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故事 >

古代禮儀小故事集錦

古代禮儀小故事集錦

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為了相互尊重,在儀容、儀表、儀態、儀式、言談舉止等方面約定俗成的,共同認可的行為規範。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代禮儀小故事集錦,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古代禮儀小故事集錦

古代禮儀小故事一:玉帛成干戈

公元前592年,當時的齊國國君齊頃公在朝堂接見來自晉國、魯國、衞國和曹國的使臣,各國使臣都帶來了墨玉、幣帛等貴重禮品獻給齊頃公。獻禮的時候,齊頃公向下一看,只見晉國的亞卿鬱克是個獨眼,魯國的上卿是個禿頭,衞國的上卿孫良夫是個跛腳,而曹國的大夫公子首則是個駝背,不禁暗自發笑:怎麼四國是使臣都是有毛病的。

當晚,齊頃公見到自己的母親蕭夫人,便把白天看到的四個人當笑話説給蕭夫人聽。蕭夫人一聽便樂了,執意要親眼見識一下。正好第二天是齊頃公設宴招待各國使臣的日子,於是便答應,讓蕭夫人屆時躲在帷帳的後面觀看。第二天,當四國使臣的車子一起到達,眾人依次入廳時,蕭夫人掀開帷帳向外望,一看到四個使臣便忍不住大笑了起來,她的隨從也個個笑得前仰後合。笑聲驚動了眾使者,當他們弄明白原來是齊頃公為了讓母親尋開心,特意做了這樣的安排時,個個怒不可遏,不辭而別。四國使臣約定各自回國請兵伐齊,血洗在齊國所受的恥辱。四年後,四國聯合起來討伐齊國,齊國不敵,大敗,齊頃公只得講和,這便是春秋時著名的“鞍之戰”。

古代禮儀小故事二:孟子休妻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後世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孟子一生的成就,與他的母親從小對他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孟母是一位集慈愛、嚴格、智慧於一身的偉大的母親,早在孟子幼年時候,便位後人留下了“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富有深刻教育意義的故事。孟子成年娶妻後,孟母仍不斷利用處理家庭生活的瑣事等去啟發、教育他,幫助他從各方面進一步完善人格。

有一次,孟子的妻子在房間裏休息,因為是獨自一個人,便無所顧忌地將兩腿叉開坐着。這時,孟子推門進來,一看見妻子這樣坐着,非常生氣。原來,古人稱這種雙腿向前叉開坐為箕踞,箕踞向人是非常不禮貌的。孟子一聲不吭就走出去,看到孟母,便説:“我要把妻子休回孃家去。”孟母問他:“這是為什麼?”孟子説:“她既不懂禮貌,又沒有儀態。”孟母又問:“因為什麼而認為她沒禮貌呢?”“她雙腿叉開坐着,箕踞向人,”孟子回道:“所以要休她。”“那你又是如何知道的呢?”孟母問。孟子便把剛才的一幕説給孟母聽,孟母聽完後説:“那麼沒禮貌的人應該是你,而不是你妻子。難道你忘了《禮記》上是怎麼教人的?進屋前,要先問一下里面是誰;上廳堂時,要高聲説話;為避免看見別人的隱私,進房後,眼睛應向下看。你想想,卧室是休息的地方,你不出聲、不低頭就闖了進去,已經先失了禮,怎麼能責備別人沒禮貌呢?沒禮貌的人是你自己呀!”一席話説得孟子心服口服,再也沒提什麼休妻子回孃家的話了。

古代禮儀小故事三:孔融讓梨

孔融(153—208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説:“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古代禮儀小故事四:孟母斷織

孟子小的時候,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絲,見他回來就問道:“學習怎麼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説:“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當下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了,孟子見此,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這樣做的原因。

孟母説:“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絲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多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安寧,做起事來就可以避免於禍害。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於做低下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這和依靠織布而生存有什麼不一樣的呢?”

“假如中途廢棄而不做,哪能使丈夫和兒子有衣服穿,並且長期不缺乏糧食呢?女人如果荒廢了生產家裏需要的生活必需品,而男人放鬆了自己的修養和德行,那麼一家人不做強盜小偷,也就只能做奴隸勞役了!”孟子聽後大驚,自此從早到晚勤奮學習,毫不鬆懈,終於成了天下有大學問的人,後世有德行的人,都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

標籤: 集錦 禮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gushi/2gyrq.html
專題