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記承天寺夜遊 >

記承天寺夜遊簡介

記承天寺夜遊簡介

記承天寺夜遊展現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是著名的詩人蘇軾的代表作。在生活中,我們遇到挫折,不凡想想蘇軾的這首《記承天寺夜遊》,也許我們就有動力面對挫折了。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記承天寺夜遊的簡介,歡迎閲讀!

記承天寺夜遊簡介

《記承天寺夜遊》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散文,選自《東坡志林》卷一,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正因“烏台詩案”被貶謫到黃州任職。對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文章表達蘇軾壯志難酬的苦悶,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時表現蘇軾的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橫(héng),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一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脱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透過窗户灑入屋內,(於是我)高興地起牀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可以與我)共同遊樂的人,於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滿着月光,像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橫錯雜,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松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不汲汲於名利而又能從容流連光景)清閒的人罷了。

譯文二

在元豐六年的十月十二日夜裏,我解開衣帶,脱衣躺下來,正想入睡,忽見月光從門縫中射進來,明亮潔白,不由得心中一喜,高興地起身穿衣,走出門外。這樣好的月色,卻沒有人和我一起分離其中的樂趣,心中頗感缺憾。於是就緩步走到承天寺,找好友張懷民。正巧,懷民也不曾入睡,我便跟他一起來到庭院裏。

庭院中,月光灑在地下,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那樣透明,水中好似圓葉的藻草和長葉的荇草縱橫交錯,搖曳不定,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大概那是竹葉和柏葉的`蚊子吧。

哪一夜沒有月光,哪一處沒有竹柏,為何在這尋常多見的竹柏月影中體味其中的樂趣呢?只是因為像我們這樣兩個閒人是不多見的罷了。

註釋

①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年號。

②念:想。無與樂者:沒有(可以)共同遊樂的。

③承天寺:在今湖北省黃岡縣南,今廢。另一説蘇東坡曾被貶到福建泉州,故有可能地點是泉州。

④相與:一塊兒。步:作動詞用,散步。

⑤如積水空明:積水,意思是庭中自上而下像充滿着水,不是地上積水。其水澄澈,所以用“空明”來形容。

⑥藻荇(xìng):泛稱水草。藻,水草的總稱。荇,一種多年生水草,葉子像心臟形,而綠背紫,夏季開黃花。

⑦蓋:這裏是承接上文而推究其原因的一個虛詞。

⑧閒人:這裏指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官,並沒有事情可作,所以他自稱為“閒人”。

寫作背景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是選自《東坡志林》卷一。蘇軾的著名詞還有《江城子密州出獵》,《定風波》等。蘇軾是父親蘇洵的第五個兒子,嘉佑二年(1057)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罹"烏台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籤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被複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後,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宋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於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六,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

本文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歷史上著名的"烏台詩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説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被殺。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説做着有職無權的閒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也體現了他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與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chengtiansi/0zzpmj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