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邊城 >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通用9篇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通用9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沈從文邊城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通用9篇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1

沈從文是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撰寫出版了《長河》、《邊城》等小説,1931年—1933年在青島大學任教。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曾經無數次想象自己踏上這片土地時的情景,但我們總説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我原本以為,這是一寸人間淨土,是愛情最初開始的地方,踏上了這片土地後,我發現其實這片淨土景色依舊,只是早已物是人非。

街邊已經有了很多現代娛樂場所,當酒吧鱗次櫛比地在街邊排列時,我覺得原本那些淡淡真摯的感情在時間的流逝裏變成了極速消費的感情。我還清晰地記得我在出發之前別人問我為什麼如此執著於鳳凰古城,我當時的回答是遇見愛情最初的樣子,迴歸最簡單的生活。那個朋友當時就和我説,我的希望太過於美好,要是不説,她還以為我是要去開發一段豔遇的呢她跟我説,現在的鳳凰因為太過出名,全是酒吧之類的娛樂場所,愛情聖地早已演變成了豔遇開始的地方。

説起邊城,就不得不想起故事中的女主角——翠翠。文中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淨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矢志不移,執着地追求愛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2

一口氣,讀完《邊城》。在這樣一個靜謐的瀟瀟落雪的午後,被一隻温婉輕柔的南國之手、被幽若辰星的一個目光,牽引着,穿越70年的時空,走進古樸的湘西“茶峒”,走近一條河溪、白塔,走近一個擺渡的老人,走近一個天生天養水晶般純淨的女孩子,走近一條乖巧忠誠、通人性的黃狗……

我知道,那是沈從文的世界,是他魂牽夢縈的一片鄉土。有一年出遊,我也曾到過水霧濛濛的湘西小城,蜻蜓點水般掠過那兒的青山綠水、黑瓦黃牆、吊腳樓,體味那一種久違的安寧和潮濕,然而,不深刻,遠沒有這本薄書給我的多!

合上書本,一種莫名的情緒雪霧一樣迅速包裹了我,可我説不出哪是什麼,似乎是書中反覆出現的“薄薄的淒涼”,又似乎不是,但它無比準確地擊中了我,讓我這個“現代文明”武裝到牙齒的庸俗之人,也不得不悲哀,不得不思考:生命的卑微、樸素的愛情、人性的光輝、平淡的歲月、謎一樣的命運、冥冥中的天意,痛苦以及歡樂,追求以及失落……善良的人們啊,其實想要的真不多!人總要堅守點什麼!不管是苦難還是幸福,不管走水路還是走旱路,不管是負重還是輕鬆,酸甜苦辣總要一一嘗過。心平氣和,安安靜靜地取走由造物分給你的那份生活,是苦是甜,均無須抱怨。平凡的世界,無論發生過什麼,正在發生什麼,黃昏照樣的温柔,美麗,平靜。

“要碾坊,還是要渡船?”這個蒼涼的聲音蕩過萬水千山,經久在我耳邊盤旋。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3

在還未讀《邊城》之前,我已經將邊城美麗的風景和淳樸的鄉民刻畫在我的腦海裏了。

在文中它描繪了邊城這個質樸而又清新的世界,它就像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的鄉村。它不受外界的影響,有着湘西人淳樸的習性。像中秋節,青年男女用對歌傾吐愛慕;端午節,家家鎖門閉户,到河邊,上吊腳樓觀賞龍船競賽,參加在河中捉鴨子的活動;正月十五,舞龍、耍獅子、放煙火等無不展示一個質樸的氛圍。

在讀《邊城》之前,我早已對翠翠和儺送的愛情故事有着極大興趣。他們的愛情像一潭清澈的溪流,純淨而又質樸。成為了文中的一大亮點。表現了原始鄉村孕育下的清新而健康的情感。所以沈從文不僅對兩個年輕對待“愛”的方式給予了熱烈的讚揚,而且謳歌了他們所表現出湘西人的高貴品質。

翠翠健康美麗,從文中的話來説:她在風日裏成長着,皮膚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撫養着她,教育着她。”她心地善良,”從不想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怒也不動氣。儺送是一位英俊善良的人。從他的眼眉中望去即知他是一位為人聰明而富於感情。他們倆渾身充滿着自然的氣息,淳樸的自然。正是由於這種自然而又淳樸的氣息。才孕育出兩個人清新而又健康的情感。

