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邊城 >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5篇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沈從文邊城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5篇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1

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裏輾轉,不自覺就會有許多浮華蒙了雙眼,混沌了內心的清靈,總覺得心是不安穩的浮着,所以總該讓一些美好的文字沉澱一下心靈,給我一些沉靜和安慰。但我總怕文字給我的觸動會隨着時間慢慢淡化、消逝,忍不住要記錄下來,過後的許多日子裏翻閲,還可以回味到最初的美好與感動。

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總是試圖在印象裏搜尋或者想象裏延伸現實裏可以與之相襯的載體,這樣美麗的地方肯定是在江南,一定與烏鎮,鳳凰這樣的古鎮相隔不遠,因為她有着像梓潼、仙遊、錦屏一樣美麗的名字---茶峒,我常常羨慕的有點氣惱,為什麼我們北方就沒有這樣美麗的名字,隨處可見的都是張家村、陳寨這樣直白粗獷的代號呢?

記得高中的語文課本里學過《邊城》的選節,不過記憶裏對於它的印象已經十分模糊了,那時候非常喜歡看小説,覺得很遺憾為什麼只是選節不是完整的文章,也會想象我到底錯過了哪些段落,錯過了些什麼內容。記憶最深刻的是文章的最後一段,儺送二老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印象裏一直覺得這是個悲劇,可再次讀來,我竟然十分相信儺送二老一定會回來的。

文章裏的茶峒像一個世外桃源,有的只是質樸與純粹,安靜與美麗,好像世間的戰爭、苦難、飢餓都無法近及它的邊緣,它在自己的天地裏忙碌、歡喜或哀愁,歡喜都是從內心而來,而哀愁都是淡淡的,不使人悲傷,反而覺得很有味道。

作者描寫翠翠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在碧溪岨的家裏,在進出茶峒的渡船上,在屋後的白塔下,在附近的竹林裏,在篁竹中鳥雀的啼鳴中,也用許多的細節刻畫祖孫兩人,讓他們身上既有着茶峒人都有的美好品德,也有着他們獨特生活與性格。

爺爺在渡船上守了五十年,他盡職盡責,像家人一樣對待每一個過渡人,知道他們都要趕去城裏看端午節的龍舟賽,自己就捨棄這一年一度的熱鬧,知道過渡人是趕着進出城吃晚飯,一直堅守在渡船上,沒有誰要求他必須這樣做,他也不是為了報酬。其中有一個細節,爺爺定下的規矩是絕不收取過渡人的錢物,即使有人非要把錢擲到船裏,讓他來不及撿還,他也會讓他家的黃狗和翠翠幫忙把錢還去,翠翠也深深記着爺爺的教誨,有一次王鄉紳的太太給了她幾個銅錢,她因為愣着一直看和她一樣大年齡的鄉紳小姐,竟然忘了還給人家,可過一會反應過來還是追了一個山頭硬是還了錢,看着這裏我很感動,人間依然有真的視錢財為身外物的清貧人家呵。

當然,小説的重點是講翠翠與天保大老、儺送二老三人純純的愛情,兄弟二人同時愛上一個姑娘,這在茶峒人眼中不算什麼稀奇事,坦坦蕩蕩,他們認為水是隨處可流的,愛情是隨處可發生的,他們也不會如現在人般躲躲藏藏或者拱手相讓,他們會以當地人特殊的方式較量,在夜裏站在對岸的山崖上唱歌,勝出的人理應得到心愛的人,另一個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可是翠翠與二老互相歡喜,大老心中鬱結以致在茨灘出了事,也就使事情變得有點不可控制了,翠翠心中對二老純純的愛從不曾説出口,爺爺也是從各個細節觀察揣摩出來,不過看到那裏時候,我以一種欣賞的心情,覺得那種感情十分美好,純淨透明,像山楂樹之戀裏的靜秋和老三的愛。

儺送二老可以選擇王鄉紳女兒的新碾坊陪嫁,可是他寧願要一艘渡船。雖然因了哥哥的原因內心埋怨翠翠的祖父,家裏也因翠翠間接的造成了大老的死,不願意這門婚姻,可是二老還是不願意放棄自己對翠翠的愛情,翠翠雖然也歡喜二老,可是或是羞澀或是不安的原因她從不曾迴應過什麼,在家裏問二老要一個對王鄉紳女兒的回覆時堅持下了桃源縣,或許他是想讓時間來沖淡家裏因哥哥的死隱約給翠翠的偏見,或許是想給自己點時間好好想想這件事,或許這個虎實的年青人是想給翠翠一點時間也説不定。

