什麼人;人們只看見長長的大江不斷地送走流水。

一片白雲向遠空緩緩飄去;青楓浦那種遠遊者逗留的地方,一定有遊子禁不住心中的憂愁。

誰家的遊子今晚坐着小船漂流在外?他又在什麼地方思念着明月照耀的愛人的小樓呢?

多令人傷心啊,此刻那樓上的月光正流連不去;它應該也照耀到了離去遊子的梳粧枱。

它溜進愛人漂亮的閨房,捲上窗簾也趕不走;它留在搗衣石上,用手將它拂去它還會返回。

遊子思婦們此時相互思念,卻聽不到對方的音訊;多麼希望隨着月光流去關照對方啊。

可恨送信的鴻雁早就飛走,月光又不能渡過;傳情的魚兒也藏到水底,只剩水面圈圈波紋。

前一夜寂寞的水潭邊,就夢見了花朵零落將盡;春天已過了一半還不回家,怎不令人傷心。

江水不停地流走春景,春景就快要流盡;江潭上方美好的夜月,也開始偏西了。

殘月深深隱入了茫茫海霧;遠在北方碣石南方瀟湘的離人啊,回家的路途該是多麼的遙遠。

不知其中能有幾人乘着月光轉回家鄉?殘月掩映着大江兩岸的樹木,深深激盪人的心情。

《春江花月夜》原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陳後主(陳叔寶)所創。原詞以佚。隋煬帝、温庭筠等都曾作有此曲。最為出名《春江花月夜》的是初唐、盛唐之交詩人張若虛的代表作,被聞一多先生譽為“以孤篇蓋全唐”,歷來為人們所傳頌。這是一首長篇歌行,採用的是樂府舊題,但作者已賦予了它全新的內容。張若虛在詩中將畫意、詩情與對宇宙奧祕和人生哲理的體察融為一體,創造出情景交融、玲瓏透徹的`詩境。而在明淨的詩境中,又融入了一層淡淡的憂傷。詩人將真切的生命體驗融入美的形象,詩情與畫意相結合,表明唐詩意境的創造已進入爐火純青的階段。

《春江花月夜》沿用陳隋樂府舊題來抒寫真摯感人的離別情緒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婉轉悠揚,完全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豔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清末王闓運評價稱“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足見其非同凡響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盡之深遠影響。該詩中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和“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等皆是描摹細膩、情景交融的極佳之句。

張若虛(約660-約720),揚州(治所在今江蘇揚州)人。曾任兗州兵曹。唐中宗神龍(706-707)年間,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詞俊秀馳名於京都,其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玄宗開元時尚在世。

其詩描寫細膩,音節和諧,清麗開宕,富有情韻,在初唐詩風的轉變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詩風影響,常露人生無常之感。詩作大部散佚,《全唐詩》僅存2首,其一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絕唱,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

《春江花月夜》樂曲簡介

《春江花月夜》,是一支典雅優美的抒情樂曲。它宛如一幅工筆精細、色彩柔和、清麗淡雅的山水畫卷,展示了在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亮從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盪漾,花影在兩岸輕輕地搖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嬌容美貌,盡情地讚美了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給人們以高度藝術美的享受。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大麴,名為《夕陽簫鼓》,又名《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等。1895年,琵琶演奏家李芳園把它放在《南北派十三套大麴琵琶新譜》中。1925年前後,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和鄭覲文首次將它改編成民族管絃樂曲,並借用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這個詩句主題,改名為《春江花月夜》。解放後,我國音樂工作者羅忠鎔、吳祖強、黎海英等,多次對它進行改編和整理,使得這首樂曲更臻完善,深受國內外聽眾的熱烈歡迎。

1956年,上海民族樂團訪問聯邦德國時,演奏了《春江花月夜》,一曲奏畢,掌聲雷動。演員們接連謝了四次幕,但觀眾們仍不罷休。他們以德國最熱烈的歡迎方式——長時間敲打着椅子來表達他們對中國優美的傳統音樂的喜愛。

《春江花月夜》全曲連同尾聲共分十段。人們遵循中國古典標題音樂的傳統。前面九段都加了一個富於詩意的小標題: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雲際、漁歌唱晚、洄瀾拍岸、橈鳴遠瀨、欵乃歸舟,使這首古曲成為中國傳統音樂中的一顆奪目的明珠。

《春江花月夜》的音樂意境優美,樂曲結構嚴密。它的主題旋律儘管有多種變化,新的因素層出不窮,然而在每一段的結尾處大多采用了同一樂句出現,聽起來十分和諧。在民間音樂中,這種手法也叫“換頭合尾”,它從各個不同角度揭示樂曲的意境,深化音樂表現的內容。

《春江花月夜》,這首用優美的旋律勾勒出來的山水音畫,是那樣地令人心醉。這首極為優美的中國樂曲,已成為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熠熠明珠,它將永遠閃爍着動人的光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chunjianghua/y8x2m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