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經典美文 >

俺村的戲班子美文

俺村的戲班子美文

俺村再成立戲班子是改革開放的初期1980年夏。

俺村的戲班子美文

那時成立的曲劇團,曲劇團的團長是戲迷李好朋(小名李小驢),40多歲,是上次戲班子的參與者,民間文藝愛好者,只是在樂隊敲梆子打鼓,不是骨幹。見習幾年後他大有長進,總結經驗教訓,收集羣眾反映,得出一個結論:要想長年聽戲方便,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必須從少年兒童抓起,請正規的老師教,辦戲校班,建立一支光唱戲不搞政治宣傳的戲班子才有生命力。特別是改革開放後,人們不喜歡高大全的革命樣板戲,而非常喜歡聽《穆桂英掛帥》《鍘美案》等傳統戲曲。鑑於此,他挑頭,吸收原來一部分樂隊人員和個別唱腔好的演員,從周口聘請一位50多歲剛縣劇團退休的周老師(女)和其17、8歲的妙齡女兒小霞,吃住在我生產隊原6間牛屋裏,還當戲班子學習排演場地。招收的男女新學員條件:年齡最小14歲,最大20歲;文化程度為小學至高中畢業;喜歡唱戲,家庭支持;吃住在家,免費報名,一個月被錄用者每人再給老師100斤小麥(當時價值30元)作為生活費用。廣告一旦張貼宣傳出去,三裏五村前來踴躍報名者不下30人,經篩選最後確定要18人。

新的戲班子成立後,李團長和周老師共同給學員立規矩,周負責教,她的女兒是主角,李負責管理和後勤服務,又挑選兩個表現好有影響力的男女學員當演員隊長、副隊長,從最基本功學起,每天都苦學苦練。學員們都很珍惜這次機會,尊敬老師,相互團結幫助,周老師見學員的學戲熱情高,家長支持,三伏盛夏也不怕流汗,整天教學員唱唸做打,背台詞,走台步,一招一式,舉手投足,非常耐心地教,不厭其煩,誨人不倦。過了一段可以排戲了,樂隊才開始跟班。咚咚鏘鏘的鑼鼓聲、絲絃聲一響,更招引了全村人圍着觀看,一些戲迷們怕影響排練,又非常喜歡,就坐在牛屋外細聽不看錶演,留待正式上演時再看。這時的我已經參加了工作,在鄉里教書,每週回來過星期天,我都要到排戲場光顧。因為,他們所佔的其中三間牛屋,就是集體財產解體時,我家用185元錢買到的土坯房,我家不跟他們要任何報酬,所以,凡我家不管誰去看,戲班子從團長到學員都很客氣,人家都在門外窗外看,他們總是給讓個座看,去的多了,也就對他們的情況瞭解的比較多。

學戲三個月,戲班子應鄉親們的呼喚,終於登台演出了。農村的.條件差,開始只是簡單地選個空場子,白天拉個幕檔,分台前台後,台上左側坐幾位樂隊,主絲絃手還是上個班子的李洪亮;打鑼鼓的是他侄子李安民,我小學時的同學。演出的第一個曲目就是《鍘美案》,秦香蓮由鄰村姑娘付愛勤扮演,她是學員中年齡最大唱旦角最棒的,長相也好,就是皮膚黑些,外號“黑牡丹”,無論是唱腔道白的吐字潤聲,還是做派打鬥的一招一式,都很有範,每場演出都受到最好的評價。我村18歲的大男孩李虎臣,虎頭虎腦,人稱帥哥。唱腔高亢嘹亮,儘管聲音還不是很好聽,但吐字清晰,做打到位,演戲認真,很有發展潛力,在此劇中扮演生角韓琦,他的每場演出也受到不少稱讚。黑臉包拯由外村大女孩李妮頭扮演,唱腔還可以,只是做打功不到位。陳世美由我村18歲外號“小白臉”李喜旺扮演,因為他皮膚白,像個奶油小生,他父親年輕時就愛説書唱戲,積澱了父親的基因,唱腔好,扮相到位,比較幽默風趣,會唱花臉和丑角,一招一式在台上都惹人發笑。他和虎臣以後都成為每場演出不可或缺的主角,因此,很受觀眾的追捧。後來,也就是沒出一年,正處於青春年少的他們,由於天天耳鬢廝磨,演戲就談情説愛,結果發展為虎臣和愛勤、喜旺和妮頭雙雙相好了,原本都定過親,因唱戲自由戀愛,次年分別結婚,而兩個大男孩都剛滿19歲,還不到法定結婚年齡,女方都懷孕了,再不結就要獻醜了,兩家只好推倒原來的訂婚,捨去給女方家的彩禮不要,重新從簡下彩禮,急辦婚禮。他們的事在我家鄉十里八村迅速傳開,成為男女青年衝破傳統守舊思想自由戀愛的好典型,至今恩恩愛愛,為家鄉人津津樂道。

