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背影 >

《背影》的賞析和問題回答拓展

《背影》的賞析和問題回答拓展

朱自清的《背影》通過一條與眾不同的途徑,反映了一種在舊道德觀念的冰水退潮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特別是父子關係中最真誠、最動人的天倫的覺醒。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背影》的賞析和問題回答拓展。

《背影》的賞析和問題回答拓展

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1.22 — 1948.8.12),原名自華、號秋實,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長大於江蘇揚州,故自稱“我是揚州人”;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其散文樸素縝密、清雋沉鬱、語言洗煉、文筆清麗、極富有真情實感。朱自清以獨特的美文藝術風格,為中國現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為建立中國現代散文全新的審美特徵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格;主要作品有《雪朝》、《蹤跡》、《背影》、《春》、《歐遊雜記》、《你我》、《精讀指導舉隅》、《略讀指導舉隅》、《國文教學》、《詩言志辨》、《新詩雜話》、《標準與尺度》、《論雅俗共賞》。

一、整體把握

閲讀這篇散文,我們可以感受到父子親情——父親對兒子的疼愛和兒子對父愛的感念。這是人間至情。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1.感受深切父愛。

想想父親當時的困厄,對父愛的感受就會更加深切。當時,父親遭遇雙重災禍,祖母死了,差使也交卸了,喪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機,父親陷入了困境。朱自清是大兒子,還在大學唸書,接手還早,還要供養,養家重擔壓在父親一人肩上,他是怎樣急於謀事啊。父親在謀事與送行二者之間再三躊躇,天平的一頭是那麼沉重,他卻把天平的另一頭——兒子路途平安看得更重,這種愛子之心,真是情深似海!父親親自送行,照顧得無微不至,不光顧到眼前,還為兒子一路着想,臨別還給兒子買橘子。買橘子要過鐵道,那時月台很高,爬起來非常費勁,父親是看在眼裏的,為了兒子,再難的事情他也心甘情願。“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他是這樣吃力地過鐵道買橘子的,愛子之心是多麼強烈,父愛的力量是多麼巨大,這樣的父愛催人淚下。

《背影》中的父親形象,是慈父的形象。有人説“我們在《背影》中看到的與其是一個父親的形象,毋寧是一個母親的形象”,這是把父親的形象絕對化了,以為父親就是嚴父,其實慈父的形象也是父親的形象。朱自清父親性格中也有剛強的一面。聽他面對雙重災難的心聲:“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大有泰山壓頂不彎腰的氣概。而浦口送行,則更多地表現他慈愛的一面。

看看父親愛子的行為方式,對父愛的感知會更深一層。在中國父母的眼裏,孩子永遠是孩子,幾十歲的孩子還是孩子,朱自清的父親也這樣。儘管急於謀事,最後還是決定自己去送兒子,到底放心不下,惟恐孩子有什麼閃失。講價錢要自己講,揀座位要自己揀,買橘子要自己買,力不勝任的事情也要自己上前,能為孩子盡心盡力,心裏就會感到滿足、舒心。“背影”,為了兒子而勉為其難的形象,正是中國慈父形象的定格。中國的慈父總是甘為孺子牛,自己能省則省,最好的東西讓兒子享受,請注意,父親是一身布衣,給兒子的是紫毛大衣。

2.體會“我”當年的感受與寫作這篇文章時的感受。

朱自清那一年 20歲,北京大學學生,寫《背影》那一年28歲,清華大學講師,這是心智成熟程度不同的兩個年齡,所以對父愛的感受也迥然不同。20歲時的心智還不夠成熟,28歲就比較成熟了。文中一再寫當時怎樣自以為是,現在想起來非常後悔,為什麼起初體會不到父愛,反而對父親的言行不以為是呢?一方面,因為中國父母不太理解孩子的獨立意識,孩子長大了,有很強的自立自強的要求,總是替孩子包辦一切,無論孩子多大也要“抱”在手裏,實在是吃力不討好,兩代人之間容易起衝突。另一方面,20歲那樣的歲數,又懂事又不懂事,容易自以為是,對父愛不容易體察到,對父親的行為方式往往以為陳舊而反感。待到真正成熟了,才理解父輩的行為方式是他那個時代養成的,應該透過這種行為體察父親的愛心。作者一再自責“那時真是聰明過分”“那時真是太聰明瞭”。“太聰明”就是半生半熟的狀態,真正成熟了才是真聰明,真聰明才能理解父輩的行為方式,不去計較父輩的行為方式,才能感受父愛。

望着父親攀爬月台的背影,“我”的心受到觸動,頓悟父親的愛心,“我”哭了。“我”發現了父愛,引得讀者都聯想起父愛,良心激活了,感情激動了,心靈淨化了,這篇散文引起普遍的共鳴。

二、問題研究

1.為什麼着力描寫背影?又是怎樣突出背影的?這篇散文突出背影的寫法對我們寫作有什麼啟示?