沈從文不僅在《邊城》中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祕,讚美了邊民的淳樸性格。也從其中的以歌求婚,兄弟讓婚、外公與翠翠的相依之情。這些湘西邊民的生活方式、都隱含着對現代文明物慾氾濫的批判。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4

夜深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裏品讀《邊城》,思緒也隨著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實情後,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架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一直愛着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回來的人。

人世間的美好與淒涼,在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翠翠與爺爺至深的親情,天保、儺送兩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孫二人與村裏人的和諧融洽又質樸的鄰里關係,人與自然的統一,淳厚的民俗與民風……

又或許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鑼鼓,熱鬧的節日,吸引了眼球,掩蓋了喜慶祥和背後的淒涼與傷痛。但作者清新雋永的筆詞下的確有絲絲憂傷的情懷。就像這裏也有親人的'離別與去世,有滿滿的期待未果,還有懵懂、朦朧,卻又無疾而終的愛情……

這裏的憂愁是一滴化不開的墨,滴到心上,糾纏不止,然後風乾,凝結在那裏,無法抹去,只有那澄明的江水,依然訴説着那些古老的故事……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5

初讀此書的部分章節是在中學的課文裏,似懂非懂。現在看來真的很令人惋惜。翠翠是善良純潔的,老人的心是好的,順順老大老二的心是熱烈奔放的,奈何造化弄人,關心則亂。老人不想翠翠媽的事情重蹈覆轍,所以更偏向於天保,踏實穩重。奈何翠翠的心絃早已在兩年前被儺送撩動,芳心暗許,兩人是典型的一見鍾情了。儺送勇敢中帶着幽默與調皮,性格比較討喜,願意走馬路給心愛的姑娘唱歌。如果天保沒有出事想必翠翠與儺送也是天造地設的一對鴛鴦。從天保之死可以看出其用情太深,傷的太重;兄弟之間的公平在愛情裏不存在。天保之死是偶然的,這偶然卻是幾個必然的結果導致的。老人和儺送都在為天保的死內疚,順順雖未責怪老人,但難免心存芥蒂。老人為翠翠的終身大事着急,又因天保而內疚,説話難免曲曲彎彎,在老人的催問下順順與儺送更不會實言相告,最後憂鬱成疾,撒手人寰。如果説天保的死是因為翠翠的拒絕老人的緘默,那麼老人的死則是因為順順的謊言及儺送的出走。

翠翠美好的愛情在萌芽階段就遭到了風雨,再加上爺爺的去世,也沒有擊倒這個邊城土地上的女孩。儺送也許明天就回來,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既然在這片土地生存,就得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我想,翠翠夢裏除了會見到爺爺,也會去懸崖上摘取一大把虎耳草的吧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6

命,順命而為,或有不甘。逆命而為,何其困難。

平淡,樸實的生活,乾淨,利落的文字。卻看的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好似我此刻就在那邊城,好似我也是親眼見證了他們的故事。文中那説不清道不明的愛情,翠翠明白自己的心,她有着邊城小女人羞怯,善良,純粹,美麗的模樣。大老,二老同時喜歡上她,這是翠翠的錯嗎?那又憑什麼要讓翠翠來承擔這悲劇的結果。愛情不應該和其它任何事情來相提並論,不應該受到其它任何事情的影響。即使我知道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這都不可能實現,所以,大多時候都是留下永遠的遺憾。畢竟捨不得死,生活就依然得過下去,管你悲傷或快樂,你也只是茫茫人海中的滄海一粟。

看到爺爺安然死去的那一幕,眼淚配合的留下。兩個相依為命的人,終有一個人先去了,剩下的那個人還得帶着一切的過往和回憶,堅強的活下去。我心中的翠翠,不嫁大老,不嫁二老,不被愛情牽絆,不受世人憐憫,帶着爺爺的期望,遠走高飛,浪跡天涯,不再回頭。