有了自己的戲班子後,為了練唱實習,讓村民們鑑賞評判,全村13個生產隊逐個演出,隊裏只管頓飯吃,鄉親們能在家門口看到戲非常高興,對演出中出現的問題也毫不客氣地給予指出,以便於他們改進。正是由於他們的虛心學習,認真演出,越演越會演,越演越出名。俺村的曲劇團最紅火時,能排練演出20多個劇目,我記憶中曾經聽過的有《陳三兩爬堂》、《風雪配》、《穆桂英掛帥》、《李豁子離婚》、《卷席筒》、《王金豆借糧》等。俗話説:“人怕出名豬怕壯”。出了名的戲班子在方圓百十里內都有人請,一到農閒,戲班子都走鄉串村,趕集逢會,一天也歇不住。有時候,逢會時對戲比賽一天三場,連唱三天的事也常有,這些年輕的演員們很累很累,有的嗓子都唱啞,一旦把對方比敗,在給聽眾帶來快樂的同時,他們也會心甘情願,“累並快樂着”。這次的戲班子和上次的宣傳隊不一樣,最大的區別既無政治宣傳任務,又無大隊經濟支持,純屬幾個老戲筋戲迷支撐的曲劇團,只管唱大戲,經濟上自負盈虧,大隊唯一支持的打着謝莊劇團的招牌和使用戲箱戲服及部分樂器,是個鬆散型的民間藝術團體,農忙散,農閒聚,很靈活。演員不圖名利,只圖自己精神愉悦又愉悦他人,活躍農村文化生活。

改革開放以後,農村在解決了温飽問題以後,最需要的是滿足農民的精神生活需求。在上世紀80、90年代,我的家鄉屬於貧困地區,電視機還沒普及,人們平時只靠聽廣播喇叭和收音機看電影來滿足精神需求,青少年人愛看電影,看歌舞表演,中老年人大部分還是喜歡聽戲,收音機裏唱的是好,但整天見不到活人,感到不過癮,最盼望的是現場看戲,特別是傳統戲曲,大家非常喜歡,而俺村的曲劇團排演的全部是古裝傳統戲,很對口味。所以,農閒時,請俺村戲班子演出的不外乎這麼幾類:逢會招徠人氣活躍氣氛;農村經濟暴發户為了顯擺;誰家患重病許願後病好了還願;誰家的孩子結婚生小孩慶賀;富裕人家老人祝壽;誰家的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學表示慶賀;誰家外出打工開公司發財了感恩回饋鄉鄰。只要“協戲”(預約邀請)唱,除吃住外,主家還會給適當的演唱辛苦費或贊助費,以維持戲班子的運營。不管是誰請的戲班子,都讓鄉親們經常能看戲聽戲,比以前方便多了。

到了21世紀,電視機已在農村普及,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大有改觀,從早到晚都有電視節目與之相伴,特別是近幾年手機的普及,更使人們的精神文化享受呈現多樣化,但是,愛看戲的戲迷們總感到戲班子的現場演出更具有新鮮刺激、有韻味、有魅力。30多年過去了,當年的大男孩女孩有的已開始當爺爺奶奶了,俺村的戲班子人員在不斷地增減,幾十年寒來暑往,在冬春農閒季節,他們像當年的一支文藝輕騎兵,依然活躍在家鄉方圓百餘里幾個縣的廣大農村,為農民送去歡樂,送去精神食糧,成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支健康力量。

現在,我雖然離開家鄉已30多年了,但是仍懷念俺村的戲班子,總想再聽他們唱一曲《鍘美案》的優美唱段,再看一場《穆桂英掛帥》的精彩打鬥場面。儘管他們的演唱水平不能和國家專業劇團相媲美,可是,我最鍾情於濃濃的鄉土味接地氣,悠悠的思鄉情情意醉,拳拳的戀鄉情結心頭匯;我最鍾愛於遙遠的童趣、少年的快樂和青年時代的美好記憶。家鄉的戲班子,我啥時還能再看上一場你們的演出呢?或許,我還有機會!

標籤: 戲班子 俺村 美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jingdianmeiwen/43qnp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