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赤壁賦 >

《赤壁賦》教案集錦五篇

《赤壁賦》教案集錦五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赤壁賦》教案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赤壁賦》教案集錦五篇

《赤壁賦》教案 篇1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虛詞;把握詞類活用;

2、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3、感悟語言運用上駢散結合的妙處,能夠全文背誦;

4、學會懂得與自然、與他人、與文字等多種交流方式,釋放胸懷,提高自身修養。

重點難點】

1、理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2、瞭解作者在曠達的風貌之下寄寓的悲憤苦悶的複雜情感。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課前準備

1.正音

壬rén戌xū 屬zhǔ客 馮píng虛御風 愀qiǎo然

窈yǎo窕tiǎo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旌旗jīng

舳zhú艫lú 橫槊shu 山川相繆liáo 釃shī酒

漁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尊 蜉fú蝣

2.對照註釋,找出文中出現的通假字。

(1)舉匏樽以相屬(通“囑”,勸酒)

(2)山川相繆(通“繚”)

3.知識瞭解

學生參看《成才之路》“資料園地”

二、誦讀文章,整體感知

1、文章大致寫了什麼內容?

夜遊赤壁,抒發對人生的感慨。

2、全文的感情是如何變化的?文章可以分為幾部分?

一、(1)月下泛舟樂

二、(2~3)弔古傷今悲

三、(4~5)闡述哲理樂

四、精讀1——2段,背誦、積累、感悟、體會。

三、研習文本

1、第一段

①自由誦讀第一段,本段中,哪些句子描繪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這樣的景緻使泛舟者產生了怎樣的心理感受?

討論

明確:

寫景色的共三組偶句:“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清風明月,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曠神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②分組討論第一段所寫的內容,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畫面,並給第一段文字所描寫的畫面起個名字。

討論

明確:《赤壁夜遊圖》,蘇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江面,清風徐徐吹拂,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輕浮水面,任意左右東西。景象澄沏,又似朦朧,如夢境一般。作者彷彿覺得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離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裏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賞心悦目。

③小組研究背誦策略

指導層次理路。首句點題,“泛舟”“赤壁”四字是下文寫景、議論的依託。次寫泛舟所見景象,而以風、水、月為主,為下文“蘇子曰”一段張本;寫景用虛實相濟之法,先實後虛,虛景(即“浩浩乎”一句)伏下段“樂”字。

2、第二段

①第一段寫的是“樂”,第二段寫的是“悲”,那麼是什麼東西促使這一情感轉化的呢?

明確:客人悲涼的簫聲

②舷歌之後,賦中又寫了客吹洞簫之聲。課文是怎樣描寫簫聲的?渲染了一種怎樣的氣氛?

討論

明確:

寫簫聲:蘇軾藉助誇張、想象、比喻,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嫠婦泣,六個比喻,把洞簫悲咽低迴的哀音表現得十分形象、真切。渲染簫聲的悲涼。

③從開篇處到第二段末,賦的情感發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明確:簫聲起,悲意生。從開篇至此處,情緒變化正是由歡樂轉為悲哀。

④本段對歌聲和簫聲的描寫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討論

明確:承上啟下。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為悲哀,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⑤小組探討背誦策略。

指導:句法。這段開頭是散句,次用楚辭句法(與《九歌》中“桂棹兮蘭”“目眇眇兮愁予”等相似)。“客有……其聲嗚嗚然”也是散句,以下都是駢句。

層次理路。“樂”字承上。由“樂”而“歌”,歌詞暗寫蘇子胸襟,為下文“蘇子曰”一段作烘托。以下寫簫聲,為“客曰”一段作烘托,兼伏下文蘇子“問客”。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精讀3—5段,背誦、積累、感悟、體會。

1.第三段

①誦讀本段,客的這一段話很富於感染力,能真切地打動讀者,説一説為什麼達到這種效果?

討論

明確:景:悲涼蒼茫

情:悲觀失望

理:人生短暫

語言:駢散結合,感染力強

②古往今來,許多文人面對宇宙和歷史時都感到短暫悲哀,你能舉出幾句這方面的詩句嗎?

