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長恨歌 >

王安憶《 長恨歌》讀後感5篇

王安憶《 長恨歌》讀後感5篇

王安憶《 長恨歌》讀後感1

看完小説,我還是沒能明白,這部小説為何要叫《長恨歌》。因為它不過寫了一個人的一生罷了,不過展現了上海的三個時代罷了,它為何要叫《長恨歌》?

王安憶《 長恨歌》讀後感5篇

無論為何這樣叫法,我還是時時看到驚異的語句,一絲小小的針刺,觸動神經最深的角落,有所思卻不知為何而歎。

整站讀完,我發現了一個不完滿的人生。或許,因為書中所有的人都沒有一個完滿的人生,所以應該長恨罷。不論是這個當年的選美的上海小姐,做了芯子的人生,只是一個有權有勢的李主任的情人,付出一生的等候的女主人公王小姐,還是那個與她曾經相識相遇並愛她一生而不得的程生生;還是那個處處都是有着面子的卻獨獨沒有情愛的嚴家師母;還有她的青春的女友的安排。全部都是不完滿的人生。

面子的人生與芯子的人生,你要哪一樣?恩與義,情與愛,你要哪一樣?結髮夫妻多是恩與義,卻最少情與愛,可以舉案齊眉、百頭到老,卻也會是路是路,橋是橋。妻子當然還是放在家中的,是為了面子的考慮。情愛也還是要的,假如不是因為中國社會的解放,一九四九年的成立,小老婆肯定也會是合法的。

命運總是不由着自己主張的。弱小者,如王小姐之流,以一生的等候來成全人生。對於一切的命運,只是堅忍的自衞,別無它法。曾經繁華一夢,以為終身有靠,原來最後可以安身立命的只是李主任死前留給她的幾塊金條。她守着那幾塊金條,守到了老,沒想到最後卻為它送了命。強者,如李主任之流,有權有勢,呼風喚雨,名利場中刀山火海,欺瞞壓詐,睡不踏實,人生匆忙。是大千世界主張着別人的命運的人,也主張了王小姐的命運,結果還是更大的看不到的命運之手,主張着他的命運。書中安排飛機出事,他入土為安了。他的命運原來也不是他自己的主張。留下的王小姐在風雨人生中漫度着時光。

命運也許根本就是命運,是誰也不能主張的。繁華後面原來是更大的落寂,人事之間的安排也不總是恰到好處的,總是錯着位,從開始就錯起,一直就只得這樣錯下去,錯到後面成了長恨了。

我不知道我讀懂這本書沒有,只是驚異其中的一些句子,還有整站書讀完的悵然。寫的是上海,也現的是上海,所以還是有着生活的氣息,雖然作者寫得很繁華,但是其實讀到後面我只在為着書中的人物着急了。這件事,這樣安排應該多麼好啊,那件事,為何這樣發展。

漸漸地明白了長恨歌的意思。因為人生本就是這樣,並不是我想象,也不是你想象,它不是你安排,也不是我安排,所以,只會是錯着走,難道不是長恨嗎?好象除了歎氣,就只得長恨了。

王安憶《 長恨歌》讀後感2

這首先要説上海灘,每每提到老上海,我又會第一個想起張愛玲。在近現代文學史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女作家堪與張比肩。然而我是不喜張的,從張的文字中總會讀出太多的事故太多的人情,給我一種隱晦、枯燥、煩悶之感。<長恨歌>裏我讀到了張愛玲的影子,老上海的故事都發生在深深的弄堂裏,發生在影子裏,見不得人的。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上海,就是生活在燈紅酒綠與紙迷金醉裏,活在飄泊中,活在奔波里。

