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隨筆 >

遊戲性體驗是自制材料的生命教育隨筆

遊戲性體驗是自制材料的生命教育隨筆

在很多經濟不發達地區,自制遊戲材料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幼兒園玩具材料配備的不足。但一些教師過分強調自制遊戲材料的教育價值,將其變成“立體的作業”,一味引導幼兒進行基本體驗和操作,偏重發揮“練習和鞏固”的作用。一方面,削弱了幼兒的遊戲性體驗;另一方面,出於“練習技能”目的而制的自制材料對牢固度的要求自然要高。

遊戲性體驗是自制材料的生命教育隨筆

正如話題中,老師組織幼兒們製作“拖鞋”,用硬卡紙做鞋底,各種廢舊材料裝飾鞋面,其中練習、鞏固美術技能的教育目的不言而喻。儘管剛開始幼兒們參與制作的熱情非常高,但隨着經常在遊戲中不經意弄壞,不僅幼兒,連教師最終都也選擇了丟棄。

實踐中,我們力求從遊戲體驗的角度出發,不斷探索區域活動中自制材料的設計與使用。

玩法靈活不可控制

遊戲應該是自由的,所以不論是教師提供的還是幼兒自主發現的材料都應具有可塑造、可變化、可組合的特點。

如我們利用當地資源,開發了大班的“竹系列”玩具,有竹竿、竹筒、竹條、竹圈、竹匾等。它們以低結構狀態支持了幼兒可以對它們進行開放性組合,創造出多種玩法:滾竹筒、拋接竹球、抬竹匾、頂竹匾、滾竹匾、挑竹筒、鑽山洞、跳竹竿、竹球賽等等。遊戲中,我們通過“添加材料”“刪減材料”“組合材料”來拓展遊戲內容,延伸幼兒的遊戲興趣。

除了注重材料本身的可變性之外,在玩法設計和規則設置上,我們若能兼顧動態變化的遊戲過程,也將帶給幼兒無窮的樂趣。

如,大班區域活動中有一個猜謎遊戲——在一個十六格的方型盒子中,隨着底圖的改變和遮蓋物的配合,根據不同的任務單能玩出層層遞進的許多遊戲。該玩具的玩法設計體現了“低結構”的特點:一物多用,遊戲內容和玩法可以不斷拓展,由於材料製作簡單,可支持幼兒重複使用,從一定程度上能給教師減負。

又如,“核桃樂翻天”採用滾動、投擲、碰擊等簡單的遊戲玩法,核桃的自由滾動和停止位置的不確定性使得遊戲結果不可預知,因此趣味十足。幼兒通過控制力度和角度,使被擊打的核桃往預想的方向滾動,從而發展手眼協調能力和力度控制能力。而這些都是幼兒控制的,而不是通過遊戲來控制幼兒。

循環跟進不斷成功

傳統的區域活動自制材料有着非常明確的目的,通過操作達成某個目標,製作完成,活動就結束,就像話題中那樣。但如果想要進一步拓展遊戲內容,就如話題中所做的引發超市買賣遊戲,那麼我們就要利用幼兒的遊戲動機,不斷探索新的.自制方法。因此,我們在自制材料的遊戲環節上採取循環跟進的做法。

比如,建構區,我們引導幼兒玩“憤怒的小鳥”遊戲——幼兒利用紙箱、薯片管等廢舊材料搭建城堡,作為“小鳥”射擊的對象,城堡的佈局和牢固情況將影響射擊的結果,同時根據射擊的結果不斷調整城堡的造型、佈局和搭建的選材,最後使城堡更牢固、層次更復雜、佈局更巧妙,另外幼兒射擊的技巧也逐步嫻熟。幼兒在這個過程中經歷了搭建、破壞、調整的循環反覆,每個階段的不同體驗都給幼兒極強的成就感。

自制材料並不是教室中的擺設,而是幼兒不斷進行遊戲的載體。因此,我們要平衡幼兒的自主發展和區域活動目標的落實,強調循環跟進的遊戲性體驗。

自制材料的設計與使用在於讓幼兒愛玩、會玩,引發、支持與促進幼兒的學習不斷深入。只有賦予自制材料真正意義上的遊戲性體驗,才可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給予幼兒積極的情感體驗,引發幼兒主動的操作探究,最終使幼兒成為學習與發展的主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suibi/jp9ll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