父親買橘子爬月台的背影,作者印象最深。那一回送行,整個過程,這一刻是父親最費勁的,也是父愛表現得最強烈的一刻。在父親的許多好處中,這次送行是最突出的,在這次送行過程中,過鐵道買橘子是最突出的,在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中,爬那邊月台的背影是最突出的,背影可以説是重中之重。着力描寫背影,可以強烈地表現父愛,可以給人最深刻的印象。重中之重,也是精彩瞬間,形象的定格。突出這一瞬間形象,提起父親,頭腦裏就出現這一形象,由這一形象又會想起前前後後的種種事情。再則,背影這種視角也新。背影引人想像正面形象,開拓了想像空間,無盡的想像更能引起感情的激盪。總之,將背影作為全文的焦點,可以凝聚作者對父愛的獨特發現和深刻體認,給人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作者為突出背影,多處作了獨具匠心的佈置。

朱自清用“背影”作為題目,非常顯豁地突出了背影。開頭一段就説:“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顯出“背影”非同尋常的意義,懸念驅使讀者集中注意力探尋這個背影的意義。

快要寫到父親攀爬月台的背影,先作鋪墊,一處説,“父親是一個胖子”,讓人想見他的身材;一處寫他的衣帽——“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色棉袍”。兩處肖像描寫安排在背影之前,就是要讓讀者把它們跟背影的特寫鏡頭整合起來。背影的特寫鏡頭,寫了手的動作,腳的動作,整個形體的動作,刻畫得十分精細:“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處動作描寫只寫攀爬的起始動作,不再寫下去,在強光聚焦中,成了形象的定格。還用自己的情感反應去烘托——“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感情的強烈表現將這個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

作者又捕捉到另一個背影,分手後,佇望着離去的父親:“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此刻作者心中,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感受到父子情深,想到父親的至親至愛,想到自己先前的自以為是,想到父親的命運,想到父親的前程,真是百感交集。這一次對背影逝去的追憶,包含無盡的牽掛。

末段回顧父親這些年來的境遇,回顧這些年來的父子關係,最後又落腳到背影上來,與開頭呼應:“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像一尊塑像似的矗立起來,完成了形象的定格,永存在讀者心中。

突出背影,是這篇散文成功的一個主要因素。由此可以得到一個啟示,寫人記事,應該選擇最動情的一件事,寫最動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動情的瞬間。

2.關於文章的剪裁。

文中寫回家奔喪,寫在南京遊逛,都一筆帶過,因為這些跟主題關係不大。詳寫送行的過程,其中也分主次,買橘子的過程寫得較詳細,寫背影的筆墨,又特別詳細。可見,詳略的原則是為了突出重點。

練習説明

一、熟讀課文,把四次寫背影的文字找出來,聯繫全文細細品味,回答下列問題。

1.複述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在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樣描寫父親的背影的?為什麼寫得這樣詳細?

2.課文寫父親離去時的背影,是怎樣寫的?有什麼作用?

3.課文結尾寫作者讀父親的信,又見父親的背影,卻是在“晶瑩的淚光中”見的,這是什麼原因?

本題抓住“背影”這個重點,由此切入,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研究課文特色。

四次寫背影的文字:

①“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②“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1.複述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可從“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起至“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

作者這樣描寫父親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寫,寫衣帽,然後作動作描寫,用特寫鏡頭精細地描寫爬月台的動作,還用自己的感情烘托這個背影。

這個背影,在全部故事情節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腦,最能體現父親的愛心,所以寫得這樣詳細。

2.父親離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寫,由近而遠,由顯而隱,並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寫這個背影,能表現這樣的感情:為父愛感動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戀、惆悵,想到父親前程艱難,又格外悲憫、辛酸。

3.父親在信上説到了“大去之期”,身體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淚如泉湧,含着眼淚想到父親對自己的許多好處,想到父親的背影,所以這一處背影是在“晶瑩的淚光中”見的。

