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隨筆 >

三年級語文教師隨筆

三年級語文教師隨筆

隨筆,顧名思義:隨筆一記,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有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樣,寫作者慣常用各種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語言靈動,婉而多諷,是言禁未開之社會較為流行的一種文體。下面小編整理了三年級語文教師隨筆,供大家參考!

三年級語文教師隨筆

三年級語文教師隨筆【1】

三年級是個過渡時期,從低年級到中年級的轉變,教學目標也有了新的變化。如何來上好三年級的語文課,我在教學過程中有所感悟,把理論運用到課堂實踐上,有了一點收穫。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愉快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教師在新課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變化,教師將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在新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傳統的接受學習向探究學習轉變,而教師的工作就在於幫助孩子們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定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知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策略和發展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小語修訂版大綱認定,“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而,“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長基本上得益於自己的學習。要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小組長的帶領下,讓學生自主制定詳細的預習方案,讓學生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能夠在初讀的時候學生字、組詞、讀順課文,摘抄課文當中的好詞好句,提高課前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多采用同桌間互讀互講,小組討論、一些朗讀遊戲的方式拓寬他們的合作能力。再者多問一些有創建性的問題來啟發學生的思維。老師本身在這方面也得下苦功夫去研究,哪些問題是可以問的,如何問?學生會有哪些答案,是否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教學效果?

二、創建趣味、和諧的課堂氛圍吸引學生,提高教學效果

三年級的語文教材,教材內容形式多樣化。要想讓學生一堂課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開始上課的時候常常覺得力不從心,覺得孩子總是不是那麼認真的聽課,不能那麼專心,開小差,常常半路停下來處理課堂紀律問題。反省覺得是自己紀律沒抓好。後來看了一位老師的《給我一個班,我就心滿意足了》,才有所感悟,這位老師在裏面寫到“在我們班上課,孩子想開小差都難!”因為她足夠的自信自己的課孩子一定願意聽。我開始反思課堂紀律不單是孩子的問題,更多的也是老師的問題,正如所説“我拿什麼去吸引你--我的孩子。”我開始注重提高課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備課。你的課有激情,同學們也容易被你的激情所帶動,所感染;你的課有意思,同學們才樂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課堂,走進樂於學習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備課、認真備課,不備好課,不進課堂。

三、鼓勵學生多閲讀課外書籍,同時自己也要多讀、多看、多思考。

閲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鼓勵學生多讀多看,同時開設小小讀書交流會或是讓學生寫讀書筆記。既能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的能力,讓他們向同伴介紹自己看過的書;又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好三年級的新增內容--作文,讓他們把寫讀書筆記當成習慣積累,也當成一種練筆。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的論斷。言盡之意就是説“名師出高徒”。當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會,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學生素質的提高對老師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材的內容更是從古到今,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在學生眼裏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平時應該多讀書、多積累、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更要重視新教材中參考資料的學習,因為這與學生的學習有着直接的聯繫。淵博的知識,是每一位老師教好書的關鍵所在。

三年級語文教師隨筆【2】

最近我們班剛剛學習了三年級語文課本上的第17課《可貴的沉默》,課文內容很貼近學生生活,講的是一個班級的學生在興奮地談論着自己是怎樣過生日的,可面對老師詢問父母的生日時全班同學沉默了。在老師的啟發下,同學們學會了回報父母的愛。

為了讓學生更近距離地走入課文,我課前設計了一個小調查,讓孩子們填寫自己的生日,父母怎麼為自己過的,父母的生日,我怎樣為父母過的,調差結果比我想象中的樂觀,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給父母過生日,我心中暗自想:我們的孩子還是很有心的。我翻開孩子們的調查表,孩子們在父母生日那天做了很多事情買禮物、做家務、作賀卡……可看完之後,我總覺得孩子們的調差表中少點什麼。

我和孩子們交流起來:“給父母過生日的同學,我很想知道你們過生日時的場景?”

孩子們很天真,仰起爛漫的笑臉回答我: “當時我心裏很高興,因為媽媽説:謝謝你。我説:不用謝。”這話顯然不是來自生活的,生活中的母女怎麼會如此假惺惺的客套。

“我爸爸讓我給媽媽過生日,我就給媽媽做了張賀卡”,哦?但願是我聽錯了,怎麼有種有點完成任務的語氣?

