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記承天寺夜遊 >

語文版《記承天寺夜遊》説課稿

語文版《記承天寺夜遊》説課稿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説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版《記承天寺夜遊》説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版《記承天寺夜遊》説課稿

語文版《記承天寺夜遊》説課稿1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説課的課題是《記承天寺夜遊》作者蘇軾。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策略,教學過程三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説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解讀

《記承天寺夜遊》是北宋偉大的文學家蘇軾的一篇散文。主要記錄了蘇軾一次月下漫步的經歷,雖只短短85個字,卻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空明澄澈,恍若仙境的美妙境界。抒發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喜悦心情,同時也表達出自己在政治操守上能堅持自我的自得,充分表現了蘇軾的曠達胸襟。

我認為文中有三處需重點解讀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蘇軾對月情有獨鍾,月總能勾起他的遊性,讓他感受到人生的快樂,激發他的創作靈感。他的文作中有很多寫月的句子在此不一一贅述。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此句如果只是從修辭的角度表明月色的美妙未免膚淺,我覺得應該讀出作者的心情。應該這樣解讀:蘇軾與張懷民在月下的庭院中漫步,彷彿自己在賞水中美景,他沉醉其中,寧靜而愉悦,怡然自得。偶一回神,才感知月色的空明澄澈。文中的“蓋”不僅揭示“月”之真相,更是作者蘇軾一次情感體驗到理性昇華的過程。正如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所説“蘇東坡主張在寫作上,內容決定形式的道理,也就是説一個人作品的風格只是他風格的流露,我們可以看出,若打算寫出寧靜欣悦,必須先由此寧靜欣悦的心境”。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而。這句話究竟傳達了蘇軾怎樣的心情?”“閒人”如何理解?要分析這個問題,還得從開頭的時間説起。“元豐六年”即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的第4個年頭。他被貶黃州,官職微小,且不得“簽署公事“在經歷“烏台詩案”死裏逃生之後,蘇軾並沒有向生活低頭。在黃州,他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開始沉思自己的個性,考慮如何才能獲得心情的真正安寧,也就是找到內心與現實的平衡點。於是他把注意力轉向了宗教,他開始研究佛道。並練習瑜伽和煉丹術。此後他的文章都帶上了佛道的色彩。他從來不沉湎於苦難和挫折,而總是能以一種超脱的心態對待。或許在蘇軾看來這一切都是上天註定的安排。如果註定了不能如《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所向往的那樣“殺敵報國”,如果註定要來到黃州做一名“山野村夫”那麼就盡情享受大自然的賜予吧。這種平和達觀的心態,我們在他很多詩文中都可見。比如《水調歌頭》中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比如《定風波》中的“莫聽穿林打葉聲,何防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如《前後赤壁賦》中不僅表現了人在浩瀚宇宙之中的渺小,還表明了人在這個紅塵生活裏可以享受的大自然的豐厚賜予。這些作品都寫於《記承天寺夜遊》之前,也就是説,他的心態已趨於平和,人生的苦痛和磨難他都能淡然待之,而隨遇而安。他就是詩,他就是音樂,他就是風景,總是以空靈,灑脱的姿態站立在樸素的,黑暗的,殘酷的現實之上。因此根據以上分析,““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而。“這句話傳達了蘇軾賞月的寧靜愉悦,為自己能堅守政治操守的一份自得,也或許還多了一份自嘲。那麼“閒人”則理解清閒的人,具有閒情雅緻的人。

1、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記承天寺夜遊》位於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本單元主要編輯了我國古代幾篇優秀的山水詩文,歌詠了自然山水的美好。主題在於陶冶學生情操,豐富學生的文化積累。

2、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特確定如下教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整體把握文章內容,識記相關重點實詞,如:月色入户的`“户”欣然起行的“行”;“念無與為樂者”的“念”;相與步於中庭的“相與”“步”,感受作者在景物描寫中所融入的性感

(2)能力目標:訓練學生誦讀出文言味,體會景物描寫的妙處,學習以景抒情的方法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感受作者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3、重難點的確定

(1)教學重點:體會文中精妙的寫景,體會景物中滲透的情感。

(2)教學難點:體會“閒人”在文中含義,由此體會詩人的情感

二、教學策略(説教法,學法)