A、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B、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C、許渾: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

D、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③這一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客人從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傑,不過是過眼煙雲,隨着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雲散。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④各組背誦,探討背誦策略。

指導:句法。首句及“客曰”中陳述句“順流而東也”和三個反問句是散句,其餘都是駢句。“方其”“況吾與子”是統領字,不計。

層次理路。蘇子問乃承上啟下語。“客曰”一段有兩層意思:前一層由三“問”組成,先因望月而問“孟德之詩”,次因望地而問“孟德之困於周郎”,最後合問“而今安在哉”──這是主要的一問,為下文寫悲做鋪墊。後一層轉而説到自己,先着眼與曹公對比,突出自己的渺小,不禁悲從中來;後寫幻想不能實現,並以“託遺響於悲風”作結,呼應上文“何為其然也”。

2、第四段

①蘇子對人生的積極樂觀是怎樣一步一步導出來的?

明確:水與月的特點→水與月的啟示→啟示後的做法。

②你怎樣理解“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明確;逝者如斯——未嘗往

盈虛者如彼——未消長

——不變

一瞬——無盡

不要抱怨,讓人生變得充實有意義

③各組研究背誦策略。

指導要點

句法。以散句為主,只有“惟江上之清風……用之不竭”這一段用駢句。

層次理路。先借眼前的水和月説明“變”和“不變”的道理,客知其“變”而不知其“不變”,因而生“哀”與“羨”;知其“不變”,則何哀何羨?後以“物各有主”反跌出明月與清風之無主,可以自娛,以“而吾與子”照應上文“況吾與子”。

3.第五段

本段主要寫什麼內容?這樣寫暗示什麼?

寫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這個結尾意味深長,既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並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指導要點

本段句句皆是承前作結,最後兩句意味雋永,主客“自在”之態躍然紙上。

二、全文鑑賞

1.課文是怎樣將情、景、理結合在一起的。

第三段通過“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是寫景;再由他們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議論;引出曹操、周瑜,更見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是抒情。

再看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寓着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説理,卻借追述歷史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與“不變”的哲理。

2.“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闢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勃鬱頓挫,如“萬斛泉源”,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整齊對偶不同,它的抒寫更為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卻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雖都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義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於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出韻文文學的長處。

3.優美形象,善於取譬的語言特色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情,寫得具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板書設計

《赤壁賦》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指導預習,培養學生藉助註釋,利用工具書,自主疏通字詞句意的習慣。

2、通過課前預習、課中朗讀、課後練習,掌握文中重要實詞的含義,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3、指導誦讀,在反覆的誦讀過程中,理解詞語、句意,熟悉課文內容。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4、知人論世,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分析作者心路歷程及其原因,培養學生曠達樂觀、勇於面對坎坷戰勝困難的精神。

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第1、2、3點。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第4點

教學過程:

佈置預習:

1、藉助註釋,利用工具書,疏通課文內容。找出對照註釋還不能理解的詞句,或問同桌,或課堂上提出共同探討。

2、早讀課反覆朗讀課文。

3、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幾個詞語。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介紹作者及文章背景。

同學們,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第三單元第二篇課文《赤壁賦》,其作者蘇軾,我們在小學、初中就已經接觸過,今天我要與大家講一個他“死裏逃生”的故事。蘇軾四十三歲的時候,因為“名太高”而遭人陷害,被打入死牢,隨時聽候發落。弟弟蘇轍、兒子蘇邁多方營救。某一天,蘇邁再次出去借錢,委託一個朋友給牢裏蘇軾送飯。本來他們父子有一個約定:事情惡化宣判死刑之時就送魚進去,而朋友不知道,那天送了蘇軾最喜歡吃的魚進去。蘇軾一看到是魚,大吃一驚,知死期將至,便寫下了兩首絕命詩請獄卒轉交給弟弟蘇轍。裝詩的信封通過監獄的最高長官傳到了當朝皇帝手上。皇帝拆開一看,是兩首絕命詩,(其中一首是: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百年未了須償債,十口無家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詩裏寫的是對皇帝的忠誠與願與弟弟世世為兄弟的情感,大受感動;加上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立下了一個只有當朝皇帝知道的祖訓:不得誅戮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於是就釋放了蘇軾。蘇軾死裏逃生,被貶到了黃州。該案史稱“烏台詩案”。