直到最後作者也沒有寫到他回來,可是這次我卻偏執的相信,他一定會回來的。就像依然相信美好的愛情仍然存在一樣,這個世間,你只要相信美好,美好便不會辜負你吧。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2

在小説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為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着綠水,伴着黃狗,守着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着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願“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為了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駕舟出走。疼愛着翠翠併為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於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淨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矢志不移,執着地追求愛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那白塔綠水旁翠翠佇立遠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嬌豔燦爛!我雖理解儺送的出走,卻也不能釋懷他的出走,因着他的決定最後讓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了三個人的悲劇!這不禁令我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衝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脈脈的温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歎、可敬!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鮮明可愛,躍然紙上。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徵,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這裏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户,來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慾橫流、紛繁複雜的社會,這裏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

讀完《邊城》,不能不被沈從文筆下湘西民族和整個中華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樸的百姓以及這美好的邊城所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美好的人性光輝!

《邊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説,(沈從文小説的代表作)。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 。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共頁,當前第頁1 23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3

在喧鬧的城市,被鋼筋和水泥包圍的世界,被霓虹燈照耀,夜如白晝的世界,很難想象那副農村特有的畫面,很難想象還有湘西這個美麗樸素的小鎮,不被世俗浸染,過着艱苦樸素卻快樂的生活。湘西一直以來在外界是神祕的,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更是讓湘西染上的神祕魅力的色彩。我們忘不了那個單純善良的翠翠,忘不了翠翠和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場景,忘不了沈從文筆下湘西那美麗的風景,忘不了天保和儺送的那無堅不摧兄弟情,忘不了翠翠和儺送那悽美純潔的愛情。

在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小溪既為川湘來往孔道,水常有漲落,限於財力不能搭橋,就安排了一隻方頭渡船。”也許我們不曾想象,在這“世外桃源”中有着如此悽美傷感的愛情故事。愛情,同那啞啞的聲音同竹管聲振盪在寂靜的空氣裏,使那條安靜的小溪有了一絲熱鬧的`氣息。

故事的開始與結束都圍繞着小溪,因此,小溪也有了另外一成含義。它孕育了勤勞的茶峒人民,也讓渡船這一線索變得理所當然。

讀邊城,是一種享受。邊城裏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濕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身不由己的沉浸其中,無法自拔,不由自主的憂傷,心如刀割。

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與一個十幾歲的小孩,靠渡船為生。他們的生活是拮据的,但他們也是快樂的,有了歌聲的陪伴,他們不寂寞,有了善良村民的幫助,他們沒有被社會所忘記,他們也容入了社會。

文中的人都淡化了錢,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小鎮裏婚嫁自由,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裏,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户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麼新聞。可見,邊城,這樣一個地方,是重義輕利的,不為商業氣息所薰染變質。

翠翠和順順的兩個兒子,翠翠的父母的愛情,讓整個小説變得帶有淡淡的憂傷。“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句話在小説中始終沒有得到體現。也許這是作者那個時代的悲哀。愛上一個人沒有錯,但兄弟兩沒有與別人一樣,哥哥為了弟弟,毅然放棄,一人將痛苦承擔。然而,他的死亡給翠翠,翠催的爺爺,他的兄弟造成了難一挽回的悲痛。他的弟弟將一切責任都歸到自己身上,從此,白塔下在也沒有盪漾着那動聽的歌。曾經兄弟兩在百塔許下的諾言最終被溪水沖刷的無影無蹤。

端午節,在小説中有被作者賦予了新的含義,二老在那天結識了翠翠,有在那天大老與翠翠相遇。愛情在端午這天開始,鴨子,這一普通的動物,也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小説中的人物,也在作者筆下刻畫得栩栩如生。翠翠,一個封建時期女性的代表,”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提起渡船,無人不知那個豪爽老人,當然,可以説每個人都擺渡,所以知道她,但是,從文中人們對老人的熟悉和態度可以看出,人們對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買東西,“一定有許多鋪子上商人送他粽子與其他東西,作為對這個忠於職守的划船人一點敬意”。

