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邊城 >

《邊城》敍事結構特徵淺析

《邊城》敍事結構特徵淺析

《邊城》採用了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特有風土民情。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邊城》敍事結構特徵淺析。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邊城》敍事結構特徵淺析

《邊城》敍事結構特徵淺析

中國傳統小説多重視故事的講述與結構的營造,現代作家沈從文的系列“湘西小説”,對於故事情節的敍述亦頗具特色。例如,沈從文在他的小説《邊城》中,用簡潔質樸的文字描繪湘西人民種種生命形式,寄寓了作者對民間文化、鄉土文明、鄉下人性的探索和認識,以及對理想人生的讚美與追求,為現代文壇築起了一個神奇優美的“湘西世界”,而且在繼承古典小説敍事方法的基礎上,又有了一定的突破,形成了小説自身獨到的多重敍事結構特徵。例如,古典小説中的重複多為情節上的重複,而沈從文則重視事件場景、語言和某些象徵性意象的重複。這種敍事策略既可以取消讀者對小説內容的陌生感,又進一步深化了小説主題。從藝術上講,《邊城》作為沈從文的代表作,它從本質上整體地體現了作家的文藝理念和藝術追求。關於《邊城》的結構,汪曾祺先生曾經説過:“《邊城》的結構非常完美。”那麼,這種“完美”又是如何體現出來的呢?有鑑於此,本文專就此小説《邊城》中的敍事結構特徵略加剖析,藉以觀照沈從文小説創作藝術特質之一隅。

首先,在情節的構築上,《邊城》運用了重複敍事的結構模式。眾所周知,傳統的小説是講究敍事的,而沈從文小説的創作卻往往突破原有的情節敍事模式,淡化情節,強調感情的滲透,注意凝結詩意。加強作品的含蓄性,擴大了小説藝術表現空間。表現在小説《邊城》中,則尤其十分重視事件場景的重複,以此來增強小説的詩化意藴。簡言之,事件場景的重複是沈從文《邊城》中慣用的敍述模式,比如端午節賽龍舟的場景重複出現了三次:第一次描寫翠翠在端午節的龍舟賽會上與爺爺走散,遇見了船總順順的二兒子儺送,儺送派人將翠翠送回家,兩人在相處中彼此產生了朦朧的好感;第二次,翠翠為了不能忘記上個端午節遇見儺送的“甜而美”的經過,又同祖父到城邊河街上去看賽龍舟。天突然下了雨,為避雨,祖孫兩人到船總順順家,沒有見到儺送卻遇上了大老天保,這就為日後兄弟兩個去碧溪姐唱歌埋下了伏筆。端午節場景第三次出現時,翠翠還一直 “温習着兩次過節、兩個日子所見所聞的一切,心中很快樂”時,聽聞儺送要娶有碾坊陪嫁的王團總女兒。這對翠翠來説無疑是一個壞消息,因為她對儺送的愛情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生長了。於是當儺送與翠翠熱情打招呼時,翠翠“當真彷彿覺得自己是在生一個人的氣,又像是在生自己的氣”。作家通過這三個相似的端午節場景記錄了翠翠與儺送感情發展的不同階段,這既是作家將自己的人物安插在寫意的風景畫裏的一種策略,又十分巧妙地挑戰了中國自古以來簡單重複敍事手法的不足。

重複敍事結構還體現在小説中出現的三次死亡事件上。這三次死亡事件看起來是孤立的,實則有深層的內在聯繫,有一種潛在的因果關係。這三次死亡事件的總根源是翠翠父母的自殺身亡。翠翠的母親和一個軍官戀愛,但卻不能自由地結合,於是雙雙殉情而死。他們最終選擇死亡乃是維護生命的尊嚴,死亡是他們自主選擇的一種生命方式。沈從文把他們的死亡極度詩意化,在詩意的氛圍中展示出一種理想的生命形式與人性形態。翠翠父母的死產生一種悲劇性的連鎖反應。老船伕不得不承擔起撫養孤維的責任,他最大的願望就是“把翠翠交給一個可靠的人”,對翠翠的婚事總是猶豫、小心,以防女兒的悲劇在翠翠身上重演。老船伕的這種謹慎又導致天保遇難身亡,天保之死又導致儺送出走,最終自己也抱憾離開人世。死亡事件通向《邊城》的深層意義結構,具有整體象徵的意味,彰顯出邊城的理想生命形式及其無可挽回的悲慘結局,由此形成了《邊城》田園牧歌與悲劇輓歌的雙層結構。