二、一些語句,或者能標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或者在寫人敍事狀物方面富於表現力,或者含意深長,耐人尋味,或者最能表現作者的情意,這樣的語句稱為關鍵性語句。試聯繫上下文,指出下列關鍵性語句的表達作用。並從課文第六段中找出一些關鍵性語句,説説它們為什麼是關鍵性語句。

1.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

本題指導學生在閲讀中要注意關鍵性語句,引導學生識別關鍵性語句,體會關鍵性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1.這一句表達對父親的思念,為全文定下感情基調,又提示全文內容核心,突出背影,使讀者產生懸念。

2.這一句點出事情起因,把背影置於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中,籠罩在哀傷的氛圍之中。

第六段中,關鍵性語句有這樣一些:

①“我買幾個橘子去”,是這個片段內容的提要。

②“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這是父親過鐵道之所以困難的一個因素,不然不至於如此艱難。

③“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説明父親是堅持要自己去的,這一處很關鍵。説明父親覺得能為兒子盡心盡力才舒心。

④“蹣跚”一詞很關鍵,連平地走路都是蹣跚而行,可想而知上下月台更難了。

⑤“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一句不僅是本段關鍵的一句,在全文也是關鍵的一句,全文的焦點就是這個背影。

⑥“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這一句表現了父親的心情,買橘子雖然辛苦,心裏卻很高興。

⑦“他走了幾步,回頭看見我,説:‘進去吧,裏邊沒人’”。這一句能表現父親對“我”的憐惜、體貼、關照。

⑧“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這一句又寫背影,而且包含非常複雜的情意,所以也是關鍵性語句。

三、課文寫父親送兒子上車過程中説的四句話,都很簡短,意思也很平常。請找出來,並聯繫上下文,體會這些話語樸實而簡潔的特點,以及所表達的憐愛兒子的深情。

本題體會語言描寫的特點,體會話語包含的感情。

四句話是:

①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②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③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④進去吧,裏邊沒人。

①句:父親當時急於謀事,在生存的巨大壓力之下,憂心如焚,但是兒子在他心目中高於一切,惟恐兒子路上有什麼閃失,所以最後決定還是由自己親自送。

②句:父親已經把兒子送上車,已經關照得無微不至,兒子也勸父親可以走了,而父親還覺得沒有儘夠心意,看見站上有賣橘子的,便要去給兒子買橘子。過鐵道不容易,父親也看在眼裏,自己費點事,能讓兒子受用,他是心甘情願的。他還生怕兒子跟着出來,忘了行李。父親的關懷真是無微不至。

③句:父親又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兒子回到北京來信報平安,才能放心。

④句:父親走了幾步就回頭,可見心裏還是惦記着兒子,依依不捨。他又想到兒子所帶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兒子小心,什麼都為兒子着想。

四、下邊兩題中,選做一題。

1.有人説,本文失之傷感。“一個20歲的大男孩是不是還要父親這麼照顧,而面臨離別,是不是會這麼容易流淚,我很懷疑。”你的看法呢?可以與大家討論一下。

2.課文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説自己“聰明過分”“太聰明”,為什麼這樣説?你在自己的長輩面前,也有這種自作聰明的情況嗎?説出來與同學們交流一下。

設題意圖是引導學生深入領會文章中一些表達得比較含蓄的感情和沒有説出來的意思。

第1題須結合文中交待的特定的背景來討論。當時祖母去世了,父親也失業了,這雙重的打擊使全家光景暗淡,大家的心情都不好受。“我”是一個20剛出頭的青年,情緒上就更敏感、脆弱些。所以,文中的“我”的言行是可以理解的。

第2題體會課文中自我反省的語句,引導學生注意調整心態,體會家庭親情,並在交流中進行口語訓練。一個人小時候,覺得父親的形象很高大,到了一定年齡段,血氣方剛,又懂事又不懂事,會覺得父親並不可敬,還以為自己比父親強。真正成熟了,即使真比父親強得多,也會覺得父親可親可敬。八年級學生在長輩面前自作聰明的心理正在萌生,談談這個問題是很有好處的。

説“聰明過分”“太聰明”,是回想八年前在父親面前那種心態太不應該了,父親為自己跟人講價錢,囑託茶房,都出於愛心,可是自己對父愛竟麻木不仁,一味自以為是,好像比父親還高明,實在是太不聰明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beiying/9r439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