經歷了“烏台詩案”死裏逃生的蘇軾,生活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靠微薄的俸祿養活不了一家人,在朋友的幫助下,開闢了一片荒地耕種自給,這片地他取名為“東坡”,同時也自號“東坡居士”。居士原是對居家學道的佛教徒的稱呼,這裏是指追求清高,對世事淡泊的人。可見蘇軾的思想有了非常大的變化。被貶到黃州的第四年秋、冬,蘇軾先後兩次遊覽了黃州附近的赤壁,寫下了兩篇賦,賦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我們今天學的是第一篇,也稱“前赤壁賦”。

(板書:赤壁賦 蘇軾 無台詩案 死裏逃生 東坡居士 思想變化)

二、疏通字詞。

1、在預習的基礎上,教師補充強調一些讀音,幾個重點實詞及特殊句式,學生提出對照註釋不能理解的詞句,師生共同探討。

壬rén戌xū 屬zhǔ客 窈yǎo窕tiǎo 馮píng虛御風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橫槊shu 餘音裊裊 niǎo

幽壑 hè 扁舟piān 嫠婦lí 愀然qiǎo

山川相繆liáo 舳zhú艫lú 旌旗jīng 釃shī酒

漁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樽 蜉fú蝣

無盡藏zàng 狼籍jí 枕藉jiè

舞幽壑之潛蛟: 舞,使……起舞,動詞的使動用法。

泣孤舟之嫠婦: 泣,使……哭泣,動詞的使動用法。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漁樵,打魚砍柴,名詞做動詞。

侶魚蝦而友麋鹿:侶,以……為伴侶。友,以……為朋友。名詞意動用法。

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後置句, 凌茫然之萬頃。

客有吹洞簫者:定語後置句,有吹洞簫之客。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被動句

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句,而今在安哉?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幾個詞語,朗讀並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明確:樂——哀/悲——喜

2、初步明確朗讀的情感基調

“樂”的部分要讀得輕鬆愉悦;

“悲”的部分要讀得悲涼激昂;

“喜”的部分要讀得曠達灑脱。

2、聽錄音朗讀或教師範讀。生齊讀。

四、分析課文第一段。

1、齊讀第一段,找出寫景的美句。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指導朗讀,體會優美的意境)

2、齊讀第一段,找出寫事的美句。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指導朗讀,體會事情的高雅)

3、齊讀第一段,找出表達遊玩時感受的美句。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指導朗讀,體會作者的感受)

五、分析課文第二段。

1、齊讀第二段,明確本段分為兩層,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2、重點分析第一層中“美人”意象。“美人”指所傾心的對象,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它表現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後,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著態度,堅持對朝廷政事關切而不甘沉淪的情懷 。

3、指導朗讀第二層,感受簫聲的悲涼。

作者藉助誇張、想像,運用精細的刻畫與生動的比喻化抽象為具體,把洞蕭那種悲咽低迴的哀音表現得十分形象真切。

第二課時

複習導入

齊讀課文

一、分析課文第三段

1、朗讀指導:三個反問句語氣層層遞進,稍做強調,讀出感情的層次。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停頓較小語速稍快)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朔賦詩(語速越來越快)固一世之雄也,(停頓較大氣勢豪邁)而今安—在—哉?(強烈的反問,感慨人生無常,語速緩慢低沉,讀出頓挫之感)