課改以來,教育教學理念層出不窮,我們一直帶着思考在摸索,在前進。特此,我關注了一下幾個關鍵詞“主體”“健康”“高效”“創造力”。這四個概念既有相通的部分,也各有側重點。所謂“主體”大家都知道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知能力,給予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關於“健康”一説,來源於我們湖北省不久前提出的“健康課堂”這個課題,其中在教學活動環節中“以學生為本,依需施教”這個概念強調的是充分尊重學生的需要而進行教學,也就是圍繞本篇課文,學生所展示出來的疑問,他想知道什麼,他想了解什麼,這裏用“他”是代表每一個學生。我對於“高效”的理解是不在於課堂上我們課堂節奏多麼緊湊,不在於老師傳輸了多少知識,而在於學生是否充分的進行了聽説讀寫的訓練,解決了多少問題。關於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我認為主要體現在“質疑訓練”上,課堂上應該有學生質疑這一環節,讓學生學會思考,懂得思考,我想這一點是最符合“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的。那麼與之相應的就是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基於以上指導思想,在教法上我主要從誦讀,質疑,對比閲讀三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引導他們讀出文言味,引導他們學會質疑,學會思考,引導他們學會將所學的知識進行融會貫通。“質疑”由兩部分構成,淺層疑問用“是什麼”的方式構架,深層疑問用“為什麼”來構架。

而學生的“學”主要是小組合作探究,即小組內提出疑問,解決一部分淺顯易懂的,對小組內所提問題進行歸納整理,留下具有代表性的問題。

三、教學過程

教學以“學生想知道什麼”和“老師該教授什麼”為主,過程主要由四步構成

1、激趣導入

2、誦讀訓練

3、質疑釋疑

4、創造性表演,領悟作者情懷

1、導入我是這樣設計的

烏台人獨坐,煙雨任平生。鬆崗明月夜,缺月掛疏桐。惜哉仕途窘,驚矣文路興。大道有行時,千載一唯此君!並請學生用一句話説説對蘇軾的認識。

2、朗讀訓練分三個部分一自由讀,畫出生字詞。二再讀,達到熟練流暢,三配樂示範讀,學生把握輕重緩急並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3、質疑釋義

按照教學策略中所要求的小組合作探究。教師準備

(1)詞語類

a、月色入户:户,門

欣然起行:欣然,高興的樣子

念無與為樂者:念,考慮

遂至承天寺:遂,於是,就

相與步於中庭:相與,共同,一起。於,在

b、欣然起行:行,快步走,表現蘇軾出門賞月的急切心情

相與步於中庭:步,漫步,表現蘇軾,張懷民陶醉於月夜,悠閒,怡然自得的心情。

(2)解讀類

蘇軾賞月為什麼選張懷民同伴?出示張懷民相關信息:

張懷民,名夢得,一字偓佺。河北清河人,宋神宗元豐六年(西元一零八三)貶黃州,初時寓居承天寺(今湖北省黃岡縣南方)。曾築亭於住所之旁,以縱攬江山之勝概,蘇軾名之為“快哉亭”。

可以説是同是天涯淪落人,言語自然投機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説説其中融入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用生動的語言描繪月下美景

此處是本課的重點,運用比較法來突破

蓋竹柏影也

蓋一癩蝦蟆

蓋以誘敵“蓋”是“原來是”的意思。可是在三句話中有所區別,“蓋以誘敵”只表現揭示真相,但蓋竹柏影也,蓋一癩蝦蟆卻包含了豐厚的情緒,即由感性的出神到理性的恢復神智的狀態。要求學生在描繪月下美景中融入作者陶醉其中的心情。此處是讀與説的訓練。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而。這句話究竟傳達了蘇軾怎樣的心情?”“閒人”如何理解?

這是本文的難點,採用分析材料,討論的方式來突破。

語文版《記承天寺夜遊》説課稿2

一、説教材

本文是北宋大文學家蘇軾的又一篇頌月佳作,文中表達了作者賞月時的閒適心情,也從字裏行間透出他當時貶官黃州的失意和幽怨,同時也透出一種參禪向佛的寧靜心懷。文章起筆交代夜遊承天寺的緣由,中間寫所見美景,收尾抒內心感慨。寫景名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本句寫月光月影卻不見“月光月影”的字眼,非常形象生動,巧用比喻,化無形為有形,既寫出了月光月影的“形態”,交錯縱橫的樣子;也寫出了月光月影的“情態”,像積水那樣空靈。讀者初一看,還以為是寫水中景物,卒句顯志,令讀者倍覺妙不可言。結尾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兒。連用兩個疑問句,分別從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來概括整個社會,從而強調閒人少這個中心。教學重點:理解“閒人”的含義;賞析本文優美的意藴。教學難點:感受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本句中的“閒”字,是本文文眼,既表明自己有閒情雅緻,又暗含自己被貶黃州,官職清閒之意,有一箭雙鵰之巧。