王琦瑤就是在這個世界出場的,學生時代有兩個要好的知己,好到不好,因為男人,因為事故。吳佩珍離開的莫名其妙,蔣麗莉卻又走的太狠。當王琦瑤被程先生推上雜誌封面,就註定了王的悲劇、自己的悲劇。競選上海小姐,滿足了她的虛榮心,架空了她的心,她的寂寞也是從此開始的,我想故事的最後,程先生是再明白不過了。遇見李主任是必然的,社會使然。王選擇李主任既是主動也是被動的,李主任畢竟有那麼多另女人心動的東西,而王更是要強要虛榮的,更重要的是她內心深處的寂寞與空乏。但我們不能不承認,他們之間是有愛的,那窗口的無數個等待,那遠處一次次的鳴笛聲,那一個人的愛絲麗公寓,蒼老了王琦瑤的青春,冷卻了王琦瑤的愛。李主任終歸是死了,空了王琦瑤,彷彿整個上海只剩王一個,從此連等待都沒有了。這也本是李主任要給的結局,他給不了她足夠的幸福,他有政務,他有家,他們永遠都不可能有果。

離開了上海,鄔橋似乎成了最美的地方,那時的王琦瑤應該是安靜的,如水的江南,恬淡到象山水畫,還有個可愛的阿二。如果王就將此生付在此間,也許沒有長恨了,最多是短恨或是憾失。然後她不屬於鄔橋,她已經是上海的一部分了,遲早要回去。

再次站在上海的街頭,我能想象到王琦瑤蒼桑與無助的樣子。到這裏我已經讀不下去了,我不知道這個女人還會有怎樣的不幸。終於她還是跟康明遜睡在一張牀上,她甚至沒對他報多少幻想了,誰會娶自己這樣一個女人呢?唯有長恨,唯有長恨。懷孕了,這個該死的逃開了,嫁禍給可憐的薩莎,那些個黑暗的日夜,那些個空房裏的清冷。那些跟自己睡過説對自己好的男人都哪裏去了!也許,男人的本質就是負心。在某一個時刻,王琦瑤心裏是有恨的,但無論怎樣,無奈有之,歎息最多。時過境遷,唯有歎息一點。

後來,程先生,這個最痴心人的出現,帶給了她多少鮮活的成份呢。長恨,唯有長恨,還是長恨。許多年有意無意的錯過,誤會了痴心人兒許多許多,看看落滿塵埃的相機,剝落陳舊的牆壁,曾經的王琦瑤、過去的程先生都已經不在,不再回來。這算不算一對苦命人?這是不是命苦的人生?長恨啊,唯有長恨!

時隔多日,重續此篇,讓人厭惡,也正應了《長恨歌》的後半部分。專業評論家説王琦瑤死的唐突,我個人覺得程先生之死亦是如此。薇薇的描寫過多,阿二的結局也少了交代。貫穿故事始終的唯有王琦瑤,唯有老上海。

王安憶《 長恨歌》讀後感3

無意在書攤借到一本王安憶的《長恨歌》,為着一份好奇心,我花了兩天時間一目十行的讀完了。從開初的漫不經心讀起,讀着,讀着,竟然迷了進去,再讀下去,開始夜不睡覺。為了看看故事的結尾,從書的中部起我就成了很為忠實的讀者。

原來小説也可以寫成這樣。散文一樣的筆法,處處帶着作者的成見,一篇篇的相對獨立的主題,連綴到一起,成了一部小説。時間跨度是一個人的一生,三重的時代,半個多世紀的回望。人物也是相對獨立的成篇,隨着女主人公王王琦遙的人生經歷,漸漸的展現出來。立足地是上海,彷彿一個上海的繁華的舊夢。

處處看到了張愛玲的影子。流言、傳奇還有舊式的繁華而落寂的生活。每一處的景色都寫的帶着上海的特色,每一處的繁華都是一場最終要收尾的夢。

王安憶《 長恨歌》讀後感4

《長恨歌》是王安憶於1996年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説,整部作品分為三部,講述一個女人四十年中的歷程,展現以上海為中心的近代歷史,具有別樣的上海風格和王安憶自身的個人特徵。

長恨歌寫的是上海及其周邊地區的故事,這首先與王安憶自身的經歷是分不開的。她出生南京,輾轉多地,一生記憶大多都在上海,童年時期老上海的生活對其影響巨大,《長恨歌》中的許多生活場景有着最典型的老上海的風範,均有深刻的上海烙印,這自然是與其生活有着緊密聯繫。她所記錄的上海,正是從繁華至極到衰落凋敝,王安憶將之具現化在一個女人一生的興衰上,女主角王琦瑤生活在上海,她也就是上海。