而順順的兩個兒子,他們崇尚愛情,又有兄弟情,鄙視金錢,敢愛敢憎,他們生存在所謂的世外桃源,承載着圖畫的完美與歷史的厚重。他們無法擺脱如畫般靜止的命運與生活。這潛在流動的悲劇命運。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4

沈從文被譽為現代中國的“風俗畫家”,它的小説以恬靜沖淡的風格,小品散文的筆調,詩詞曲令的意境,描繪出湘西邊城的美麗風光,反映了“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於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畫出眾多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邊城》,充分體現了他的小説藝術的主要特點。

有人説,《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的讚歌,是一首用小説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繪就的無彩之畫。因此,欣賞《邊城》,需要有一種獨特的眼光,如果僅拿它當一般的小説,就不能領略箇中真趣。

在小説中,沈從文不追求扣人心絃的懸念,也不想營造驚心動魄的氛圍,更不敍述波瀾曲折的情節,他只想給讀者展示真實環境中的真實的人物。而沈從文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進人物的心靈世界。

節選部分,主要寫了三個人物:翠翠、祖父和天保。他們性格迥異,卻有着共同的心理情感:愛、矛盾、孤寂。

翠翠對祖父的愛帶着一些任性、一些嬌氣,而對天保兄弟的愛則帶着少女的羞澀和幻想。由於她感覺到祖父不理解自己,便設想着自己出走給祖父帶來的“懲罰”——讓祖父嚐嚐失去她的痛苦;可是當她想到祖父的無奈便又為他擔心起來,於是一次次地叫祖父回家,生怕兩人真的就會分手。這生動地反映出翠翠對祖父的依戀之情。文章最精彩之處就在於翠翠的“哭”。哭得那麼的突然,那麼的深沉,那麼的久長。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連翠翠自己也覺得好笑。但正是這哭,反映了翠翠內心對祖父的負疚感、無人解懷的孤寂感以及夢與現實的矛盾感。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一個青春少女的躁動不安的心理。

從整部小説來看,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種夢幻中,她只能在夢中才能品嚐到愛的甘露,而現實卻似乎離她很遠,於是,她只能淒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從翠翠身上,我們也看到了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祖父是一個閲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老人,他稱得上是苗族古老歷史的象徵。在祖父的身上,同樣流淌着熾烈的愛,也存在着難以排遣的矛盾與孤寂。祖父對翠翠的愛寄託着對不幸的女兒的哀思,他的後半生是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但他並不真正瞭解孫女兒內心的情感躁動,他只能用一些不切實際的空洞的話語來安慰孫女兒:“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情都不許哭泣。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他的許多活動都是圍繞孫女兒能有一個好歸宿展開的。但他又害怕翠翠會重蹈母親的悲劇,所以,他去探天保的口風,徵求翠翠對天保兄弟的看法,給翠翠講她母親的故事,唱那晚聽來的歌,也因此他沒有把天保兄弟的選擇直接告訴翠翠,只是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聲。然而他的努力並沒有讓翠翠理解,也沒有成就翠翠與儺送的愛情,反而導致一些誤會。從表面看,他是一個快樂、豪爽而略帶幽默感的老人,但透過他的言行,我們卻能感覺到老人心中的那種愛的矛盾和無奈的孤獨。

節選部分,對天保的刻畫不多,但這個人物的性格卻同樣鮮明地突現在我們的面前。他愛翠翠,但無法讓翠翠同樣愛上自己,當得知弟弟也愛着翠翠,便懷着十分複雜的感情退出了角逐,既表現出濃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着失敗的落寞。從他對老船伕的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內心是多麼的矛盾和痛苦。為了愛,他孤獨地外出闖灘;又為着愛,孤獨地客死他鄉。

總之,作者通過一些生活的細節,在貌似不經意中,刻畫出湘西人民的敦厚純樸的品性,反映了鄉村原始人性的美好境界,抒寫了作者重造民族品德的理想。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5

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裏輾轉,不自覺就會有許多浮華蒙了雙眼,混沌了內心的清靈,總覺得心是不安穩的浮着,所以總該讓一些美好的文字沉澱一下心靈,給我一些沉靜和安慰。但我總怕文字給我的觸動會隨着時間慢慢淡化、消逝,忍不住要記錄下來,過後的許多日子裏翻閲,還可以回味到最初的美好與感動。

讀這篇的時候,我總是試圖在印象裏搜尋或者想象裏延伸現實裏可以與之相襯的載體,這樣美麗的地方肯定是在江南,一定與烏鎮,鳳凰這樣的古鎮相隔不遠,因為她有着像梓潼、仙遊、錦屏一樣美麗的名字---茶峒,我常常羨慕的有點氣惱,為什麼我們北方就沒有這樣美麗的名字,隨處可見的都是張家村、陳寨這樣直白粗獷的代號呢?

