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隨筆 >

區域活動之我見幼兒教師隨筆

區域活動之我見幼兒教師隨筆

區域活動以它特有的功能深受幼兒的喜愛,但在實踐中,我們常常會因為種種的困惑感到束手無策,以至於區域活動流於形式,造成有內容而無實質。比如:

區域活動之我見幼兒教師隨筆

(1)如何創設與主題活動內容相應的區域?

(2)如何投放難易程度不同的材料以滿足孩子們多方面的需求?

(3)如何使區域活動對幼兒學習真正起到支持作用?這些問題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已經嚴重阻礙課程改革的發展。那麼,如何解決存在的問題,提高區域活動的有效性。我們進行了探索: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

課改後的區域活動,最突顯出來的是教師從指揮者的角色轉換成為觀察者,記錄者,啟發者,引導者等多個角色。傳統教師的角色通常是指揮者,是幼兒的全權代理者,一切的課程與活動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幼兒只需要迎合就可以了。但是在主題活動中,活動與課程的安排是靈活的,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緊隨着幼兒的興趣而進行適當調整的,當然在這其中要考慮到幼兒年齡特點及價值所在。

但相對於傳統的教學,給了區域活動很大的靈活性,利於教師掌握,教師很自然的在此過程去完成角色的轉變意識。如在進行主題活動過程中,很多的活動都在區域中完成,很多時候老師都處在觀察者、記錄者的狀態,同時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去幫助幼兒。如科學區《沉與浮》的實踐活動中,幼兒自己發現到很多的問題,並能在實踐操作過程中不斷地努力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老師自然應該退出來,在一旁觀察記錄,在適當的時候進行引導幼兒,幫助幼兒解決困難,而不是強行介入到幼兒的活動中去。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對於幼兒的學習,是正面的直接的指導,不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只是一味的告之幼兒該怎樣做,不該怎麼做,或者是應該這樣做,幼兒遇到困難也是直接告之幼兒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區域活動中,幼兒是自己自主的學習,通常是自己運用已有經驗去嘗試操作,看是否能夠獨立的解決問題。

同時幼兒也能發現許多未知的問題,幼兒有了很多直接面對困難的機會和獨立解決難題的機會。作為教師就應引導幼兒嘗試一些新的方法,但決不是包辦代替幼兒一切思維與想法。老師的建議也僅僅是建議,幼兒可以選擇採納也可以不採納。 而且老師只是引導幼兒嘗試一些新的思路,幫助幼兒從新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或者將幼兒從彎路上拉回來一點,解決問題的過程仍舊是以幼兒為主體的,教師在此時是引導者。

二、發揮幼兒的主體性。

在區域活動中,教師的“教” 與幼兒的“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教師與幼兒產生對話,雙方相互努力,共同建構的學習過程。教師與幼兒是教室環境當中的`雙主體。在區域活動中,幼兒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在學習的過程中,幼兒不光自己獨立的思考學習,可以與身邊的同伴相互學習產生互動、與老師產生互動、與周圍的事物產生互動,進一步發揮主動性與能動性。

在同一區域活動的幼兒一般具有共同的或相似的興趣愛好和發展需求,在活動中每個幼兒都在有意無意地關注同伴的一言一行,通過區域中同伴之間的互動與相互模仿學習,可以使幼兒自己通過努力而建立自己的人際交往的人羣,可以化解幼兒人際關係單一的狀況,使幼兒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得到改善,進一步的加強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區域活動具有開放性,內容豐富,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發展類型、優勢區域等進行自主選擇。這樣幼兒在區域活動中才能表現出很濃厚的興趣,因此活動過程中,幼兒往往表現很投入。幼兒活動越投入,表明幼兒通過操作過程學習到越多的東西,往往在活動過程中能夠有許多創意性的想法,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得到很好的培養,自主性得到更大的發揮。

三、討論設置活動區域。

區域的設置直接影響幼兒活動的效果,在設置區域時,應注重幼兒的興趣點,充分發揮共同討論、集體參與的作用。

1、生成內容。

根據幼兒的興趣共同討論來生成活動區域。如在進行主題活動“葉子”時孩子們通過認識茶葉、茶具,觀看茶道表演,泡茶品茶後,對於茶葉非常感興趣,於是就有幼兒提議最好能有一個喝茶的遊戲活動。通過幼兒討論決定生成一個“快樂茶吧”,幼兒共同收集所需的材料,茶吧很快“營業”了,孩子們在這個茶吧中充分過了一把癮,但隨即而來的問題出現了,那就需要來解決問題了。

