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長恨歌 >

王安憶《長恨歌》説課稿

王安憶《長恨歌》説課稿

篇一:長恨歌説課稿

王安憶《長恨歌》説課稿

我説課的篇目是《長恨歌》。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及效果預測等幾個方面對這首詩歌加以説明。

一、教材分析

《長恨歌》是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一單元的第一首詩歌,並且作為這一單元的賞析示例,可以説是這個單元最重要的一篇詩歌,我們應該精講細講,既要從詩歌本身出發,又要兼顧高考中的一些考點,並且學會運用“知人論世”來分析詩歌的主題。這篇詩歌是白居易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作的。在這首長篇敍事詩裏,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敍事和抒情結合的手法,敍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學習本詩,除了有助於提高學生對古典詩詞語言的理解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作者對李、楊真摯感人愛情的描寫來感染學生,使學生認識到唐代文化的博大,培養學生具有廣博的氣度。

二、學情分析

高二學生經過一年多的必修課學習,積累了一定的文學常識和字詞知識,隨着認知能力的逐漸提高,他們對古典文學的認識和理解也有了一定的深度,但是作為普通班的學生,全班的整體素質不高,所以在問題的設置上應該多小易、少大難。同時,雖然是普通班,還是有一些學生具有較高的語文素養,應該再設置一些提高思維能力的問題,激發這些學生的興趣和潛能。學生之前學習過《琵琶行》,因此對於作者的經歷、地位及文學主張有一定的瞭解。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

三、教學目標

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語文素養,這既包括聽説讀寫能力的養成,也包括精神的充實、情感的豐富與人格的提升。選修課程同樣指向這一目標。根據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從本節課的特點和高二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出發,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1、知識與技能

⑴瞭解李楊的愛情悲劇,熟讀成誦《長恨歌》。

⑵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及主題。

⑶品味作者的語言,鑑賞詩歌句子,尤其是情景結合的句子。

2、過程與方法

⑴理解本詩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藝術手法。

⑵理解本詩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手法。

⑶理解鑑賞詩歌句子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詩歌中的人與所處的歷史背景和環境。

⑵感受詩歌宛轉動人,纏綿悱惻的藝術魅力。

教學重點:瞭解李楊的愛情悲劇和故事所處的歷史背景和環境。

依據:通過朗讀品味掌握詩歌大意,為深一層理解詩歌奠定基礎。

教學難點:⑴把握長恨歌的思想內容及主題。

依據:鑑賞一首詩歌最重要的就是通過形式把握內容,即詩歌的主題,而本詩的主題思想歷來爭論不休,因此啟發學生在此處展開討論,提高學生閲讀鑑賞詩歌的能力。並且結合這篇文章的主題了解“知人論世”的重要性。

⑵鑑賞詩歌中重要的語句

依據:學習一首詩歌,不但要學習其思想內容,同時應該兼顧高考,因為考試製度我們無法改變,我們要在自己的課堂中時刻融入高考。

4、課時安排:兩課時

四、教法學法

本課我主要採用引導教學法,通過設置引導性問題,創設相對寬鬆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討論中探討交流,在合作中探究,鼓勵學生大膽説出自己的看法,並給予積極的評價。本課是詩歌,既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結構內容,又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通過創設相對寬鬆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討論中交流,在合作中探究,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因此學生以誦讀法、討論法和展寫法為主要學習方法。

五、教學程序

早讀預習課

<一>、課堂導入

1、播放《長恨歌》專家朗誦錄音

設計意圖:通過朗誦錄音,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讓學生帶着感情進入課文,因而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訂正字音。

2、請學生介紹作者白居易,回顧《琵琶行》中的名句(鞏固複習已學知識)

<二>、介紹創作背景。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在我國,有一個君主的悽美纏綿的愛情故事多次被人們歌詠。我們先看兩首小詩對此的歌詠:

過華清宮絕句

杜牧

長安回望繡成堆,

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

問題:1、此兩首詩歌詠的是誰?

