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隨筆 >

孩子和新疆舞孩教育隨筆

孩子和新疆舞孩教育隨筆

表演遊戲中有了跳“新疆舞”的內容,孩子們積極參加,有時這個區域甚至有點擁擠。我連續多天參與並記錄了孩子們自己編排“新疆舞”的一些片段,以此來解讀孩子,反思自身的教育行為。

孩子和新疆舞孩教育隨筆

每個人要跳得不一樣

那天,孩子們和往常一樣,依然自主選擇玩伴進行遊戲,其中有三個女孩組隊,選擇跳新疆舞。《達阪城的姑娘》的音樂一響起,三個女孩高興地翩翩起舞,她們一個手拉着裙子轉圈,一個轉着手腕,還有一個單膝跪地和着節奏拍起了手。我情不自禁地參加了她們的舞蹈,一邊墊步,一邊問孩子們:“我們這樣跳好看嗎?”三個女孩齊聲回答我:“好看呀,每個人要跳得不一樣才好看呢!”

聽了孩子們的話,我有點擔心,新疆舞的表演水平就這樣嗎?難道就這麼讓她們自顧自地進行下去嗎?我該怎樣指導,讓遊戲得以發展?此時,我的腦海中又閃出一個念頭:孩子們只有5歲,一定要她們像舞蹈家楊麗萍那樣舞蹈嗎?於是,我決定繼續觀察孩子們的遊戲。

方向一樣就好看了

過了幾天,三個女孩又去跳“新疆舞”。音樂一響起,三個女孩迅速排成了豎排,一起轉着手腕。只見她們一會兒看看對方,一會兒嚷嚷着“這邊、那邊”,一會兒又暫停音樂討論先從哪個方向開始。終於,三個女孩在音樂聲中整齊地做出了轉手腕的動作。

孩子們在多次體驗後,有了一些對“美”的新認識,可我還是忍不住着急,她們為了統一方向就花費了那麼多時間與精力。要不要我“出手”幫幫她們?還是再等等呢?

我糾結着,也反覆思考着……我發現自己始終在用成人的“審美標準刀來看待幼兒。其實,幼兒的表演是自我經驗的體驗與再建構的過程,他們表達的是自己的認識和情感,這是他們獨特的藝術表現特點。想明白了這些,我還是選擇充分尊重幼兒,讓自己再等等。

自編自演的“摘葡萄”

又過了幾天,三個女孩預約了在分享交流時段表演“新疆舞”。音樂響起,三個女孩手拿花籃(那是她們自己準備的)模仿採摘葡萄。她們變換着不同的隊形,一會兒兩個人一起出場摘葡萄,一個蹲下拿籃子:一會兒一個人獨舞,掀起紗巾、扭動脖子。結束時,三個人擺出造型表示葡萄大豐收。女孩們的表演贏得了大家的誇獎,小觀眾們由衷地為她們鼓起了掌。

這個沒有教師指導、沒有可模仿的完整作品,完完全全由孩子們自編自演的舞蹈贏得了滿堂彩。頓時,我的內心釋然了,也為自己的“無為等待”找到了“藉口”,有什麼比得到同伴的認可更有意義呢!

如果有個哥哥就好了

表演結束時,觀眾席中的菲菲提出建議:“我覺得她們今天的表演很精彩,但是為什麼舞蹈中沒有哥哥呢?如果有個哥哥就更好看了。”

這個想法在我心裏已經很久了,幾次我都想給孩子們提建議,可每次看見她們很認真地合作“排練”,我就只能管住自己的嘴巴,放棄這個念頭,提醒自己關注孩子的自我感受與創意,讓她們充分探索、表達。

在多次“等待”中,我發現,幼兒真了不得。三個女孩通過多次遊戲、反覆商量、想象設計、共同合作完成了被大家認同的作品,自己也獲得了快樂的體驗,幼兒具有無限的潛能。作為觀眾的菲菲,雖然沒有親身參與舞蹈,但是通過欣賞,也有了美的體驗和個體獨特的`感受——“想要有哥哥參與其中”的想法,讓“美”得以延續、得以發揮。這種適時的“美”的體驗和表達不是教師傳遞的,而是來源於幼兒已有的經驗和感受。