看《長恨歌》,首先要懂什麼是“長恨歌”,王安憶女士並沒有很明確地提過《長恨歌》命名的由來。但是人人知王安憶的《長恨歌》,也知道白居易的《長恨歌》,自然是王安憶取了白居易之意用了這個題名。白居易的《長恨歌》寫的是楊貴妃的故事,從現在的目光來看,就是一個草根偶像的一生。而“養在深閨人未識”這一句就與王安憶專寫一章“閨閣”相像了。往下再看,若上海是大唐王朝的縮影,那麼王琦瑤的前半生也會是楊貴妃的前半生,在第一部中她與李主任的愛情放大來看,也是楊貴妃與唐明皇的愛情,同樣是草根民女的極限愛情,同樣的繾綣無絕,同樣的悲劇收場。探尋其中緣由,就逃不過時代的因素了,同樣是繁華到崩壞的時代背景,兩部作品是有內在的精神聯繫的。這個“恨”,是無窮盡的,是帶有時代性的,是每一段歷史的“楊貴妃”們的,也是每一段歷史的“王琦瑤”們的。唯一的不同,只能是在這前半段人生中,楊貴妃美人殞命,王琦瑤輾轉他鄉,她的恨和她的愛也隨她的腳步,走進了繁華的更深處。

本作的女主角王琦瑤是談論《長恨歌》無法繞過的標誌,她是最上海的女人了,她就是上海本身,她是最繁華的上海的精華。她不是出身名門的富家小姐,也不是落魄逃難的家中幼女,她是折中的選擇,她是這大上海千千萬萬個弄堂的產物。她是隱祕的,是遮掩的,她沒有太多的臉面走出弄堂的保護。但是她又是弄堂的結晶,她足夠美,她的美能支持她走出弄堂,走出原先的生活。火熱的心與羞愧的臉在她的身上結合。就連“上海小姐”的名次也是第三名。她的一輩子都在中上游遊走,這是非常上海人的做法。上海人的精明和謹慎,無形中影響了他們的人生軌跡。

王琦瑤的前半生是風生水起的`,至少對於一個弄堂出生的女孩來説,已是無數躲在房間中看言情小説女孩們的榜樣。她不是新時代人們希望的獨立自主的新時代女性,她依靠的是美貌,是別人的愛,她走的是舊式家長們最看好的路,憑着美找到了好人家,擁有童話故事後不會再寫的幸福生活,可是她又帶有新時代女性的追求,即便是上天給的臉面,也要勇敢拿出來。她是有野心的女孩,那份野心大多是處於自信,也無任何可詬病之處。言情是寫給大人的童話,蔣麗莉那麼喜歡言情,她就是言情的化身。王琦瑤在出名後就離開了她,也彷彿是王琦瑤刺破了這言情的泡沫。王琦瑤是既現實又夢幻的,她現實地踏出了夢幻的人生。

王琦瑤的後半生卻慢下了腳步,她雖然受到眾人的追捧,可畢竟沒有金錢帝國,她不是世界五百強的女老闆,她僅是孤獨的女人而已。孤獨容易催生出好感,這話是沒錯的。這之後便有幾位重要的人物出現了。從喚醒她的阿二,到帶她回到老生活圖景的嚴家師母,到不可割捨的康明輝,到老克蠟,這些人的出現,才將剛剛來到生活的王琦瑤又帶上風浪頂端。當年的清澈的女生,已然融入了上海,成為上海眾多肢體的一個關節。這自然是那時的王琦瑤沒有想到的,又有誰能夠告訴她呢。直到死,王琦瑤可能才知曉,一張照片究竟引出多少重要的選擇。上海的委婉終究被她消磨在生命的延伸裏,剩下的是上海人比誰都真切的一顆心。

王琦瑤是舊上海的結晶,這在她與自己的女兒薇薇的衝突中可以知曉。薇薇是新的上海的產物,她是下一輪歷史的王琦瑤,她是時間的更新,也是王琦瑤時代真的終結。小説最後這兩代人的衝突,是歷史變換的最真誠的展示。最引人深思的部分,就是長腳掐死王琦瑤的那一刻,最後的最後,王琦瑤卻死於金錢的慾望,死於其實她一生都沒有珍惜過的東西,她是上海的女人,她愛的不是錢財臉面,她只求燈紅酒綠中的一份愛。那個死在牀上的女演員,原來已經這麼久地警示了她。

