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記承天寺夜遊 >

《記承天寺夜遊》古詩指導

《記承天寺夜遊》古詩指導

《記承天寺夜遊》原文:

《記承天寺夜遊》古詩指導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注:“實錄”中小標題為整理者所加)

一、導入——鋪墊月情

師:蘇軾一生跌宕起伏,但有一樣東西卻自始至終伴隨了他一生,這樣東西就是月亮月亮總是和中國佛教——禪宗聯繫在一起的,有詩為證:“見山不是山,見水何曾別?山河與大地,都是一輪月”蘇軾筆下的明月浸透了獨特、豐富、複雜、幽深的人生頓悟和喟歎 ,真正領略到月的“陰晴圓缺”他的高潔情操,只有明月可以朗照,可以寄寓,可以見證!

師:蘇軾曾悲月——

生:(課件)“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師:蘇軾曾歎月——

生:(課件)“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qī),寂寞沙洲冷”

師:蘇軾曾問月——

生:(課件)“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師:蘇軾曾祭月——

生:(課件)“……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師:蘇軾曾詠月——

(課件)“……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裏,一聲吹斷橫笛”

師:他在《赤壁賦》《後赤壁賦》中説道——

生:(課件)“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師:(出示課件)蘇軾生活的時代大興“新法”,改革之風大盛由於他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被調離出京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説他寫詩諷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獄這就是當年有名的“烏台詩案”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簽署公事”

孤寂伴隨了蘇軾黃州四年的生活,“月亮”成為了他的精神密友,我們來看看84個字的“神品”——《記承天寺夜遊》

二、破題——藴涵月情

師:課題中有哪些信息?

生:點明瞭時間“夜”;地點“承天寺”;事件“遊”

師:就這些?

生:還有,點名了文體是“記”

師:很好“承天寺”是張懷民寓居之所,張懷民在元豐六年也被貶謫到黃州,他修了一座亭,蘇軾給亭命名為“快哉亭”,並寫了一首《水調歌頭》送給張懷民,其中有一句“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蘇轍也曾寫過《黃州快哉亭記》從兩則材料中可以看出蘇軾與張懷民之間關係如何?用一個成語來形容一下?

生:朋友知己

生:志同道合

師:呵呵,二人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月亮、張懷民,都是蘇軾黃州時期的密友

三、朗讀——體悟月情

師:我們來看文章的內容,請一位同學把“夜遊”的故事用現代漢語説一遍,可以對照原文進行翻譯

生:(敍述情節)

師:大致情節説出來了,請大家點評下他的翻譯

生:文言文翻譯時,人名、地名、年號、官民、國名等可按原文保留

生:“積水空明”比喻月光如水一般清澈透明,而不是庭院裏溢滿了水(生笑)這裏還由一個比喻詞“如”

師:情節清楚了,我們來請一位同學朗讀,注意節奏,同時,語速應該緩慢些

(生朗讀)

師:原文有三段,三段你們覺得分別要用怎樣的語氣來讀

生:第一段要讀出“欣然”的味道

師:“欣然”是什麼意思?

生:“高興地樣子”

生:第二段要有一種“驚喜”的味道

師:呵呵,從哪裏可以看出作者“驚喜”的心情?

生:“蓋竹柏影也”中“蓋”是“原來是”的意思,哦,原來是竹樹、柏樹的影子啊!一開始,蘇軾過於投入,以至於產生幻覺

生:第三段讀出“糾結”之情

師:糾結?具體説呢?

生:曠達

生:我認為不可能是“曠達”,而是一種“自憐”和“悲歎”

生:兩種都有可能

師:誰分別來示範下“曠達”和“悲歎”

(生讀)

師:老師也來示範下: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哈哈……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曠達;“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唉……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悲歎;

四、披文——分析月情

師:剛才我們初步體會了蘇軾在《記承天寺夜遊》一文中所藴含的複雜的情感,接下來我們老規矩,進行“披文入情”,什麼是“披文入情”?

生:這是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的句子:“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

師:第一段老師已經劃出了九個詞或短語,正好九個小組,你們按19順序作準備,小組討論——“披文入情”

(投影展示)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各組研究,2分鐘後——)

師:請各組依次回答

生1:首句中“元豐十月十二日”點明瞭夜遊的具體時間,表達較為準確,時值秋日,天氣寒冷

師:點明時令,與文章有何關係?

生1:更能襯托出詩人內心世界的悲涼、憂憤和感傷

生:我們小組有補充:正是這一年張懷民也被貶謫到黃州,也是這一年蘇軾結束了黃州四年的“謫居”生活

師:好,繼續

生2:通過“夜”突出月光的空明、澄澈的特點

師:蘇軾在夜下幹什麼?

生2:他夜不能寐,內心糾結,“夜”,點出了他複雜的情愫

生3:我們組認為,“入”將月光擬人化了,既體現了當時景色的優美,又説明了“欣然起行”的原因十分形象生動地表現了蘇軾視月為友

師:在這夜不能寐的夜晚,一輪明月悄悄入户,彷彿也懂得了蘇軾此時的心境一般

師:(補充解釋“户”),“户,是單扇門此時因 “烏台詩案”被貶官的蘇東坡生活境遇並不佳

生4:“欣然”是高興地樣子,體現了詩人對見到月光後十分高興地心情,也表達了作者對月亮的喜愛之情

師:見月光為何“欣然”了?