其次,圍繞翠翠的愛情這一主線,以時間順序展開敍述,其間穿插着另外兩條線索,儘管故事並行交錯,但其脈絡十分清晰,使得小説的情節更生動、豐富。翠翠的愛情故事是小説的主線,幾乎貫穿小説始終,以時間順序展開敍述,脈絡清晰。此外,圍繞翠翠的愛情,小説還敍述了翠翠母親的愛情故事,天保兄弟的愛情故事等。縱觀其文,小説本身是從翠翠母親的故事開始的,翠翠母親的愛情故事發生於15年前,美麗、多情、善唱山歌的母親,認識了一個唱歌第一名的茶峒軍人。兩人在白日裏對歌,很祕密地揹着忠厚的爸爸發生了曖昧關係。有了小孩子後,這位軍士不便逃走毀去做軍人的名譽,服了毒殉情;翠翠母親沒有離開孤獨的父親遠走的勇氣,羞慚、憐憫地仍守在父親身邊。小孩生下後,她到溪邊喝了許多冷水死去,最終也為愛情殉情。這個故事基本上採取的是倒敍方式,通過老船伕的講述來呈現,前後並不連貫,脈絡忽明忽暗。這兩條線索通過老船伕而交織起來,形成對照關係。如老船伕不僅常在與翠翠談話時説到死去的翠翠母親,給翠翠講述母親的故事,而且常常產生一些相關聯想:“翠翠的母親,某一時節原同翠翠一個樣子。”“假如翠翠又同媽媽一樣。”“他有點憂愁,因為他忽然覺得翠翠一切全像那個母親,而且隱隱約約便感覺到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運。”

天保兄弟的愛情故事雖然也是以時間為順序敍述,基本上與翠翠的愛情故事相併行發展,天保、儺送兄弟情深,都是當地的優秀小夥子,兩人都愛上了翠翠。天保先是託人説媒求親,不成後與儺送商議夜裏同去唱山歌向翠翠求婚,自知自己唱不過儺送,便主動退出,遠走闖灘不幸而死;儺送不僅向天保表明自己喜歡翠翠,同意與天保一起夜裏唱山歌向翠翠求婚,而且在面對渡船、碾坊的選擇時,不顧父親的阻擾,最終選擇了渡船;但最後因天保的死而心懷內疚出走他鄉。久久未歸。當然,相對於翠翠的塑造而言,儺送的碾坊故事是通過人們的議論而呈現,兄弟兩人夜裏唱山歌是補敍的。換句話説,相對於翠翠的愛情故事,線索並不明晰。這三條故事線索時而並行、時而交織,最終以翠翠等待儺送歸來而結束。不僅使翠翠的愛情故事豐富、曲折,而且使小説的情節更生動、豐富,顯得尤為精緻、完美。關於這一點,與沈從文的藝術審美追求是相一致的,這正如沈從文自己所説:“精緻,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築。”由此可見一斑。

最後,從小説對主人公的命運安排情況來看,和沈從文其他“湘西小説”一樣,《邊城》一文在這方面同樣採用了圓形循環的結構模式。《邊城》裏的主人公翠翠的命運,對圓形循環結構模式的運用極為到位嫻熟。在作者的筆下,天真美麗的翠翠生活在茶峒山城一里外的小溪邊,與看渡船的爺爺相依為命。這時候的翠翠處在命運的原點位置上。翠翠在無憂無慮的狀態裏幸福度日,在端午節的龍舟賽上,偶遇船總順順的二兒子儺送並且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命運的發展開始出現了新的變化。兄弟兩人約定按照當地的習俗,在月夜裏到溪邊山上輪流唱歌,由翠翠作決定。在翠翠方面,她愛老二儺送,不愛老大天保,所以天保無望之下駕船離開,事情似乎剛有了一些起色,天保卻不幸淹死了。這時候,翠翠的命運處在轉折點上,儺送也因為哥哥的死而選擇了離開,於是也駕船外出了。在一個電閃雷鳴的晚上,與翠翠相依為命的爺爺也離開了人世,孤苦無依的翠翠又頹廢無奈地回到了原點,在原來的地方等候那個人…… 命運在繞了一個大圈子之後,最終又回到了原來的出發點。