本作中的另一個重要的角色是程先生,她是王琦瑤的“底”,是這個世界裏最後的不需要交易的温暖。程先生像是空氣,他是在有風的時候才會被人感知的。當王琦瑤被鮮花環繞的時候,程先生都故意退出,只在王琦瑤真的需要這份温情的時候,適時地出現在她的面前。程先生真的是好男人的代表了,在這個燈紅酒綠的大上海,他就這麼守着一份情,痴痴地過活着。這份愛意,是埋藏在靈魂裏的,也是聯繫在靈魂裏的,以至於當他十年後再看到王琦瑤母女,已經不再是當初鎂光燈下的“滬上淑媛”,他都沒有放棄過這份愛戀。他那麼寬容,那麼痴心,程先生不僅是王琦瑤的底,程先生也是上海男人的底,往前是如程先生般痴情,往後也能如他一樣無味地生活,不必要太過波瀾的人生,本身也識相,能進能退,痴心卻不改。命運就是這麼巧,我愛的與愛我的,就這樣相逢又相離,程先生又何嘗不是亂世裏的可憐人,空空陪了一段繁華的青春。

本作敍述的方式並沒有什麼很多的花樣在其中,追隨王琦瑤的一生,我們能目睹上海的變化,時代的更迭。王安憶在語言上的運用是足以稱道的,她的語言裏自有一股風氣,那是上海人的風氣,在她説解上海人的種種時,她的説解與描述本身又是上海人的,但與其輾轉的經歷有關,王安憶的語言比上海本身多一分明瞭清楚。她的用語是暗含幽默也綺麗的,她以一種玩味的態度來説解上海,她對人物內心的剖析是真正值得去看待的,那是突破了上海人的委婉臉面的,是直擊人物內心的複雜和多層次的。

小説的重要貢獻之一,就是奉上了一副精確的上海風情畫。上海這座龐大的城市,收納着全世界的一切,這裏有你可以想象的任何一種生活狀態。本篇小説最着力去描繪的,就是中產階級的生活狀態,他們是上海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是中西碰撞和互相滲透的產物,是要“在唱片機裏放梅蘭芳”的。而他們主要生活的地方,就是上海文化的印記和發源地,那蜿蜒進人心的弄堂。弄堂的構造就是上海人的構造,是上海生活的構造。華美的和污穢的在房前和房後分別出現,人心也一樣。上海更像女人一點,流言本身就是一個帶有女性化傾向的詞語。一個個的弄堂彷彿孤島,他們之間蔓延的都是流言。流言和弄堂都沒有貶義,當他們成為生活的原貌,真實就會賦予他們存在的必要。

當我們思索《長恨歌》要展現的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思想內容時,我們其實有很多的選擇。像《雷雨》一般,命運是一條隱藏的線索,我們隨着王琦瑤踏遍了愛麗絲、鄔橋、平安裏,但命運才是真正引領王琦瑤的始作俑者。王琦瑤終其一生都在抗爭,她沒有抗爭過命運,卻花費了一整個青春扭轉了命運。相遇別離都是命運的果實,她卻沒能拒絕這一切。另一方面,王琦瑤不過是亂世裏的一個女人。在那個時代,在那個上海,女性是被推崇的,全社會都在追求她們的美,這其實是對於女性價值的貶低。當我們把女性從政治角色裏解脱出來,女性的美絕不是放在櫥窗裏欣賞的,那是對於女性價值的物化,是這個中國最先進最開放的地區最古老的缺陷。女性的悲劇永遠是放在父系社會下最值得玩味和體驗的主題。從王琦瑤第一次出場,從她的生長環境中,悲劇性就一發不可收拾地展現出來。她的第一次愛那麼的身不由己,她的選擇在生活中那麼的不堪一擊,直到最後被男性的手掐死,女性的身份帶給了她一切,也改變了一切。