生:久違的好友在自己最最寂寞、無聊之時,一輪明月朋友般的悄然而至

師:第五組——

生5:我覺得“無與樂”的意思是説沒有人與我同樂此時的蘇軾被貶官至黃州擔任閒職,所以心中感到十分悲涼這也是下文尋找張懷民的一個重要原因

師:太精妙,你很會知人論世啊

生6:“遂”解釋為“於是、就”從上文中“無與樂者”看出蘇軾正找張懷民,而且從“遂”也可以看出,蘇軾第一反應是去尋找張懷民,可見兩個人之間情誼很深,關係是十分融洽前面“快哉亭”也證實了這一點

生7:“尋”,尋找此時已夜已晚,而蘇軾夜不能寐,卻在月色皎潔的夜晚去獨自尋找張懷民,説明二者之間情誼深厚

師:“尋”能否換成“訪”?

生: “尋”和“訪”不同,“尋”隱含了急切之情,月光如此皎潔,所以很快想到了懷民,所以急切的尋找要與好友一起分享月色

師:有道理第八組——

生8:“亦”是“也”的意思蘇軾夜遊尋懷民,而懷民也沒有睡,這僅僅是一個巧合嗎?但更令人信服的理由是懷民此時也被貶官到黃州,而蘇軾於四年前也被貶官到黃州同樣的夜、同樣的月、同樣的宦海浮沉、同樣的心態,才有同樣的行為,同樣的心心相印

師:妙不可言

生9:“步”,是漫步之意月夜下漫步靜中有動,徒步徐行,表示當時兩人心怡,也流露出內心隱隱的寂寞

師:皎潔的月光下,唯有志同道合的人默默無語散步於中庭才不至於打破那份寧靜你看,皎潔的月色、寧靜的心境、偶爾泛起的一絲糾結,都化着了兩人從容的步履,此刻,什麼都可以説,什麼都可以不説;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就這樣一直走着,人與月渾然一體,“山河與大地,都是一輪月”了

五、賞析——感受月情

師:第二段、第三段,請同學們先在“素材本”上翻譯;然後對整句進行賞析可以“披文入情”也可以結合蘇軾的生活經歷和思想進行賞析獨立完成

(生獨立完成,5分鐘後——)

師:請大家對照下老師的.翻譯,看看和你的有什麼不同,有疑問,請舉手——

(出示課件,生對照師個別輔導)

月色撒滿庭院,如同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錯雜,原來那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哪個夜晚沒有月色?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只不過少有像我們這樣的閒人罷了

師:關於這兩段的賞析,我們來請幾位同學説説

生1:句中無一個“月”字,卻無處不是寫皎潔的月光作者用“積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給人以一池春水靜謐之感用“藻荇交橫 ”四字,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以竹柏倒影來烘托月光,給人以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這個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無塵俗的胸襟

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閒人”不常有既表現出自我安閒自適的心境,還透出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甚至也諷刺那些追名逐利,趨炎附勢,奔走鑽營,無法自拔,也無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的人

師:你的賞析很準確再有——

生2:慢慢地走在院子裏,與張懷民一起四周純潔通透,清澈空明有一種遊覽於濛濛山澗中的錯覺潭裏藻荇的影子在隨風搖曳,就像潔白的盤子一樣,上面用油墨描摹幾筆,竹柏又屹立起來之後便是發現的欣喜,但最後又歸為平靜他們的情緒起伏就像一首跌宕的肖邦鋼琴曲,最柔弱的地方,都藴含着巨大力量他們很感傷,想為朝廷奉獻,讓自己有用武之地,但如卻被貶官黃州,“先生窮到骨”;他們很豁達,心明如水遠離城市的喧囂,對於趨炎附勢的官人很是痛恨無果或許我與他們不再同樣的思想高度但我覺得他們悲傷、感歎深微的源頭是無果自己的美好幻想在現實一個一個巨大的打擊面前,都變成了鏡中花,自己的努力與汗水換來的大都是別人的猜測,變不了預期那樣文章之所以偉大,是因為無果還摻雜着希望

師:“無果還摻雜着希望”,太妙了,“閒人”的意味或許就在這裏

生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句話單獨成段是有它的妙處的本句無一句寫月,卻又無處不在寫月把月光比喻成空明的水,清澈透明,反襯出月色的皎潔輕柔而那水中的藻荇竟然也是竹柏的影子,交映成趣“一切景語皆情語”用在這兒是在恰當不過了詩人見月色如何便欣然起行,那種温暖、月亮的陪伴,使他與張懷民步於中庭他來了興致,竟然能產生月光如水的錯覺,而一個“蓋”字,藴含了他多少的驚喜普通的景,卻又非凡的情,詩人的曠達溢於言表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詩人觸景生情,連聲感歎,這種複雜的心情是很難説清的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雖説不是夜夜有月,處處有竹柏,但大自然永遠是美的,只有你有一顆豁達的心,一切都是美妙的,不是嗎?可詩人無法釋然,那所謂的“閒人”是對他不能實現政治抱負的遺憾可他又何嘗不釋然呢?也許是他在安慰自己,能享受到自然之美的人不多所以他此刻內心是十分複雜的我們僅僅是觀文者,只披文入情,而真正的一切是綴文者情動辭發後,留給我們的懸念

師:我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對你的讚美這三位同學的賞析不僅“披文入情”,還能依據蘇軾的經歷甚至思想進行賞析讓我們領略了文章中蘇軾複雜的情愫

結語——月情裊裊

師:同學們,一路走來,蘇軾把一腔情愫寄於明月!沒有屈原寫悲壯,不效陶潛歸園田步月淡心,悠然自得,獲得一種心靈的自由和恬淡“一蓑煙雨任平生”,寵辱不驚,去留無意“也無風雨也無晴”,舉重若輕,大無大有——完成了一位智者在苦難中的超越

師:下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chengtiansi/nk8qx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