記得高中的語文課本里學過《邊城》的選節,不過記憶裏對於它的印象已經十分模糊了,那時候非常喜歡看小説,覺得很遺憾為什麼只是選節不是完整的,也會想象我到底錯過了哪些段落,錯過了些什麼內容。記憶最深刻的是的最後一段,儺送二老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印象裏一直覺得這是個悲劇,可再次讀來,我竟然十分相信儺送二老一定會回來的。

裏的茶峒像一個世外桃源,有的只是質樸與純粹,安靜與美麗,好像世間的戰爭、苦難、飢餓都無法近及它的邊緣,它在自己的天地裏忙碌、歡喜或哀愁,歡喜都是從內心而來,而哀愁都是淡淡的,不使人悲傷,反而覺得很有味道。

作者描寫翠翠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在碧溪岨的家裏,在進出茶峒的渡船上,在屋後的白塔下,在附近的竹林裏,在篁竹中鳥雀的啼鳴中,也用許多的細節刻畫祖孫兩人,讓他們身上既有着茶峒人都有的美好品德,也有着他們獨特生活與性格。

爺爺在渡船上守了五十年,他盡職盡責,像家人一樣對待每一個過渡人,知道他們都要趕去城裏看端午節的龍舟賽,自己就捨棄這一年一度的熱鬧,知道過渡人是趕着進出城吃晚飯,一直堅守在渡船上,沒有誰要求他必須這樣做,他也不是為了報酬。其中有一個細節,爺爺定下的規矩是絕不收取過渡人的錢物,即使有人非要把錢擲到船裏,讓他來不及撿還,他也會讓他家的黃狗和翠翠幫忙把錢還去,翠翠也深深記着爺爺的教誨,有一次王鄉紳的太太給了她幾個銅錢,她因為愣着一直看和她一樣大年齡的鄉紳小姐,竟然忘了還給人家,可過一會反應過來還是追了一個山頭硬是還了錢,看着這裏我很感動,人間依然有真的視錢財為身外物的清貧人家呵。

當然,小説的重點是講翠翠與天保大老、儺送二老三人純純的愛情,兄弟二人同時愛上一個姑娘,這在茶峒人眼中不算什麼稀奇事,坦坦蕩蕩,他們認為水是隨處可流的,愛情是隨處可發生的,他們也不會如現在人般躲躲藏藏或者拱手相讓,他們會以當地人特殊的方式較量,在夜裏站在對岸的山崖上唱歌,勝出的人理應得到心愛的人,另一個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可是翠翠與二老互相歡喜,大老心中鬱結以致在茨灘出了事,也就使事情變得有點不可控制了,翠翠心中對二老純純的愛從不曾説出口,爺爺也是從各個細節觀察揣摩出來,不過看到那裏時候,我以一種欣賞的心情,覺得那種感情十分美好,純淨透明,像山楂樹之戀裏的靜秋和老三的愛。

儺送二老可以選擇王鄉紳女兒的新碾坊陪嫁,可是他寧願要一艘渡船。雖然因了哥哥的原因內心埋怨翠翠的祖父,家裏也因翠翠間接的造成了大老的死,不願意這門婚姻,可是二老還是不願意放棄自己對翠翠的愛情,翠翠雖然也歡喜二老,可是或是羞澀或是不安的原因她從不曾迴應過什麼,在家裏問二老要一個對王鄉紳女兒的回覆時堅持下了桃源縣,或許他是想讓時間來沖淡家裏因哥哥的死隱約給翠翠的偏見,或許是想給自己點時間好好想想這件事,或許這個虎實的年青人是想給翠翠一點時間也説不定。

直到最後作者也沒有寫到他回來,可是這次我卻偏執的相信,他一定會回來的。就像依然相信美好的愛情仍然存在一樣,這個世間,你只要相信美好,美好便不會辜負你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biancheng/kd2dg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