2、兩位詩人對此事的感情傾向是什麼?(此問題有助於後文中理解詩歌的主題)

同樣白居易也對此事進行過歌詠,今天我們學習他的《長恨歌》。

<二>、整體感知,朗讀詩歌,把握詩歌內容

1.學生速讀詩歌,播放背景音樂。

(播放背景音樂,創設情境)

2.在速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文意,把不懂的句子整理出來,先小組內探討解決,再有疑問的老師講解。

3.學生複述故事,劃分層次,概括層意。(發展學生語言概括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本詩內容,理清思路。)

4.學生自由朗讀自己喜歡的詩句。

<三>、討論詩歌的主題(學生自由討論)

發問:長恨歌,恨是什麼意思?誰恨?恨什麼?為什麼恨?

學生自由討論,發表見解。教師隨後總結。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詩歌主題:

(1) 諷喻説。

(2) 愛情説。 馬嵬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鳴宵柝, 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 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 不及盧家有莫愁。

(3) 雙重主題説。

通過主題的總結,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應對考試中的探究題。並且學會答這種鑑賞題方法:先表明觀點,再針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分析。同時讓同學們理解“知人論世”在理解詩歌主題中的作用。

<四>、課堂總結

第二課時

<一>、課堂導入

《長恨歌》不但所抒發的感情纏綿悱惻,故事情節生動曲折,而且語言優美,將敍事、抒情、描寫熔於一爐。我們今天重點鑑賞此詩的語言。

<二>、學生自由朗讀自己喜歡的詩句。(通過學生的朗讀,讓他們加深自己對優美句子的理解。) <三>、鑑賞《長恨歌》中的句子。

1. 告訴學生鑑賞句子的方法:

1> 還原詩句意思

2> 點出詩句所運用的手法

3> 寫出表達效果

4> 寫出感情

2.鑑賞實例: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寫唐玄宗面對蜀地青山綠水,朝夕不能忘情。通過美景寫哀情。巧妙地寫出了玄宗內心的痛苦。表達了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深切思念之情。

3.挑選課文中的需要鑑賞的詩句:

1>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對此如何不淚垂。

2> 春風桃李花開夜,秋雨梧桐葉落時。

3>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4> 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5>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4.學生自己鑑賞,落實到紙上。(強調答題的規範性)

5.小組討論

6.展寫到黑板

7.師生共同訂正黑板上的不足

<四>課堂小結

<五>、佈置作業

根據這種方法,鑑賞《蜀相》中的頷聯。

五、板書設計

長恨歌

唐·白居易

主題: 諷喻説、 愛情説、 雙重主題説

鑑賞方法:1> 還原詩句意思

2>點出詩句所運用的手法

3>寫出表達效果

4>寫出感情

七、效果預測

通過朗讀品味掌握詩歌大意,為深一層理解詩歌奠定基礎。通過學習詩歌語句的鑑賞提高學生閲讀鑑賞詩歌的能力。但是學生學過之後會很快遺忘,所以還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重複訓練。

以上是我對本課的一些處理方法,敬請各位評委老師指導!

篇二:長恨歌説課稿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説課的篇目是《長恨歌》。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生情況、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教學反思等幾個方面對這首詩歌加以説明。

一、教材分析

《長恨歌》選自《大學語文》第三講“愛,是不能忘記的”中的一首詩歌。在這首長篇敍事詩裏,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用迴環往復、纏綿悱惻的藝術形式,敍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由於詩中的故事、人物是真實複雜的現實藝術化再現,所以能夠在歷代讀者的心中漾起陣陣漣漪。學習本詩,除了有助於提高學生對古典詩詞語言的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作者對李、楊真摯感人愛情的描寫,激發潛藏在年輕學子心中的良知與愛,促進健全人格的培養。

二、學情分析

3個12級水工高技和技師班的學生,經過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對古典詩歌的認識和理解有一定深度,對愛情的認知能力逐漸提高。學習過《琵琶行》,因此對於作者的經歷、地位及文學主張有一定的瞭解。

三、教學目標

從本詩特點和學生心理認知特點出發,我把教學目標具體分為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兩方面目標。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通過朗讀品味掌握詩歌大意,能夠了解李、楊二人的愛情悲劇和故事所處的歷