二、説教法

三字教學法:讀、品、悟。讀分四個層面:第一層面,以聲正字,讀準每一個字的音;第二層面,以聲斷句,在朗讀的過程中,能夠很好地切分意羣,把握一個句子的意思;第三層面,以聲達意,通過朗誦進入文章語境,理解文章內涵,走進作者,真正走進文本;第四層面,以聲傳情,在理解文章內涵的基礎上,領悟作者寄予文本中思想情感,用語音重現作者的思想情感,感染聽眾。品從以下方面開展,一、品文眼,如本文中“閒”字,通過理解這個字,可以把握作者在全文中寄予的思想情感——悠閒、賦閒、失意。二、品寫景名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此句品析前文已述,不做贅述。三、品中心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兒。品修辭手法,品表達效果,品意義內涵,詳情如前文。

三、説學法

初二年級學生學過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基礎,針對於這種情況,採用以下策略開展教學活動。一、字詞交給學生,老師要充分相信學生,讓孩子學會自主探究,小組交流。二、語句共同賞析,句子理解難於字詞理解,讓學生找出自己在文章中的發現和閲讀體會,先由學生自評自解,老師側面幫扶,積極引導。三、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這是一項融歸納和領悟等能力在一起的工作,這對初二學生來説是個挑戰,老師設置一些情景,做些提示,引導學生自己歸納概括。四、學法明確指導,告訴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逐漸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學會學習。

四、説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導入(2分鐘)創設情境:投影出示幾張月夜圖片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由古人頌月佳作説起,由複習導入。

(二)明確學習目標(1分鐘)

1、小組合作,結合課文註釋把握文意。

2、通過反覆誦讀賞析本文優美的意藴。

3、理解作者複雜的思想感情,學習他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

明確學習目標,是為了讓孩子們知道課堂上學什麼,增強學習的目的性,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三)初讀感知(7分鐘)

1、聽讀課文⑴注意朗讀節奏。⑵記住作家和體裁。

2、自由讀課文

3、指名讀課文師生點評

4、齊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自然,體會作者感情。

(四)再讀明義(9分鐘)

1、自主學習,組內交流。

2、學生質疑,班級交流。

3、重點檢查,夯實基礎。

4、對照譯文,再讀課文。

(五)品讀悟情(23分鐘)

1、欣賞閒景

2、理解閒人

3、體會閒情

(六)誦讀回味(2分鐘)要求體會並能模仿範本的妙處。聲音要達意傳情,能感染自己和他人。

(七)總結昇華(1分鐘)

蘇軾以他卓越的才華、豁達的心胸、積極的人生態度,書寫了他令人景仰的一生。讓我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也做一個“閒人”,以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去欣賞一路的美景。

(八)佈置作業背誦《記承天寺夜遊》

語文版《記承天寺夜遊》説課稿3

一、教材分析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於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0餘字,卻運用記敍、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心境。本文語言乾淨利索而又極富表現力,可以説是寫景抒情的精品。對於學生陶冶情操、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來説,本文是學生學習的典範。

二、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經過初一一年的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於文言文的閲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能很容易接受這篇短文,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悦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理解、背誦、創新的學習活動中來。

三、教學目標

根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閲讀淺易文言文”“具有獨立閲讀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文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

反覆誦讀,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瞭解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品味樸素自然、意味雋永的語言。

2、能力訓練點

通過誦讀,培養語感。培養用樸素的語言表達感情的能力。

3、德育滲透點

學習作者曠達的心境,培養自己良好的個性。

4、美育滲透點

領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懷曠達之美。

四、重點與難點

重點: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寫並體味意境。

難點:體會作者曠達樂觀的心境。

五、教學方法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問答討論法、創設情境法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六、學法

採用探究式,合作式學習方法,使學生自主的學習,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裏地理解文言文。

七、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2、簡介背景,放課文範讀錄音,提示學生注意正音。聽後回答:用文中詞語簡述作者的思路。這樣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

3、學生朗讀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應反覆進行,本課採用輪讀即一人一句,個讀、小組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為樂,做到五分鐘內至少讀三次。

4、在反覆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分組合作分析問題。將學生每6人分為一組共同分析以下問題進行交流:

①作者何以夜遊?

②何以至承天寺?

③他為何不去找別的朋友?

④用原句回答寺庭步月,見到何種景色?