在繁華的上海里觀望這一切,金錢地位與人心在霓虹燈裏糾纏不清,我們觀望的越深,越能看見那一句“此恨綿綿無絕期”。

王安憶《 長恨歌》讀後感5

聽一曲長恨之歌,絃音挫挫;看一段前塵舊事,意韻娓娓。

在這幕台上,我想看看那帶着一股肌膚之餘的性感的上海弄堂;我想聽聽那些鄙俗又有些影影綽綽雲遮霧罩的流言;我還想見見那在嘈雜混淆中盛開的如花蕊般純潔嬌嫩的閨閣。上海女兒盛載的滿堂心事最讓人撩撥,上海上空俯瞰整所城市的自由鴿羣最讓人動容與嫉羨,它凌空而起,將城市的屋頂踩在腳下,又在廢墟的瓦礫堆上盤旋,頗有劫後餘生的味道。而我最想看的,莫過於王琦瑤前朝的繁夢三千,後世的璧隕黃泉。

王琦瑤是典型的上海女兒,一次機緣巧合被選為“滬上淑媛”。她的豔和風情都是輕描淡寫的,不足以稱後,但她的美卻是家常的,是體現民意的美,故而她正合了三小姐這稱呼。再後來,她成了“金絲雀”,成了愛麗絲公寓的女主人,她在舊上海的這座廢墟里夜夜笙歌,卻不自知,裊裊娜娜的身姿微泛着搖搖欲墜的浮沉後事。

對於王琦瑤的悲劇結局,字裏行間有着許多妙心的暗示。

第一次去片場的時候,王琦瑤留意到一幕場景劇————“這就像是舊景重現,卻想不起是何時何地的舊事。王琦瑤再把目光移到燈下的女人,她陡地明白這女人扮的是一個死去的人,不知是自殺還是他殺。奇怪的是這情景並非明慘可怖,反而是起膩的熟。”而這一幕場景劇與王琦瑤死前的境況如出一轍,也可以説,劇中那個死去的女人,正是四十年後的王琦瑤。

再者,王對於自己的未來也不能説全不自知。在競選上海小姐成功後,王琦瑤竟然在舞台上哭了起來,為不可知的命運——“那天一身紅,今天一身白,這預兆着什麼?也許穿上婚服就是一場空,婚服就是喪服!”在夢的將醒未醒時分,屬於她的繁華正悄然隕歿。

在得知王琦瑤要競選上海小姐的時候,片場的導演也曾經想説服她讓她退出複賽,可惜那時的王琦瑤並沒有把他的話放在心上—————“他看着王琦瑤走遠,頭也不回,她越是堅定,他越覺得她前途茫茫。”

片場的導演一語中的,“上海小姐”這項桂冠其實是一片浮雲,看上去奪人眼目,可是轉瞬即逝,它其實是過眼的煙雲,留不住的風景,竹籃打水的一場空。王琦瑤在小説的開始便被推置於到眾星捧月的地位,而這裏便已是她人生的巔峯。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她也從這裏開始走往人生的下坡路,她的巔峯是她香消隕歿的最成功的鋪墊。在接下來的四十年裏,她成了別人眼中的交際花,被貼上情婦的標籤,嚐了一段露水姻緣;情緣流轉於各色的男子當中,從未結過婚卻早已為人妻為人母;暮年的她遭受女兒的叛逆,最終因一盒遺金被殺害。屬於王琦瑤的時代僅僅留在她十八歲的那一年,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但儘管如此,她生命的底色終是灰暗的,可憐又可悲。繁夢三千,終不過璧落黃泉。

為什麼叫這本書的名字會叫長恨歌?我是把恨理解為遺憾的。書中每一個人物的人生都有不完滿的遺憾,無論是蔣雯麗程先生還是王琦瑤,他們有着相似的悲慘結局,而全書也籠罩着淡淡的憂傷氣息。

王琦瑤的人生正是一首裊裊的長恨歌,黃粱一夢不過一世浮華,繁夢三千終歸璧隕黃泉。淺淺流年洗淨了王琦瑤一世的鉛華,陰丹士林藍旗袍抖落的不僅是似錦的繁華,還有她四十年的落寞與惆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changhenge/gyrgj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