“老師,不是我不給父母過生日,而是我沒有錢給爸爸媽媽過生日,他們平時不給我錢。”班裏有了幾句應和,天啊,再説下去會不會出現聲討的局面。

孩子為什麼會有一顆這樣漠然的心呢?現在的家裏把孩子當成“掌中寶”“眼中珠”,他們從一生下來就被“愛”包圍着。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在內心深處就缺乏一份感恩的心情,我想要教會孩子們真正在自己生活中感受愛。

在課堂上,我儘量重現課文場景,讓孩子們設身處地地去感受那份沉默,在音樂朗誦的渲染下,我出示了兩張小照片,很熟悉最普通的畫面,孩子騎在父親肩上快活地放風箏,母親用傾斜的'小傘給孩子遮蔭涼。孩子們在音樂中回憶起了父母在生活中對自己的點滴關愛,有的同學已經潸然淚下,當有的同學啜泣着訴説自己生病時父母的焦急;大雨中媽媽打傘在外面等着他回家;媽媽每年都給自己買新衣服,可遇到自己喜歡的衣服,去看過兩次,還是沒捨得買;自己平時的任性都會被爸爸媽媽原諒,自己卻從不允許父母進他的房間………在音樂聲中,我聽着孩子們發自內心地傾訴,幾乎很難抑制住自己的眼淚,我和學生們都在一種沉默中,不想説話,也説不出話,只能深深地去回憶被我們忽略掉的來自父母的愛……

下課的時候,有的孩子向我説:“老師。我以前怎麼沒感到父母這麼愛我呢,我再也不任性了,不惹爸爸媽媽生氣了。”有的孩子説:“我現在才覺得這篇課文這麼感人呢?真願意讀。”我和孩子們的談話一直到上課鈴響起。我在黑板上寫下這樣一段話:“孩子們,老師相信你們已經學會了感受愛,愛不僅僅來自父母,只要你會感受,來自老師、同學、朋友的,來自熟悉的人或陌生人的……愛其實很簡單,一個眼神,一次撫摸,一個微笑……如果在以後的生活中你感受到愛了,老師也希望你們學會回報愛!”

我想:這才真正稱得上是一片可貴的沉默,真正地喚醒了孩子們內心深處那更為珍貴的東西。

最近兩天,我也生活在一種美好的氛圍裏:在學生的“口袋書”中,我讓孩子們記下“我願意為你做任何對你有幫助的事情,因為你是我摯愛的學生。”提醒學生增減衣服,及時喝水,送學生回家,看着學生們親暱的在你身邊,我覺得付出愛是那麼快樂的事情。

更讓我有滿足感的是,學生的心越發柔軟了,當同學表現讓我不滿意的時候,我就告訴他:你能為老師做點事情嗎?…………

今天我在研究《她是我的朋友》一課,我們都在思考怎樣創設情景,怎樣變換角色,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人物所説,所做,所想……

在想得頭都疼了的時候,我就在回憶自己第一次讀這篇文章時的情形,是啊,我們老師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是否感動過呢?如果沒有,就不要對學生提出這麼高的要求了,學生的內心感受怎麼能被一個沒有心的老師打動呢?如果有,那我們回憶一下,我們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是否有誰給我們創設情景讓我們感動的呢?我們在讀文章的時候,曾經變換角色的感知過人物嗎?我們如果被這麼多問題和花樣縈繞着的話,可能連文章講的什麼都搞不清了,無論是文章,還是我們的思緒都是一氣呵成的,最自然的。如果很多的教學設計只是讓學生説出老師期待的答案的話,表面上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空着一顆心來,空着一顆心走,那他什麼時候才能在語文中得到享受啊!還不如扔下那些提問,老老實實地讓學生去讀文章呢,或許,孩子在朗讀中能感悟到更多真心的感受。

三年級語文教師隨筆【3】

三年級上到現在,自己滿意的時候很少,可以説幾乎是沒有。每次看學生的課堂反應,自己就會超級懷疑自己,學生的反應根本不能跟一年級的學生比。我很失落,就在今天我還在反思這個事情,自己反思的結果是自己課太過平凡,應該多準備一些環節更多的激起學生參與的興趣,比如可以把導入準備的精彩些。

今天教研時,有人提到語文課不一定非要那麼熱鬧,語文課是學生思考的一節課,是學生認真的思考,而思考的環境是安靜的,不應該是喧鬧的。一語驚醒困惑的我,是啊,這句話我好像在那本書上也見過,記得那時説一個台灣老師上的語文課,筆者説整堂課很安靜,按我們平常的思維這節並不是一節優質課,因為課堂沒有那麼的外顯的交流,但可以看到每個學生都在思考,都走進了文本。我怎麼這麼笨呢,虧自己還是教語文的,連這個都想不到。可語文到底要交給學生什麼呢,前一段我覺得語文課應該交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可是現在我覺得自己想的不對,我開始否定自己,語文課應該有語文的味道,但這個味道不應該是學習語文的方法。如果説語文課就是交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那語文跟數學的差別又是什麼呢,難道數學是教公式的算法,而語文是教閲讀的方法麼?我還應該在教方法時更多額體現語文味道,突然想聽聽王崧舟老師的課,詩意的。我幻想這那應該是我現在所謂的味道。語文課越上越困惑,越上越感到自己的渺小跟不懂事。教學真是一門藝術。我的最終夢想是自己可以成為一個藝術家。不過現在還是做好自己的學生身份吧。