後半部分一連串六字句,就是客人情感的一個迸發,要讀得連貫,一氣呵成,表現出那種強烈的人生感慨,最後一句“託遺響於悲風”要突出第三段悲涼的感情基調。

2、明確“何為其然也?”其一,赤壁一帶的江山觸發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況吾輩漁樵於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其三,要擺脱現實處境,渴望能“挾飛仙以遊,抱名悦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

3、明白客人之悲其實就是儒者蘇軾之悲。悲生命短促,人生無常。

二、分析課文第四段

1、明確:本段分為三層,第一層承上,議論“水”與“月”;第二層議論“變”與“不變”的哲理;第三層指出“明月清風”為大自然之“無盡藏”。

2、此段其實就是作為道者的蘇軾超然物外的情懷給客人極大的寬解

3、指導朗讀:讀出本段的層次,讀出曠達灑脱的情感。

三、分析課文第五段

明確:客人之喜與文章開頭之樂的不同。課文開頭就是主客欣賞美景之樂,結尾就是指客人精神得到超脱忘懷得失而喜。

四、齊讀課文,再次整體感知課文,結合蘇軾經歷,分析全文中作者情感的變化。

現實中的水月 融入自然,遊賞之樂

歷史中的水月 感慨歷史,人生之悲 儒者(入世) 渴望建功立業 慨歎人生短促

哲理中的水月 分析哲理,超脱之喜 道者(出世) 清靜無為超然物外逍遙之遊

五、總結

讀《赤壁賦》

康靖賢

景佳事雅樂而歌,

客倚洞簫悲恨多。

明月清風無盡藏,

一儒一道兩東坡

《赤壁賦》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瞭解“賦”的特點,瞭解蘇軾的賦的風格。

2、掌握課文大意,把握主客間問答的內涵。

3、背誦課文。

【學習重點】

1、通過主客問答,瞭解蘇東坡力求排遣苦悶、聽任自然、樂觀曠達的情懷。

2、蘇東坡散文的風格。

【學習難點】

與《後赤壁賦》的比較閲讀理解

【學習內容】

文體知識

賦,始於兩漢魏晉,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就總結了賦的特點:“賦者鋪也,鋪採摛文,體物寫志也。”例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賈誼的《鵬鳥賦》、張衡的《二京賦》等。

和蘇軾的詩詞一樣,蘇軾的散文同樣具有寫真景、抒真情、言至理的特點。或描寫、或敍述、或抒情、或討論,都能做到自然和諧統一。用他自己的話説,就是行雲流水皆能成文,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他的散文很少有雕琢斧鑿的痕跡,其中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優美的散文。

蘇軾的《赤壁賦》,擺脱了魏晉時期的鋪陳浮華、羅列詞藻的文風,緊緊圍繞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實景。這篇文章的景物描寫雖然筆墨不多,但意境創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寫優美自然,抒發情感也真摯樸實。在創作風格上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千古不朽的名作。

知人論世

熙寧九年十月,王安石變法受挫,變法動向發生逆轉,一些投機新法的分子,結黨營私,

傾軋報復,耿直敢言的蘇軾成了官僚們政治傾軋的犧牲品。元豐二年四月到達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證是蘇軾的一束詩文。原來在蘇軾的詩文中曾流露過一些牢騷,表示過對新法的不同意見,也鍼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無非是“緣詩人之義,託事以諷”,這些就成了遭受彈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誣衊他“銜怨懷怒,恣行醜詆”“指斥乘輿”“包藏禍心”,把他投入大獄。一時親友驚散,家人震恐。蘇軾在獄中遭受詬辱折磨,有時感到難免一死,曾寫兩首詩與弟弟訣別,有“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的詩句。幸虧親友的營救,當時的宋神宗也不想殺他,這年年底,結案出獄,以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的名義被貶謫到黃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黃州,蘇軾一住就是五年,在這裏他生計困難,在友人的幫助下,開了幾十畝荒地,掘井築屋,躬耕其中,號“東坡居士”。蘇軾在黃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對受到這樣殘酷的打擊感到憤懣、痛苦;另一方面,時時想從老莊佛學求得解脱。同時,在他躬耕農事與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強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現了曠達自適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現實。

《赤壁賦》教案 篇4

教學目的:賞析蘇東坡的《前赤壁賦》。

教學設想:在落實字詞的基礎上,運用朗讀、涵詠、探究的方法賞析這篇經典賦文,解讀蘇軾。

教學過程:

1、放錄音(著名播音員夏青的朗誦);學生聽,談談《赤壁賦》有什麼感覺?