史背景和環境。本詩的主題思想歷來爭論不休,因此教學難點是啟發學生展開討論,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及主題,提高閲讀鑑賞詩歌的能力。

四、教法學法

本詩我主要採用引導教學法,通過設置引導性問題,讓學生在討論中探討交流,鼓勵學生大膽説出自己的看法,並給予積極評價,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因此學生以誦讀法和討論法為主要學習方法。

五、教學過程

我將教學過程細分為音樂導入、背景介紹;整體感知、把握內容;自由討論、思索主題;藝術特點、寫作技巧;課堂小結、深化主題;佈置作業、拓展思考等六步驟,並安排了每步驟所需的具體時間。

<一>、課堂導入,介紹作者、創作背景及主要故事情節。

導入語:愛情是亙古不變永恆的主題,甜蜜的愛情人人嚮往,但又有多少幸運的人,能夠真正擁有,並至永恆呢?中國有梁山泊與祝英台,西方有羅密歐與朱麗葉??古往今來,多少悽美的愛情故事持續上演。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也是有關愛情,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當愛情與政治相遇的時候,誰能勝出呢?

<二>、聆聽朗讀錄音,整體感知,把握詩歌內容。

1.讓學生自由朗讀自己喜歡的詩句,糾正字詞讀音。

2.請學生複述故事主要情節,引導學生劃分層次,概括層意。

<三>、問題探討(形式為學生自由討論)

1、解題

發問:長恨歌,恨是什麼意思?誰恨?恨什麼?為什麼恨?造成長恨的原因是什麼?詩人是如何表現長恨的?

學生自由討論,發表見解。教師隨後總結。

2.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詩歌主題:

(1) 諷喻説(2) 愛情説(3) 雙重主題説

<四>、藝術特點、寫作特點分析

提問:這首詩最令你感動的是什麼?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麼樣的寫作技巧使你感動?

(1)情節曲折多變①現實情節和想象情節結合,富有傳奇和浪漫色彩。 ②情節設計曲折巧妙,波瀾屢生、高潮迭起。貴妃專寵——漁陽鼙鼓——馬嵬賜死——玄宗思念——玉容仙境——寄物傳情。

(2)人物形象鮮明

提問:你怎樣評價李隆基?怎樣評價楊玉環?在這場愛情悲劇中他們各自得到了自己的幸福了嗎?你怎樣看待他們之間的愛情?唐朝的衰退楊玉環該不該負責任?

李隆基:荒淫重色 對愛情真誠執着

楊玉環:美貌和忠貞

(3)敍事、描寫與抒情高度融合

(4)語言生動曉暢,精純優美①語言通俗,平易 ②時有生動傳神的妙語警句

(5)運用誇張、對比、比喻、借代等修辭手法

(6)兼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手法

<六>、課堂小結、深化主題

結尾名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有點明題旨的作用,也是這首長篇敍事詩題目的由來。全篇一個“恨”字,實際上也就是一個“情”字,寫一對情侶相愛之誠,相愛之專,生生死死,此志不移。忠貞美麗的愛情被生死阻隔,使人悵恨無窮。白居易是藉助明皇楊妃事,歌頌人間真摯誠篤,生死不渝的愛情。一曲美麗哀婉的戀歌結束了,但餘音裊裊,繞樑三日,令人回味無窮。

<六>、佈置作業、拓展思考

播放由陝西旅遊集團公司創作的大型同名歌舞劇,佈置思考性問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假若唐明皇一手締造的開元盛世沒有終結,他依舊能夠呼風喚雨,那麼他和楊貴妃的愛情將會走向何方呢?還會不會成為詩人筆下的千古傳奇?

六、教學反思

道家雲,“至法乃無法”。教學的最高境界也應是“雪落無聲”“靜水流深”。教師不刻意去指導學生,不再做海上航行的舵手,而是做與學生共同暢遊的觀光者。在選修課上,讓“交流”成為主旋律,在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讓“探討”成為選修課的靈魂,以求索精神去探尋作品的精髓,人生的要義;讓“拓展”成為選修課的延伸,在拓展中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情感。

以上是我對本課的一些教學設想,敬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changhenge/0p8vv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