主人公翠翠命運的這種圓形循環,與其母親的命運是一脈相承的。《邊城》第一章裏,作家便講述了翠翠母親的故事:十七年前,她同一個屯防軍人唱歌相熟後,便發生了曖昧關係。有了小孩但又結婚不成,軍人便服毒自殺了,她生下翠翠後,喝冷水死去。後來,翠翠母親又多次出現在文章中,而且一次比一次清晰地指向那個似乎難以逃開的陰影——翠翠將步母親可憐命運的後塵。不論起點和終點的處境是多麼驚人的相似,但是在主人公命運旅行的途中,心境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無論是翠翠的命運,還是翠翠母親的命運,都在重複着這種圓形的命運循環模式。用小説中的話來説:“翠翠的母親,某一時節原同翠翠一個樣子。”“假如翠翠又同媽媽一樣。”“他(指爺爺)有點憂愁,因為他忽然覺得翠翠一切全像那個母親,而且隱隱約約便感覺到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運。”她們一代又一代重複着悲痛而慘淡的人生,卻找不到擺脱這種命運的途徑。

另外,從藝術特質角度來看,小説《邊城》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雙重結合,這就使得《邊城》的敍事結構具有詩化的特點,並且呈現出結構的散文化傾向。“21節,一氣呵成;而各節又自成起訖,是一首一首圓滿的散文詩。”《邊城》打破了情節結構模式的慣性。強調主觀的抒情成分,把故事情節以外“情調”的渲染作為整篇小説的結構中心,事件本身並不具有必然發展的因果聯繫,不再講究故事的有頭有尾起承轉合,不再追求情節的連續性、完整性,在小説中憶往述懷的情緒串起細碎的片段,運用詩化、散文化的情緒結構形態,使結構跳躍變化多端,呈現出開放性、多元性。小説講述事件、介紹人物的目的是為了營造一種意境,渲染一種恬淡平和的氛圍。沈從文用很多的篇幅來寫風土人情,自然風光、小鎮的環境,營造出一種古樸恬淡、温馨和諧、淳厚朴素的文化氛圍。用自然原生態的“湘西敍述”,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靜靜流淌的辰河水、矗立百年的吊腳樓、閒坐街旁的老人、沉寂肅穆的古城牆、平整無語的石板路,等等。這些自然景物與人文景物,反映出人與自然契合的一種完美的生存狀態,這就使得《邊城》展現出來的生活既是真實的,同時又具有了理想化的成分,是一種理想化了的現實。換言之,小説的敍述並非寫實而充滿寫意,不追求表現客體的逼真,而突出主客體相契合的某些特徵,形成了象徵性的敍述。作者用貼近生活的淳樸人性和古老習俗的描寫來取代情節故事性的衝突,將帶有濃郁抒情色彩的純樸自然風物、人情世態、地方文化,通過精英化處理,俗事雅化,人物純化,形成情調,融入意境,構成了民間理想的象徵,而形成獨特的詩化小説。

《邊城》寄託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處處閃耀人性光環,然而它卻構築了一個悲劇的結局。小説中,生活在純自然的狀態下的湘西人,處處受命運的擺佈,有着一種難解的淒涼。或許正是這種悲涼,才使得《邊城》的敍事結構特徵顯出如此多樣化的特質,在中國現當代文壇上大放異彩。

《邊城》內容簡介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邊,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爺爺老船伕。茶峒城裏有個船總叫順順,他有兩個兒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儺送。

端午節翠翠去看龍舟賽,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儺送,儺送在翠翠的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儺送的兄長天保也喜歡上了翠翠,並提前託媒人提了親。天保告訴儺送一年前他就愛上了翠翠,而儺送告訴天保他兩年前就愛上了翠翠,天保聽了後也吃了一驚。然而此時,當地的團總以新磨坊為陪嫁,想把女兒許配給儺送。而儺送寧肯繼承一條破船也要與翠翠成婚。

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鬥論勝負,而是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自己從中選擇。儺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過弟弟,心灰意冷,斷然駕船遠行做生意。

碧溪邊只聽過一夜儺送的歌聲,後來,歌卻再沒有響起來。老船伕忍不住去問,本以為是老大唱的,卻得知:唱歌人是儺送,老大講出實情後便去做生意。幾天後老船伕聽説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

碼頭的船總順順因為兒子天保的死對老船伕變得冷淡。船總順順不願意翠翠再做儺送的媳婦。老船伕只好鬱悶地回到家,翠翠問他,他也沒説起什麼。夜裏下了大雨,夾雜着嚇人的雷聲。第二天翠翠起來發現船已被沖走,屋後的白塔也沖塌了,翠翠去找爺爺卻發現老人已在雷聲將息時死去了…… 老軍人楊馬兵熱心地前來陪伴翠翠,也以渡船為生,等待着儺送的歸來。

