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隨筆 >

我看幼兒的角色遊戲教育隨筆

我看幼兒的角色遊戲教育隨筆

角色遊戲是幼兒遊戲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對角色遊戲的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教師對如何在角色遊戲中有效介入和指導存在困惑,經常在“讓幼兒自由自在地玩”和“指導幼兒遊戲”之間徘徊。有效介入和指導的前提是觀察,因此,在幼兒角色遊戲中教師應該“看”什麼、怎樣“看”,是我們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我看幼兒的角色遊戲教育隨筆

一、角色遊戲中,該“看”什麼

教師“看”幼兒的角色遊戲,是為了獲取關於幼兒遊戲的豐富信息:幼兒喜歡哪種類型的遊戲、喜歡怎樣的玩具和遊戲材料、喜歡怎樣的遊戲空間及樂於參與的遊戲主題;幼兒與同伴、教師互動的方式;幼兒在遊戲中表現出來的認知與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情況等。因此,教師首先要明確遊戲中“看”什麼。

(一)“看”遊戲材料的提供

適宜的遊戲材料能激發幼兒參與遊戲的願望,引發幼兒新的遊戲情節。在角色遊戲中,教師可以“看”幼兒對遊戲材料操作使用的情況,以此判斷材料提供的適宜性,把握遊戲材料提供的“度”,並及時進行調整。當幼兒積累了一定的遊戲經驗,或者遊戲情節有了一定的發展,可適當減少材料的提供,引導幼兒尋找替代品或符號等進行遊戲,以促進幼兒想象力、創造力的發展。如中班幼兒玩“小醫院”遊戲時,教師一開始提供了聽診器、藥瓶、針筒等玩具。當幼兒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後,教師先將聽診器拿走,幼兒就將圓形的插片、瓶蓋等用一根繩子穿起來,自制了一個聽診器。接着,教師又拿走了針筒,幼兒就用小木棍插入瓶中代替。這樣做既推動了幼兒遊戲情節的發展,又發展了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看”幼兒的遊戲興趣

幼兒對某一問題的興趣存在發生、發展、減弱的過程,教師要細心觀察,及時捕捉幼兒新的興趣點,挖掘新的遊戲主題,使幼兒的自主性得到發展。一個遊戲主題什麼時候產生?遊戲從開始到結束,幼兒究竟需要玩多長時間?這都需要教師通過觀察分析幼兒在遊戲中的興趣點、參與情況和交往需求,作出準確的判斷。

例如,在大班“了不起的中國人”主題下,我們開展了“中國茶”活動。在活動之後的角色遊戲中,倩倩和明明將綠色手工紙撕成小碎片,放在玩具茶杯中邊“喝”邊説“好香的茶水”,不一會兒,一些幼兒陸陸續續跑來也要喝茶。教師利用這一契機,“順水推舟”地為幼兒開發了新的角色遊戲“茶坊”。

當教師看到幼兒對原有的遊戲產生厭倦情緒時,就要積極開發新遊戲。一次,浩浩在娃娃家裏玩膩了,閒着沒事,獨自玩踢皮球,一不小心,把瓶子踢倒了。一旁的超超看見了説:“你不要在娃娃家玩了,我們用這些瓶子開一個‘保齡球館’吧。”於是,他們將瓶子放在牆角,把一個大皮球當做保齡球滾,過了一會兒,許多幼兒都跑來加入這個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保齡球館”的遊戲很快就誕生了。

(三)“看”幼兒的遊戲空間

創設適宜的遊戲環境有助於幼兒遊戲水平的提升。在幼兒的角色遊戲中,教師必須認真觀察操作材料是否與幼兒的身高適宜,材料的擺放是否便於幼兒操作,遊戲場地空間佈局是否便於幼兒交往,遊戲空間是否有干擾因素等。

例如,在“小吃店”遊戲中,廚師迫不及待地從材料箱中取出油條、大餅、春捲、魚丸等食物隨意堆放在桌子上,就匆匆忙忙地開業了。由於食物堆放過高,魚丸、油條相繼滾下桌,廚師一會兒彎下腰,一會兒抬起頭,將食物從地上一樣樣撿起,忙得不可開交。

可見,教師在佈置“小吃店”的廚房時,未能全盤考慮食物的擺放位置,以及如何便於廚師烹飪和顧客點菜等因素,導致廚師手忙腳亂,不能及時滿足顧客需求。當教師看到這一現象時,可結合區域活動,在廚房的料理台上為幼兒提供可擺放食物的方盤,讓幼兒練習根據標記歸類擺放物品。

(四)“看”幼兒的遊戲經驗

角色遊戲是幼兒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幼兒的生活經驗越豐富,遊戲主題越充實、新穎,遊戲水平也就越高。因此,幼兒在角色遊戲中的知識經驗也是教師必看的內容之一。當看到幼兒在遊戲中玩不下去時,教師就要讓幼兒多體驗生活、觀察生活,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例如,在“小吃店”遊戲中,第一次擔任外送員的小希特別興奮,一上崗就迫不及待地用兩張椅子拼成了“摩托車”,上面裝滿了各種食物。他一次又一次地往娃娃家送餛飩、包子、麪條等,一時間,娃娃家的桌上、牀上、櫥櫃上都堆滿了食物。