2、整體感知(附板書)

⑴ 景 情 理

樂 悲 喜

⑵學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讀

3、賞析要點

⑴賞景:學生用散文化的筆調改寫第一自然段。

參考:蘇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江面,清風徐徐吹拂,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輕浮水面,任意左右東西。景象澄沏,又似朦朧,如夢境一般。於是,羽化登仙、飄然世外。

⑵品情:悲從何來?

參考:a樂極生悲為人之常情;

b悲從“歌”中來;

明確:賞析歌詞的內容(從扣舷而歌的歌詞看,顯然是從《月出》詩裏生髮出來。“流光”指江面上閃爍盪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麼?“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兒,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糾兮”麼?“渺渺兮予懷”表現臨風悵惘 ,思緒黯然,不就是“勞心悄兮”麼?但這歌詞與單純的民間情歌有所不同,這裏的“美人”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表現的是政治的感慨。悲從何處來,來自作者遭受貶謫後的苦悶,看到江水之闊,面對宇宙之大,難免產生知音何處,而發出天各一方之歎,在遊賞之“樂”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這“樂”本就屬於苦中作樂,借山水而暫時排遣其內心的鬱悶。所以從“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

心情中進一步引出憂患 整個人生的哀思來。這是由樂到悲的第一層心境。)(寫作背景,烏台詩案)

C悲從“簫聲”中來;

明確:賞析簫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連用了四個比喻,形象地寫出了簫聲的幽怨悲涼。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流淚。)(聯想音樂傳情的篇章,例如《琵琶行》)

d、悲從“懷古”中來;

明確:賞析曹操橫槊賦詩和赤壁之戰的情景(“月明星稀”的詩是由眼前的明月聯想而起的,寫曹操不是為了説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這句上,為了突出像他這樣的又是詩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終同歸於“空虛”的憂思悲緒上;還有這一段的對比是為了寫“悲”。吾生之須臾和長江之無窮對比,説明人生短暫,如匆匆過客,“蜉蝣與天地,滄海與一粟”對比,説明人的渺小。)

( 蘇軾的感歎實乃千古一歎,例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南華經》)“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尤不能不以之為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王羲之《蘭亭集序》)“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⑶明理:宇宙變化哲理

明確:(用水與月作比喻,借眼前的景來説理,寓理於景。從“變與不變”的角度,從變的角度説,天地宇宙也是瞬息萬變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樣,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從虧到盈不斷地變化;從不變的角度,我和萬物都是永恆的。“取與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託,所以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不該取的不取,該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慕其“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

⑷以“喜”作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和人生態度?

明確:(呼應開頭,如“舟中”呼應“泛舟”;“東方之既白”呼 應“月出東山”。結構渾然一體。最後寫“客喜而笑”,情感轉悲為喜。是分外欣慰和輕鬆,蘇軾通過自我調節達到了精神上的滿足。反襯,用“杯盤狼籍”的雜亂形象來反襯內心世界的舒坦、寧靜。)

補充作結:……一切,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脱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於一場災難之後,成熟於滅寂後的再生,成熟於窮鄉僻壤,成熟於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幸好,他還不年老,他在黃州期間,是四十四歲至四十八歲,對一個男人來説,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後還大有可為。中國歷史上,許多人覺悟在過於蒼老的暮年,換言之,成熟在過了季節的年歲,剛要享用成熟所帶來的恩惠,腳步卻已踉蹌蹣跚;與他們相比,蘇東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勃鬱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引導千古傑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祕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餘秋雨《東坡突圍》)

《赤壁賦》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瞭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教學重點:

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教學方法:

第一課時:誦讀法,教師講解法。

第二課時:討論學習法。

第一課時

一、學生課前預習

1、閲覽相關材料《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淺談蘇軾逆境中曠達的人生態度》收集關於赤壁的歷史、關於賦的相關知識。

2、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並歸納文章的字詞。

3、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將學生按平均水平分為若干小組(4-6人之間)。説明:這一步旨在引導學生學會自學,學會收集材料,學會整理材料,養成預習的習慣,初步感知課文,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作者和解題:以蘇軾圖片導入,由小組學生介紹蘇軾的相關經歷。

教師明確:

1、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於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的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2、解題:(1)赤壁的有關話題:三國時的赤壁和黃州的赤壁(2)賦的特點的演變:騷賦—大賦—小賦—駢賦—律賦—文賦説明:這一步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和篩選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課前所學,得到認可,激發興趣。

三、第一環節: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奏的緩急和節奏的變化。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四、第二環節: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

1、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餘同學根據註解疏通文意,找出駢句,用心讀。

2、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句式——定語後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説明:以朗讀加深對課文的體會,通過讀了解文體特點和散文的韻律之美。

五、第三環節: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檢查學生有無動筆勾畫)

教師點撥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脱説明:此步驟重在倡導學生學會自學,學會合作。同時也讓學生體會誦讀在文言文學習中的重要性,從而在語感上進行強化,促進課文的背誦。從讀到理解文意,再從理解文意到背誦,、落實教學目標。

六、第四環節: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係(再細讀,小組討論)。

學生按四組展開討論:

1、文章寫了怎樣的景?

2、文章寫了怎樣的情?

3、文章寫了怎樣的.理?

4、總結情、理、景之間有什麼關係?

七、課堂演練,強化雙基(略)

八、佈置作業: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

(1)蒐集蘇軾相關作品(詞賦)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賞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體會蘇軾對自然的態度。參考:《永遇樂》、《虞姜人》、《江城子?密州出貓》、《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嬌?赤壁懷古》、《記承天寺夜遊》、《後赤壁賦》等。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3)尋找材料,看古人(主要是陶淵明、李白等)的人生觀。

第二課時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蘇軾在他許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僅以“月”為例,有哪些? 學生展示自己蒐集的材料,並進行分析(以下為節選):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永遇樂》) ?夜閒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於狼。(《江城子?密州出貓》)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後赤壁賦》) ?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記承天寺夜遊》)

2、課文中都有哪些月亮?與前面同學們蒐集的有什麼異同之處?(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點撥:現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弔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3、學生分析蘇軾描寫月亮的變化發展過程。討論明確: 以被貶黃州為界,被貶前,他是一個愉悦輕鬆、激情滿懷的蘇軾。明月高在景中呈寧靜、輕鬆之態。到他密州時,到達極致,豪情萬丈,渴望建功立業的抱負噴薄欲出。“月”成了祥樂、寧靜、澄澈、優秀、高潔、圓滿、理想的化身。被貶後,他的心態發生大轉變。出現在景中的月也是靜的,然而卻是孤寂的“靜”。冷清的“靜”。甚至讓人產生羽化登仙的虛無感、人生如夢的飄渺感。蘇軾由“會換雕弓如滿月”的豪情狀態輕而為“抱月而長終”的遺此獨立。但蘇軾畢意是大家,總能於逆境中化解苦悶,隨緣自適,超脱放曠。説明:這一部分重在提高學生研究分析能力,通過研究性學習,在蒐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鍛鍊,並且通過提供解讀的平台,培養學生“知人論文”、“知人論世”的能力。

二、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面對眼前的景物,他們有怎樣的看法?從中看出他們對待人生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將原先的四組分為兩組,分別從客和主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1、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明確:蘇軾將儒與道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