創作背景

《邊城》成書於1934年4月,那正是沈從文愛情事業雙豐收的季節。1931年社會雖然動盪不安,但總體上還是稍顯和平,這個時候中國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質,沈從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於是,他希望通過自己對湘西的印象,描寫了一個近似於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給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條明路。人間尚有純潔自然的愛,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作品中女主人公翠翠的原型,是一個絨線鋪的姑娘。沈從文在行軍的途中,有一個叫趙開明的好友,在瀘溪縣城一家絨線鋪遇到了一個叫翠翠的少女,她長得俊秀。趙開明發誓要娶她為妻。17年後,沈從文乘坐的小船又停靠在瀘溪。他站在船頭上,回憶到翠翠的美麗形象,便朝絨線鋪走去,在門前意外地看到了一個和翠翠長得十分相似的少女,熟悉的眼睛、鼻子、薄薄的小嘴。沈從文驚訝得説不出話來。原來這是翠翠的女兒小翠。當年的翠翠嫁給了追求她的趙開明。這時她已死去,留下父女兩個。為了不打擾趙開明,沈從文沒有跟他打招呼,但感情上的震撼卻久久不能平復。翠翠,這個美麗、樸實的少女,他怎麼也無法忘懷。1934年,他坐在院子裏,在陽光下的棗樹和槐樹枝葉陰影間寫《邊城》時,翠翠的形象便躍然紙上。沈從文在《湘行散記·老伴》中提到:“我寫《邊城》故事時,弄渡船的外孫女明慧温柔的品性,就從那絨線鋪子女孩脱胎而來。”

主題思想作品鑑賞

《邊城》寄託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小説。《邊城》極力謳歌的傳統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對於現代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着物慾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邊城》描寫的湘西,自然風光秀麗、民風純樸,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天保兄弟對翠翠真摯的愛以及兄弟間誠摯的手足之愛,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作者極力狀寫湘西自然之明淨,也是為了狀寫湘西人的心靈之明淨。《邊城》寫以歌求婚、兄弟讓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態和人生的方式,都隱含着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失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慾氾濫的批判。作者推崇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藝術特色

《邊城》採用了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特有風土民情。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細膩的心理描寫。心理描寫是對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意志、願望和思想感情等內心活動的描繪。或展開人物的美好心靈,或揭露人物的醜惡靈魂,以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和性格特徵。其方法多種多樣:或通過對話、獨白、行動、姿態、面部表情等直接剖析;或採用幻想、夢境間接揭示;或藉助景物描寫、氣氛渲染及周圍人物的反映等側面烘托。本文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人物的幻想、夢境來披露人物心理。翠翠離奇的“胡思亂想”,讓人感到漸漸有了自己心理的少女的孤單寂寞,以及愛情的幼芽時心靈的躁動;翠翠“頂美頂甜”的夢境,展示出對朦朧愛情的甜蜜感受和潛意識裏對愛情的嚮往。二是通過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語言、神態的描寫,形成強烈的暗示,誘使讀者從人物的語言、神態上去體味人物的內心奧祕。翠翠“帶着嬌,有點兒埋怨”地一再央求爺爺丟下渡船上的活回到她身邊,讓人感受到翠翠對爺爺的無比依戀之情。聽着爺爺唱的“那晚上聽來的歌”,“翠翠自言自語説:‘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則讓人感受到情竇初開的翠翠對甜美愛情的神往。

二是詩畫般的環境描寫。小説中的環境描寫,不僅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動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詩情畫意的氛圍中,而且為我們展示出湘西邊陲特有的清新秀麗的自然風光。在作者筆下,啼聲婉轉的黃鶯、繁密的蟲聲、美麗的黃昏、如銀的月色……奇景如畫,美不勝收。這些又都隨着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動而自然展開。或是以黃昏的温柔、美麗和平靜,反襯翠翠愛情萌動的內心的躁動、落寞和薄薄的淒涼;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的一層薄薄的白霧、蟲的清音重奏,烘托翠翠對儺送情歌的熱切期待,以及少女愛情的純潔和朦朧。

後世影響

沈從文一生寫下很多部小説和散文集,但是在他眾多的作品之中,《邊城》則佔據着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誇張地説,正是《邊城》奠定了沈從文先生在文學史上的歷史地位。1999年6月,《亞洲週刊》推出了“20世紀中文小説一百強排行榜”,對20世紀全世界範圍內用中文寫作的小説進行了排名,遴選出前100部作品。在這一排行榜中,魯迅的小説集《吶喊》位列第一,沈從文的小説《邊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單篇小説計,《邊城》則屬第一。《邊城》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

延伸影視作品:1985年,凌子風執導《邊城》同名電影。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 中小學生閲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biancheng/kx0wwy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