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雨巷 >

淺析《雨巷》的獨特意象

淺析《雨巷》的獨特意象

有人把《雨巷》的那些意象解讀為反映當時黑暗的社會的縮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敗的人和朦朧的、時有時無的希望。你怎麼看?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淺析《雨巷》的獨特意象。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淺析《雨巷》的獨特意象

淺析《雨巷》的獨特意象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作品。在革命青年不斷被屠殺的政治背景下,戴望舒採用了象徵性的寫作手法,以隱喻、影射等手段塑造出豐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來含蓄地表現其內心的彷徨失落的情緒。但是作者本人並沒有讓這種負面情緒蔓延開來,而是集中表達了革命青年對理想、對美的執着追求。

戴望舒由於寫出了《雨巷》而被稱作“雨巷詩人”。這首詩的創作受到法國象徵派以及中國古典詩詞的影響,是充滿了象徵意藴的抒情而不是社會生活的寫實。因此,在解讀這首詩的時候要從其主題以及象徵意義入手。本詩描繪了兩位主人公在“雨巷”中相逢又離別的寂寥哀怨,以及惆悵不已的朦朧情緒。眾所周知,抒情詩主要是藉助意象來體現具體的形象,而《雨巷》將感性、理性以及客觀具體的形象結合到了一起,從而刻畫了極具內涵的生活畫面和景物。

一、雨和巷渲染意象氛圍

讀過《雨巷》後,我們往往都會被詩中那種朦朧的飄忽不定的惆悵哀怨的情感感動。那麼什麼讓讀者沉浸在這種情緒中無法自拔呢?這恰恰是因為詩人在詩中獨具匠心地創設的獨特意象。這首詩的開篇就將梅雨時節江南小巷的陰沉氣氛渲染得淋漓盡致。江南的雨總是綿柔的,在這陰沉的天色中,自然而然讓人產生傷感的情緒。而作為最熟悉的雨巷,作者從小到大走的都是這條幽深、靜寂的青石板鋪成的小路。綿柔的細雨再加上濛濛的雨霧,更讓人覺得哀怨惆悵。綿柔的細雨為這首詩着了藝術底色。藝術底色就是一種情感符號,詩歌更是一種凝聚了情感精華的符號。通過情感的注入讓詩歌更具有生命的活力,《雨巷》恰恰就利用了這一點。如,詩中描述的小巷中的那一系列遙不可及的夢幻式邂逅,就是一場被渲染了古典基調的哀怨愛情。從文學角度講,《雨巷》的寫作風格擺脱了格律詩的拘泥和自由詩的直白,而是讓詩歌有了唯美的外形以及朗朗上口的樂感。對於讀者來説,《雨巷》流傳至今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字字珠璣呈現出的朦朧而不枯澀,低沉而不頹唐,情深而不輕浮的詩中意象。

二、具有生活情趣的油紙傘

油紙傘是上世紀人們最常用的雨具,無論其造型還是顏色質地都具有中國古典風韻的文化特色。在油紙傘的描寫中戴望舒並沒有動用過多的筆墨,因為油紙傘本身就具有濃郁的復古、神祕等特點,再加上天空飄下的寂寥綿柔的細雨,更為本詩添加了淒涼冷漠的氛圍,也讓雨打油紙傘的過程中彰顯了朦朧的意境美。

“撐着油紙傘,獨自徘徊在悠長,悠長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個,丁香一樣的結着愁怨的姑娘。”雨巷幽暗深遠,沒有陽光,又有着沒有盡頭的寂寞。主人公走在這條沒有生機與活力的巷子裏是孤獨彷徨而無助的,但是卻懷揣着理想和希望,那就是希望邂逅一位丁香一樣的姑娘。這位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成了理想與美的寄託和化身。從這首詩的創作時間看不難發現,在作者二十一歲時,反動派殘酷地迫害革命青年,白色恐怖籠罩着整個社會。革命青年們墜入了無底的恐怖深淵,他們在痛苦中苦苦掙扎,希望找到革命的前途。戴望舒就是想通過這首詩來反映自己的心境,來再現革命青年靈魂深處的聲音。這也是一種無助的情愫和失落的表白。從上述的詩句中不難看出,詩中的主人公在理想破滅後,內心非常痛苦。但是如果仔細地品讀此詩,也會發現詩中的主人公並沒有要永遠彷徨在朦朧、沒有方向的小巷中,而是開始憎恨這個沒有陽光的雨巷。因此,他渴望出現一個像丁香一樣結着愁怨的姑娘。