在繁世中待的越久,便越是嚮往那一份寧靜。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7

美麗的山城,有一隻渡船晃悠悠的前行着,那是翠翠。

天保走了,爺爺走了,儺送不辭而別了。孤單的翠翠一個人要強的生活着,傻傻的等待着,固執着那份遙遠的守候……

“父母”,翠翠是沒有的,但是上天眷顧每一個人,她得到了爺爺無微不至的呵護,已然成了一個樂天單純的女孩。

可是,女兒家長大了,心事就多了。

與儺送的一面之緣讓翠翠對愛情有了朦朧的期待。就這樣,懷着那份淡淡的好感走過了兩個四季。可誰又知曉,這只是等待的開始。

儺送的最終逃避讓柔弱的翠翠不得不撐起一切,每天重複着同一件事,看一樣的風景,只是翠翠的臉上似乎再也找不到那抹天真與純淨的笑容了。閒暇的時候她也許會靜靜地想一些事情:自己的出生是不是個美麗的意外呢?如果從來沒有遇見儺送呢?這樣一天天的等待會有盡頭嗎?抑或者到底在等什麼呢?沒有答案的問題隨着渡船來往,跟着太陽徘徊,一天,一天,又一天……

月色溶溶,白了山城,涼了人心。多少個這樣的夜晚早已蒼茫了心中的期許,翠翠就選擇了這樣等下去,一如既往的等下去。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8

讀了沈從文的《邊城》,回過頭來仔細的品味,結合沈寫這篇文章的社會背景,才知道原來沈描述的是愛情的悲劇,愛——邊城讀後感。我一天不到,讀完了,全文跳着看,讀完後再想整篇的內容,覺得沒讀懂。又上網查了資料,有關沈從文的資料及文章簡介,有了更深層的認識,才漸漸理解文章的內涵。沈從文通過《邊城》這部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複着悲涼的人生,寄託了作者關於民簇和個人的隱痛。正如作者在寫的“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五日早上看過一遍,心中很淒涼。三月二十一看此書一遍,覺得很難受,真像自己在那裏守靈。人事就是這樣子,自己造囚籠,關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來崇拜。生存是一種可憐的事情。一個人記得的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的事情太多也不幸。體會到太多事情也不幸”。湘西的自然景色,純樸的勞動人民,沈通過這種田園生活背景,表現了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駁於人性的人生形式……同時為人類“愛”字作了恰如其分的説明。“愛”是人生一個深層的話題,伴隨人生觀。對生活的熱愛,親人間的“愛”,愛侶間的“愛”,“愛”在沈從文筆下顯得那麼實在,卻也深入人心。書裏看到“她”的心有所屬,默默相思,想到在那個社會環境下的人,是一個怎樣的“愛”?我們如何看待“愛”?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9

讀過《邊城》,便不由自主地想到沈從文先生的故鄉——鳳凰去看一看,讓那裏清涼的微風吹過臉龐,然後坐在翠翠曾劃過的那條小舟上,看看那的端午龍舟賽,看看那兒的大白鴨和綠油油的菜地,還有古香古色的建築,吊腳樓。翠翠是一個在自然中長大,清秀活潑美麗的女孩。她從小跟着擺渡的外祖父,祖孫倆過着不富足但幸福的生活。

隨着翠翠的成長,慢慢認識了兩兄弟:天保和儺送。天保是大哥,他忠厚老實,儺送是個陽光又有能力的年輕人,大家都親切地叫他“岳雲”。天保找了媒人去翠翠家,而儺送在前一天晚上對翠翠唱了很久的山歌,翠翠本打算在清晨告訴祖父。當知道哥哥也喜歡翠翠時,儺送決定跟村人出外經商以成全大哥。天保知道後去追弟弟,不料出了意外,死掉了。儺送因為內疚,還是走了。不久,外祖父也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去世了。只剩下翠翠一個人在渡頭守望着。“那個人可能明天就回來,可能永遠不回來。”這是最後的一句。

一個淒清的結局,但是卻深深地感動了我。故事中那份厚重的感情,是那麼樸實,是我們在現在這個浮躁不安的世界裏找不到的。

因此,推薦沈從文老師的《邊城》給大家,它的文字清新,明快,沒有華麗的詞藻,每個字卻又像是經過精雕細琢,絲毫沒有文字的堆砌,還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曾用了一星期的時間,每個詞、句都沒漏下,中間沒有停頓,很盡興地讀完,愛不釋手,也激發了我讀更多書的慾望。希望它也能帶給你們更多感觸,更多啟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biancheng/83p8x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