2、解決問題。

“快樂茶吧”出現的問題是人數較多,孩子們泡茶喝茶非常盲目無規則,於是我通過引導幼兒討論在真實的生活中去茶吧、咖啡吧的經驗共同制定了新的規則,制定出茶譜,幼兒自己協商好茶吧的管理員、服及顧客,並通過發放一定的“紙幣”的方式限制了盲目喝茶的數量,這樣培養了幼兒的規則意識,豐富了幼兒的交往經驗。針對某些區域活動中人過多的現象,我們還引導幼兒通過分析和討論來重新設置區域數量,增添遊戲材料。如有段時間很多幼兒對於美工區非常感興趣,人比較多,於是我們共同討論投放了更多更豐富的材料,並延長了開放時間。

另外,我們也通過掛牌進區的方式來限制區域的人數,當然,各個區域的幼兒也可以協商交換區卡,從中就更好地體現了規則意識和交往意識。又如在時裝表演時幼兒開始不滿足於現成的絲巾之類的裝扮材料,有創作的慾望,於是我們就共同準備表演材料及道具,如用彩紙、木珠等製作頭飾,用報紙、蠟光紙等製作衣服、裙子,還有請美工區的幼兒畫畫、剪剪進行更精緻的裝飾。在這種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幼兒更加善於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發揮了更大的想象空間,而且幼兒的合作意識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四、材料提供具有開放性。

區角活動的材料是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學具,幼兒學習、遊戲的物質基礎。提供什麼樣的材料就可以引發相應的活動,幼兒是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積累各種經驗的。材料直接影響幼兒的活動質量,關係到幼兒發展的速度和方向,在區域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下面我們以小班為例,在材料的選取方面,談談應做到的幾個方面:

1、材料的真實性。

真實性是指一個玩具和真實生活物品相象的程度。小班幼兒年齡小,缺乏以物代物的能力,需要依賴真實的玩具進行遊戲。因此,在區域活動材料的提供上,我們儘量考慮它的真實性。如:“娃娃家”提供了仿真水果蔬菜、小沙發、煤氣灶、餐具等生活用具,營造一個自然、温馨的家庭氛圍。又如:在“生活區”中,為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我們提供了真實、新穎、美觀、能吸引幼兒的各種兒童服飾,改變以往“學習為娃娃穿衣”為“學習為自己打扮”,幼兒在真實、有趣的穿衣活動中提高了自我服務的能力。

2、材料的潛在性。

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能暗示多種解答、避免侷限於一個正確答案的遊戲材料,讓幼兒在自由操作、試驗、探索、即興扮演的過程中,不斷髮現同一材料的多種玩法,充分挖掘材料的潛在性。如:在“巧手坊”中,我們為幼兒提供了廢舊的“竹蓆片”,他們在遊戲中發現了“竹蓆片”可以變成一塊塊好吃的“糖果”;一串串漂亮的“項鍊”;一幅幅神奇的圖案;一盤盤香噴噴的“排骨”……

3、材料的層次性。

在同一活動區裏,教師提供的材料,千萬不能“一刀切”,不但應考慮到不同水平幼兒的需要,還應考慮區域設置的教育目標,做到材料提供的層層遞進。如:在“計算角”中,為讓幼兒掌握“按物體的某一特徵進行分類排序”,我們第一階段為幼兒提供了不同顏色的塑料珠子,讓他們學習按顏色特徵分類;第二階段提供了不同大小、顏色的花片,學習按顏色、大小特徵分類;第三階段則提供大小、顏色、形狀不一的幾何圖形、積木等材料,進一步學習按各種不同特徵分類,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學習排序。這樣,材料不同,難易不一,可以充分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使學習活動真正體現下能保底、上不封頂的要求。

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説過:遊戲在兒童生活中具有極重要的意義,具有與成人活動、工作和勞動同樣重要的意義。區域活動作為一種自主遊戲,是幼兒自我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完善的活動。作為教師的我們應努力為幼兒創設多方位的教育環境,使幼兒真正地成為遊戲的主人,使區域活動真正成為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suibi/yv047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