⑤可見其怎樣的心情?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自主合作的學習。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動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巡視適當點播。每組推選一名發言人明確以上問題。這一個環節之後,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了初步的把握,為了由淺入深體會文章的精妙,突出文章的重點,還需仔細品味課文,引導學生體會描寫的高超。

5、細讀寫景的句子,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一幅月夜圖,進行交流。這時教師深入學生當中,及時掌握情況。畫好後請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的學生對照圖畫結合想象描繪一下景色。組織全班同學評論。再與原文比照體會文中景色描寫的精練、生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該句比喻的妙處。找出句中的比喻關係,體會描繪了一種怎樣的景色。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於緊張分析中精神得到緩解,興趣再一次被激起。結合他們的想象,感受到了月色的皎潔、恬靜並理解了比喻的作用,完成了文章重點內容的分析。

6、當學生還沉浸在文章所描繪的美景中時,教師設疑,引起學生更深入的思考來突破本文的難點。在此設計一個討論題:文中“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顯然與實際不相符,因為並非每夜都能見到月色,每處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學生分組討論後會明白,月光雖非夜夜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能覓,處處可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在哪裏,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處”點明這一真諦。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樂觀進取精神的緣由。在此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追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中的“閒”應怎樣理解?學生就很容易體會蘇軾樂觀豁達的心境了。

7、拓展練習

你贊同蘇軾的人生態度,處世之道嗎?自由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

8、作業

①蒐集有關月亮的詩句

②為蘇軾和張懷民在寺庭步月時設計一段對話。

③背誦全文。

9、板書

寺庭步月——事

庭中月景——景寧靜淡泊

樂觀豁達——情

八、説課綜述

總結以上幾個環節的設計,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由表及裏,與學生的認識規律相符,通過這一課學習,學生不僅感受到月夜美景,還感悟到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分析過程中,學生愉快的合作學習,多角度的展開思維活動,並且學會了辯證的看待問題,與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是利於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發展的。

語文版《記承天寺夜遊》説課稿4

【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記承天寺夜遊》是語文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言文。《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於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4個字,卻運用記敍、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心境。讀完本文後最深的感受是四個字:景美、情閒。

景美,那人清麗淡雅的月夜,是通過比喻烘托、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等豐富的筆法描繪的。

"情閒",當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已經四年,過着流放的罪人生活。難得的是,蘇軾在美麗的大自然中寄託了一份難得的閒情,這份閒情,固然有悲涼、失意,也有灑脱、曠達!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會得出不同的解讀。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註釋、工具書理解內容;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掌握字詞,理解大意。

2、品寫景句,學習寫法。

3、理解"閒人",體會"閒情"、

三、重點與難點

1、重點:品寫景句,學習寫法。

2、難點:理解"閒人",體會"閒情"、

【説教法】

主要運用朗讀教學法、啟發對話教學法、情境創設法。通過創設情境,賞、讀有機結合,突破重點。通過知人論世,緊扣文本,以讀促悟,突破難點。

【説學法】

指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法,知人論世學經典法(解讀文本的方法)。

【説程序】

現代心理學認為,學習過程是學生主動探索,改進自己已有認識與,建構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因此我將教學過程設計為課前準備階段、課堂教學階段。

課前準備階段:

1、生字正音。

2、藉助註釋、工具書翻譯課文,質疑。

3、蒐集背景、作者資料。

(設計意圖:遵循課標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也遵循先學後教的教學規律,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課堂教學階段:

(一)導入:利用音、畫、語言創設"月夜"之情境。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二)初讀:感知文章內容,以讀促學。通過多種形式讀的訓練,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設計意圖:"教學千法讀為本"、多重形式的初讀訓練中,熟悉了文章的內容,為譯讀做準備。)

(三)譯讀:師生共譯;譯讀結合;梳理文意。

(設計意圖:譯、讀結合,重視了文言文教學的特點為和字詞積累,也實現以讀促思。)

(四)賞讀

1、賞月景:第一步:情境賞讀;第二步:賞讀結合。

(設計意圖:賞、讀有機結合,突破教學重點。)

2、悟閒情:第一步:知人論事,緊扣文本探閒情;第二步:以讀促悟,結合自己對"閒人"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會和感悟。

(設計意圖:學生讀時不同的輕重、高低、急緩處理,表現不同的情感。實現以讀促悟。)

拓展遷移階段:

1、説——假如此刻,東坡大師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將對他説什麼?

2、背——積累、體驗和培養語感。

學生在文章內容提示下,背誦全文。

3、讀——實現課內探究向課外探究的延升。

推薦閲讀:王水照的《蘇軾傳》,餘秋雨的《蘇東坡突圍》。

【説教學效果】

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了內容、品味了語言、體悟了情感。

因受到年齡、閲歷侷限,難點"閒人"的理解難免膚淺、片面。但學生帶着思考、困惑走出課堂的同時,也帶着"一文三讀"、知人論世學經典等解讀文本的方法,帶着被激發的閲讀探究的興趣,在教師推薦的課後閲讀中進行新一輪的自主探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chengtiansi/4glmx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