2、三位學生分角色朗誦全文。一讀旁白,一讀蘇子,一讀客。讀出課文情感的變化。 3、結合詩歌單元《歸園田居》、《夢遊天姥吟留別》,談談蘇軾、陶淵明、李白對傳統人格超越。學生展示自己事先蒐集好的材料,並結合相關分析,得出: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帶性使氣的(參考)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權貴,使我不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參考)蘇軾——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灑脱曠達的(參考)説明:利用小組討論,減少任務量,加大課堂的容量,並且通過競爭激發了興趣。通過分角色朗讀加深對情感的體悟。同樣也通過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加深學生對古人人生觀的理解,通過對比感受人的多姿多彩,感受傳統文化的神奇。

三、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卻讓人有消極感,他是否有陶淵明歸園田的心境?(也就是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

1、蘇軾這番話看起來很超脱,但骨子裏仍然有人生空虛之感,所以所謂的聽任自然,只能是一種自我安慰。

2、不這麼認為。蘇軾的人生觀應該是樂觀曠達的,因為當時他被流放到這偏遠的黃州,又幾乎喪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講喪氣話,不甘陷於苦悶而力求解脱,這很不簡單。

3、他與陶淵明的心境還是有區別的,陶淵明是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里小兒,他是真正厭世。蘇軾的思想從本質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嬌》中拿周瑜比,現在與曹操比,都是感歎人生短暫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樣有所作為。

4、認為聽任自然是積極的人生態度,在客觀形勢對自己最不利時,蘇軾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順乎自然積極去適應現實,在現在競爭社會中,要立足於社會,我們同樣要積極地去適應現實,投身到激烈的競爭中去。

5、在現代社會,“一毫而莫取”的觀點顯然行不通,你不去爭取,只有被別人“吃”掉。 6、理解是斷章取義了,他説這話有前提“苟非吾之所有”,如果用這種態度做官,那現在會少很多貪心官員,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7、“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作為成語現在還用,如果説是對大自然無節制地索取、破壞,顯然是不對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於清風、明月,所以不至於破壞生態。

小結:同學們不是隻停留在讀懂字詞句上,而是立足於時代來評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今天我們學習《赤壁賦》,我們不僅走進了作品,也走近了蘇軾,感悟到了一種人生的美。下面我們一起來朗讀餘秋雨先生寫給蘇東坡的一段話,和大家互勉。

學生齊讀:“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勃鬱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説明:通過生生之間心靈的碰撞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對他人關注的意識,利用優美的文字喚起對人生的感悟。

四、請學生給本課做個結語出現的精彩總結:

五、佈置作業

結合蘇軾的詞,分析詞中所藴涵的對人生(生命),對苦難的理解。寫一篇評論文章800字以上。參考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等三。

教學反思

本案例力圖體現“重在自主,重在發現,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筆者認為值得肯定的地方有:首先,學生的鑑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主體通過探究發現的。在課堂上,鑑賞主體擁有比較充分的鑑賞權、思考權、發言權,這就為主體“發現”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性主體——成為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

例如學生總結這篇課文十分精彩:(1)文章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了韻文的優美、綿長的特色。(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緻,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於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並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係,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3)面對逆境,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胸懷放寬廣一些。緣於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重視對學生信息蒐集和篩選能力的培養。(説明:還學生自主的權利,同時也是對課堂的總結。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課外的分組、結合話題指導材料蒐集、篩選,對於改變學生原來被動的接受和教師教什麼我聽什麼的學習方式會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教學中,有好多學生都談到這樣的學習非常輕鬆,並且可以涉獵到更感興趣、更廣泛的知識。

第三,強調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改變教師原來單一的講解傳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學生小組的合作、探究和競爭,變知識的接受為生成。利用現代媒體,利用網絡,利用發放的資料,利用生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打開了克服重難點的大門。我覺得,這對於古文學習方式的改變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值得探討改進的地方: 1、學生的課外預習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掌握,畢竟學生的學習大多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接受型上,習慣很頑固。

2、閲讀大量的資料,對於教學進度的完成是一個挑戰。(當然,教會學生方法,改變學生的習慣比任何都值)

3、改進的想法是打算結合網絡,以利於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chibifu/83vwr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