教師看到這一現象後,分析小希之所以會出現一次又一次送外賣的行為,可能是他缺乏“叫外賣”這一生活經驗。於是,教師及時讓其他有經驗的幼兒介紹“叫外賣”,小希也逐漸明白了要根據客人需要送相應的食物。由此,小希製作了外送電話廣告,分發到娃娃家、小醫院……小希的創造性得到了有效激發。

二、角色遊戲中,該怎樣“看”

華東師範大學華愛華教授曾説:“理解遊戲的意義和價值,看懂幼兒的遊戲行為,並能夠通過對遊戲的組織和指導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是幼兒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體現。”在幼兒角色遊戲中,教師作為一名觀察者和指導者,明確了“看”什麼之後,就要思考怎樣“看”的問題。

(一)時常做一名忠實的觀眾

兒童權利宣言》強調:兒童應享有遊戲與娛樂的充分機會。在角色遊戲中,玩什麼、扮演什麼角色、怎樣進行遊戲等,都應由幼兒決定,教師只能給幼兒建議,使他們的遊戲活動更加完善,而不能強加干涉。只有當幼兒成為遊戲的主人,擁有主體地位時,他們才能真正體驗到快樂。因此,教師首先要學會做一名忠實的“觀眾”,給予幼兒充分的遊戲自由。

例如,在娃娃家遊戲中,媽媽正抱着娃娃餵奶,爸爸在旁邊提醒:“小心娃娃尿尿。”剛説完,媽媽就發現娃娃已經尿濕了褲子。爸爸説:“應該給娃娃墊尿布的。”媽媽急忙向教師求救:“娃娃家需要尿布,但我們沒有。”這時教師並沒有立即給予迴應,而是繼續等待。不一會兒,爸爸拿來了放在玩具櫥上供幼兒擦鼻涕的紙巾,給娃娃當尿布。可見,面對遊戲中出現的.問題,教師應給予幼兒嘗試解決的機會,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

當然,做一名觀眾不等於坐視不管,或者把幼兒的遊戲時間看成自己放鬆和休息的機會,教師要學做一名有心的觀眾,認真觀察幼兒的遊戲行為,在不干擾幼兒遊戲的前提下,運用隱形指導或材料暗示的方式推動幼兒遊戲的發展。

(二)有時以玩伴的身份參與遊戲

角色遊戲中,教師除了觀察幼兒,還要和幼兒一起玩遊戲,成為他們的玩伴。教師只有深入到幼兒中間,才能真正瞭解幼兒的想法和需要,發現幼兒在遊戲中的問題。這樣,教師再以角色身份通過語言、動作示範等給予幼兒一定的指導,使幼兒更容易接受,也能促進角色遊戲情節的發展。

例如,幼兒在玩娃娃家遊戲初期,爸爸、媽媽和其他成員都各玩各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角色行為。於是,教師以客人的身份加入,説:“有人在家嗎?我是爸爸的朋友,到你們家來做客,快來歡迎啊!媽媽在忙什麼呢,是為我做好吃的嗎?”很快,娃娃家的每個成員都能意識到自己應該做什麼,爸爸給客人倒茶;媽媽忙着在廚房裏做飯;奶奶拿好吃的零食招待客人……

(三)偶爾做一回“決策者”

由於角色遊戲是幼兒的自主遊戲,在遊戲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違反規則、攻擊性等危險行為,或者在遊戲中出現其他不安全因素。當教師看到這些現象時,可以作為“決策者”直接干預遊戲。

例如,在警察遊戲中,由於小宇沒有真正理解警察的含義,認為警察就是管別人的,在管理時出現了一些攻擊性行為,很多幼兒向教師告狀説警察打人。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採取了直接干預的方式,跟小宇溝通應當如何做好一名警察,讓他理解警察是服務他人而不是管理他人的。但是這種方式容易破壞幼兒的遊戲氣氛,教師要認真判斷,適當採用。

(四)每次看遊戲後要做好點評

角色遊戲中的點評是指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幼兒的遊戲行為或現象進行評價,對遊戲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建議,對幼兒新的遊戲行為加以肯定。教師的有效點評對遊戲的發展起着導向作用,一次成功的點評對提高幼兒的遊戲水平、推動遊戲情節、鞏固幼兒遊戲中獲得的情緒體驗等都有着直接的作用。

教師在點評幼兒遊戲時,要將自己在遊戲中看到的問題或捕捉到的現象,通過各種方式呈現給幼兒,圍繞遊戲中幼兒的生活經驗、角色意識、材料使用水平、交往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讓幼兒一起參與討論、分享經驗,以推動幼兒遊戲的深入開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suibi/qk7py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