三、具有文化底藴的.丁香

縱觀《雨巷》,最讓人感到迷濛的就是丁香這兩個字。在中國的古典詩詞中,丁香一直都是象徵着具有高貴魅力和高潔愁怨的意象。南唐李璟的詩詞中就有描寫:“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往往在梅雨時節,詩人們會見丁香而傷春,可以説丁香就是愁的結晶體。因為其花呈紫色或白色,雨中的丁香花更是讓愁的結晶體增添了悽美。但丁香花雖美卻易凋,所以,丁香花象徵的姑娘也是飄忽不定,轉瞬即逝的。在本首詩中,詩人將丁香這一意象彰顯得淋漓盡致,攝人魂魄。

美麗的事物往往與美麗姑娘等同起來。丁香一樣的姑娘也正是作者一直追逐的理想。這份理想與丁香一樣的姑娘一樣,有着芬芳的顏色,在哀怨飄渺中的遙不可及。從詩中不難看出,當理想逐漸走近的時候卻出現了歎息一樣的目光,隨後又像夢一樣消散,這也正暗示着理想的虛幻與飄渺似近似遠讓人充滿了迷茫。詩中的主人公,獨自一人,心事重重地走在雨巷中,既是一個孤獨的行者又是一個追求理想的革命青年。如果對比一下現代詩人馮至所寫的《警者的暗示》,就可以更好地體會《 雨巷》中,主人公對理想的追求。在黑暗與絕望的因素下,在幽暗的雨巷中想尋找丁香一樣的姑娘,又希望這位姑娘帶着主人公走出綿柔茫茫的雨巷,走出黑暗找到光明。這種暗示性的象徵手法,不僅能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和審美感覺,還讓人對抒情意象和主題的把握也是多元化的。整首詩所感受的就是哀怨中的旋律和迷茫無助中的痛苦,以及一個對光明和理想充滿了追求與渴望的執着的革命青年的心境。

在詩人的反覆渴求下,像丁香一樣的姑娘出現了,美麗的像丁香花一樣淡雅。這也正符合了當時社會背景下知識分子的心態,他們不知道如何去追求這種難以捕捉的理想。在詩中,詩人用了“哀怨、彷徨、惆帳”等一系列的詞彙來形容丁香姑娘的神情,又用了默默的走進、歎息一樣的目光進一步的渲染這種理想。結尾丁香一樣的姑娘,最後消失了,這恰恰顯現的是革命青年們的革命理想在遭受了滅頂之災後的失落。然而,我們看到更多的是,詩人默默的送這丁香姑娘遠去時候的眷戀與依依不捨,“撐着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的結着愁怨的姑娘。”這是詩的最後一句,此處與開篇遙相呼應,不僅形成迴環往復的韻律美,而且還傳達出另一層深意:即使在心中充滿了感傷,即使丁香姑娘已經遠去,但是作為一名革命青年,詩人依舊在不懈地追尋着,這也正是體現革命青年的執着。

詩人用了雨、巷、丁香以及油紙傘幾個典型的物象,傳達出了憂傷寂寞的情緒。在迷濛的細雨中,打着油紙傘尋找似幻似夢的丁香姑娘,也正是説明物象能使人置身於朦朧的意境中,產生別樣的反響並體會出不言而喻的意藴。不得不説《雨巷》這首詩淒涼卻不悽慘,在舒緩的節奏中,在悠揚的歎息中,餘韻深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yuxiang/q7jyzd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