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赤壁賦 >

《前赤壁賦》讀後感5篇

《前赤壁賦》讀後感5篇

《前赤壁賦》讀後感1

這段話藴涵了深刻的哲理:時光易逝生命又極其的短暫。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個過程。我們有幸、來到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演繹着不同的人生。然而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寶貴了。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學無窮的知識這樣才無悔自己。

《前赤壁賦》讀後感5篇

我深深的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它是快樂的源泉。隨着年齡的增長越發意識到時間的流逝之快也就會越想把它留住。當然時間是不因世人對它的留戀而停駐的。我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在有生之年沒有在人生書本留下輝煌的一筆不能劃個完滿的句號。不曾一次想到這些問題而每次心靈都會撞擊的厲害。面對過去的`歲月我已無力挽回但現在和未來仍掌握在我手中。我還只走了人生的一小半接下來的路仍然是充滿希望的。

自此我悟出了一個道理:

懂得生活的人把一生當一天珍惜

而虛度光陰的人把一天當一生揮霍。

而今天是下輩子的第一天堅持自己的理想不放棄總會有成功的那天。因為我們還年輕我們還有許多許多的每一天。

《前赤壁賦》讀後感2

“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題記

耳邊響起那“舞幽壑之潛姣,泣孤舟之嫠婦”的洞簫聲,思緒不覺飛回至蘇子與客泛舟赤壁之時,彷彿自己便是與東坡居士同“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的酒客,與蘇子一同憑虛御風,羽化登仙。

不得不驚羨於蘇子的豁達呀!須知此時此刻,乃是蘇子被貶黃州,鬱郁不得志之時,卻依舊有雅興與好友一壺清酒,江水悠悠,飲酒樂甚,扣舷而歌。莊子那無所待而遊於無窮的逍遙遊,也莫過於如此了吧?在黃州的準犯人生活的苦悶,在筆下一齊抒發,並隨即散於虛空裏留下着千古佳作。

前赤壁賦先交代了何時,何人,何處,通過描寫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幽景,進而引出“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遐想。想必東坡將景之美用高聲放歌吐出後,現實的苦悶又爬上心頭,於是蘇子筆鋒一轉,借“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簫聲,把主題引入客人“駕一葉之扁舟,舉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哀思。是啊!孟德這般亂世梟雄,今安在哉?生之須臾,如白駒過隙,大好的年華已經在放逐中流水般消逝,怎能不令人悲傷?可正如蘇子自己所言“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窮也”,普天之下,事物都各有其主宰,不是自己的,又何必強求?過去依然是過去,要知道“造物者之無盡藏”,還需你我共同享樂於其間,何必因中獎大浪淘沙隨水而沒苦惱呢?

“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這是小蘇學士在虛空裏裊着的歌音。正如歌中所唱,如果累了,那就停下,泛舟水上,和與你暢飲美酒的意中之人大醉一場,相靠在人生航路上的一葉小舟裏,靜靜地睡着,不知不覺間,天,就亮了呢。

《前赤壁賦》讀後感3

夜讀《前赤壁賦》,反覆咀嚼,不能入睡,歎服於蘇子的見解和境界。古往今來,人們追求“大、久、美”的精神境界而不可得,無奈於生命的短暫,哀歎於人生的虛無,“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昔曹孟德橫槊賦詩,何其慷慨?一戰敗於孔明周郎,何其慘烈?一世之雄,而今安在?想到這裏,心中不免生出一股沮喪和淒涼,“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認為,萬物都有表象和實質,如水,“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又如月,“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表象雖千變萬化,而其背後作為本質的“道”卻是是永恆無盡的。“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人生壽命的長短、功名、富貴也都是相對的,因而短暫虛無,唯有道是絕對的,遵從道、順應道、享受道才能達到“大、久、美”;另外“天地之間,物各有主”,不可強求,亦不可貪得,即使強求而苟得,也不可能長久,“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有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故而人生只有淡薄名利,化解執著,順其自然,天人合一,才可享受生命“大、久、美”之至高境界。

道不孤,必有朋,明人楊慎在《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中這樣寫道:“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與蘇子這篇《前赤壁賦》所見略同,可謂異曲同工,遙相輝映,雖歷經千古,蘇子之道亦不寂寞矣!

《前赤壁賦》讀後感4

這兩天氣温升高,還沒有風。上午九點鐘時,出去打網球。活動了兩個小時,臉曬得火辣辣的,皮膚緊緊地。雖説堅持了好幾天了,但肩膀還是緊漲。讀了蘇軾的《前赤壁賦》不禁感慨古人對於人生哲理認識的深刻。客曰: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蘇軾勸説: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蘇軾借自然界的水與月來闡明道理。人就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他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即使歷史上的風雲人物,也會消沉下去。

自然就是這樣,一定會有名人,也一定會有凡人。不要因這一切成為過往煙雲而悲歎。

《前赤壁賦》讀後感5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這幾天,爸爸迷上了蘇東坡的文章,於是讓我也一起背。他的愛好經常變,一會是這個,一會是那個。這篇文章是寫他與朋友們一起乘小舟在赤壁廂會,飲酒作賦。

那是一個月朗星稀的夜晚,蘇軾和朋友們在船上聊天,吟唱詩歌,唱道:“桂槕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他的客人中有一位道士會吹洞簫,吹的聲音十分淒涼。蘇軾問道:“為什麼吹得聲音這麼悲傷?”客人説道:“想當年,曹操就是在這個地方和周瑜大戰。當時的風流人物都已逝去。所以感歎生命短暫,吹出了這樣的曲調。”

蘇軾説:“如果從變化的角度來看,世界沒有東西是恆定不變的。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看,萬物都是無窮無盡,人與自然是融為一體的。”

客人聽了轉憂為喜。大家繼續喝酒聊天,一直到天亮。是啊,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chibifu/rr22j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