我挺感謝自己今年教三年級語文,如果自己還是教低年級這些困惑是不會遇到的,不是説低年級語文教學簡單或者是什麼,而是低段教學主要是識字教學,而語文不僅僅是識字寫字這些最基本的,更何況識字是為了更好的閲讀。自己之前一直教低年級,很少接觸高段教學,低、高教學模式還是很有差別的,完全不同的兩個模式。

語文到底應該教什麼呢?一節語文完學生要學到什麼呢,就這幾天自己上的課,每節課都會給學生練筆的時間,可是為了趕進度,學生練筆的時間不充分,反應慢的學生剛剛優點創作思緒,可這個換節就要結束了。雖然以前自己也告訴説這40分鐘是學生的,為的就是讓他們學會,可是,慣性思維作祟。

自己還差的太多太多。太需要學習了,歸零學習。歸零的心態學習。

三年級語文教師隨筆【4】

三年級的語文教材,教材內容形式多樣化。要想讓學生一堂課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開始上課的時候常常覺得力不從心,覺得孩子總是不是那麼認真的聽課,不能那麼專心,開小差,常常半路停下來處理課堂紀律問題。反省覺得是自己紀律沒抓好。後來看了一位老師的《給我一個班,我就心滿意足了》,才有所感悟,這位老師在裏面寫到“在我們班上課,孩子想開小差都難!”因為她足夠的自信自己的課孩子一定願意聽。我開始反思課堂紀律不單是孩子的問題,更多的也是老師的問題,正如所説“我拿什麼去吸引你--我的孩子。”你的課有激情,同學們也容易被你的激情所帶動,所感染;你的課有意思,同學們才樂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課堂,走進樂於學習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備課、認真備課,不備好課,不進課堂。

在平時考試中不難發現,孩子們在閲讀方面失分較多,這就需要我們度鼓勵學生多閲讀課外書籍,同時自己也要多讀、多看、多思考。閲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鼓勵學生多讀多看,同時開設小小讀書交流會或是讓學生寫讀書筆記。既能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的能力,讓他們向同伴介紹自己看過的書;又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好三年級的新增內容--作文,讓他們把寫讀書筆記當成習慣積累,也當成一種練筆。

三年級語文教師隨筆【5】

三年級是個承上啟下的過渡年級。培養三年級學生的語文能力,應着重放在段的訓練上。三年級段的教學主要任務是理解自然段的主要內容,結合有關內容,展開合理大膽的想象.能找到重點句,理解句與句之間的關係,知道先概括後具體的寫作方法.

1、讀段

在段的讀、説、抄、寫過程中,讀是基礎,讀懂一篇文章要遵循一定的過程,一步一步地讀下去,達到透砌理解。過程得當,能理解得順,理解得深。應抓好三個環節。

一是初讀,讀出"順"字,要讀準字音、讀好停頓、重音,乃至速度、語氣,能流利地把課文讀下來。二是理解,要突出"思"字,要把學生學語文的過程和學生的認知過程統一起來,讓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理解思想內容,經歷"具體--抽象--具體"的心理歷程。教師精心設計問題,以啟發學生的思路。對於重點段落,要讓學生在讀熟的基礎上,通過講讀,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三要熟讀.要指導反覆誦讀,直至熟讀成誦。使學生能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意思,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説段

説段在讀段之後進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對段的思

想內容的理解,這樣把課文語言轉化為個性語言,對課文語言進行同化.剛開始説段訓練時,學生會用接近原文的句子的複述甚至是背原文,老師應具體指導學生一句一句地説,然後,把整段話連起來説。在指導説段時,還應把概括地説和具體地説結合起來進行.課文中人物的語言,神態,心理活動等等,可以聯繫課文,讓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能寫就不説,能説就不讀。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寫段

在三年級段的教學中,先概括後具體的寫作方法佔了很重要的地位.所以要學生建立段的概念,必須引導學生理解句子意思及句子之間的內在聯繫,認識段的組合規律,真正讀懂一段話。然後及時指導學生仿照課文中段的組合形式,進行寫的訓練,使讀和寫有機的結合起來,把讀寫訓練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這樣吸收在前、表達在後,既培養了學生讀的能力,對段的理解與認識;又培養了學生寫的能力,學會寫好片斷,讀寫相互促進,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讀寫能力。告訴學生寫段時,.第一句概括段的意思;2.中間用幾句話對第一句展開記敍;3.末句要總結段的意思,但字面不能與第一句重複。用自己的話寫課文某段話的意思,要求用總分段式來寫。3.仿段.規定選材範圍,要求用總分段式寫。本冊教材後有很多寫段的練習題,應儘量讓學生多動筆進行寫段訓練,使學生語文能力有所提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suibi/p07ov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