哥哥的鬍子哪裏來

遊戲增加了哥哥登場的情節,碩碩、天宇、明明幾個男孩來報名,他們計劃製作哥哥的鬍子。沉不住氣的天宇幾次向我求助,我拿出了紙和筆,告訴他們,我這裏沒有現成的鬍子。碩碩一手接過紙和筆,坐在桌子旁,琢磨着畫鬍子。他反覆做了五次,直到第六次,才滿意地把它貼在自己的臉上。天宇則再次向我求助,希望我能為他製作鬍子。我見碩碩一次次地嘗試,似乎摸到了做鬍子的門道,便鼓勵天宇向碩碩學習。天宇看到碩碩製作的鬍子,便笑着對他説:“你能不能幫我也做兩撇鬍子?或者你教我怎麼做?”碩碩立刻又動手做了兩撇鬍子,動作明顯熟練了許多。而明明卻始終沒有出聲,看着他們,最後默默地離開了。

由於女孩們的出色表演讓我的等待有了“驚喜”,這次我仍然沒有事先給幼兒準備道具——鬍子。不出所料,男孩碩碩加入後,很快便獨立動手製作起了“新疆舞”需要的道具——鬍子,並別出心裁地用固體膠將鬍子貼在臉上,表現出了良好的動手能力。男孩天宇雖然沒有動手,但是他關注到了同伴的表現,幾次向他人求助,還請求同伴為自己製作鬍子,表現出一定的社會交往能力。看來,“等待”真的是值得的。

雖然明明始終保持着他的“矜持”和“小心”,最後沒有完成“哥哥”的角色扮演,可我並不感到遺憾,因為“等待刀的結果不是唯一的,相信明明這樣的孩子一定也有適合他的活動。如何根據幼兒的性格差異為他們提供更加豐富的活動材料,發揮“明明們”的能量,應該是我接下來要予以關注的問題。

哥哥姐姐一起跳舞

有了哥哥的參與,“新疆舞”的效果完全不同了。男孩貼上了粗粗大大的鬍子,一邊摸着鬍子,一邊聳着肩膀,得意地扮演着哥哥;女孩和男孩在樂曲的間奏部分踩着墊步分組輪流上場,氣氛融洽、歡快,表演稚拙而流暢。我原先的擔心和着急,此刻也消失得無影無蹤。

“尊重與等待”讓我收穫了幼兒的

“潛能”。同時,我也開始反思:

表演遊戲中,教師是不是就不需要採取任何行動,一味地等待幼兒自我發揮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幼兒在遊戲中往往不滿足於已經達到的行為水平,他們總是以略高於日常水平的意願來嘗試新的遊戲行為。這種潛在的遊戲願望是需要教師敏鋭發現並及時介入予以支持的。那麼到底如何給予幼兒指導?用什麼樣的方式給予指導呢?面對不同幼兒,教師如何做到指導方式的因人而異呢?經過思考,我覺得要把握好“介入指導的多與少”和“介入指導的疏與勤”的分寸。

“介入指導多”應體現在給予幼兒儘可能多的情感支持。因為幼兒的各種感受是以他們自己的情感為原則來重新想象對象的,使之成為以某種情感表現為靈魂的有機體。特別是在藝術活動方面,幼兒帶有強烈的主觀意識,把自己的主觀想象附加於客觀物體上,將沒有生命、沒有意識的東西視為有情感的存在。因此,情感始終是主要的、決定性的,驅動着幼兒的各種潛能的發揮。

“介入指導少”是指不要給予幼兒太多的經驗支持,更不要“包辦代替”幼兒經驗的獲取過程,因為幼兒的學習方式是通過實際操作、親身體驗去模仿、感知、探究,不斷積累經驗,逐步建構自己的理解與認識。當然“少支持”不等於“零支持”,特別是表演遊戲,它除了反映幼兒生活經驗以外,還反映幼兒的藝術經驗,遊戲的前提是教師通過多種途徑為幼兒提供藝術感受和欣賞的機會,激發他們的表演興趣,支持他們積累表演經驗。我想,如果利用視頻資源,讓幼兒充分感受,可能會激發出幼兒更多的表演興趣與創造力。

“介入指導疏”是指針對一些能力強、興趣高的幼兒,教師給予支持的節奏要緩、跨度要大,創設情境問題,增設材料難度,讓幼兒通過自己的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探索解決問題的多種方式,進一步發揮其在原有經驗上的“潛能”。

“介入指導勤”則與“介入指導疏”相反,是指要給予一些能力較弱、主動性不夠的幼兒多頻率、多層次的支持,讓幼兒小步遞進,幫助其在過程中體驗成功,獲得情感滿足,儘可能地發揮他的“潛能”。

表演遊戲中“新疆舞”的編排與表演,不僅讓我發現了幼兒的潛能,促進了我對幼兒的再認識,更促使我去思考和總結,形成對其他領域一樣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教師支持性策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suibi/4lgoj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